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79)
- 2023(9225)
- 2022(7491)
- 2021(6754)
- 2020(5895)
- 2019(12974)
- 2018(12915)
- 2017(25064)
- 2016(13634)
- 2015(15069)
- 2014(14872)
- 2013(14953)
- 2012(13691)
- 2011(12262)
- 2010(12760)
- 2009(12323)
- 2008(12573)
- 2007(11702)
- 2006(10622)
- 2005(9623)
- 学科
- 业(81758)
- 企(65184)
- 企业(65184)
- 济(63012)
- 经济(62913)
- 管理(53068)
- 农(44810)
- 农业(29847)
- 业经(27593)
- 方法(25923)
- 财(21661)
- 数学(18340)
- 数学方法(18207)
- 务(16891)
- 财务(16884)
- 财务管理(16870)
- 企业财务(15978)
- 技术(15259)
- 中国(15218)
- 制(14533)
- 策(14192)
- 划(12054)
- 体(11958)
- 和(11295)
- 理论(11257)
- 贸(10730)
- 贸易(10725)
- 企业经济(10648)
- 易(10443)
- 经营(10402)
- 机构
- 学院(210706)
- 大学(201900)
- 济(92349)
- 经济(90902)
- 管理(88510)
- 理学(76940)
- 理学院(76258)
- 管理学(75314)
- 管理学院(74947)
- 研究(63772)
- 中国(52240)
- 农(51297)
- 财(41396)
- 京(40884)
- 农业(38996)
- 科学(37466)
- 业大(35119)
- 江(33728)
- 财经(33230)
- 所(32154)
- 经(30102)
- 中心(30088)
- 研究所(28897)
- 经济学(26960)
- 经济管理(26594)
- 州(25682)
- 商学(24677)
- 北京(24589)
- 经济学院(24529)
- 商学院(24485)
- 基金
- 项目(135792)
- 科学(110163)
- 研究(101655)
- 基金(101608)
- 家(86934)
- 国家(85955)
- 科学基金(76201)
- 社会(68663)
- 社会科(64688)
- 社会科学(64671)
- 基金项目(54870)
- 省(54850)
- 自然(48198)
- 自然科(47197)
- 自然科学(47185)
- 自然科学基金(46428)
- 教育(44481)
- 划(43450)
- 编号(41581)
- 资助(39433)
- 业(35125)
- 成果(32088)
- 创(31411)
- 部(30877)
- 发(29946)
- 农(29847)
- 重点(29309)
- 创新(28355)
- 国家社会(28352)
- 制(28047)
- 期刊
- 济(112844)
- 经济(112844)
- 研究(57179)
- 农(55458)
- 中国(39641)
- 农业(37311)
- 财(33877)
- 管理(33669)
- 科学(30911)
- 学报(28964)
- 业经(26434)
- 大学(23486)
- 学学(22830)
- 融(20871)
- 金融(20871)
- 业(18977)
- 技术(18068)
- 财经(16708)
- 问题(15382)
- 经济研究(15105)
- 经(14454)
- 教育(14130)
- 农村(13870)
- 村(13870)
- 农业经济(13615)
- 技术经济(13087)
- 世界(12798)
- 版(11735)
- 商业(11101)
- 现代(10857)
共检索到311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陆文聪 吴连翠
本文在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安徽省兼业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分析方法,就个人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非农劳动特征因素和农业政策因素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家庭社会政治地位、劳动比较报酬和个体人力资本水平对兼业农民非农就业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也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彩华 管睿 余劲
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4省12县96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Probit、Tobit和Order-Probit模型,从非农就业时间、就业区域和就业稳定性等多个维度重构非农就业充分性分析框架,并基于性别差异视角探究非农就业充分性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农地流转决策行为方面,家庭层面非农就业越充分越有利于促进农户农地流转;个体层面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男性非农就业时间和非农就业稳定性对农地流转决策具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女性的非农就业时间、非农就业区域和非农就业稳定性对农地流转决策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农地流转契约选择行为方面,女性非农就业充分性有利于促进农户签订正式化合约,而男性的非农就业稳定性降低了签订正式化合约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的非农就业充分性对农地流转决策行为具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女性非农就业充分性有利于农户签订正式化合约。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非农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充分性,实现劳动力市场与农地流转市场的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晓昀 钟秋萍 齐顾波
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解,并对不同地区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虽然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在教育、培训上存在差距,但不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非农就业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婚姻、家庭中的儿童数等形成的。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由估计系数不同所引起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更大,尤其是婚姻状况的影响。
关键词:
非农就业 性别差异 区域比较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瑞丽
基于2012年新疆13个地州市726位农民的调查数据,利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养老中子女支持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在农民养老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总体感觉4个方面,子女支持的性别差异不再是一个普遍现象。子女支持对农民养老的影响,关键是有无子女,而不是子女数量。子女数量对农民养老的影响,是儿子的数量在起作用,女儿数量对农民养老的影响很微弱。新型农保,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养老对子女的依赖。农民养老中子女支持的民族差异,主要体现在汉族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之间。相对于汉族农民而言,少数民族农民养老中的子女支持更加传统,即在经济支持方面,儿子作用更大,在非经济支持方面,特...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春芳 苏群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及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性别视角,本文首先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现状及其对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女性人力资本与非农就业收入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其就业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李实 杨修娜
文章利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民工研究"课题组于2008年对我国15个城市的农民工进行调查所得的数据,分析了农民工性别间的工资差异和工资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女性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小时工资都低于男性农民工。分解结果表明,男女农民工之间的工资差异、小时工资差异主要是由性别歧视以及其他不可观测因素引起的,而对于那些年轻、低学历、无工作经验的农民工来说,性别歧视的影响更严重。
关键词:
农民工 性别工资差异 分解分析 歧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周春芳
本文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性别差异,从经济视角分析了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增加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路径。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性别差异 教育 培训 健康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管永昊 吴佳敏 贺伊琦
本文以研究农民增收为主题,以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工业企业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基于2007—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探究了不同工业企业创新类型与非农就业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工业企业创新对农民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般情况下,工艺创新对农村劳动力扩张效应大于劳动力替代效应,因此,能够通过非农就业间接影响农民收入;产品创新对农村劳动力替代效应大于劳动力扩张效应,虽也能促进农民增收,但并不是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实现的。考虑地区异质性,东部经济相对发达,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均能通过增加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在中西部地区,工艺创新能通过促进非农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但产品创新既不能增加非农就业,也不能显著促进农民增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晓志 谢琳
地权稳定性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已经备受关注,但对外出务工农民性别差异的讨论尚不多见。基于宗族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权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 2016年和2018年两期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地权稳定性与不同性别劳动力非农转移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农地调整表征的地权不稳定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不显著。其次,机理分析结果表明,村落宗族非正式治权的强弱是影响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选择的关键情境。其一,宗族绝对势力的强弱使得地权稳定性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分化。其二,与宗族相对势力对比非均衡相比,宗族相对势力对比均衡可以有效弱化地权不稳定对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抑制作用。其原因在于,相互制衡的宗族非正式治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地权变动对农地纠纷产生的影响,确保农地调整中土地分配相对公平,从而起到维护地权稳定的作用。本文的结论对于理解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以及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关键词:
地权稳定性 非正式治权 务工农民性别差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丽静 刘绍军 刘秀艳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程名望 史清华
本文应用第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农民工进城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显示,男女农民工在进城动因和障碍、进城途径、进城费用和收入等方面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规律,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考虑农民工进城的性别差异,制定相应的政策,将加快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关键词:
农民工 劳动力转移 性别差异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吕晓兰 姚先国
本文使用2008年执行的CHIP数据的城市移民部分,考察了不同类型职业流动及其收入效应的性别差异。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职业流动具有不同的收入效应;相同的职业流动行为,收入效应的性别差异显著。工作原因、家庭原因两类主动流动均显著提高了男性农民工的后续收入水平;虽然女性农民工具有更高的工作原因主动流动倾向,但其从中获得的收入回报明显弱于男性,家庭原因主动流动反而降低了其后续收入水平;单位原因被动流动显著降低了男性农民工的后续收入水平,但对女性农民工影响不显著。从在职搜寻工作行为视角考察农民工职业流动动机,同样发现了显著的性别差异。因此,为实现农民工适度流动和稳定就业,除重视其共同诉求外,也不能忽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陆璐
本文随机选取了江苏省859名农民工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从性别角度分析了他们之间的收入差异,结果显示,女性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基本上都低于男性农民工,女性农民工的收入没有文化程度与时代不同导致的差异性,女性农民工的小时收入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生活负担、工作环境以及社会观念等,而男性农民工的自身因素会对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鉴于农民工收入存在的一些性别差异,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来积极缩小性别造成的收入差距,或者保护弱势农民工的合法收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进 赵思诚 许庆
随着非农工资性收入占中国农民收入比重的逐年增加,为了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绝大多数农民采取兼业行为。那么,农民兼业行为对非农工资性收入究竟有何影响?文章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和收入分解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兼业行为对农民非农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兼业农民的非农工资性收入和小时工资水平均显著低于纯非农就业农民。进一步研究发现,由兼业行为引起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实施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时,应瞄准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惠农富农政策,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既要着力破除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制度性约束,鼓励部分兼业农民向非农部门彻底转移,提高其工资性收入;又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性收益,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
兼业行为 非农工资性收入 收入分解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进 赵思诚 许庆
随着非农工资性收入占中国农民收入比重的逐年增加,为了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绝大多数农民采取兼业行为。那么,农民兼业行为对非农工资性收入究竟有何影响?文章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和收入分解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兼业行为对农民非农工资性收入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兼业农民的非农工资性收入和小时工资水平均显著低于纯非农就业农民。进一步研究发现,由兼业行为引起的歧视效应是产生这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因此,实施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时,应瞄准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惠农富农政策,以提高
关键词:
兼业行为 非农工资性收入 收入分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