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14)
2023(17004)
2022(14696)
2021(13777)
2020(11416)
2019(26657)
2018(26055)
2017(50202)
2016(26880)
2015(29802)
2014(29369)
2013(28884)
2012(26327)
2011(23719)
2010(23299)
2009(21104)
2008(20352)
2007(17050)
2006(14653)
2005(12733)
作者
(74086)
(61839)
(60915)
(58511)
(39330)
(29393)
(27941)
(24315)
(23493)
(21414)
(21067)
(20910)
(19316)
(19294)
(19241)
(18788)
(18404)
(18074)
(17630)
(17512)
(15045)
(14970)
(14685)
(14013)
(13752)
(13674)
(13365)
(13132)
(12227)
(12047)
学科
(111605)
经济(111489)
管理(75274)
(70628)
(58152)
企业(58152)
方法(52703)
数学(46750)
数学方法(46177)
中国(31995)
(27984)
(27177)
业经(23587)
(22190)
地方(21509)
(20732)
贸易(20723)
(20161)
(19130)
农业(18583)
环境(17287)
(17104)
财务(17034)
财务管理(17002)
(16578)
理论(16494)
企业财务(16185)
技术(16098)
(15739)
银行(15698)
机构
大学(376615)
学院(372204)
(156389)
经济(153352)
管理(150295)
理学(131803)
理学院(130358)
管理学(128062)
管理学院(127401)
研究(126541)
中国(94188)
(80060)
科学(76796)
(68051)
(61097)
中心(56902)
研究所(56318)
财经(56285)
(55539)
业大(54160)
(51697)
北京(50448)
(49923)
(49010)
经济学(48579)
师范(48576)
(46808)
经济学院(43948)
农业(43523)
财经大学(42495)
基金
项目(265431)
科学(211090)
基金(196786)
研究(192952)
(171645)
国家(170336)
科学基金(147700)
社会(124668)
社会科(118420)
社会科学(118389)
基金项目(104490)
(99704)
自然(96109)
自然科(93977)
自然科学(93957)
自然科学基金(92278)
教育(87983)
(85236)
资助(81000)
编号(76669)
成果(60939)
(59498)
重点(59210)
(56071)
(54831)
国家社会(52643)
课题(51881)
教育部(51516)
创新(51293)
科研(50757)
期刊
(158888)
经济(158888)
研究(109502)
中国(63305)
学报(56626)
科学(53798)
管理(53013)
(49849)
(48874)
大学(43774)
学学(41118)
教育(36351)
农业(34678)
技术(31406)
(28384)
金融(28384)
经济研究(27200)
财经(27041)
业经(24682)
(23180)
问题(22221)
图书(19132)
(18553)
技术经济(17679)
科技(17193)
理论(17179)
统计(17070)
资源(16858)
(16795)
现代(16340)
共检索到5242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金锴   吕君   叶静  
以2001—2017年中国276个地级城市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分析框架探究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环境效率和平衡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中心结构能够显著提升经济-环境效率和平衡发展综合绩效表现,但城市人口规模越高,多中心结构越有利于实现城市效率和平衡的兼顾发展。单中心结构与空间干预政策组合或多中心结构搭配空间中性政策能够实现经济-环境效率和平衡发展的“多赢”;进一步将空间干预政策细分为环境污染监管政策和积分落户政策,发现通过采用积分落户政策以控制人口规模降低了效率和平衡的综合绩效表现,而提高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监管则显著提升了综合绩效。综上,单中心结构+空间干预政策和多中心结构+空间中性政策的组合分别从形态和政策导向视角说明了绿色经济会在空间集聚中走向平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春山  叶昌东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结构面临关键转型,相关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数量不断增多,深度不断加强。因此,有必要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际相关研究的差距。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统计,将其划分为3个主要的研究时期:①20世纪80-90年代中期,为西方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引入期及国内实证研究的起步期;②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积累期;③21世纪初至今,为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总结及新城市空间现象研究的多元化时期。在对各个时期主要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对比当前国际研究的最新成果,提出未来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重点研究领域应当集中于:转型期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式的探讨,新城市空间现象的深入探讨,节约型城市空间增长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深层机制的分析,中、微观尺度研究领域的开拓,新研究方法的应用等6个方面。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家庭  季凯文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但是,总体而言,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并不高。本文运用DEA模型方法对中国典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典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效率低下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倪进峰  李华  
本文利用校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维度实证考察经济集聚、空间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的链式反应关系。结论显示:经济集聚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呈正U型关系,但总体来看经济集聚的边际创新效应递增;城市的单中心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最优空间结构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值约为0.423;经济集聚与空间结构的交互效应为负,抑制创新的"拥挤效应"会出现在集聚程度高的单中心结构城市,但集聚度较低的多中心城市也不利于创新。由此得到政策含义十分明显:考虑到经济集聚度越高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不宜过分强调"城市病"而控制大城市规模;注重城市经济集聚度与空间结构的合理匹配,引导中小城市走紧凑式空间发展道路,适度推动大城市的郊区化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石磊  
基于2003—2018年中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讨地方政府双重目标管理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会加剧环境污染,但是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加剧作用会随着环境约束目标的引入而减弱,即双重目标管理会抑制环境污染。影响机制分析显示,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会通过阻碍产业结构升级、抑制技术创新和加剧工业用地价格扭曲而加剧环境污染,环境约束目标的引入会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抑制工业用地价格扭曲而削弱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加剧作用。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中西部以及欠发达城市,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加剧作用更大,在东部以及发达城市,这种加剧作用较小。在东部以及发达城市,环境约束目标的引入可以削弱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加剧作用,在中西部以及欠发达城市,这种调节效应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侯韵  孙铁山  
本文选取中国12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区位基尼系数和单中心指数这两个指标分别对城市群空间结构集聚程度和集聚结构两个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度,根据测度结果分析了中国12个城市群从1994年到2012年空间结构主要的特征及变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进行了定量探究。本文发现,集聚程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呈现倒U型的特征,而较高的单中心程度对经济发展呈现负向影响,且集聚程度与集聚结构两者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本文认为,一定集聚水平的多中心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更为有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青  刘海珍  刘加珍  李玉江  
城市群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是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赖以形成的基础,利用引力模型思想和ESDA技术在时间截面上对城市群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流量及流向的分析发现: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与空间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其空间结构的空间依赖性特质明显,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后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进入"结构稳态"期;将最大引力分析与ESDA分析结合,量化挖掘城市群体系空间分布轴线,发现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泊松分布"形态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郑连虎  秦洁  
当前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 ,内外空间结构双重调整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性质。竞争尚未成为城市关系、区域关系中的主要方面。由此决定了城市的理性选择应是有机结合的内外空间结构双重优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修岩  李松林  秦蒙  
什么样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效应在不同地理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运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效率,并对城市内部、市域以及省域3个地理尺度上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测度,进而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尺度差异。研究发现,在城市内部和市域等较小的地理尺度上,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在省域这一较大的地理尺度上,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能促进本地经济效率的提升。上述发现对Glaeser等(2015)提出的"中国到底应选择单中心巨型城市,还是多中心城市网络占主导的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修岩  李松林  秦蒙  
什么样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效率的提升?其效应在不同地理尺度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运用校正后的夜间灯光数据度量了地区经济效率,并对城市内部、市域以及省域3个地理尺度上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测度,进而考察了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尺度差异。研究发现,在城市内部和市域等较小的地理尺度上,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率,而在省域这一较大的地理尺度上,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能促进本地经济效率的提升。上述发现对Glaeser等(2015)提出的"中国到底应选择单中心巨型城市,还是多中心城市网络占主导的发展模式"这一问题给予了经验回答。其政策启示是,在城市层面上,应强调要素的空间集聚,坚持空间紧凑式发展模式,而在全国或省域层面上,则应更多地发展多中心城市网络,以形成分布合理的城市体系。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于斌斌  杨宏翔  金刚  
关键词: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于斌斌  杨宏翔  金刚  
本文采用SFA模型对中国城市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计量技术引入地理距离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但尚未产生拥塞效应;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效率的影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N"型过程,从而修正了威廉姆森假说,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支持开放性假说。从区域层面看,制造业集聚对中、西部城市的经济效率都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和拥塞效应,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中、西部城市的经济效率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外部性效应看,MAR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对中国城市的经济效率都存在显著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苏建恺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需求量增长,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我国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十年为分析周期,采用我国2004-2013年十年间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递增状态,且沿海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普遍高于内陆的城市,经济集聚是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劳动力人口密度、政府支出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固定资产投资与土地利用效率并不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城市教育水平是通过影响其它因素,间接地对土地利用造成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叶雅玲  杨博飞  何紫云  曾贝妮  潘峰华  方成  
基于特定行业的企业联系数据研究城市网络具有独特的价值,对理解产业格局和城市功能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A股上市医药企业总部和子公司区位信息,研究中国医药行业的城市网络空间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医药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沿海三大经济区,即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2)中国医药企业的城市网络大致呈现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及武汉为中心的菱形结构;城市网络之间的联系强度差异显著,主要通过等级扩散和邻近扩散形成,表现在发达城市之间及距离相近者联系较强;(3)发达城市在网络中普遍具有较高的权力和影响力,部分药材资源丰富的中小城市也在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4)中国医药行业仍处于国际化的初期阶段,在该行业拥有较强国际联系的城市有杭州、深圳、昆明、天津等;(5)医药产业不同行业城市网络空间格局差异较大,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在各个网络中都发挥重要节点的连通作用。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蒋伟  赖明勇  
以2006年中国大陆24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进行实证研究。对全国城市分析的结果发现:除了劳动力素质、市场规模、基础设施以及集聚经济以外,空间相关性也是影响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吸引的FDI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区位条件,还与周边城市的FDI正相关;劳动力成本在区位决定中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地区的分析发现,FDI在东、中、西部城市的区位选择具有明显的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