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04)
- 2023(16385)
- 2022(13922)
- 2021(13095)
- 2020(10746)
- 2019(24724)
- 2018(24161)
- 2017(46530)
- 2016(25105)
- 2015(27598)
- 2014(27341)
- 2013(26781)
- 2012(24436)
- 2011(22116)
- 2010(21975)
- 2009(20396)
- 2008(18728)
- 2007(16473)
- 2006(14360)
- 2005(12839)
- 学科
- 济(92321)
- 经济(92210)
- 管理(72037)
- 业(69084)
- 企(58687)
- 企业(58687)
- 方法(41976)
- 数学(36092)
- 数学方法(35589)
- 中国(30096)
- 融(28182)
- 金融(28179)
- 银(26719)
- 银行(26659)
- 财(26332)
- 行(25685)
- 农(24699)
- 业经(23025)
- 学(22250)
- 制(21123)
- 地方(20404)
- 务(17977)
- 财务(17896)
- 财务管理(17867)
- 理论(17308)
- 企业财务(17078)
- 贸(17036)
- 贸易(17021)
- 农业(16959)
- 易(16581)
- 机构
- 大学(344952)
- 学院(343621)
- 管理(133206)
- 济(131522)
- 经济(128449)
- 研究(117083)
- 理学(115489)
- 理学院(114188)
- 管理学(112032)
- 管理学院(111442)
- 中国(91294)
- 科学(75029)
- 京(73370)
- 财(61914)
- 农(59889)
- 所(59240)
- 中心(54767)
- 研究所(54422)
- 业大(53880)
- 财经(49935)
- 江(49602)
- 农业(47327)
- 北京(46189)
- 经(45499)
- 范(44520)
- 师范(43947)
- 院(42877)
- 州(41243)
- 经济学(39619)
- 财经大学(37559)
- 基金
- 项目(241243)
- 科学(188501)
- 基金(174570)
- 研究(172683)
- 家(154202)
- 国家(152953)
- 科学基金(130375)
- 社会(107352)
- 社会科(101622)
- 社会科学(101592)
- 省(95315)
- 基金项目(92442)
- 自然(86921)
- 自然科(84926)
- 自然科学(84902)
- 自然科学基金(83385)
- 划(80547)
- 教育(78771)
- 资助(72104)
- 编号(69694)
- 成果(56271)
- 重点(54466)
- 部(51975)
- 发(51632)
- 创(50813)
- 课题(48379)
- 创新(47375)
- 科研(46916)
- 计划(45112)
- 大学(44463)
- 期刊
- 济(140061)
- 经济(140061)
- 研究(99642)
- 中国(66667)
- 学报(61198)
- 农(54373)
- 科学(53472)
- 管理(48436)
- 财(46350)
- 大学(45587)
- 学学(43056)
- 融(42068)
- 金融(42068)
- 教育(38174)
- 农业(37173)
- 技术(27973)
- 财经(24084)
- 业经(23226)
- 经济研究(23064)
- 经(20492)
- 业(18801)
- 图书(18603)
- 问题(17492)
- 理论(17283)
- 科技(17126)
- 版(16832)
- 实践(15920)
- 践(15920)
- 业大(15890)
- 技术经济(15176)
共检索到5021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子雯 贺霖卿
金融机构关联网络的“联通性”可打破区域边界、助力市场融合与资源高效配置,而其“传染性”则可能导致风险的连锁反应。如何调整金融机构关联网络结构,以实现“高联通性”与“低传染性”的兼顾、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金融机构出资关系构建金融机构关联网络,采用融合传播动力学思想的复杂网络抗毁性测试技术,模拟现阶段风险传染过程中金融机构关联网络的联通性变化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兼顾“高联通性”与“低传染性”的金融机构关联网络的结构调整路径。研究发现:(1)金融机构关联网络的空间高频传染路径主要呈现以北京为主中心节点、上海和深圳为次中心节点,向其他城市辐射的区域分布格局;(2)在风险传染动态下,金融机构关联网络的联通性呈现类“Z”字形动态下降趋势,此外,金融机构关联网络联通性的下降态势存在起源地差异,在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时,须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和金融风险传播的特性;(3)无论是在属于同一区域的机构之间建立防火墙机制,还是提高连接多区域的机构节点对于风险的消化吸收能力,均能显著提高金融机构关联网络的“联通性”并降低其“传染性”,但两条路径的具体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从提高“联通性”来看,前者优于后者,从降低“传染性”来看,后者优于前者。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星 任超 李绍芳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载体,相互间的关联网络日益紧密,跨机构的风险传染程度不断增加。从风险溢出视角,基于TENET模型构建风险溢出动态关联网络,深入研究金融机构间风险传染的方向和路径,结合2014~2021年我国金融机构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我国金融机构间非线性风险溢出网络结构和风险溢出水平。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水平呈现周期性变化,非线性特征明显,其中证券部门的风险溢出强度最高,金融科技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逐渐增强,银行部门吸收了其他金融机构的大部分风险溢出,在维持金融系统稳定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当前,要进一步重视金融科技的监管应用,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跨部门传染的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朱明皓 范颖岚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国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使用LASSO分位数回归构建金融系统的极端风险网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染性和脆弱性指数测度金融机构的传染性风险水平。同时,本文进一步采用改进后的CoVaR指标来度量单个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并详细分析了风险传染如何影响不同时期下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研究发现:(1)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与传染性分别取决于其不同的特征变量,并且两者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错配。一方面,规模较大或者期限错配较高的机构,其传染性水平较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净资本较小的证券公司以及业务关联较多的保险公司具有较高的脆弱性。(2)相同行业以及同种类型机构之间的风险传染水平较高且跨行业、跨类型的风险传染具有不对称性。(3)在"平静"时期,传染性较高的金融机构,其系统性风险水平较高;但当危机发生时,脆弱性较高的机构接受的传染性风险大幅增加,从而具有较高的系统性风险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益锋 刘璐瑶
文章基于经济不景气与金融风险发生可能性大幅提高的经济背景,利用测度样本定权的熵值——Shapley法,从模糊论与博弈视角来量化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风险传染。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向荣 曹红
以往国际监管组织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测评指标体系偏重于银行群落与机构规模特征,影响了中国金融监管及理论研究的方向。笔者运用复杂网络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及产品空间等方法构建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可视化系统性风险爆发后的风险传染路径,并通过节点出度、传染轮次、K-核分解值、LeaderranK值等指标综合评估各金融机构风险网络传染的速度、范围、深度及风险累积程度。结果表明,中国金融风险传染网络呈现出多层次、多通道的复杂关联,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在风险积聚与跨群落传导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规模与风险传染能力并非完全线性相关,机构关联性及负面信息传播速度等成为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打破既有群落式监管模...
关键词:
系统性风险 网络传染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谭章禄 袁慧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与科技金融的不断融合,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传染性特征持续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10年11月15日至2019年7月12日货币金融、资本市场、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机构为研究对象,运用DCC-GARCH-Guass模型对单个以及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进行金融风险识别与联动传染性分析。结果表明:(1)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存在较明显的集聚效应;(2)尽管我国金融业风险整体上是可控的,但货币金融类机构之间风险的时变联动的持续性最大,且股份制银行要大于国有银行;(3)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与保险业之间风险的时变联动性比较稳定;(4)通过分析2015年股灾事件发现,单一机构类型以及不同机构类型之间均存在较强的金融风险传染效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莹
利用2011—2018年山东17地市~①全样本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山东省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实证分析区域金融风险传染的方式、渠道和机理。研究发现:山东省区域金融风险空间网络结构呈现出逐渐复杂的趋势,中心城市不断增加,边缘城市逐步减少;网络节点各中心性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城市间金融风险关联性加强;越处于网络中心的城市,金融风险越低。研究丰富了有关省域内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传导机理的相关研究,并为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区域金融风险 空间关联网络 传染效应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文伟 王礼昱
以各金融子行业(保险、信托、银行、证券、其他非银行金融)的上市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R-Vine Copula方法和DCC-GARCH-CoVaR方法来分析各机构之间的时变联动性、关联网络特征及其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进而识别出重要系统性金融机构。研究结论表明:在2017年以前,各金融子行业之间存在较高的时变联动性,但随后在金融严监管的影响下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在金融机构相依结构方面,同行业的金融机构存在明显的集聚效应。所有金融机构之间均存在正相依性,大部分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上下尾对称的相依结构特征。对金融市场存在最大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是银行业;相比其他金融子行业,证券业自身积累的系统性风险规模最大,而银行业最小。基于影响深度(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和影响广度(关联网络地位)的标准识别出中国银行、中国人寿、陕国投A、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为我国重要系统性金融机构。相关研究结论将为构建多层次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李绍芳 刘晓星
从尾部风险和溢出效应的视角出发,利用2007~2017年中国上市金融机构数据,基于动态尾部事件驱动网络模型构建了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关联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机构关联水平与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金融系统总体关联度呈现了周期性的变化,并且自2014年以来一直处于高位;银行部门溢出效应的影响输出强度最高,银行与证券部门受到其他部门溢出效应的影响最大;银行和保险机构是引起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诱因,同时也是受系统性风险影响最为显著的部门;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由于与其他金融机构的高度关联性,也可能成为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诱因。因此,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应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加大对金融体系整体监管力度,识别重要性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柏宝春
关联性是分析金融机构间风险传染效应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关联性视角,运用线性GARCH检验等方法度量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平稳时期,金融机构内部传染占主流;危机期间,金融跨行业间相互传染显著提升,其中以银行业传染效应尤为显著。
关键词:
金融机构 关联性 金融危机 风险传染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林砚 陈志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金融机构间的风险传染能够引发系统性风险,造成较大的危害。本文从金融机构主体属性以及金融机构间复杂网络特性两个角度入手建立风险传染性评估模型。通过综合考察规模、复杂性、风险性和盈利性4个方面,得到主体属性综合评分指标;建立金融风险传染网络,计算金融网络节点出强度值、风险传染深度以及节点易受攻击程度,从而得到机构的复杂网络特征指标;采用信息熵赋权法得到风险能力评估模型各指标权重,计算出各机构风险传染性评分值并进行系统重要性排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金融网络呈现多层次结构,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性各不相同。第二,影响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性的因素较为复杂,并非单一因素作用,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金融网络中风险传染性较高的机构既可能是"大而不能倒",也可能是"太互联、太复杂而不能倒",不能将单个方面作为衡量风险传染性的唯一标准。第三,鉴于部分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部分保险业、证券业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风险传染性,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以降低负外部性的影响,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杜晓蓉
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和纯粹传染这3个主要传染渠道在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效果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亚新兴经济体的传染出现了新特点。不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主要通过金融渠道传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传染渠道应是贸易渠道。此外,2008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出现了一个以往未发生的现象:由于东亚新兴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增,金融渠道的作用机制出现了镜像效应,即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因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大损失。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沈丽 刘媛 李文君
基于地方金融风险压力指数构建了2009-2016年我国省际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的总体关联性,进一步进行中心性分析和块模型分析,同时考察网络结构对地方金融风险水平的效应。研究发现:我国地方金融风险空间关联网络是典型的"无标度网络",各省份关联关系数具有分布不均匀性,同时还具有"小世界现象";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程度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地方金融风险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和传染效应;对整个金融风险关联网络来说,关联程度的上升会促进金融风险的传染,提高风险传染的破坏水平和影响范围。而在对网络结构特征的效应进行分析时发现,对个体省份来说,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的提高会降低金融风险水平,因此,中心性排名较低的省份应加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中心性排名较高的省份应更加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以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政 梁琪 涂晓枫
基于信息溢出的视角,本文构建了2008-2015年我国上市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网络,通过网络分析法解构了金融网络的总体关联性以及部门内和部门间的关联特征,并采用金融机构微观层面的数据实证分析了网络关联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的关联网络具有"小世界现象"和"无标度特性"等复杂网络性质,同时,2012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总体关联性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2014年的关联程度甚至超过了金融危机期间,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在不断累积。研究还发现金融机构影子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张是我国金融机构关联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关联性 信息溢出 网络分析 影子业务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谭中明 康勤 谭璇 胡百灵
基于传统金融机构(银行、证券、保险等)和新型类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其他类金融机构等)两类复杂主体构成的新关联网络这一复杂系统,利用2012—2022年上市机构数据,基于TENET方法构建尾部风险溢出网络,刻画新关联网络中机构关联度,进而分析两类机构关联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新关联网络下两类机构间的总体关联度呈现周期性变化,在危机与经济下行时处于高位水平;新型类金融机构对其自身和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出较为强烈,部门内部风险溢出强度高于跨部门风险溢出强度;新型类金融机构的风险溢入强度和溢出强度在危机发生时较高;银行和保险部门对系统性风险贡献程度更高,同时受系统性风险影响较为显著。建议在完善中国版监管沙盒制度模式的同时,强化新型类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建设和外部监管,发展传统金融机构跨部门协同监管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