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07)
- 2023(6192)
- 2022(4978)
- 2021(4502)
- 2020(3212)
- 2019(7376)
- 2018(7184)
- 2017(12811)
- 2016(7397)
- 2015(8141)
- 2014(8460)
- 2013(8136)
- 2012(7589)
- 2011(7032)
- 2010(6925)
- 2009(5938)
- 2008(5806)
- 2007(5299)
- 2006(4754)
- 2005(4383)
- 学科
- 管理(24443)
- 济(24337)
- 经济(24315)
- 业(17986)
- 企(13389)
- 企业(13389)
- 环境(11103)
- 农(11061)
- 学(8242)
- 农业(7541)
- 中国(7489)
- 业经(7099)
- 资源(6909)
- 方法(6695)
- 划(6283)
- 财(6169)
- 和(5580)
- 地方(5540)
- 制(5524)
- 理论(5373)
- 发(5129)
- 数学(5108)
- 数学方法(4989)
- 教育(4702)
- 土地(4656)
- 经济学(4454)
- 规划(4419)
- 教学(4395)
- 贸(4329)
- 贸易(4325)
- 机构
- 学院(103965)
- 大学(99435)
- 济(36112)
- 管理(36101)
- 研究(36082)
- 经济(35089)
- 理学(29782)
- 理学院(29405)
- 管理学(28836)
- 中国(28827)
- 管理学院(28649)
- 科学(23735)
- 京(22618)
- 农(22033)
- 所(18968)
- 江(18046)
- 业大(17632)
- 财(17464)
- 农业(17338)
- 研究所(17008)
- 中心(16930)
- 范(14974)
- 师范(14807)
- 州(14433)
- 北京(14244)
- 院(13536)
- 技术(13535)
- 财经(13281)
- 省(13233)
- 经(11953)
- 基金
- 项目(66788)
- 研究(51406)
- 科学(51255)
- 基金(45334)
- 家(40493)
- 国家(40119)
- 科学基金(33132)
- 社会(29922)
- 社会科(28169)
- 社会科学(28162)
- 省(27858)
- 基金项目(23673)
- 教育(23572)
- 划(23422)
- 编号(23265)
- 自然(21116)
- 自然科(20486)
- 自然科学(20483)
- 自然科学基金(20074)
- 成果(18326)
- 资助(17258)
- 课题(16475)
- 重点(15667)
- 发(15662)
- 创(13894)
- 年(13889)
- 部(13850)
- 性(13042)
- 创新(12964)
- 项目编号(12956)
共检索到164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波 刘芮羽 何兆雄 姜侯
为探究山区耕地利用过程中实现减排增汇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发展路径,以典型喀斯特地貌分布的贵州省为研究区,论文建立了山区耕地碳排放量及农作物碳吸收量综合评估的方法体系。该体系使用碳排放系数测算贵州省及各市州耕地碳排放,利用参数估算法测算农作物碳吸收量,并基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2010—2021年间不同时期贵州省耕地利用碳排放影响因素,揭示山区耕地在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下,如何在耕地利用过程中减排增汇并保障粮食安全,探索新时期山区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耕地碳排放量近12年来呈先升后降趋势,化肥使用量是贵州省及各市州在耕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碳排放的主要调控因素,是山区耕地碳减排的关键。(2)贵州省农作物碳吸收能力具有较大潜力。虽然各市州作物种植结构存在差异,但水稻和玉米仍是贵州省与大部分市州主要的粮食作物,在耕地作为碳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农作物种植结构对贵州省耕地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农业经济水平与耕地碳排放呈正相关关系。贵州省在兼顾耕地减排增汇与粮食安全发展的过程中,要减少化肥的盲目投入,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加快加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对贵州省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乃至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郧文聚
国家粮食安全,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持国家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政治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对非洲国家来说,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则是一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政治安定的起跑线。非洲粮食安全,不仅是非洲人民的福祉所在,是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基石,也是全球粮食安全乃至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实现绿色发展的研究前沿。我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5年,有幸全过程地参加了中国几内亚科巴水稻示范农场的建设,后又组织国内一流非洲研究力量,系统研究了中非农业合作40年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土地资源承载力 土地改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史茜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客观上会出现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劳动力相对短缺的问题,进而对粮食安全形成压力。解决新型城镇化条件下的粮食安全问题应创新思维,既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和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方面创新思路,也在科学利用粮食资源和统筹农业劳动人口上寻找新突破。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粮食安全 挑战与对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谈琰
笔者针对我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问题,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及保护的主要问题。基于河南省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视角,实证检验了影响耕地利用及保护的内、外部因素。笔者提出,建立河南省粮食安全的保障机制,要从注重土地数量与质量管理、完善农业激励政策、增加粮食单产的科技贡献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入手。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 耕地利用 耕地保护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正山
一些学者认为,粮食产量低于一定的数量,就意味着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或者存在粮食危机;播种面积低于一定的数量,意味着中国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但本文认为,建国以来的数次粮食价格上涨,与耕地面积没有直接关系。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价格、政策、投入等因素,而非耕地面积。不能简单地将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或者耕地面积挂钩,不能认为保有了一定的耕地面积或保证了一定的播种面积就必然保障一定数量的粮食产量。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粮食禁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陆耀邦 黄嫦慧 梁自力 滕冬建 陈星霖 郑良军
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该文通过深入农户调查和利用遥感监测技术,从广西耕地利用现状分析了广西粮食安全生产问题,认为广西粮食生产赶不上人口发展需要,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农户产业结构调整对广西粮食安全生产已构成严重危险,粮食安全生产不容忽视,提出了加强粮食安全生产5点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莹 孙玉晶
系统考察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有助于从国家全局层面把握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2011—2020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双固定模型等估计方法,明晰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呈上升态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有效赋能全国粮食安全。在地区异质性研究中,辽宁省、黑龙江省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粮食安全保障效应更加明显,吉林省作用渠道有待畅通。在维度异质性研究中,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通过促进粮食数量安全和粮食经济安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粮食生态质量保障效应不明显。据此,为了使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更好地促进国家粮食安全,从提供东北地区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经济补贴、因地制宜制定东北地区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策略、打造以生态质量为导向的“优质粮食工程”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吕晓 张启岚
研究目的:探析农户耕地利用过程中“药肥双减”意愿的前因条件与组态路径,以期为推广落实化肥、农药减施政策,推动耕地利用绿色转型提供经验借鉴。研究方法: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研究结果:农户“药肥双减”意愿的形成是多个不同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可归纳为“劳动力禀赋+技术示范主导”型、“技术示范主导+心理感知效应助推”型、“双重资源禀赋+环境效应认知主导”型3种;每种路径的形成与农户的生计特征紧密相关,不同类型的农户对应的组态路径呈现出异质性;环境效应认知和技术培训是促进农户“药肥双减”意愿形成的普遍性关键因素。研究结论:农户的“药肥双减”意愿受多维影响因素组合作用,应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政策宣传与农业技术示范推广,有序推进农地流转等实现规模经营,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全面推动“药肥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祥征 黄季焜 Scott Rozelle
利用覆盖中国国土的Landsat遥感数据,本文监测了1986-2000年间耕地的变化态势,并利用农业生态区划模型,计算了耕地变化导致其生物生产力的变化。研究表明,1986-2000年耕地面积增加了265万公顷(或增加了2%),耕地的平均生物生产力下降了2.2%;研究还发现,耕地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没有造成显著影响。适度的耕地非农化是不可避免的,人为遏制这一转移趋势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海川 殷羽奇
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是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耕地生态补偿和粮食安全的内在逻辑,指出目前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局限性。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分别从耕地资源价值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与分配以及补偿效果评价这几个方面对耕地生态补偿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生态补偿的实施路径,以期能够为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粮食安全战略下的耕地生态补偿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生态补偿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白洋 董雨瑞 李姿莹
耕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要素,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兼具储碳固碳等生态服务功能,是重要的生态产品供给载体。协调好耕地碳汇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厘清耕地碳汇与粮食安全关系的基础上,论证耕地碳汇与粮食安全协同推进的制度可行性,明确二者间制度协同具有助力双碳目标高质量完成、防范粮食风险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价值。研究表明,现有制度安排在政策法律、市场机制、管理体制等领域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将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进行整体性制度统筹。在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前提下,科学提升耕地质量,以耕地碳汇市场交易为抓手,通过立法补足耕地非粮化和耕地碳汇交易规则,构建耕地碳汇多元化市场实现机制,完善耕地规划和用途管制、财政补贴、投融资等制度配套来推动二者间协同,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耕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
耕地碳汇 粮食安全 协同 制度完善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罗雅丽 张常新
在明确粮食安全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人口发展态势、人均粮食消费情况相关统计数据,参考了美国、印度等国的实际情况得知,贫困问题的解决、人口迅速增长、膳食结构改变、生物能源开发等引起持续增长的粮食需求,威胁粮食安全,而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耕地增长潜力不足、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减少、耕地退化等耕地供给减少的发展趋势挑战粮食安全。针对粮食供需矛盾的现实,笔者从维护土地生态平衡、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遏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控制人口增长以及改变消费方式等方面论述了推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路。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世界 耕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杨易 何君 张晨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离不开土地、资本、技术、劳动、企业家才能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利用资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路径包括国内粮食生产、国外粮食进口、农业"走出去"等三种主要形式。这三种路径在时间跨度、主体维度、"走出去"程度、资源利用度、市场利用度、对外开放度、路径指向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路径下的粮食安全形势,并对三种路径的优势和不足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应选择综合式发展路径,立足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以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
关键词:
资源利用 粮食安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军伟 张锦华 吴方卫
文章利用空间面板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设置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以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测算了我国粮食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的规模和强度,估算了碳减排的潜力,然后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分析了碳减排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各省(市、自治区)的粮食产量有显著空间依赖性,各省(市、自治区)碳排放强度具有较大异质性。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全国有34.5%的碳减排潜力。从碳减排路径看,全国绝对趋同下的碳减排对粮食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俱乐部趋同下的碳减排不会影响粮食安全。
关键词:
碳排放 随机前沿 粮食产能 减排潜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邹健 龙花楼
利用农业统计数据,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空动态格局,构建"粮耕弹性系数"来反映耕地资源变化与粮食生产的互动关系。揭示出:①耕地投入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资源严重流失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的压力;②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由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普遍性提升局面,并随着经济发展程度及其增长速率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递减,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速率也呈现由东南沿海向内陆梯级递减态势,同时这种提升态势将随着时间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地的推移;③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不断提升,并不一定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持续稳定增长。耕地集约利用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