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93)
2023(7160)
2022(6002)
2021(5455)
2020(4780)
2019(10633)
2018(10538)
2017(19716)
2016(10927)
2015(12211)
2014(11999)
2013(11647)
2012(11035)
2011(9824)
2010(9991)
2009(9703)
2008(9619)
2007(8844)
2006(7987)
2005(7643)
作者
(33033)
(27511)
(27401)
(26250)
(17823)
(13167)
(12516)
(10566)
(10544)
(10002)
(9624)
(9396)
(9134)
(9069)
(8986)
(8758)
(8300)
(8213)
(8008)
(7954)
(7017)
(6820)
(6810)
(6444)
(6365)
(6206)
(6180)
(6100)
(5667)
(5464)
学科
(38448)
经济(38358)
管理(37634)
(32260)
(28571)
企业(28571)
(16469)
(15140)
方法(14017)
数学(11586)
(11476)
数学方法(11441)
中国(11191)
(10865)
(10848)
银行(10834)
(10422)
体制(10052)
(10007)
金融(10005)
业经(9800)
(9676)
(9056)
财务(9037)
财务管理(9004)
企业财务(8603)
(6968)
制度(6963)
(6919)
(6919)
机构
大学(157591)
学院(154177)
(62175)
经济(60744)
研究(57968)
管理(54044)
中国(45994)
理学(45265)
理学院(44692)
管理学(43927)
管理学院(43643)
科学(35321)
(34781)
(34469)
(30509)
(29334)
研究所(27302)
中心(26236)
财经(26035)
(25581)
业大(23926)
(23628)
农业(23243)
北京(21736)
(21371)
经济学(19978)
(19577)
财经大学(19519)
(19296)
(18904)
基金
项目(101238)
科学(79414)
基金(74668)
研究(71101)
(67165)
国家(66635)
科学基金(55877)
社会(45614)
社会科(43088)
社会科学(43078)
基金项目(38618)
(38435)
自然(37095)
自然科(36225)
自然科学(36209)
自然科学基金(35611)
(33718)
教育(32833)
资助(30781)
编号(27094)
重点(23894)
(23686)
成果(23612)
(23201)
(21140)
(21022)
课题(20236)
创新(19988)
科研(19743)
教育部(19663)
期刊
(72873)
经济(72873)
研究(50390)
中国(36962)
学报(29770)
(29537)
(26851)
科学(25541)
管理(23144)
大学(22646)
学学(21515)
(19754)
金融(19754)
农业(17536)
教育(16585)
财经(14310)
(12223)
经济研究(11906)
技术(11506)
业经(9980)
问题(9294)
(9239)
(8512)
业大(7891)
(7501)
理论(7432)
科技(7177)
会计(7124)
世界(7007)
财会(6987)
共检索到248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永胜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兼具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功能的工具之一,贷款成数限制的有效性得到广泛认可。根据对13个经济体的实证分析,实施LTV限制政策能降低银行体系对房地产价格变动和宏观经济波动的敏感度,缓解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防范系统性风险和单体银行的信用风险。尽管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不明显,但贷款成数限制政策仍应坚持,并不断完善,和其他监管工具配合使用。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燕  党莹莹  武竞伟  
金融高水平开放时代下,中国金融业开放是未来一个时期的重点,金融安全愈加成为重要的难题,建立更加稳健、协调的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框架体系刻不容缓。《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表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替代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因此,两者协同的关键在于解决政策工具的高度重叠以及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中法律供给不足、法律不适等问题。本文在梳理两者协同机理的基础上,选取2010—2019年36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估计,探究引入经济周期性后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配合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在架构起宏观审慎政策与微观审慎监管协同体系的同时,为金融监管提供立法依据,为优化金融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桂浪   潘文富  
文章从微观审慎向宏观审慎视角,研究政务数据资产化的监管框架。结果发现,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微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权属不明确、政务数据评估难度大、政务数据缺乏质量衡量标准,微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一维度微观审慎监管建议是明确政务数据权属、开发评估政务数据价值方法、建立政务数据质量标准等。政务数据资产化的宏观问题包括政务数据的安全隐患较大、政务数据缺乏法律体系规范、政务数据缺乏系统的监管,宏观问题相对应的第二维度宏观审慎监管建议是加强政务数据的安全性、建立政务数据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政务数据的系统监管体系等。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蒋冠  霍强  
影子银行在中国金融系统中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本文从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金融资产结构优化视角出发,探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治理机制和发展路径。首先介绍影子银行的定义、范围、影响等,阐述中国影子银行的动因、特征和规模。其次分析影子银行对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机制。鉴于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及影响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在治理原则上应当趋利避害、疏堵结合。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利琴  彭红枫  彭意  
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实现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机配合是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市银行为样本,同时引入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工具变量,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并不完全协调。我国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完善微观审慎监管制度,同时逐步完善宏观审慎在两个维度上的监管制度与工具,建立起二者的协调监管机制,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佳  
本轮金融危机促使金融监管逐渐从微观审慎监管向宏观审慎监管过渡。在金融危机中表外业务监管存在微观审慎监管偏差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缺位的问题,必须从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改进监管目标、分析、工具以及政策安排等方面来完善表外业务的监管。同时,微观审慎监管者应将表外业务的微观信息传递给宏观审慎监管者,而宏观审慎监管者通过对表外业务系统性风险的评估来进行风险预警,并将风险信息传递给微观审慎监管者。对此,要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表外业务的监管框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佳  
从金融危机的教训得知,资产证券化创新严重影响到金融稳定,并且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是当前资产证券化监管存在的缺陷。为此,关于资产证券化监管框架的构建必须考虑金融稳定的维护,并从宏观审慎监管的强化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同时,为了提高信息的共享及协调程度,必须有机结合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来构建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巴曙松  王璟怡  杜婧  
在2009年召开的各种国际会议上,宏观审慎监管被多次提及,二十国集团金融伦敦峰会后发布了《加强监管和提高透明度》的报告,其中将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列为25项建议中首要的4条建议,可见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性日益被国际社会所认同。宏观审慎监管的分析维度,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跨行业维度,二是跨时间维度。相应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方面,学者们从金融系统的相关性和亲周期性两方面提出建议。在一些国家和区域组织提出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思路的同时,中国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宏观审慎监管之路。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本专栏上一篇文章讨论了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对审慎监管的概念也有了进一步阐释。所谓审慎监管就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所实施的必要监管。而且,针对防范单体金融机构风险的微观审慎监管和针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宏观审慎监管从来都是不可分割的。只不过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前,宏观审慎监管长期被忽略或忽视,使系统性风险不断积累,最后酿成全面的金融危机。因此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成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胜民  何玉洁  
笔者基于2008—2016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方法,探究宏观金融风险和微观银行风险行为的关系,并讨论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安排。通过实证得出:(1)宏观金融风险会向银行传染,宏观金融风险上升会导致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主动风险承担上升,但会使经营风险下降;(2)银行经营风险和主动风险承担是宏观金融系统不稳定的原因,经营风险上升会导致宏观金融风险上升,但主动风险承担对宏观金融风险影响不稳定;(3)系统性银行的主动风险承担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比非系统性银行的要高,而非系统性银行的经营风险对宏观金融风险的影响比系统性银行的要高。然后笔者又从政策目标安排、风险调控重点和系统重要性对宏观和微观审慎监管政策协调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权虎  张璐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经济体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探索拓展新的宏观调控和系统风险管理工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宏观审慎管理。国际清算银行(2001)将宏观审慎监管定义为:宏观审慎监管是微观审慎监管方法的有益补充,该方法不仅考虑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更是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角度出发对金融体系进行风险监测,从而实现金融稳定。国际组织相关理论实践巴塞尔委员会。1979年6月Cooke Committee(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前身)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性"问题。巴塞尔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胡真  彭建刚  黎灵芝  
本文借鉴"公地悲剧模型"论证了银行业实施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协调监管的必要性,并运用面板VAR模型对我国14家上市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宏观审慎工具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对商业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给定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银行业集中度"和"广义信贷/GDP偏离度"的一定冲击后,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从负向反应逐步转为正向反应;给定微观审慎监管工具"流动性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的一定冲击后,商业银行稳健性水平呈现正向反应。这表明单一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与微观审慎监管工具的效应并不完全协调,因此,应当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种类和操作方式。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振中  
如果说1929年的大萧条重创了世界经济的话,那么这一轮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低估的。这场金融危机,使大多数人看到了华尔街金融家的贪婪,看到了监管者的行为失当,看到了在新自由主义理念下的金融监管形同虚设,因此各国政府面对纳税人的愤怒和质疑,不得不重新考虑和设计宏观审慎监管机制问题。但是今后的宏观审慎监管机制是否有效,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陈雨露  马勇  
最近40年的金融危机史表明,随着金融市场的日渐发达和复杂化,金融失衡不仅周期性地发生,而且与宏观经济的失衡彼此强化,这种强化使得经济和金融长期持续、显著地偏离长期标准。在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负面效应日渐明显的情况下,为确保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在传统微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全面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监管已成为大势所趋。强调宏观审慎的监管理念认为,仅凭微观层面的努力难以实现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监管当局需要从经济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行为之间相互关联的角度,从整体上评估金融体系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健全金融体系的制度设计并作出政策反应。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赵光毅  王锐  
宏观审慎监管是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赋予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要职责。正确认识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框架,全面履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责,对科学建立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制度安排,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宏观审慎监管的职能框架从国际金融界的讨论来看,宏观审慎监管应当具备两个核心要素:一是监管对象是系统风险,二是监管目的是维护金融稳定。2009年10月,金融稳定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