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63)
- 2023(2971)
- 2022(2569)
- 2021(2345)
- 2020(2014)
- 2019(4494)
- 2018(4409)
- 2017(7675)
- 2016(4459)
- 2015(4951)
- 2014(4842)
- 2013(4788)
- 2012(4368)
- 2011(4009)
- 2010(3976)
- 2009(3563)
- 2008(3434)
- 2007(3007)
- 2006(2586)
- 2005(2291)
- 学科
- 济(15867)
- 经济(15858)
- 业(10797)
- 管理(9188)
- 方法(8170)
- 数学(7457)
- 数学方法(7377)
- 企(6690)
- 企业(6690)
- 农(6494)
- 学(5682)
- 农业(4855)
- 中国(3785)
- 业经(3483)
- 环境(3165)
- 财(3065)
- 地方(2910)
- 人口(2766)
- 贸(2713)
- 贸易(2712)
- 易(2629)
- 技术(2565)
- 劳(2440)
- 劳动(2438)
- 理论(2421)
- 产业(2413)
- 制(2413)
- 划(2340)
- 发(2281)
- 和(2231)
- 机构
- 大学(66785)
- 学院(65799)
- 研究(26203)
- 济(23791)
- 经济(23319)
- 管理(23300)
- 理学(20801)
- 理学院(20506)
- 管理学(19981)
- 管理学院(19876)
- 科学(19618)
- 农(19064)
- 中国(17582)
- 农业(15390)
- 业大(15274)
- 所(14846)
- 京(14162)
- 研究所(14153)
- 中心(11052)
- 农业大学(10496)
- 江(10307)
- 院(9895)
- 室(9373)
- 省(9248)
- 财(9074)
- 范(9009)
- 实验(8885)
- 师范(8781)
- 技术(8473)
- 实验室(8433)
- 基金
- 项目(51377)
- 科学(39523)
- 基金(37181)
- 家(35727)
- 国家(35448)
- 研究(32548)
- 科学基金(28567)
- 省(20534)
- 自然(20313)
- 基金项目(20081)
- 社会(19899)
- 自然科(19817)
- 自然科学(19810)
- 自然科学基金(19468)
- 社会科(18902)
- 社会科学(18896)
- 划(18175)
- 资助(15041)
- 教育(14812)
- 重点(12418)
- 编号(11940)
- 计划(11914)
- 发(11196)
- 科技(11161)
- 部(10639)
- 创(10541)
- 科研(10512)
- 创新(9902)
- 农(9486)
- 成果(9454)
共检索到90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晓丽 贾军 崔正国
为深入探究养殖尾水中氮元素在海水人工湿地内的迁移转化过程,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ous)养殖尾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氮的迁移转化,并采用质量平衡法定量不同脱氮途径对人工湿地脱氮的贡献,以全面评估人工湿地系统的脱氮能力。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对硝态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经21 d循环运行, NO3--N氮去除率可达(92.81±1.21)%,湿地各基质层中煤渣层δ15N值最低,为(203.58±2.87)‰,珊瑚石层δ15N值最高,为(303.66±2.22)‰;植物中氮含量显著高于各层基质氮含量,平均氮含量为(2.68±0.38)%,其单位质量吸收氮素的能力最强,绝对丰度平均值为(105.61±14.65)×10-3 mg/g,远高于各基质层。系统初期基质、植物及微生物转化对系统脱氮的贡献率分别为44.70%、21.90%、18.11%;稳定期微生物转化则成为主要脱氮途径,贡献率高达60.77%,基质贡献率为6.46%。本研究结果全面揭示了海水养殖尾水中氮元素的去除效率和迁移转化过程,可为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海水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应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阐明了人工湿地各基质层和微生物的脱氮机理和贡献,可为海水养殖尾水脱氮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稳定同位素技术 氮迁移转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秋芬 田文杰 孙波 迟赛赛 罗梓峻 徐爱玲 宋志文 崔正国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海水养殖尾水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其中,脱氮是人工湿地的主要任务之一。基质上栽培的植物和附着的微生物参与的氮循环是人工湿地生物脱氮的主要路径,植物和多种氮代谢菌群在人工湿地内部相互协同与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氮代谢网络。海水养殖尾水的高盐度和低碳氮比(C/N)又决定了此类人工湿地独特的处理环境和生物脱氮机制。同时,人工湿地的供氧模式、水力负荷(HRT)、水力停留时间(HLR)等水力条件参数对脱氮效能也有很大影响,对这些指标进行调控和优化,可以提高湿地的整体脱氮性能。本文从海水人工湿地的构建、基质的选取、耐盐植物的筛选、氮循环相关微生物以及运行参数调控四个方面,对近年来海水养殖尾水人工湿地生物脱氮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以期为深入理解海水人工湿地脱氮机制和优化运行方式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永瑞 李飞
对人工湿地松林内K、P、Ca、Mg、Cu、Na、Zn、Mn、B等9种化学元素的研究,通过降雨输入、地表径流输出以及在林分中的积累、留存、淋溶、归还和吸收等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林有较高的生产力〔生物生产量20.81t/hm2·a,生长量16.88m3/hm2〕,原因在于它对化学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高。林分的化学元素支出大于收入,但由于归还量少,林分循环效率低,林地的矿质元素支出大于收入,林地质量在退化。建议人工调控湿地松林,以提高林分生产力,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
湿地松林 养分积累 养分迁移 养分分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夏伟 段碧辉 王天一 王芳 赵敏 李春诚 袁知洋
【目的】本文探究野外实际生产条件下锗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在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系统采集水稻根系土壤、籽实样品各60件以及10件根、茎叶配套样品,测试根系土壤中锗、硒等营养元素、有机质含量及pH值和水稻根、茎叶、籽实锗及部分营养元素,并对土壤、水稻籽实锗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水稻锗元素生物吸收系数的影响因素以及土壤—水稻系统中锗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结果】咸丰县水稻根系土壤锗含量平均值为1.58 mg/kg,略低于我国土壤锗含量背景值(1.70 mg/kg);水稻籽实中锗元素平均含量仅为0.031 mg/kg,但咸丰县南部坪坝营镇水稻籽实锗元素含量较高,远高于已报道的重庆市南川区、浙江省常山县等地区,全区水稻籽实硒元素平均含量也达到了0.072 mg/kg,极具富锗富硒水稻开发潜力。水稻锗元素生物吸收系数普遍较低,仅为0.29%~6.04%,仅30%锗元素在水稻体内的积累规律完全贴合前人实验条件的规律和结果:茎叶>根>糙米,大部分仍符合一般元素迁移规律:根>茎叶>糙米。【结论】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对锗的吸收能力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根系土中Ge、S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性,而与营养元素Na_2O、SiO_2、Al_2O_3、K_2O存在不显著负相关关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蒋俊贤 张凯 王广军 郁二蒙 龚望宝 李志斐 谢骏
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物及根际泌氧显著提高其对养殖尾水处理的性能。而不同植物种类和环境会影响根系分泌物释放情况,本实验通过搭建三组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养殖尾水,分别为无植物(NP)、风车草组(FCC)、鸢尾组(YW)。检测其根系分泌情况并分析其与污染物去除率间的相关性。样品中检测到并且具有CAS号(CAS Registry Number)的化合物共有84种,其中鸢尾有82种,风车草有24种。鸢尾组检测出的柠檬酸的相对浓度为(62.3±9.65)μg/mL,为检测出的相对浓度最高的根系分泌物,且其与NO~-_3-N和TN的去除率呈显著的正相关。种植植物组对NO~-_2-N的去除效果更稳定且显著高于NP组;种植植物组对NO~-_3-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NP组,YW组显著高于FCC组,其中L-苯丙氨酸、柠檬酸等根系分泌物与NO~-_3-N的去除率呈正相关;对NH~+_4-N和TN的去除率,种植植物组均显著高于NP组,其中FCC组对NH~+_4-N的去除率高于YW组,分泌物L-缬氨酸和胆碱与NH~+_4-N的去除率呈正相关。本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较为全面地检测了风车草与鸢尾的根系分泌物组成情况,为应用根系分泌物强化人工湿地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人工湿地 水产养殖尾水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饮江 张筱 程梦雨 钟国防 赵志淼
滨海养殖废水对河口及近海水质有影响,造成潜在水华和赤潮问题。利用具有生态化、高处理效果的人工湿地处理滨海养殖水。研究不同浓度盐胁迫下人工湿地对各污染物处理效果,确定最耐受盐胁迫浓度。利用污染物去除效率、微生物数量、微生物代谢功能及微生物群落对碳源利用的主成分分析阐述净化机理。研究表明:(1)人工湿地可有效处理滨海养殖水,当HRT=3 d时,人工湿地COD和NH_3-N去除效果佳,出水可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水标准。(2)在不同盐胁迫浓度条件下,人工湿地正常运行的最耐受盐胁迫浓度为1%,COD和NH_3-N去除效果改善明显(P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魏甲彬 杨知建 徐华勤 王华
畜禽养殖废水排放已经造成我国城镇和农村水域环境的严重污染与破坏。介绍了传统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分析了人工湿地在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人工湿地处理畜禽废水进行展望。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畜禽养殖 废水处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可 陈鸿汉
地下水中三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污染正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关于三氮污染物的迁移规律许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三氮污染物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三氮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转化机理,然后分析了当前研究常用的方法即定性实验方法和定量数值模型方法,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三氮污染防治建议,为以后的治理三氮污染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
三氮 迁移 硝化 模型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陶玲 李谷 袁龙义 吴恢碧 李晓莉 赵巧玲
根据我国池塘养殖废水排放特点,研究了冬季人工湿地集中处理池塘养殖废水的效果。结果显示,在0.22 m/d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5.0%,38.2%,34.7%,91.6%;水力负荷上升至0.36 m/d后,人工湿地对TN和COD的去除率显著下降为20.0%和27.9%(P0.05),分别为35.7%和和93.2%。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出水TN浓度低于1.5 mg/L,TP浓度低于0.2 mg/L,COD浓度低于8 mg/L,TSS浓度低于5 mg/L...
关键词:
池塘养殖 人工湿地 污染减排 水力负荷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成久 吕明波 苏芳莉 史哲瑜
为研究不同生育期湿地土壤镉离子含量的变化,分析废水灌溉条件下湿地土壤中镉离子的迁移特征。利用沈阳农业大学综合试验基地小试装置模拟辽河口天然芦苇湿地,采用原始COD_(cr)浓度配置50,175,300mg·L(-1),分别在不同生育期(发芽期、展叶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灌溉不同浓度造纸废水,测定不同质量浓度废水下湿地土壤中镉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下,废水质量浓度为300mg·L(-1)处理对土壤镉离子含量影响最大,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镉离子含量变化趋势表现为:处理1>处理3>处理2>C
关键词:
造纸废水 灌溉方式 湿地 芦苇 镉离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加鹏 崔正国 周强 马绍赛 曲克明 毛成全
利用实验室规模的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来处理海水养殖外排水,探讨了人工湿地对外排水中主要污染物指标氨氮、磷酸盐和COD的去除效果,并利用变形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了人工湿地内部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结构特点。结果显示,人工湿地对海水养殖外排水中的氨氮、磷酸盐和COD去除效果显著,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82±3.27)%、(72.53±2.31)%、(66.04±8.23)%;人工湿地系统内微生物组成较为丰富,且不同位置存在着种属相同、数量不同的生态幅广泛的优势种;人工湿地下行流池微生物多样性指数(H′)比上行流池高,且沿水流方向呈下降趋势;人工湿地系统中距离越远相似性系数越小;海水养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岩 张志勇 张迎颖 秦红杰 闻学政 刘海琴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凤眼莲种养和空闲期内对不同p H值富营养化水体-底泥中系统磷素转化的影响。[方法]通过模拟试验,设置上覆水p H值分别为6.0、7.5和9.0,分析凤眼莲种养期和空闲期的水体、植物、底泥之间磷素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种养凤眼莲期间,底泥间隙水正磷酸盐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从大到小的处理依次为碱性、中性和酸性,与底泥总磷下降趋势一致,表明磷素由底泥通过间隙水向上覆水转移。不同p H值条件下上覆水磷含量均有降低,降幅由高到低的处理p H值依次为7.5、6.0和9.0,种养凤眼莲42~56 d为水体净化的最佳阶段。凤眼莲生长性状从好到差的处理依次为中性、碱性和酸性,主要受水体p H值和磷素含量的影响,且各生长参数表明种养20~60 d为干物质主要积累阶段。另外,在凤眼莲收获后的空闲期,酸性水体系统中上覆水磷素含量变化不大,中性和碱性水体中磷素含量随p H值的升高和空闲期的延长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结论]凤眼莲的生长状态优先受水体p H值影响,其次受水体磷素含量影响。本试验条件下,种养凤眼莲60 d可开始逐步采收,能获取最大生物量和氮、磷富集量或吸收量,且上覆水为中性或偏碱性时,凤眼莲采收后需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底泥磷释放对水体的继续影响。
关键词:
凤眼莲 底泥 上覆水 种养期 空闲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思旺 许凯 王文磊 徐燕 陈昌生 谢潮添 纪德华
为了研究养殖海带的生态环境效应,通过南日岛海带养殖区现场测量和取样,分析了海带的生长速率、组织C、N 、P含量和元素比值,以及养殖区颗粒和溶解有机物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在1个生长周期内,海带的湿重与长度呈明显幂函数关系(W = 0.02 L~(7.57),R~(2) = 0.84),海带的湿重、长度和宽度与养殖天数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湿重、长度和宽度与养殖天数的R~(2)分别为0.96、0.96和0.93)。海带C/N比变化范围为9.13~18.66,N/P比变化范围为11.32~18.48,C/P比变化范围为153.18~267.99。海带C/P比与P含量呈明显指数函数关系(Y = 748.30 e -4.10X,R~(2 )= 0.88),C/N比与N含量呈明显指数函数关系(Y = 50.21 e ~(-0.60X),R~(2 )= 0.92)。海带养殖海区POC、PON和PO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3~0.86、0.07~0.11和0.01~0.02 mg/L;DOC、DON和DO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98~17.06、0.20~0.55和0.01~0.04 mg/L。海带C、N 、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2.82%~26.43%、1.65%~2.97%和0.25%~0.42%。收获时海带的平均碳氮磷含量分别为26.17%、1.76%和0.29%,2018年福建海带养殖总产量76.83万t计算,即通过收获可移除C、N 、P分别为20.13、1.35和0.22万t。研究表明,养殖海带可能是养殖区海水有机物的重要来源,是近海碳循环的重要组成之一。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瑞阳 葛成军 王珺 章港 杨祺钧 王秋莹 陈奕军 郭晓东 彭丽成
为探索高效可行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在净化尾水污染物的同时达到微藻生物量积累,本文对比了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p.)在游离和固定形态下,单一和共生系统的细胞生长及其对尾水中氨氮(NH_4~+-N),正磷酸盐(PO_4~(3–)-P),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_(Mn))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游离状态下,藻–菌共生系统促进小球藻细胞生长及尾水中PO_4~(3–)-P和COD_(Mn)的去除。固定态藻–菌共生系统对NH4~+-N, PO43–-P和TP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固定态小球藻和单一固定态芽孢杆菌。对比实验设计的所有处理(游离或固定态下的单一藻、单一菌、藻–菌共生),藻–菌共固定系统的处理效果相对最优,对NH_4~+-N, PO_4~(3–)-P, TP和COD_(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57%, 98.62%, 89.89%和39.09%,出水NH_4~+-N, PO_4~(3–)-P分别达到中国《渔业水质标准》和《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二级标准, COD_(Mn)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关键词:
小球藻 芽孢杆菌 藻菌共生 海水养殖尾水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波 郭成久 苏芳莉 李海福
在沈阳农业大学综合试验场内构建小试装置模拟辽河口天然芦苇湿地,对不同生育期湿地土壤和芦苇总磷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废水灌溉条件下湿地土壤总磷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废水质量浓度灌溉条件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总磷含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在510cm土层中总磷含量最高。废水灌溉组土壤总磷含量在土层剖面分布规律为05>510>2040>4060>1020cm。废水质量浓度为300mg/L处理的土壤总磷含量变化量最大,175mg/L处理最小。芦苇总磷含量随生长期变化趋势为成熟期>拔节期>抽穗期>展叶期>发芽
关键词:
造纸废水 灌溉方式 湿地 芦苇 总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