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13)
- 2023(12112)
- 2022(10250)
- 2021(9771)
- 2020(8201)
- 2019(18780)
- 2018(18186)
- 2017(35526)
- 2016(18203)
- 2015(20084)
- 2014(19740)
- 2013(19059)
- 2012(17217)
- 2011(15152)
- 2010(15070)
- 2009(14223)
- 2008(12460)
- 2007(10859)
- 2006(9329)
- 2005(7818)
- 学科
- 济(73513)
- 经济(73316)
- 业(53960)
- 管理(51410)
- 企(43940)
- 企业(43940)
- 方法(37693)
- 数学(32942)
- 数学方法(32399)
- 融(26508)
- 金融(26506)
- 中国(25649)
- 银(24217)
- 银行(24214)
- 行(23391)
- 农(23256)
- 财(21760)
- 业经(17585)
- 制(16808)
- 地方(16468)
- 农业(16277)
- 务(14318)
- 财务(14265)
- 财务管理(14242)
- 理论(13687)
- 企业财务(13644)
- 贸(12031)
- 贸易(12019)
- 易(11763)
- 学(11520)
- 机构
- 学院(242884)
- 大学(242063)
- 济(102409)
- 经济(100386)
- 管理(99362)
- 理学(87021)
- 理学院(86164)
- 管理学(84416)
- 管理学院(83950)
- 研究(73915)
- 中国(62770)
- 财(48427)
- 京(47632)
- 科学(41828)
- 财经(39405)
- 中心(38805)
- 经(36005)
- 农(35270)
- 江(34515)
- 所(33662)
- 业大(33652)
- 经济学(32969)
- 研究所(30618)
- 范(30171)
- 师范(29886)
- 经济学院(29880)
- 财经大学(29795)
- 北京(29033)
- 州(28096)
- 农业(26931)
- 基金
- 项目(173187)
- 科学(139172)
- 基金(129146)
- 研究(129099)
- 家(110592)
- 国家(109577)
- 科学基金(96777)
- 社会(86617)
- 社会科(81255)
- 社会科学(81231)
- 基金项目(68004)
- 省(67381)
- 自然(61087)
- 教育(60685)
- 自然科(59788)
- 自然科学(59778)
- 自然科学基金(58721)
- 划(56030)
- 资助(52593)
- 编号(52161)
- 成果(41260)
- 部(39253)
- 重点(38572)
- 创(37015)
- 发(36826)
- 国家社会(36301)
- 课题(35046)
- 教育部(34941)
- 创新(34376)
- 人文(34279)
- 期刊
- 济(103437)
- 经济(103437)
- 研究(68582)
- 中国(45653)
- 财(37998)
- 融(36352)
- 金融(36352)
- 管理(35025)
- 学报(33064)
- 农(32697)
- 科学(32125)
- 大学(27410)
- 学学(26047)
- 教育(24330)
- 技术(22280)
- 农业(21016)
- 财经(19588)
- 业经(17295)
- 经济研究(16921)
- 经(16771)
- 问题(13678)
- 统计(13569)
- 策(12305)
- 理论(11641)
- 技术经济(11533)
- 版(11206)
- 决策(11064)
- 实践(10502)
- 践(10502)
- 财会(10416)
共检索到349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升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城镇集中安置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方式,农村老人被安置进城后的养老状况直接影响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调研发现,进入城镇安置社区的农村老人返回农村养老的现象非常普遍,构成一种“养老型返迁”,这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预期相差较大。其根源是易地搬迁老人在城镇安置社区中的社会融入程度低,具体表现为经济整合程度低、社会适应能力差、文化习得接受慢等,从而导致易地搬迁老人成为城镇社会中的“边缘人”。要理性看待易地搬迁老人的“养老型返迁”行为,在后续扶持过程中应考虑易地搬迁老人独特的居住和生活需求,给予其制度性的返迁空间,并通过在城镇安置社区中发展老年产业、再造社区共同体等方式,为易地搬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镇社会提供支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升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城镇集中安置是易地扶贫搬迁的重要方式,农村老人被安置进城后的养老状况直接影响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调研发现,进入城镇安置社区的农村老人返回农村养老的现象非常普遍,构成一种“养老型返迁”,这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预期相差较大。其根源是易地搬迁老人在城镇安置社区中的社会融入程度低,具体表现为经济整合程度低、社会适应能力差、文化习得接受慢等,从而导致易地搬迁老人成为城镇社会中的“边缘人”。要理性看待易地搬迁老人的“养老型返迁”行为,在后续扶持过程中应考虑易地搬迁老人独特的居住和生活需求,给予其制度性的返迁空间,并通过在城镇安置社区中发展老年产业、再造社区共同体等方式,为易地搬迁老人更好地融入城镇社会提供支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俊娜
[目的]农户搬迁后在安置地的融入和发展是决定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有利于为实现农户更好融入新环境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从社会融入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搬迁农户社会融入指标体系,利用8省16县969户的搬迁农户样本和多层模型分析技术,实证检验了安置方式对搬迁农户社会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与村内安置相比,外村安置、乡镇安置和县城安置对搬迁农户的社会融入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依次增大,具体表现为对搬迁农户经济融入、社会交往融入以及心理融入的影响。机制分析得出:安置方式通过影响农户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其经济融入,通过影响农户的旧关系网络和新关系网络的建立影响其社会交往融入,通过影响农户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影响其心理融入。[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准施策开展帮扶,满足搬迁农户的安置需求,促进农户融入新环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建兴 曾小溪 汪三贵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民生工程,如何让已搬迁户在迁入地"稳得住"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本文基于5省10县530户易地扶贫搬迁的数据,在控制样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搬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扶持政策和社会融入对搬迁户返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提供就业机会的扶持政策和搬迁户自我身份认同、邻里互助的社会融入能够显著降低搬迁户的返迁意愿;而政府提供产业发展支持、金融贷款支持、社会保障支持的扶持政策和参加当地村(居)委会选举投票的社会融入对降低搬迁户返迁意愿的作用不明显。利用返迁意愿的不同测量方式、考虑样本选择偏误,证实了上述结论的稳健性。这些结论意味着,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时,应强化政策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注意政策发挥效果的时滞性,落实短期和中长期政策的搭配使用;此外,政府除了提供经济扶持政策,还要重视和解决搬迁户的社会融入问题,确保搬迁户在迁入地能够"稳得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董运来 王艳华
"十三五"时期我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已进入到加大后续扶持力度,巩固拓展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随着空间位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搬迁群众也面临着生计方式改变、社会关系的断裂与重建、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社会融入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安置区社区的管理转型和良性发展。建议强化安置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培育搬迁群众社区共同体意识,增强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融入,最终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内生化发展。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晨 马彪 仇焕广
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方式对搬迁户的社交距离具有重要影响,而社交距离又是影响搬迁户社会融入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8省(区)16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安置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分散安置,集中安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其影响集中体现在搬迁户公共事务参与频率减少和在迁入地与原居民和睦相处程度降低两个方面。进一步的机制分析显示,集中安置增加了搬迁户的社交距离,表现为搬迁户心理信任和公平感知的降低对社会融入产生了负向影响。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后续扶持政策应该重点关注搬迁户与原居民如何建立并维持良好的社交互动关系这一核心议题,以期为搬迁户在迁入地营造公平和谐有序的生活环境,促进搬迁户的社会融入和在迁入地的长期稳定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蓝红星 黄婉婷 陈光燕
易地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脱贫户离农现象普遍,对迁出区土地利用产生连锁冲击,用好迁出区耕地资源,事关搬迁脱贫户可持续生计以及脱贫成果巩固。本文建立生计分化、组织嵌入和耕地撂荒行为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四川和贵州24个大中型安置区827户搬迁脱贫户微观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非农活动增加与身份认同加深为表征的生计分化,加剧了搬迁脱贫户撂荒耕地发生率,其中身份认同加深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更大;组织嵌入能显著抑制搬迁脱贫户耕地撂荒行为和因生计分化而引发的耕地撂荒比率,进一步考察异质性组织嵌入的调节作用,发现其负向调节效应主要源自林果类组织。基于此,创新迁出区农地流转服务,依据移民生计分化鼓励内部定向流转,同时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农业生产托管,结合区域特色优势扶持发展省工性林果业复合经营,尽快走出迁出区耕地撂荒与资源错配困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娜娜 许佳君
易地搬迁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内容,对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生态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陕南西乡县易地搬迁工程的考察,运用空间社会学理论视角,从国家顶层空间规划设计、移民上楼到移民空间适应三个层面分析移民社会空间的生产机制,从居住空间的压缩与集聚、经济空间的萎缩与繁育、心理文化空间的消解与重塑三个维度考察"移民上楼"后的空间再造样态。研究发现,从散居到聚居的居住方式带来了家庭结构、代际关系、社会网络和社区治理等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变迁,使移民在搬迁初期生计空间断裂,难以实现社区融合。易地搬迁工程不仅仅是自然居住空间的改善,更是经济空间、政治空间、文化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消解与再造过程。按照精准扶贫的目标识别移民在社区空间再造过程中的区隔,以空间正义为价值诉求,通过多维空间的形塑与协调,构建移民社区共同体,才能使移民真正融入新社区,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乡村秩序的协调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钊
以G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S社区为个案,基于空间理论构建“空间分异-空间解构-空间区隔-空间赋权”的分析框架,探究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空间变迁导致的结构困境及治理逻辑。研究发现: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居民的空间分异,使其原有的物理、社会、精神和治理空间解构,并催生新的空间区隔,使空间结构从血缘熟悉体到地缘陌生体转变,制约着安置社区共同体秩序的形成;应通过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空间实践-空间发展的多重空间赋能逻辑,挖掘、整合和激活居民空间场域中的潜在动力,赋予空间流变基础上生产的物理、社会、精神和治理空间内在能量,化解易地安置社区共同体障碍并助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付钊
以G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S社区为个案,基于空间理论构建“空间分异-空间解构-空间区隔-空间赋权”的分析框架,探究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空间变迁导致的结构困境及治理逻辑。研究发现: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居民的空间分异,使其原有的物理、社会、精神和治理空间解构,并催生新的空间区隔,使空间结构从血缘熟悉体到地缘陌生体转变,制约着安置社区共同体秩序的形成;应通过空间结构-空间关系-空间实践-空间发展的多重空间赋能逻辑,挖掘、整合和激活居民空间场域中的潜在动力,赋予空间流变基础上生产的物理、社会、精神和治理空间内在能量,化解易地安置社区共同体障碍并助力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新叶 牛晨光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制度设计,是一种用城市生活取代传统乡土社会生活的逻辑。落实在社区治理实践之中,则常见到形式各异的紧张,主要表现为移民的日常生活与制度之间产生的对立与冲突。以"制度与生活"分析框架解释,能够发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治理紧张的原因、表现及正式制度推行的路径依赖。化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治理紧张,一方面正式制度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正视移民搬迁群体的正常诉求,及时进行自我变革;另一方面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群众要主动接受制度的规约,尽快实现由传统生活向现代生活的转变。
关键词:
易地扶贫 社区治理 移民安置 贫困人口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俣 黎洁
【目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获得感关乎易地扶贫搬迁的最终成效,本文旨在探究易地扶贫搬迁后的个体收入不平等对搬迁农民获得感产生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本文基于相对剥夺理论,利用2021年在陕西省4市8县(区)收集的1202份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深入探究个体收入不平等、社会融入和易地扶贫搬迁农民获得感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1)总体上,被调查农民认为在易地扶贫搬迁中“获得的”比“失去的”更多,但个体收入不平等对其获得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易地扶贫搬迁农民社会融入在个体收入不平等影响获得感的过程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从子维度来看,经济融入发挥完全中介作用,社会关系和社区参与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心理融入具有遮掩作用。(3)在获得医疗、教育后续帮扶的易地扶贫搬迁农民中,个体收入不平等对其获得感的影响更小甚至不显著。【结论】基于此,政府应出台瞄准低收入搬迁户的就业政策,帮助其扩大社会网络,完善迁入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武林 冯浩铭 纪庚
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国各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从贵州省安置区政策实践来看,安置区群众基本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但安置区老年人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基于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运用模糊数学方法,从经济保障、健康保障、生活照料保障、精神慰藉保障4个维度对安置区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进行测算分析,发现总体保障水平相对合格,但是老年人社会融入、生活照料、健康支出、工作情况等方面的问题突出。应该以实现安置区老年人经济及健康保障有安全感、生活照料保障有获得感、精神慰藉保障有幸福感为理念,厘清安置区老年人养老保障供给原则和路径,构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老年人养老保障供给框架,以期不断提高安置区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焕柄 张莉琴
【目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了解脱贫农户在搬迁后能否获得就业、获得怎样的就业,能够为后续扶持提供有益的政策参考。【方法】本文基于2021年西部9省11县脱贫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使用线性概率模型及工具变量法研究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脱贫农户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来源、安置方式以及家庭情况的差异性影响。【结果】研究发现:(1)易地扶贫搬迁显著减少了脱贫户的农业劳动,而对非农就业没有显著影响。(2)将非农就业来源细分为公益性岗位就业和市场性就业发现,搬迁后脱贫农户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显著增加,而市场性就业没有明显变化。(3)差异性分析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对公益性岗位就业的促进作用在城镇安置户中更为明显,而城镇安置户的市场性就业面临较大挑战;搬迁后,资产缺乏型和人力资本缺乏型家庭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显著增加,而复合缺乏型家庭的公益性岗位就业未发生明显变化;另外,不同家庭情况搬迁户的非农就业和市场性就业均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本文认为,搬迁农户的自主就业能力还有待增强,应坚持就业扶持和引导并重的政策思路,聚焦改善搬迁农户就业机会和技能水平,对特定搬迁群体进行分类施策及针对性帮扶,以此来激发和增强搬迁农户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常艳
文章对我国西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区的土地后备资源总量及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以2001-200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试点期间人均耕地安置标准等经验性数据为依据测算各地实现"十一五"规划搬迁任务及其搬迁总任务的土地安置能力。分析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除贵州以外,各地土地安置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而若要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部分地区则存在土地安置缺口,建议尝试并探索"无土安置"等其他安置思路和模式。
关键词:
易地扶贫搬迁 土地 安置能力 西部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如何提升易地搬迁脱贫的精准性及实效——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部分地区的村户调查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转型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摆脱贫困:西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质量提升机制研究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对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促进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基于2014—2020年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857户家庭7期追踪数据的分析
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土地承包权退出意愿研究——基于陕西4个安置社区的调查
“数字-链式”治理: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区内生式发展的实现逻辑
农地流转、非农就业与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效益
易地扶贫搬迁中抗逆力动力机制的建构——基于渝东M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考察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来的幸福——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
政策多变与应对失矩——基层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执行困境的个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