- 年份
- 2024(1896)
- 2023(2899)
- 2022(2591)
- 2021(2385)
- 2020(2137)
- 2019(5035)
- 2018(4934)
- 2017(9143)
- 2016(5457)
- 2015(6123)
- 2014(6077)
- 2013(6123)
- 2012(5971)
- 2011(5496)
- 2010(5521)
- 2009(5173)
- 2008(5395)
- 2007(4658)
- 2006(4239)
- 2005(3584)
- 学科
- 济(21825)
- 经济(21791)
- 管理(12973)
- 业(12609)
- 方法(11016)
- 企(10483)
- 企业(10483)
- 学(9789)
- 数学(9548)
- 数学方法(9412)
- 财(5982)
- 农(5347)
- 地方(4704)
- 中国(4341)
- 业经(3926)
- 壤(3816)
- 土壤(3803)
- 农业(3682)
- 理论(3479)
- 和(3401)
- 贸(3376)
- 贸易(3376)
- 环境(3372)
- 制(3306)
- 收入(3197)
- 易(3197)
- 融(2822)
- 金融(2821)
- 务(2784)
- 财务(2776)
- 机构
- 大学(87055)
- 学院(85316)
- 研究(35580)
- 济(28164)
- 科学(27930)
- 经济(27567)
- 管理(26975)
- 农(25376)
- 中国(24020)
- 理学(23619)
- 理学院(23201)
- 管理学(22400)
- 管理学院(22287)
- 所(21386)
- 农业(20548)
- 研究所(20261)
- 京(19440)
- 业大(19210)
- 中心(14153)
- 农业大学(13185)
- 江(13154)
- 省(13001)
- 室(12977)
- 财(12923)
- 科学院(12442)
- 院(12403)
- 北京(12381)
- 实验(12193)
- 范(12003)
- 师范(11739)
- 基金
- 项目(61860)
- 科学(46580)
- 基金(44712)
- 家(43182)
- 国家(42895)
- 研究(36465)
- 科学基金(33793)
- 自然(25413)
- 自然科(24753)
- 自然科学(24737)
- 自然科学基金(24303)
- 省(24012)
- 基金项目(23847)
- 划(22087)
- 社会(21377)
- 社会科(20086)
- 社会科学(20076)
- 资助(18736)
- 教育(16573)
- 计划(15402)
- 重点(15315)
- 科技(14692)
- 发(13438)
- 部(12898)
- 科研(12766)
- 创(12410)
- 编号(12250)
- 创新(11781)
- 专项(11685)
- 业(11025)
共检索到120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杜美琪 张恒硕 彭栋 查同刚
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是灌丛草地群落的重要参数,对于估算碳储量和探究灌草植被生长策略有重要意义。以冀西北中低山区(1 630–2 030 m)的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了灌草群落生物量分配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上生物量与海拔呈"单峰曲线"关系,在海拔1 830–1 930 m达到最大值,均值为293.90 g·m~(–2),地下生物量与海拔呈"U型曲线"关系,在海拔1 830–1 930 m降到最小值,均值为620.07 g·m~(–2)。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地下生物量分布呈"倒金字塔型",0–10 cm土层的地下生物量在海拔1 830–1 930 m和1 930–2 030 m间差异明显(P <0.05),且地下生物量大于地上生物量。该结果可为该地区灌草群落生态恢复和生态服务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盖霞普 翟丽梅 王洪媛 刘宏斌 任天志 雷秋良 武淑霞
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中微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特征影响不同,为探讨这种影响差异是来自生物炭类型还是土壤本身特征,选择红壤和黑土两类典型土壤同时开展了生物炭对不同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群落结构的影响作用研究,为生物炭在不同类型农田土壤中的应用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采用玉米秸秆生物炭(炭化温度500℃)作为供试材料,分别按照炭土质量比0、1%、2%和4%施用于红壤和黑土中,通过41d的好气培养试验,研究生物炭对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长庭 龙瑞军 刘伟 王启兰 张莉 吴鹏飞
利用2003年-2005年中国科学院海北站不同群落类型草地和土壤的实测资料,研究了高寒草甸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分布特征与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的增加而降低;群落生物量随着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类型草地土壤中,藏嵩草沼泽化草甸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全碳均显著高于其它三个类型草地各层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全碳(P<0.01),4种群落类型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同一土层、不同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亚婷 董云社 齐玉春 肖胜生 刘欣超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广泛影响。这些因素在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生长和群落动态的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地下生态过程。土壤微生物是指示草地生态系统各地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外部干扰响应的良好指标,其中微生物量是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大小度量的重要参数,是土壤有机质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生态系统水平的微小变化,在各种土壤生化过程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综述了自然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pH值)、人为干扰(放牧、开垦、施肥)和全球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的研究由于基础薄弱、研究样地间的差异以及各研究处理间的差异,土壤微生物量对各种干扰的响应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长期性的野外定位试验研究、多因子的综合控制实验研究以及N输入对微生物量影响的研究等,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测量微生物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顾大形 陈双林 郭子武 杨清平 李迎春
通过对四季竹立竹构件因子和地上生物量的调查,分析了立竹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立竹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现存生物量分配格局1年生立竹为竹秆>竹叶>竹枝,2年生立竹为竹叶>竹秆>竹枝,2年生立竹竹秆和竹叶生物量分配比例较1年生立竹分别极显著减少和增加,而竹枝生物量分配比例不同年龄立竹间无显著变化。2年生立竹各构件因子与构件生物量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立竹全高、枝下高、枝盘数是立竹胸径的从属因子,立竹胸径对立竹构件生物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起着决定作用,两者具有极显著的三次曲线函数关系。四季竹在资源分配时对竹叶构件的倾斜有利于种群对已占领生境的巩固和新生境的开拓。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苏天燕 贾碧莹 胡云龙 杨秋 毛伟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蒸发剧烈且植被生长依赖于地下水分补给,因此植被地下部分的生长受限于地下水位埋深的高低。为探明植被地下部分(根系生物量)与生长环境因子(土壤养分和pH)及其相互关系受地下水位埋深的影响,在科尔沁沙质草地进行了地下水位埋深梯度倍数递增(0.5、1.0和2.0 m)控制试验。结果表明:1)在不同地下水位埋深控制试验中土壤全氮、全磷和pH均随年际变化而上升,且各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总体上均随地下水位埋深土层深度的加深而降低,而pH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上升,但变化差异不显著。2)根系生物量在不同地下水位埋深深度中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3)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与根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H与根系生物量负相关,但不显著。因此,本研究证明不同地下水位埋深梯度处理对不同的土壤养分类型影响不一,但科尔沁沙质草地地下水位埋深会加快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的丧失和根系生物量的增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帆 李元淳 王新 朱剑霄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严重影响了草地群落结构与生产力。为揭示草地退化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生物量地上/地下分配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青海省海北州选择3个小区,每个小区设置完整的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4个退化梯度,于2020年8月对样地进行群落调查,同时采集植物样品。结果表明,随着退化程度加剧:1)草地的盖度、高度和地上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2)地上生物量在不同功能群的分配发生显著变化,物种逐步从以禾草类为优势转变为以杂类草为优势的群落;3)地下生物量显著下降,深层土壤根系生物量占比增加。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加剧群落结构发生颠覆性变化,且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出现严重衰退。因此,针对该区域退化草地的植被恢复应考虑草地物种组配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同步恢复的相应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袁渭阳 李贤伟 张健 荣丽 杨渺 潘燕
采用SRS-1000便携式土壤呼吸仪对四川省丹陵县集体林区巨桉短轮伐期1~6年生林分的土壤呼吸速率和5cm土壤温度进行测量,并采用根钻法在不同季节测量所有年龄巨桉林活细根(秋季(1.16)>春季(0.62)>冬季(0.41μmol.m-2s-1)(P<0.01)。1~6年生的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年均值表现出"高—低—高"的趋势(P<0.01),6年生巨桉林土壤呼吸速率最高;2)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与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相关性。用月初动态拟合的1~6年生林分土...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雄辉 李威威 游巍斌 王韧 蔡金标 何东进
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和异速生长关系与植物生存策略密切相关,对研究植物应对周边环境变化的能力,揭示植物的入侵能力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以闽东滨海地区禾本科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设置CK(互花米草∶秋茄=1∶0)、M1(互花米草∶秋茄=1∶3)、M2(互花米草∶秋茄=1∶1)、M3(互花米草∶秋茄=3∶1)4种入侵面积比例组,研究其营养器官生物量分配格局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性。结果表明:M1组互花米草叶片生物量与CK组间的差异显著;随着入侵比例的增大,互花米草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差异逐渐加大(P<0.05),竞争效应凸显;根冠比和根叶比随着入侵比例增大呈波动下降的趋势,表明在优势环境下,互花米草将更多的资源转移到地上部分,地上生物量占比随着入侵比例的增大而加大;互花米草根、茎、叶生物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异速生长关系。上述结果表明了互花米草通过调整根、茎、叶之间的相关生长关系验证了最优分配理论,体现了资源分配策略的变化,这可能是其入侵能力较强的内在原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晓凤 牛德奎 郭晓敏 邓邦良 周桂香 王书丽 朱丛飞 罗汉东
以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退化草甸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表现为0-20cm土层>20-40cm土层,除20-40cm土层轻牧和中牧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无显著差异外(P>0.05),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均表现为在0-20cm土层轻牧显著大于中牧和重牧(P<0.05);3)碱解氮和易氧化碳含量表现为在不同土层,轻牧和中牧含量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4)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表现为在不同土层下,轻度和中牧均显著高于重牧(P<0.05);5)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放牧强度土壤β-葡萄糖甘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甘酶和脲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均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或极显著正相关(P<0.01)。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岩 蔡大同 史瑞和
应用氯仿熏蒸培养法测定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生物量-C 和-N。结果表明:士壤生物量-C 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准;用6mol/L HCl 水解的总氮量与土壤全氮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与生物量-N 则不然;生物量-N 与酸解的氨基酸态氮及未知态氮都有显著相关性。施肥显著提高土壤生物量-C 和-N,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的大于单施化肥的。
关键词:
土壤 生物量 氯仿熏蒸法 有机氮 组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小英 李晓薇 王禹锡 王宁珍
利用甘肃省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94—2008年玉米试验观测资料,对玉米的LAI变化规律,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对LAI的影响,LAI对5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生物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叶期—乳熟期LAI随着出苗后的天数呈S曲线变化。缓慢增长期出现在8~28 d;快速增长期出现在28~74 d;缓慢下降期出现在74~103 d。叶片含水率以0.9%/10 d的速度线性下降。各试验年份间,降水差异较大,变异系数为31%~92%;其次为≥10℃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比较稳定。从播种到乳熟期,各年份的气象要素值趋于平均值。LAI与≥10℃有效积温及光合有效辐射呈幂函数变化,有效积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岩 沈其荣 史瑞和 黄东迈
综述了土壤微生物量方面的研究进展,着重论述了土壤微生物量C、N、P、S在土壤养分转化循环中的重要性,并就种植、轮作、施肥等农业措施和季节变化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分析。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碳 氮 磷 硫 有机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文霞 朱波 刘锐 陈实 周玉平 陈放
以四川彭州为典型案例,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土壤剖面分析方法,对栽植5、10、17、22和26年的人工柳杉林生物量及其土壤碳动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柳杉林的生物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增加,但与林龄并不呈线性相关.柳杉林的碳储量变化与林木生物量的增长趋势完全一致,5、10、17、22和26年柳杉林的碳储量分别为19.8、67.58、5.8、162和275 t/hm2.林下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随年份的延长而逐渐上升,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表现为:0~10 cm>10~30 cm>30~50 cm>50~70 cm,但集中分布于50 cm以内.土壤有机碳表聚系数随林龄增长而减小,从5...
关键词:
人工柳杉林 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碳汇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乔洁 任秀艳
本文主要研究了草炭对设施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施草炭处理,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CO2释放量随着草炭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草炭和氮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土壤CO2释放量。2N+2HA处理土壤微生物商(SMB-C/TOC)最高,比CK处理高19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