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29)
- 2023(6163)
- 2022(5228)
- 2021(4694)
- 2020(3690)
- 2019(8672)
- 2018(8310)
- 2017(15390)
- 2016(8380)
- 2015(9018)
- 2014(9028)
- 2013(8961)
- 2012(8378)
- 2011(7657)
- 2010(7900)
- 2009(7287)
- 2008(6942)
- 2007(6371)
- 2006(5709)
- 2005(4478)
- 学科
- 济(39736)
- 经济(39711)
- 农(24583)
- 业(20008)
- 农业(16865)
- 管理(16698)
- 方法(15198)
- 数学(14180)
- 数学方法(14006)
- 地方(13391)
- 业经(10916)
- 中国(10230)
- 企(9878)
- 企业(9878)
- 发(7725)
- 农业经济(7438)
- 学(7396)
- 财(6413)
- 制(6331)
- 环境(6313)
- 发展(6157)
- 展(6059)
- 地方经济(5904)
- 工作(5826)
- 收入(5127)
- 村(4916)
- 农村(4892)
- 策(4832)
- 建设(4819)
- 土地(4702)
- 机构
- 学院(121607)
- 大学(119528)
- 济(47780)
- 经济(46627)
- 管理(46317)
- 研究(43148)
- 理学(40376)
- 理学院(39777)
- 管理学(39034)
- 管理学院(38797)
- 中国(30454)
- 农(29430)
- 科学(28489)
- 京(25327)
- 业大(22346)
- 农业(21927)
- 所(21610)
- 中心(20303)
- 研究所(20015)
- 财(19281)
- 范(18862)
- 师范(18712)
- 江(18441)
- 财经(15370)
- 院(15326)
- 北京(15228)
- 师范大学(15067)
- 州(14927)
- 农业大学(14780)
- 省(14756)
- 基金
- 项目(89121)
- 科学(70174)
- 研究(64470)
- 基金(63794)
- 家(56311)
- 国家(55807)
- 科学基金(47393)
- 社会(42738)
- 社会科(40268)
- 社会科学(40255)
- 省(36696)
- 基金项目(35106)
- 划(30181)
- 自然(29203)
- 自然科(28494)
- 自然科学(28488)
- 教育(28070)
- 自然科学基金(27930)
- 编号(26480)
- 资助(24105)
- 发(21022)
- 成果(20936)
- 重点(19990)
- 部(18717)
- 课题(18107)
- 国家社会(18019)
- 创(17767)
- 农(17391)
- 发展(16732)
- 创新(16653)
共检索到1746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任彬彬 忻益慧
为提升特色村寨公共空间活力度,从村民需求出发,以具有典型性的冀北地区特色村寨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参与式乡村评估法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使用者的公共空间活力需求度,确定28项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并归为文化活力因素、环境活力因素、空间活力因素、设施活力因素4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建立公共空间活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研究,制定优、良、合格及不合格四级评价标准。提升28项影响因素的活力度评价等级对特色村寨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更有利于推动特色村寨的综合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兆峰 刘庆芳
选取2014和2017年两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G指数、核密度分析,揭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叠加分析和邻域分析等方法,探测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因素。结果显示: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呈集聚分布态势,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占比高达63.58%;在省区层面上,贵州、云南等较为集中,总体呈由西南地区向西北地区和沿海地区逐渐减少的趋势。②热点区大部分位于西南地区,冷点区为东部和东北部地区,次冷点区和次热点区呈大幅扩展趋势。③高密度核心区位于湘桂黔三省交界处,辐射区主要分布于云南和四川南部地区,微型核心区连接成线形成次密集绵延带。④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分布受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族文化的整体作用力较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总体上趋向于长江中上游、地形起伏度较小且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满德如 黄经南 王国恩
西南地区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其少数民族村寨由于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在长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往往保存较完整且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通常也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和结晶。因此研究少数民族村寨对保护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空间以及传承其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保护研究多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和社会组织结构的角度出发,而很少从村寨布局和空间形态的角度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黔东南肇兴侗寨为例,通过从选址、空间形态、道路结构和公共空间等方面探讨侗族村寨空间形态的特征及构成规律,并从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探讨其空间形态的成因,以期为侗寨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黔东南 肇兴 侗族村寨 空间形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崔红茶 陈新 陈辞 王涛 王静 师岱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场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沿阵地。文章选取三批次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区位上为“上散中聚下疏”的特点,空间密度呈“一核心、两次核心”的分布形态。(2)分批次看,三批次的空间密度特征差异显著,从第一批到第三批,长江上游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断增多。(3)空间族际特征,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多民族共生格局。(4)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长江流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分布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交互影响,其时空分异是“自然生态—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人地系统下的一种和谐共生状态,表征着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和长期形成的人地协调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园 刘声 祝立雄
养老特色村一般为市场选择、自发形成,是对接城市老人养老需求的产物,因此养老特色村的布点规划应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意愿进行空间选址。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以使用主体需求为导向,以供给主体原生性为标准,构建以四大准则、八大要素、15个指标为重点的特色村空间选址要素评价体系,并根据需求调查确定指标权重与评估标准。以浙江省北部地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结果与现实状态相符,本选址评价体系准确性较高;(2)适建区(≥7)占研究范围的33.67%,空间自相关性较高,呈大量集聚、少量分散状态;(3)适宜度评价均值第一梯队的县市山林资源丰富,第二、第三梯队则水系资源丰富,可见城市老人对山林资源的需求度更高;(4)多数县市适建区重心与地理重心不重合,标准差椭圆的扁率、角度差均较大,县市内适建区集聚性显著。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春艳 李军 罗永常
民族旅游是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成果与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与可行路径。选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个典型民族旅游村寨,采用旅行费用区间法利用2019年游客接待人次核算其旅游价值,计算结果显示:3个民族村寨的旅游总价值为219.69亿元,其中,西江苗寨为200.07亿元,肇兴侗寨为13.99亿元,朗德苗寨为5.63亿元。同时,以西江苗寨为基准,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得分模型对影响民族村寨旅游价值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旅游总价值排序一致,这说明民族村寨旅游价值与资源禀赋、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地理区位与可进入性、开发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云超
以武陵山片区境内典型的专业村——保靖县黄金村为样本,采取住户调查、深度访谈和定量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黄金村的专业化发展进程、影响因素、贫困演变以及专业化发展对贫困演变的影响,发现产业传统、技术突破、政府推动和能人示范是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伴随专业化发展,贫困状况不断减轻,专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但在不同贫困维度上存在一定差异。藉此,对黄金村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亦对连片特困地区农村专业化发展和扶贫攻坚予以一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
专业村寨 黄金村 连片特困地区 扶贫攻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志永 王化伟 毛进
增权是旅游目的地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鲜有研究从定量方法入手,探讨增权在旅游目的地空间不均衡问题。本文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样本地,借鉴雅克松关于旅游者罩空间划分的标准,将样本地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和外围区,分别发放居民对旅游经济增权感知的调查问卷,以此进行旅游经济增权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表明民族村寨旅游经济增权在空间上呈现出依次递减的分异特征,符合地域衰减规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麻国庆
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2012年,国家民委出台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直到今天,民族村寨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民族村寨的旅游和开发也渐渐兴旺起来。然而,每个地方的发展各成一派,缺乏区域性系统性的保护,很多所谓的开发仅仅以盈利为目的,使民族村寨的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麻国庆
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2012年,国家民委出台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直到今天,民族村寨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民族村寨的旅游和开发也渐渐兴旺起来。然而,每个地方的发展各成一派,缺乏区域性系统性的保护,很多所谓的开发仅仅以盈利为目的,使民族村寨的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麻国庆
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始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2012年,国家民委出台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纲要》。直到今天,民族村寨的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民族村寨的旅游和开发也渐渐兴旺起来。然而,每个地方的发展各成一派,缺乏区域性系统性的保护,很多所谓的开发仅仅以盈利为目的,使民族村寨的活
关键词:
民族村寨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态博物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卢德生
不论从世界社区教育发展的特点还是从民族村寨发展的需要来看,民族村寨需要带有本土性的社区教育。文化是民族村寨社区教育的立足点,建立文化中心是民族文化与村寨双向滋养的社区教育的可行模式。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村寨 社区教育 文化中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艳军
乡村振兴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乡村的全面振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振兴以产业发展为保障。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通过依托民族和区域特色资源发展支柱产业,注重培育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产业合作模式等,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足、民族特色支柱产业不强、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大、产业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产业发展互动性和协作性不强等问题。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要: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和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帮扶机制和专业化指导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长春
壮族歌圩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武鸣三月三更是众多壮族歌圩的佼佼者,它体现了武鸣当地的壮族文化特色,本文以"武鸣三月三"为案例,借助文献综合分析法、田野考察法、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措施,论述了通过建立特色壮民族生态区,打造武鸣非物质文化特色村寨,推动当地旅游业的稳步发展,实现当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歌圩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关键词:
特色村寨 三月三 活态传承 社区参与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勇 邹晴晴 李广斌
城镇化浪潮吞并乡村土地引发的传统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安置社区面临着社会关系网络重构的压力。公共空间活力的高低反映了空间激发社会交往、重构社会网络、增强社区归属感的能力大小。采用AHP-模糊评价法构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模型,以苏州市的四个典型安置社区为样本对城市边缘区安置社区面临的社会关系网络重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活力高于社会、文化活力;活力因子多分布在"低关注—高活力"区间;安置模式、居民特征与活力度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安置社区应采取"大杂居+小聚集"模式,公共空间优化应侧重于提升其社会文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 安置社区 公共空间活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安置社区公共空间活力评价
基于“绿色+”理念的民族地区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研究
民族旅游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及机理——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以文化为导向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与价值生成——基于岜沙苗寨的实践
乌蒙山区少数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威宁县彝族、回族村寨为例
少数民族旅游村寨的三生空间演变及驱动机制——以肇兴侗寨为例
基于居民感知视角的浙江兰溪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文化活力影响因素研究
游客购买旅游商品的影响因素与旅游动机的关联度研究——以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商品市场为例
东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村寨旅游扶贫路径转向研究——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