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95)
2023(11495)
2022(9214)
2021(8284)
2020(6780)
2019(15025)
2018(14792)
2017(27337)
2016(15584)
2015(17092)
2014(17021)
2013(16370)
2012(15039)
2011(13340)
2010(13307)
2009(12421)
2008(12330)
2007(11274)
2006(9990)
2005(9134)
作者
(49730)
(41757)
(41745)
(39568)
(26340)
(20037)
(18625)
(16275)
(15801)
(14553)
(14246)
(13787)
(13686)
(13308)
(13212)
(12769)
(12717)
(12539)
(12083)
(12018)
(10691)
(10419)
(10355)
(9614)
(9412)
(9348)
(9322)
(9183)
(8607)
(8406)
学科
(60336)
经济(60229)
管理(45400)
(43258)
(35156)
企业(35156)
方法(24339)
数学(20532)
数学方法(20351)
(19281)
中国(18117)
(16274)
(16182)
业经(15820)
(14541)
农业(12657)
(12064)
贸易(12053)
地方(12005)
(11765)
(11427)
产业(10317)
(9945)
银行(9877)
环境(9870)
(9585)
财务(9562)
财务管理(9545)
(9441)
金融(9437)
机构
大学(227168)
学院(224884)
(88999)
经济(87374)
研究(82384)
管理(81625)
理学(71137)
理学院(70249)
管理学(68892)
管理学院(68518)
中国(60177)
科学(55845)
(53900)
(47969)
(44320)
农业(43151)
业大(42788)
研究所(41037)
(40109)
中心(36084)
(34439)
财经(32054)
(29894)
北京(29295)
(29278)
农业大学(28219)
(27821)
经济学(27759)
(27501)
师范(27234)
基金
项目(159609)
科学(124535)
基金(117496)
(107905)
国家(107060)
研究(105556)
科学基金(89416)
社会(67994)
社会科(64424)
社会科学(64410)
(63044)
基金项目(62528)
自然(61116)
自然科(59743)
自然科学(59716)
自然科学基金(58696)
(54101)
教育(47686)
资助(46193)
编号(38852)
重点(37197)
(34337)
(34223)
(33335)
计划(33248)
科研(31466)
创新(31397)
成果(30797)
(29897)
科技(29405)
期刊
(98144)
经济(98144)
研究(60110)
学报(50867)
(49953)
中国(45313)
科学(42419)
大学(36457)
学学(35056)
农业(32990)
(31018)
管理(30523)
(18857)
金融(18857)
教育(18424)
(18048)
业经(16562)
财经(16329)
技术(16052)
经济研究(15702)
业大(14496)
(14094)
(13818)
问题(13816)
农业大学(12356)
科技(12126)
技术经济(10167)
商业(10121)
(10069)
资源(9779)
共检索到3277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倪金金  王裕玉  徐钢春  聂志娟  李全杰  徐跑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抗氧化状态、消化酶、组织结构及HSP70、Cu/Zn-SOD应激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初始体重(4.50±0.23)g的大口黑鲈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养殖密度组,分别为0.2 kg/m~3(SD1)、0.4 kg/m~3(SD2)和0.6 kg/m~3 (SD3),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120 d,分别在实验的第30天、60天、90天和120天采集样本并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结束时的最终密度分别为5.64 kg/m~3(SD1)、8.79 kg/m~3(SD2)和11.21 kg/m~3(SD3)。养殖前90 d,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在各密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120 d时SD1组显著高于SD3组(P0.05),而90~120 d时,SD1组显著低于SD3组(P0.05);各密度组肝脏HSP70、Cu/Zn-SOD mRNA相对表达水平在30 d和60 d没有显著差异(P>0.05),90 d和120 d时SD3组肝脏HSP70表达量显著高于SD1与SD2组(P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谢苏明  王裕玉  聂志娟  孙毅  徐钢春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投喂频率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生长、生理及肝脏生长激素基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基因(IGF-I)相对表达丰度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5.0±0.4) g的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投喂频率组(2次/d、3次/d、4次/d),每组3个重复,开展为期12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第30天和第60天时,大口黑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未受到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而在第9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4次/d组(P0.05);第120天时, 2次/d组试验鱼的生长显著高于3次/d组和4次/d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肝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含量呈降低的趋势且血清总胆固醇(TC)呈上升的趋势;第30天时投喂频率对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第60天、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T-SOD活性显著低于2次/d组(P0.05);第30天和第60天时,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未受到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而第90天和第120天时4次/d组肝脏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2次/d组(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裕玉  徐跑  聂志娟  邵乃麟  徐钢春  
为研究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15 000和25 000尾/槽2个养殖密度,经过12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养殖密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皮质醇和溶菌酶含量无显著影响;高养殖密度组血清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低养殖密度组。在低、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体重与体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生长方程分别为y=0.031 6x~(2.903 8)(R~2=0.980 1)和y=0.032 1x~(2.898 5)(R~2=0.982 4)。结果表明,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高密度养殖而不影响大口黑鲈生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梅  练青平  倪蒙  郭爱环  原居林  
为探究养殖过程中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inner-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抗氧化酶、消化酶、消化道组织结构及菌落结构的影响。实验将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的4条水槽设置为流水组2条和对照组2条,进行为期153 d的养殖实验,分别在养殖中期和末期测量大口黑鲈相关生长、生化指标及观察组织形态结构,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消化道中的微生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养殖中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低于对照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持续下降,但成活率一直高于静水组。(2)养殖中期,流水组肝脏SOD和CAT显著高于静水组,流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流水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静水组;至养殖末期,抗氧化酶和消化酶均不同程度下降,但流水组SOD仍显著高于静水组,MDA显著低于静水组。(3)流水组大口黑鲈肠绒毛高度及密度均明显高于静水组,且养殖中期分泌消化酶较多,运动加强了肠道消化吸收功能。(4)养殖中期,流水养殖使大口黑鲈肠胃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明显增高,至养殖末期,流水组的肠胃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不断下降;养殖中期流水组和静水组胃分别为柔膜菌门和蓝细菌,静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流水组肠主要优势菌依次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至养殖后期时,流水组和静水组胃肠优势菌群均为柔膜菌门;而养殖水体的优势菌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研究表明,IPRA模式下的持续运动会降低其生长指标,但能够提高其成活率,增强其免疫和消化能力,改善肠胃菌群结构,尤其是处于生长期效果更明显,而至养殖末期运动状态可能会打破肠道菌群平衡,引发疾病,应加强养殖管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震飞  刘波  徐跑  徐钢春  孙存鑫  宋长友  张慧敏  单凡  熊哲  刘博  
为研究池塘跑道式循环水高密度应激对团头鲂肠道、肌肉及脑组织中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以体重为(2.33±0.13)g的团头鲂幼鱼为实验对象,分别在高低两种密度(低密度组,平均534尾/m~3;高密度组,平均1073尾/m~3)下饲养,养殖周期为90 d。结果表明:与低密度组相比, 30 d时,高密度组肌肉中Keap1、Bach1,脑中Bach1和肠道中Cu-ZnSOD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肠道中Keap1、Bach1、Cu-ZnSOD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莫介化  李春枝  王晓斌  卢伟华  郑建波  罗健民  蔡奕琪  冯秋宇  陈世文  
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不同放养密度的生长规律,本研究选取规格一致[平均体长(6.70±0.64) cm,平均体质量(4.38±1.40) g]的大口黑鲈幼鱼分别按80 ind/m~3(D1组)、96 ind/m~3(D2组)、112 ind/m~3(D3组)、128 ind/m~3(D4组)放养密度饲养在16个2.5m~3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桶中,每个密度组设4个平行,根据不同生长阶段投喂不同口径的大口黑鲈专用配合饲料,实验时间为160 d。结果显示:4组大口黑鲈终末体长和体质量生长指标均较为接近,无显著差异;平均成活率82.50%~85.63%,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饵料系数(FCR)是1.5,最高是D4组1.74,最低是D1组1.34,各密度组FCR随放养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D1组与D3组、D1组与D4组和D2与D4组差异显著,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4组大口黑鲈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体长(L)与日龄(t)均呈线性关系,可用一次线性函数拟合(L=aL~t+b,a=0.107 2~0.112 4,b=6.632 7~7.107 8);体质量(m)与日龄(t)均呈指数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拟合(m=beat,a=0.025 2~0.026 2,b=5.869 4~6.658 4);体质量与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可用幂函数拟合(m=aL~b,a=0.008 3~0.009 4,b=3.208 3~3.250 2),方程b值接近3,结果表明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生长属于等速生长模型,其生长规律与侧扁型鱼类的生长规律基本一致。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程果锋  吴宗凡  时旭  朱浩  刘兴国  张增胜  郭益顿  
为探索一种经济可行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设计了一种将温室大棚养殖与水质净化设备以及增氧设备涌浪机等合理搭配的简易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以加州鲈鱼为养殖对象,分析了养殖期间系统水质指标、鱼类生长状况以及系统经济前景。结果表明,经过4个月的养殖,该系统鱼类养殖密度由初始2.12 kg/m3增加到5.86 kg/m3,成活率达到95.1%。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养殖期间氨氮、亚硝氮和溶解氧平均浓度分别为(0.66±0.35)mg/L、(0.19±0.089)mg/L和(6.64±0.25)mg/L;水温维持在27.34~28.00℃,pH为6.73~7.34。经济分析表明:每667 m2池塘养殖利润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大显  程超  肖敏  朱敏杰  李琳洁  梅峰  查云飞  简少卿  
为了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井冈山地区西伯利亚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本研究以初始体质量为(7.89±0.45) g的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为对象,设置了低密度组(1.16 kg/m~(3))、中密度组(1.74 kg/m~(3))和高密度组(2.32 kg/m~(3))三个密度组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生产实验,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密度组西伯利亚杂交鲟生长指标、体成分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现低密度组幼鱼终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各密度组实验鱼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水分和灰分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存在显著差异,粗脂肪和粗蛋白未出现明显的差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T)的活性在实验末期低、中密度组显著高于高密度组,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不断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MDA和CAT在实验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差异;高密度组与生长相关的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组与应激相关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表达水平在45 d出现差异,90 d后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低密度组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表达水平在30 d时显著低于中、高密度组,实验末期,3个密度组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表明,实验条件下,中、低密度条件下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因此建议,井冈山地区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养殖密度控制在1.16~1.74 kg/m~(3)。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寿兵  程力日见  刘兴国  
为建立关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溶解氧适宜性的评价系统,为普通养殖户提供更为科学的池塘溶解氧管理和调节指导,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面向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溶解氧浓度的适宜性分级及其分值,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荟萃分析,确定了不同适宜度等级的评价基准和评分方法。大口黑鲈池塘溶解氧适宜度等级及相应浓度范围确定为:最适期≥8.20 mg/L,正常期8.20~5.50 mg/L,影响期5.50~1.20 mg/L,危险期1.20~0.80 mg/L以及死亡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健   李吉涛  
池塘养殖是我国海水养殖的传统方式,也是当前陆基海水养殖的主体。自20世纪70年代,海水池塘养殖经历了粗放式、半集约、集约化和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的发展历程。然而,海水池塘养殖产业中仍存在养殖生物生态适应性机制不清、养殖系统产出不稳定、营养物质利用效率低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展海水养殖虾蟹良种与生态环境的互作机制解析,研发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营养物质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搭建养殖信息采集与智能化管控平台,创建生态工程化养殖新模式,实现养殖系统高效可持续产出,是我国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建国  赵冬艳  孙成渤  
2005—2010年,对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公司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是否覆膜、覆膜面积大小,均会使整个养殖系统中的总硬度(TH)、总碱度(AT)、NH3-N和PO4-P在时空上产生差异。时间上,它们年份间差异极显著(P<0.01);空间上,各采样点的AT和NH3-N差异显著(P<0.05)。覆膜使系统的TH和AT稳定性减弱,CV上升了166.5%~241.7%,这种情况在养殖中期尤为突出,但对NH3-N和PO4-P稳定性的影响并不明显。养殖系统中较大面积的覆膜(43.65%)对养殖池塘TH、AT和NH3-N稳定性的影响比非覆膜池塘的大,CV分别高出了75.9%、1...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王美珍  
应用种群生长与密度关系的规律,对文蛤池塘养殖密度、产量和产品规格的关系进行了比较试验,依据密度制约方程,当养殖密度随个体增长而增大至一定程度并抑制生长速度时,分塘疏养。结果揭示在单位面积毛产量、净产量、总产值、净利润、产量/投放量比等方面,以放养密度8 840粒/m2(680 g/m2)组最好。分塘疏养以放养密度1 253粒/m2(1 724 g/m2)组为好。密度低的池塘内文蛤平均壳长、壳高、壳宽,增重量和增长率均比高密度组大。对文蛤池塘养殖产量、产品规格和产值进行比较分析,对养殖密度调控技术进行了探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姚延丹  李谷  陶玲  李晓莉  张世羊  赵巧玲  林玉良  
于2008年6至10月逐月调查研究了新型复合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各塘水体理化和微生物分子特征。通过提取水样中细菌总DNA,扩增其16SrDNA基因V3区,再经DGGE分析获得图谱,选择其中主要的13条特征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研究结果表现为,随水流方向(P1→P5),各循环塘溶氧(DO)和透明度(SD)依次呈明显下降趋势,而NH4+-N、TP和CODMn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对照塘相比,循环塘DO和SD升高,CODMn和营养盐水平降低。DGGE图谱分析显示,各养殖塘微生物种类丰富,循环塘与对照塘的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主要表现在较弱的条带上;13条特征条带的测序结果表明,池塘优势菌群分属4个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柳磊  陶玲  代梨梨  彭亮  李谷  
为探索适用于高密度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和水循环利用的生态工程技术,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组合湿地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考察组合湿地对池塘尾水中氮、磷等物质去除效果和养殖过程中池塘水质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分析评估了系统氮、磷利用效率。结果显示:在5.54 m~3/(m~2·d)高水力负荷下,组合湿地对氨氮(TAN)、硝态氮(NO~-_3-N)、总悬浮物(TSS)、总磷(TP)、总氮(TN)和化学耗氧量(COD)去除率分别为68.94%、-25.38%、60.86%、43.56%、16.67%和27.98%,湿地出水水质满足渔业养殖用水要求;养殖过程中,循环塘TAN、NO~-_2-N浓度较低,均值分别为0.72 mg/L、0.10 mg/L,显著低于对照塘,DO均值为4.85 mg/L,显著高于对照塘且较为稳定;主养品种黄颡鱼产量达到391.38 kg,较对照塘提高9.11%;氮、磷相对利用率分别提高10.68%和11.20%,绝对利用率分别提高11.06%和11.49%,环境积累占氮、磷支出比例分别减少8.90%和28.21%。结果表明组合湿地-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在节约水资源、提升养殖效果、提高氮磷物质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的生态养殖模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万松良  黄二春  李懋  魏于生  余炳基  朱勇夫  陈里  
1994—1995年,我们在广东佛山、南海等地选点进行了大口鲶成鱼推广养殖和单养高产试验,主要用家鱼苗种和海产冰鲜鱼喂养.在我们的指导和养殖户的大胆实践,精心饲养管理下,大口鲶的养成率由25%左右提高到70—80%,单产由200kg上升到750kg,最高产量的池塘一年养成鱼3—4季,累计单产2250kg,并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单养高产技术经验,现总结如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