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23)
- 2023(3871)
- 2022(3322)
- 2021(3114)
- 2020(2699)
- 2019(6324)
- 2018(6103)
- 2017(10940)
- 2016(6295)
- 2015(7123)
- 2014(6988)
- 2013(6852)
- 2012(6580)
- 2011(6103)
- 2010(6107)
- 2009(5935)
- 2008(5845)
- 2007(5370)
- 2006(4895)
- 2005(4640)
- 学科
- 济(22502)
- 经济(22436)
- 管理(15920)
- 业(14272)
- 企(11984)
- 企业(11984)
- 方法(8964)
- 学(8719)
- 数学(7381)
- 数学方法(7250)
- 制(7000)
- 中国(6453)
- 农(6319)
- 财(5703)
- 业经(4976)
- 地方(4813)
- 体(4769)
- 贸(4611)
- 贸易(4606)
- 易(4476)
- 体制(3986)
- 融(3946)
- 金融(3946)
- 银(3936)
- 银行(3908)
- 农业(3892)
- 壤(3831)
- 和(3826)
- 土壤(3818)
- 行(3801)
- 机构
- 大学(95374)
- 学院(92909)
- 研究(40028)
- 济(34217)
- 经济(33458)
- 管理(29836)
- 中国(29116)
- 科学(28194)
- 农(25870)
- 理学(25214)
- 理学院(24824)
- 管理学(24178)
- 管理学院(24028)
- 所(22968)
- 京(22276)
- 研究所(21194)
- 农业(20895)
- 业大(19429)
- 中心(16834)
- 财(16397)
- 江(14984)
- 省(14636)
- 院(14628)
- 北京(14449)
- 科学院(13227)
- 农业大学(13157)
- 室(12838)
- 财经(12241)
- 业(12078)
- 范(11955)
- 基金
- 项目(64643)
- 科学(48871)
- 基金(46337)
- 家(44721)
- 国家(44399)
- 研究(40448)
- 科学基金(35020)
- 自然(25331)
- 省(24839)
- 自然科(24693)
- 自然科学(24676)
- 自然科学基金(24241)
- 基金项目(24105)
- 社会(24058)
- 划(22933)
- 社会科(22569)
- 社会科学(22563)
- 资助(19350)
- 教育(17950)
- 重点(16171)
- 计划(15318)
- 编号(14443)
- 科技(14296)
- 发(14243)
- 部(13735)
- 科研(13148)
- 创(13122)
- 创新(12428)
- 成果(12381)
- 业(11903)
共检索到146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任启文 左万星 尤海舟 李联地 毕君
【目的】为研究冀北山地土壤养分和肥力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揭示土壤养分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和肥力的海拔梯度差异,为区域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小五台山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0~6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及C、N、P、K化学计量特征的海拔梯度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对不同海拔梯度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1)随海拔梯度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和C/N、C/P、C/K、N/K升高,而速效磷、速效钾和N/P、P/K无明显变化规律。2)小五台山不同海拔梯度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19.77~70.69 g·kg~(-1);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85~2.34、0.26~0.86、7.60~10.31 g·kg~(-1);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72.26~206.61、0.30~0.50、64.03~130.90 mg·kg~(-1)。3)土壤C/N、C/P、C/K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79~18.72、22.51~75.75、1.50~4.31;N/K、N/P、P/K变化范围分别为0.11~0.27、1.76~4.67、0.03~0.10;土壤C/N变异系数最小,C/K变异系数最大。4)经土壤肥力指数(SFI)综合评价,小五台山SFI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R~2=0.68,P<0.01)。【结论】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小五台山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较高,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中间水平,而全钾和速效磷含量比较低,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补充。SFI指数显示小五台山海拔越高土壤肥力越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翠 袁理春 杨丽英 徐中志 康平德 杨丽云
研究了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及肥力条件下云南重楼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1700~3100 m海拔范围内,云南重楼的产量与海拔高度没有相关关系,但与土壤的类型、肥力和耕作水平有关系;云南重楼在经常翻用、有机质含量或速效肥力较高的壤土中生长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不同海拔、土壤类型及肥力对云南重楼质量没有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史作民 刘兴良 何飞
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皮条河上游巴郎山3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的土壤颗粒组成、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属中质地土壤;3个海拔梯度表层土(0~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亚层土(15~30cm);在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呈现由低到高,再变低的趋势,亚层土则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表层和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均随海拔降低而减少;巴郎山高山栎林土壤碳氮比值较小,平均为12.77;在2个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随海拔梯度递减由极显著正相关(P<0.01)到不相关;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海拔3549m处与粗粉粒含量呈极显著...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隆安 徐婷婷 魏庐潞 马周娟 马飞
根际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生态适应密切相关,研究植物根际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生态适应机制。本研究以不同海拔梯度(2 950和3 530 m)鬼箭锦鸡儿(Caragana jubata)实生幼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其在不同温度(10和25℃)下的根系功能性状、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显著影响了海拔2 950 m种源鬼箭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的Chao1指数(P <0.05),但对海拔3 530 m种源鬼箭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的Chao1和Shannon指数影响不显著;主坐标分析表明温度变化显著改变了海拔2 950 m种源鬼箭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r=0.53,P <0.05),且与25℃温度处理相比,10℃显著增加了海拔2 950 m种源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以及海拔3 530 m种源的Kapabacteria、纤维菌属(Cellvibrio)、Glutamicibacter、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和诺卡菌属(Nocardia)的相对丰度(P <0.05)。同时,温度变化显著降低了海拔2 950 m种源鬼箭锦鸡儿的根表面积、根尖数、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根长(P <0.05),但是仅对海拔3 530 m种源的根平均直径影响显著。Mantel检验表明,海拔2 950 m种源鬼箭锦鸡儿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受温度、根长和根平均直径影响显著(P <0.05),而海拔3 530 m种源根际土壤菌群结构受温度、根体积、根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影响显著(P <0.05)。本研究发现,不同海拔梯度种源鬼箭锦鸡儿根际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以及根系性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而且根系性状与其根际细菌的群落构建显著相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雁 金航 王家金 陈美兰 石亚娜 欧小宏 刘大会
研究了9个不同海拔梯度(2203~3327 m)野生滇龙胆的表型性状、生物量及龙胆苦苷含量。结果表明,滇龙胆植株表型性状与不同海拔梯度间相关性不显著;海拔2 783 m时,单株地上部干重和单株地下部干重之比为0.99,即地上和地下部干重基本相等;其余海拔梯度均为单株地上部干重高于单株地下部干重,海拔3046 m时,滇龙胆地上部干重是地下部干重的2.56倍;地下部龙胆苦苷含量均高于地上部龙胆苦苷含量,除了海拔3327 m处龙胆苦苷含量地下部与地上部之比仅为1.46倍之外,其余海拔梯度滇龙胆地下部龙胆苦苷含量均是地上部龙胆苦苷含量的2倍以上;相关分析表明,滇龙胆龙胆苦苷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海拔梯度...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冉宜凡 许明祥 李彬彬 马露洋 张圣民
【目的】研究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探究土壤-微生物-植被系统的"内稳性",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长期试验(2004年开始),在2种植被恢复系统(自然恢复系统和人工恢复系统)中,设置3种肥力水平(无肥,不施肥;低肥,施用45 000kg/hm2有机肥;高肥,施用105 000kg/hm2有机肥),2015年9月采集2种植被恢复系统中不同处理的土样以及灌木优势种叶片(自然恢复系统中为沙棘,人工恢复系统中为柠条),分析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2种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于光 宿秀江 丛静 陈展 卢慧 刘敏超 李迪强
生物多样性的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全面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响应的重要内容(Wang et al.,2010)。长期以来,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提出许多解释其分布格局和形成机制的假说和理论(Renaud et al.,2009)。目前,关于土壤微生物的海拔梯度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党坤良 张长录 陈海滨 韩福利 于启昭
对秦岭南坡土壤肥力状况、空间分异规律及其与海拔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秦岭南坡土壤肥力指标在整个土壤剖面空间分异范围分别为:土壤pH值5·97~6·89,有机质含量6·6~50·1g·kg-1,土壤全N含量0·5~3·8g·kg-1,碱解N含量33·6~257·3mg·kg-1,速效P含量0·81~5·8mg·kg-1,速效K含量38·9~262·4mg·kg-1,粘粒含量11·3%~18·1%,阳离子代换量68·5~310·2mmol·kg;其空间分异程度以速效P、有机质和土壤全N含量较大,土壤粘粒含量和土壤pH值较小;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P、土壤粘粒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
关键词:
秦岭南坡 土壤肥力 空间分异 海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简尊吉 马凡强 郭泉水 裴顺祥 秦爱丽 肖文发 赵志禄
【目的】研究回归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对海拔梯度的响应,为崖柏回归区域选择及引种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重庆市雪宝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海拔178(白鹤),1 360(营盘)和2 250 m(车场坝)处布设试验地。采用1.5年生崖柏实生容器苗作为供试苗木。在各试验地架设1台气温和土温自动监测仪,并逐月调查苗木存活率、苗高和地径。苗木生长结束后,随机抽取部分植株,测定表型生长性状及地上和地下部分鲜、干质量;同时,采集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在此基础上,对崖柏苗木存活和生长与环境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崔晓临 白红英 王涛
秦岭山系是我国南北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区域,也是对气候变化较为敏感的区域。基于2000年-2009年时序重建MODIS NDVI及气温、DEM等数据,对气候变化下的秦岭地区NDVI变化趋势及区域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年-2009年,秦岭地区植被覆盖较好,且呈逐年增加态势;②秦岭10a平均NDVI值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值在海拔1500~2000m范围内,最小值在海拔<500m范围内,反映了秦岭地区海拔2700m范围内增加趋势不显著外,在其他海拔范围内均...
关键词:
NDVI 植被 气温 海拔梯度 秦岭地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郑郁善 洪伟 陈礼光 邱尔发
本文对毛竹林产量与土壤理化性质、胸径与土壤理化性质、竹叶养分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 ,分别得出 3个较为理想的回归模型 ,对指导竹林生产经营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
毛竹 土壤肥力 林分生长 相关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飞 杨永红 齐瑞 曹秀文 刘锦乾
对甘肃白龙江上游灌丛植被类型的土壤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平均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差异较大。土壤平均密度在0.851.69 g·cm(-3)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平均密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但在海拔梯度E(2 7503 000 m)时平均密度最大,在E海拔梯度时010 cm土壤密度较小;平均孔隙度在24.4166.22%之间,非毛管孔隙度在1.5412.81%之间,孔隙度和密度呈负相关。(2)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都表现出先增加,到海拔
关键词:
白龙江 不同海拔梯度 灌丛 土壤 渗透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参参 吴小刚 刘斌 施雪文 陈伏生 裘利洪 卜文圣
【目的】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及植被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海拔是对大尺度水热环境条件的再分配,涵盖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在小尺度上的剧烈变化信息,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境内不同海拔高度(179~1 430m)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等,揭示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的前3层(0~40 cm)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而第4层(40~60 cm)和第5层(60~100 cm)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的降低,土壤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基本一致,但总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形趋势;草甸土的前3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往往高于红壤和黄壤,并且随海拔升高,土壤类型从红壤、黄壤至草甸土的变化过程中,前2层(0~20 cm)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存在逐渐上升,而其他层次则无显著差异;高海拔的杜鹃林和高山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往往高于较低海拔的其他植被类型,而高山草甸和次生阔叶林的0~100 cm总碳储量较高。【结论】土壤表层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变异规律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高海拔地区的表层土壤可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碳排放。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和平 郭其强 刘合满 钱登锋
为探讨海拔梯度变化对表层土壤(0 20 cm)全量养分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1-6)和林芝云杉林(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易氧化态碳(R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色季拉山西坡,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表层土壤SOC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SOC最大的是AS,为77.167 g.kg-1,PLLF最低为22.351 g.kg-1。表层土壤TN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TN最大的是AS,为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兴良 刘世荣 宿以明 蔡小虎 马钦彦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