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23)
- 2023(4665)
- 2022(4194)
- 2021(4080)
- 2020(3553)
- 2019(8007)
- 2018(8043)
- 2017(17039)
- 2016(9198)
- 2015(10587)
- 2014(10748)
- 2013(10852)
- 2012(10417)
- 2011(9457)
- 2010(9976)
- 2009(9747)
- 2008(10049)
- 2007(9277)
- 2006(8760)
- 2005(8514)
- 学科
- 济(39771)
- 经济(39725)
- 管理(30517)
- 业(30110)
- 企(24951)
- 企业(24951)
- 方法(17478)
- 贸(15726)
- 贸易(15721)
- 易(15517)
- 数学(14998)
- 数学方法(14844)
- 中国(14101)
- 财(13795)
- 制(12874)
- 农(12698)
- 出(11990)
- 银(9093)
- 银行(9091)
- 业经(8965)
- 行(8759)
- 口(8548)
- 出口(8538)
- 出口贸易(8538)
- 体(8512)
- 税(7055)
- 体制(7027)
- 农业(6993)
- 融(6984)
- 金融(6984)
- 机构
- 大学(142702)
- 学院(142510)
- 济(64850)
- 经济(63547)
- 管理(54467)
- 研究(46352)
- 理学(45234)
- 理学院(44815)
- 管理学(44363)
- 管理学院(44094)
- 中国(39482)
- 财(35484)
- 京(30232)
- 财经(27139)
- 经(24390)
- 科学(23573)
- 所(23333)
- 江(22431)
- 中心(21023)
- 经济学(20910)
- 研究所(19989)
- 北京(19950)
- 财经大学(19880)
- 经济学院(19057)
- 州(18173)
- 农(17961)
- 范(17612)
- 师范(17520)
- 院(16301)
- 商学(15498)
- 基金
- 项目(77611)
- 研究(61344)
- 科学(60943)
- 基金(56437)
- 家(47042)
- 国家(46666)
- 社会(40094)
- 科学基金(39542)
- 社会科(38064)
- 社会科学(38052)
- 基金项目(28833)
- 省(28398)
- 教育(27970)
- 编号(25653)
- 资助(24327)
- 划(23977)
- 成果(22957)
- 自然(22589)
- 自然科(21993)
- 自然科学(21985)
- 自然科学基金(21591)
- 部(18853)
- 课题(17744)
- 重点(17058)
- 教育部(16672)
- 性(16655)
- 国家社会(16504)
- 发(16464)
- 人文(16199)
- 制(16108)
共检索到232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外经贸部政研宣“出口低价竞销”课题组
特征及影响 我国出口低价竞销商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加工环节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低价竞销现象居多;进入门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打价格战要少一些。譬如,我国出口橘子罐头利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赵亚贞
一、我国出口商品低价竞销行为的特征 1、往往源自具有比较优势刚性的出口企业。 长期以来,指导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理论基础,是英国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成本学说,尽管比较成本学说能较好地解释我国企业参与对外贸易的起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显示出很大的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徐剑明
低价竞销是我国出口企业惯用的竞争手段。本文以博弈论分析工具 ,从比较优势刚性、产品同质性等方面阐述了低价竞销行为的特征 ,揭示出抑制低价竞销行为的博弈过程 ,并具体提出相应的现实对策。
关键词:
出口企业 低价竞销 特征 对策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秀玲
出口低价竞销被称为我国对外贸易中的“顽症”。企业为什么会低价竞销,如何解决这一难题,一直是政府、企业和经济界人士关注的焦点。美、德、法、日、韩、巴西等各国对待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对我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出口低价竞销 出口管理 比较研究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卢和诠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贸易国,中小企业出口额占了全国出口总额的62.3%,但其出口存在着严重的低价竞销问题,致使企业长期处于微利状态,严重的甚至出口受阻。海外市场低价竞销正成为继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后制约我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又一壁垒。本文分析了导致低价竞销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并提出治理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低价竞销 反倾销 核心竞争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景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的出口额达1210亿美元,相当于1980年的6.7倍。但是,近年来出口效益不断滑坡,已引起经贸界上下的关注。出口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口行业多头对外,抬价抢购货源,低价竞销。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外经贸部已推出和实施出口配额招标制。我认为,要解决出口秩序混乱问题,仅靠出口配额招标制是不够的。因为我国还有大量无需出口配额的商品同样存在着出口秩序混乱问题。鉴于此,国家可以已有的专业化出口系统为基础,通过按照产品类别而建立的专业商会,由它与专业化生产主管部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曾国平 徐耀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的低价竞销行为是导致我国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出口企业利润率下滑和贸易摩擦增加的重要因素。文章运用不同博弈模型分析了同种产品同质和不同质两种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企业低价竞销行为的原因和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我国出口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
劳动密集型产品 低价竞销 博弈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沈四宝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本不应受太多管制,但如果实施不正当竞争手段,超出市场允许范围,为维护平等的市场竞争秩序,行政、司法的补充手段必不可少。我国加入WTO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遭受的国外反倾销案也大幅增加,涉案金额和影响面令人吃惊。很多企业出口额虽增长,利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曹颖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天蓝、地绿、水净"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但目前环境恶化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近几年频繁、连续雾霾天气的出现,在污染物总量控制力度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的情况下,民众的直观感觉却愈发严重。研究发现,环境末端治理方式已难以解决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需要从污染的源头寻找答案,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袁红林
低价竞销应加以导控●袁红林今年以来,中华大地又掀起了一股低价竞销旋风。除彩电、摩托车、通讯器材外,空调、风扇、冰箱等行业也加入其中;从竞争的主体看,不仅民族工业纷纷削价,外国品牌也热衷其中。低价竞销使得价格这个与市场秩序、公平交易以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林 安瑶 喻筱珺 方琳
四川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地区,一直致力于减排降污,其作为支撑“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的战略纽带,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响应“一带一路”区域建设绿色能源共同体、保障各国能源安全的要求,四川省积极推进能源转型,长期致力于天然气消费普及,在绿色能源发展方面领跑全国。本文选取四川省2009—2016年各地级市的宏观数据,构建不同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成本函数并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估计工业环境效率。基于此,在燃气普及、产业合理化调整和污染物综合处理视角下,探究源头预防和末端治理对工业环境效率和微观企业生产效益的影响,进而估算其减排潜力,为中国西部地区环境治理提供政策启示。Tob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以燃气普及为特征的能源结构调整会在源头上显著提高地区工业环境效率从而降低工业污染排放;而以合理化配置为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未能起到减排降污的源头预防作用;以污染物综合处理为代表的末端治理仅促进了工业SO2减排,并未对其他污染物排放产生减排效应。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企业效益对地区产业结构反应敏感,位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地区的企业将表现出更佳的当期综合盈利和未来成长潜力;而能源结构调整和末端治理由于未能积极影响到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没能对企业效益产生显著影响。“十三五”期间,四川省通过末端治理手段在控制工业SO2以及工业烟粉尘排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实现了预估减排目标;但在源头预防方面,三种工业污染物均未能实现预期的最优减排目标。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伟明
环境治理有两种不同的思路:"末端治理"和"源头控制"。本文将人力资本积累因素引入Stokey-Aghion-孙模型,考察了两种不同治理思路下的长期经济增长路径,探讨了地方政府在现行考核机制下的策略行为,解释了我国环境状况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并运用我国2003-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晋升锦标赛"体制下,受任期制约束的政府官员偏好"末端治理"方式。而长时间维持环境保护法的基本标准不变,持续增加污染治理费用的"末端治理"思路并不可行,只有从源头上不断提高环保标准及执行力度,才能促使企业创新和使用清洁技术,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治理路径 经济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方时姣 张柯
本文基于2006—2020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源头控制”环境社会责任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末端治理”环境社会责任有显著负向影响,并实现了企业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的转变。实证结论在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能通过员工绿色行为、企业环境社会关注意愿及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调节效应发现,公司治理与融资成本能进一步调节数字化转型对两种环境社会责任的影响。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对非国有、高环境规制及高学历高管在承担“源头控制”环境社会责任上有着更显著的影响。动机分析发现,企业之所以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环境社会责任的转变,其动机在于后者对企业价值有着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数字化转型在其中会进一步强化这一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