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13)
- 2023(8265)
- 2022(6651)
- 2021(6374)
- 2020(5208)
- 2019(11606)
- 2018(11147)
- 2017(21666)
- 2016(11811)
- 2015(12416)
- 2014(12277)
- 2013(12309)
- 2012(11297)
- 2011(10143)
- 2010(10297)
- 2009(9629)
- 2008(9700)
- 2007(9011)
- 2006(7964)
- 2005(7169)
- 学科
- 农(50637)
- 济(48877)
- 经济(48799)
- 业(45116)
- 农业(34459)
- 管理(23933)
- 企(18771)
- 企业(18771)
- 方法(17615)
- 业经(17030)
- 中国(16587)
- 数学(16071)
- 数学方法(15925)
- 制(12597)
- 农业经济(12342)
- 财(11662)
- 险(11300)
- 保险(11208)
- 银(10562)
- 银行(10555)
- 行(10074)
- 地方(9991)
- 发(9878)
- 收入(9705)
- 村(9548)
- 农村(9530)
- 劳(9456)
- 劳动(9439)
- 融(9133)
- 金融(9133)
- 机构
- 学院(165561)
- 大学(159908)
- 济(71278)
- 经济(69879)
- 管理(63040)
- 研究(55611)
- 理学(54360)
- 理学院(53817)
- 管理学(52904)
- 管理学院(52601)
- 农(51555)
- 中国(48333)
- 农业(39029)
- 科学(33520)
- 财(32766)
- 京(32021)
- 业大(31987)
- 所(28109)
- 中心(27619)
- 财经(25753)
- 研究所(25421)
- 江(25193)
- 农业大学(23803)
- 经(23647)
- 经济学(21667)
- 范(20211)
- 经济管理(20054)
- 省(20053)
- 州(20045)
- 师范(20018)
- 基金
- 项目(111220)
- 科学(87947)
- 研究(82441)
- 基金(82204)
- 家(71556)
- 国家(70750)
- 科学基金(60518)
- 社会(55123)
- 社会科(51647)
- 社会科学(51634)
- 省(44084)
- 基金项目(43512)
- 自然(37390)
- 自然科(36552)
- 自然科学(36542)
- 自然科学基金(35915)
- 划(35714)
- 教育(35396)
- 编号(33772)
- 资助(32816)
- 农(30920)
- 成果(26621)
- 部(25092)
- 发(24715)
- 重点(24341)
- 性(23703)
- 国家社会(23313)
- 创(22661)
- 课题(22235)
- 制(22069)
共检索到249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邹铁钉
本文在三部门经济框架下拓展了Harris和Todaro(1970)关于劳动力流动及其经济与社会影响的H-T模型,对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机制开展了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层级在地区之间的梯度分化与城乡之间高达1.9~2.6倍的收入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以及在不同城镇之间跨区流动的根本原因。养老保险可携带性是通过改变流动成本和流动收益影响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效率和流动方向,具有显著的收入增长效应和贫富调节作用。提高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在2000—2019年间可使农村劳动力收入提高35%以上,并可使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减少15%~34%。有力地验证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在城乡协同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中的积极作用及其进一步完善的必要性和方向。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史耀波 李国平
城乡收入差距和农业过剩的劳动力等因素诱发的劳动力移民,是劳动力要素在区域与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劳动力移民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要素回报率,改进了贫困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分工参与程度。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移民对农村地区反贫困的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与以后存在显著差异,对90年代之后贫困发生率的持续下降作用明显。本文提出财政要配置更多的资源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和能够提高农民抵抗风险能力的机构,以此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的转移和人口总量的下降。
关键词:
劳动力移民 要素回报 反贫困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韩佳丽
消除贫困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既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了,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有效途径。"离土不离乡"作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形式,是新时期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选择,然而,其对贫困农户的减贫效应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基于此,本文以我国连片特困地区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从"离土"与"离乡"的双重视角探讨了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收入贫困及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收入贫困层面,"离乡"的减贫作用大于"离土";(2)在多维贫困层面,"离土"能够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状态,而"离乡"则尚未起到显著作用;(3)进一步研究表明,自我雇佣活动对农户收入贫困的改善作用略低于受雇佣活动,但在农户多维贫困层面,自我雇佣活动则发挥了更加积极的减贫作用。显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新时期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减贫政策的针对性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贫困地区 离土 离乡 收入贫困 多维贫困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全喜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转移环境复杂化、主体年轻化、媒介信息化、理念生态化等特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反贫困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促进农村反贫困内核转变、农村反贫困目标的升级、农村反贫困时效的延伸、农村反贫困方式的完善、农村反贫困理念的更新;另一方面它使农村反贫困遭遇精英主体的流失、产业基础的薄弱、资金投入的短缺、公共管理基础的弱化、留守人员问题突出等难题。因此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形势下,农村反贫困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力"、"市场的牵引力"、"农民的主体力"、"社会的参与力"四力合作。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一伟
在中国精准扶贫与全面脱贫的现实背景下,构建农户贫困指标,利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分析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对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无论是采用人均每日消费1美元还是人均每日消费2美元衡量农村居民贫困,劳动力流动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贫困状况;第二,劳动力流动能够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第三,劳动力流动可以通过影响收入差距,改善贫困农村居民的收入不平等进而缓解农户的贫困状况,即遵循"劳动力流动→收入差距缩小→居民贫困"的作用机制改善农村居民贫困实现精准扶贫与脱贫。因此,实现农户劳动力合理流动,不仅有助于缩小农户收入差距,而且有助于实现农户脱贫。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收入差距 农户贫困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张川川 John Giles 赵耀辉
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断点回归和双重差分识别策略,估计了"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收入、贫困、消费、主观福利和劳动供给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农保"养老金收入显著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减少了贫困的发生、提高了其主观福利,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消费和减少了老年人劳动供给。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受到的政策影响更大更显著,表明"新农保"的政策影响存在异质性。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断点回归 双重差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沈毅 穆怀中 陈曦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减少了农民乡城流动就业制度性和体制性障碍,集中表现为农民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就业中,不再盲目单以工资收入与社会保障享有量作为稳定就业决策标准,而是综合考虑就业机会、迁移成本、工作环境等因素,提高了劳动就业的理性和自主性。实证分析表明,自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农民工就业流向出现结构变化,中西部和本地就业农民工数量和比例逐年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外出打工意愿。这有利于挤出人口城镇化的"水分",提高城市化的质量。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飞 夏建军 韩振芳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以贫困地区增产增收脱贫致富实现小康为目的,以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为手段,通过"边干边学"提升就业能力,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提升就业能力,通过"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村劳动力 就业能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岳希明 罗楚亮
根据最新住户调查数据,本研究讨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行为对于农村居民贫困的影响。本文以居民消费作为度量贫困的福利指标,直接讨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对于贫困发生率和加权贫困距的解释作用。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外出行为显著地降低了农村贫困程度,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贫困标准、福利度量指标都具有稳健性;外出时间长短对于外出户的贫困状况具有显著影响。本文还讨论了影响农村贫困的其他因素。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外出打工 贫困减缓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袁辉 韩居伯
劳动力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增大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是塑造新型农民的重要举措,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本文基于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运用模糊断点回归方法,研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否会影响家庭教育培训支出。研究发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能够提高农村家庭的教育培训支出,主要提高了成年人的职业技能培训支出,但不会影响适龄儿童学业支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于中等收入家庭有正向影响,而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不显著,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村家庭受其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是重要的影响渠道。本文就重视农村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农村地区就业环境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宝军 罗剑朝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文章基于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应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户家庭具有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其中,收入维度和教育维度的减贫效应最为突出,健康维度的减贫效应比较微弱,并且劳动力流动的多维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省份差异。因此,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提高农村人口收入及自我发展能力、摆脱自然生存环境束缚,实现由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的可选路径。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 多维贫困 倾向得分匹配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婷婷 郭沛 栾江 陈建成
通过分析教育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居民非农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发现:教育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劳动者非农收入的收益率为2.8%~3.5%。而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教育差距,这能够通过教育对非农收入的回报率,进一步固化西部农村地区劳动者的非农收入差距。分解法结果显示,教育对西部贫困农村地区居民非农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4%~4.3%。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西部贫困农村地区教育的普及力度、改善教育质量,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在减少贫困的发生率、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劳动力 教育 非农收入差距 西部贫困农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贾男 马俊龙
本文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例研究了非携带式医保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的锁定效应。新农合旨在为农村户籍人口提供医疗方面的保障,但其现行的制度安排却使其具有较强的非携带特征,从而限制了参保人的自由流动。本文运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个人层面的微观数据,采用Probit模型和最大似然估计(MLE),以临近社区(村)和临近县(区)的平均参合率为工具变量,对新农合的锁定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参加新农合使农村留守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概率降低了34.7%,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本乡镇以外的概率降低了41.9%。对中老年人的锁定效应高于青年人。此外,参加新农合使本地农民工转移到本乡镇以外的概率降低了37.1%。因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柳建平 张永丽
文章在简要评述经典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基础上,从一个"理想的农户模型"出发,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一个基于风险的农户劳动力配置模型;然后通过等价转换,提出了一个基于劳动力禀赋与风险的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两阶段理论模型,并根据调查分析的结果,对该模型进行了简要的验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流动 两阶段性 风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林永春
人口老龄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老年人赡养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而我国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养儿防老”的封建意识使其对“养老储蓄”、社会养老保险既没有认识也不积极参加 ,因此社会养老保险只覆盖了农村人口的10 % ,并且迁移到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处于边缘化境地 ,更是得不到任何保障。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农村耕地面积在减少 ,土地产出的比较效益也在下降 ,几千年来土地对农民生活和养老的保障功能也肯定会弱化 ,由此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剩余劳动力 农村 养老保险 制度构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