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67)
- 2023(4267)
- 2022(2956)
- 2021(2551)
- 2020(2021)
- 2019(4317)
- 2018(4442)
- 2017(8410)
- 2016(5029)
- 2015(5638)
- 2014(5727)
- 2013(5249)
- 2012(4489)
- 2011(3936)
- 2010(3833)
- 2009(3407)
- 2008(3236)
- 2007(2954)
- 2006(2707)
- 2005(2640)
- 学科
- 济(19640)
- 经济(19623)
- 业(11544)
- 管理(10881)
- 企(8188)
- 企业(8188)
- 中国(7846)
- 农(6967)
- 方法(6344)
- 业经(5802)
- 学(5519)
- 数学(5490)
- 数学方法(5461)
- 农业(4801)
- 地方(4726)
- 发(4542)
- 财(4255)
- 产业(4165)
- 发展(4046)
- 展(4042)
- 制(3483)
- 信息(3311)
- 总论(3166)
- 体(3141)
- 信息产业(3134)
- 银(2992)
- 银行(2972)
- 融(2926)
- 金融(2924)
- 化(2890)
- 机构
- 学院(68380)
- 大学(68336)
- 研究(27101)
- 济(25803)
- 经济(25287)
- 管理(20872)
- 科学(19442)
- 农(19291)
- 中国(18602)
- 理学(18008)
- 理学院(17709)
- 管理学(17241)
- 管理学院(17140)
- 农业(15420)
- 所(15346)
- 京(14435)
- 研究所(14258)
- 业大(13809)
- 中心(11480)
- 江(11365)
- 财(11132)
- 院(9809)
- 省(9783)
- 农业大学(9748)
- 技术(9226)
- 财经(8985)
- 范(8962)
- 室(8767)
- 师范(8706)
- 科学院(8634)
- 基金
- 项目(49350)
- 科学(37627)
- 基金(35058)
- 家(32428)
- 研究(32412)
- 国家(32183)
- 科学基金(26306)
- 省(20616)
- 社会(20517)
- 社会科(19402)
- 社会科学(19398)
- 基金项目(18438)
- 自然(17455)
- 自然科(17069)
- 自然科学(17054)
- 划(17040)
- 自然科学基金(16759)
- 教育(14617)
- 资助(13744)
- 编号(12283)
- 重点(11956)
- 发(11694)
- 计划(10610)
- 创(10364)
- 业(10103)
- 部(10042)
- 成果(10017)
- 科技(9914)
- 科研(9885)
- 创新(9821)
共检索到1016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印庚 郭伟丽 荣小军 李彬 廖梅杰 张正 陈霞 刘升平
本研究对辽宁4家刺参育苗场患"化板症"的稚参进行了病原学分析,从患有"化板症"的稚参体表病灶处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Aj2010072802A90。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细菌能使稚参发生厌食、萎缩、降低附着力、溃烂、死亡等现象,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为此次"化板病"的病原菌。在此基础上,利用细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及16S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这是副溶血弧菌导致海参感染的首次报道。此外,本研究针对该病原菌进行了药敏学测试,证实所分离的副溶血弧菌菌株对氟苯尼考等药物高度敏感,相关研究结果将为刺参疾病防控和健康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春云 王印庚 荣小军
2003年春季,山东省青岛地区刺参养殖场暴发了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腐皮综合征”,该病引起的死亡造成约30%的损失。养殖刺参的发病症状表现为:厌食、摇头、肿嘴、排脏、身体萎缩、口部溃烂乃至体表大面积溃疡。从患病个体溃疡部位分离得到一种优势细菌KL1,KL1经人工回接感染实验证明对健康刺参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感染病参的症状与自然发病海参的症状相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6SrDNA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菌进行的分类鉴定表明,导致养成刺参“腐皮综合征”的致病菌是灿烂弧菌(Vibriosplendidus)。本文首次揭示了该地区“腐皮综合征”导致养成刺参大规模死亡的致病原因,对刺参病害防治和健康养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伟妮 周丽 邢婧 战文斌
从患腹水症的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腹水分离到1株优势细菌SR1,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具有致病性。经API ID32E系统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并测定了其16S rRNA基因序列和热激蛋白HSP60(Heatshock protein,HSP)基因序列。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树结果表明,菌株SR1与溶藻弧菌(AY967727)亲缘关系最近,然而置信度较低,仅有27%,不能有效地鉴定到种。HSP6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溶藻弧菌(AF230931)同源性最高,为99.2%。系统发育树表明SR1确与溶藻弧菌(AF...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晓冉 陈四清 莫照兰 李贵阳 刘长琳 王有廷 李杰 黄倢
裸盖鱼(Anoplopoma fimbria)是一种名贵的冷水经济鱼类,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开展小规模的工厂化繁育和养成。目前,我国关于裸盖鱼的病害研究仍是空白。本研究对山东烟台一养殖场自然发生疥疮病的裸盖鱼进行了病原分析,从发病鱼体内分离得到形态一致的优势菌株,命名为AF-1,并对其进行了致病性检测、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性研究。人工感染实验证明,AF-1对裸盖鱼有致病性,呈现症状与自然发病状态一致;结合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16S r RNA和gyr B基因序列进化树分析,将AF-1鉴定为杀鲑气
关键词:
裸盖鱼 疥疮病 杀鲑气单胞菌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印庚 任海 张正 王岚 荣小军 廖梅杰 陈霞
从患黑痩症的大菱鲆幼体内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株,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大菱鲆致病菌,并经过生理生化及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组织病理学显示,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及脑均呈现不同程度的组织破坏。用煎煮法提取11种常用中草药成分,测定该致病菌对中草药的杀菌效果。实验表明,五倍子和白头翁的杀菌效果最好,黄柏、穿心莲次之,当归、党参、杜仲、秦皮、金银花、乳香和没药的杀菌效果最差。以五倍子、白头翁为主要成分的初步治疗试验证明,药浴和口服给药可有效治愈大菱鲆苗期的黑瘦症。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陈超 程波 于宏 王印庚 杨志 史成银 曲江波 赵丛明 徐静荣 姜卓
2007~2008年间,对暴发"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繁育群体,从细菌学、寄生虫学和病毒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筛查和实验研究。从具有明显"突眼"症的七带石斑鱼病灶组织中分离出1株致病力极强的优势菌CB1008,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此次七带石斑鱼"突眼"症的致病菌。该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电镜下观察菌体呈短杆状,极生单鞭毛。通过API-32E鉴定系统和菌体常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以及16S rDNA测序分析等综合鉴定,菌株CB1008为弧菌属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氯霉素、萘啶酸、四环素、氟哌酸和氟罗沙星等5种药物较为敏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嘉龙 周丽 绳秀珍 邢婧 战文斌
从患溃疡病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病灶处分离出3株优势菌(RH1、RH2、RH3),以浸浴、体腔注射、体壁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感染实验,证实菌株RH2为养殖刺参溃疡病的病原菌,其对刺参的LD50(半数致死量)每尾为5.68×106CFU,并证实浸浴、体腔注射的方式无法感染刺参,该菌可能通过体表创伤侵入的方式感染刺参。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16SrRNA和HSP60基因测序确定菌株RH2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基于16S rRNA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RH2与溶藻弧菌(AF513447)亲缘关系最近,置信度为5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波 曾令兵 罗晓松 徐进 肖艺 周勇
从患典型肠道出血症的青鱼肝脏中分离到1株致病菌BCB01,人工腹腔注射感染试验可复制出与自然发病相似的症状。单克隆菌落的Biolog系统鉴定结果表明,菌株BCB01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一步的16S rRNA基因测序与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菌株BCB01与嗜水气单胞菌(EF645799)的亲缘关系最近,其相似性为99%。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大多数试验药物敏感,其中对复达欣、头孢西丁、先锋必等11种药物高度敏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吉莉莉 汪开毓 肖丹 阳涛
从南方鲇(Silurus meriordinalis Chen)病鱼体表溃疡部及内脏分离出细菌12株,经人工感染证实其中6株治病,生化鉴定6株为同一种菌即为引起该鱼溃疡综合症的病原菌,命名为DKN-1。该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厌氧发酵型短杆菌,极生单鞭毛,对除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海藻糖、甘露醇、水杨苷、七叶苷以外多种糖不利用,氧化酶、过氧化氢酶、DNA酶、脂酶、蛋白酶、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MR、VP阳性。在以该菌16S rDNA序列和GenBank及RDP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DKN-1与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同源性达到...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玉娟 王秀华 曲宪成 朱岩松 黄倢
从暴发性死亡的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中分离出可疑病原菌株2010111403(简称1403),分别采用细菌全细胞脂肪酸鉴定系统、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细菌16 S rDNA序列分析三种方法对其鉴定,结果表明菌株1403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分离菌株对健康革胡子鲶致病性测试表明其对革胡子鲶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为6.32×106菌落形成单位(CFU);实验感染革胡子鲶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表明菌株1403是引起革胡子鲶发生暴发性死亡的主要致病病原。药敏试验表明,庆大霉素、四环素、阿奇霉素、氟哌酸、先锋霉素等9种抗生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燕 张晓华 吕俊超 徐子男 陈吉祥 韩茵
2006年9月山东胶南某养殖场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发生病害,从患病大菱鲆脾脏分离出优势菌株WY28,人工感染试验证实WY28菌株对大菱鲆和斑马鱼(Danio rerio)有较强的致病性,其对大菱鲆和斑马鱼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39cfu/g(BW)(3.3×102cfu/ind)和2.1×104cfu/g(BW)(6.4×103cfu/ind)。综合该菌在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同源性等方面的实验结果,确定WY28菌株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该菌对先锋霉素V、庆大霉素、氟哌酸、痢特灵等抗生素敏感。WY28菌株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雷坤 谢业扬 马远雄 王邦杰 范道周 陆专灵 徐娣美 何有柯 韦友传
为确定稻田养殖的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出血病病原与防治措施,应用微生物分离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相关方法,对患出血病的大鳞副泥鳅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并分析其药物敏感性。从患出血病大鳞副泥鳅中分离到3株优势菌(命名为DLFNQ-1、DLFNQ-2、DLFNQ-3);回归感染实验结果显示,仅DLFNQ-1对大鳞副泥鳅具有致病性,半致死浓度为2.3×10~7 CFU/mL;生理生化试验表明,DLFNQ-1菌株对葡萄糖、阿拉伯糖、氧化酶、七叶灵等反应为阳性,对柠檬酸、尿素酶等反应为阴性,与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相符;DLFNQ-1菌株的16S rDNA序列与嗜水气单胞菌(JN391411.1)的相似度达到99.7%,N-J进化树显示其16S rDNA与其它嗜水气单胞菌的聚为一支。DLFNQ-1菌株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这两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阿洛西林、哌拉西林、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等呈现出一定的耐药性。结果表明,引起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出血病的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稻田养殖时可选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进行防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高学 原居林 赵云奎 袁明
为了确定刺参表皮溃烂病的病原菌,从山东省烟台和日照两个地区人工饲养的刺参中挑取具有明显症状的幼参,从体表病灶和体内组织中共分离得到15株细菌,利用人工感染试验、细菌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山东省日照地区养殖场刺参表皮溃烂病的病原菌R-2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da);烟台地区养殖场的病原菌Y-1为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media),Y-8为弧菌属的海弧菌生物变种I(Vibro.pelagius biovar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R-2对蒽诺沙星、氟苯尼考、硫酸庆大霉素敏感,对氧氟沙星、硫酸阿米卡星等8种抗生素不敏感;Y-1和Y...
关键词:
刺参 表皮溃烂病 细菌分离鉴定 药敏试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甜 胡火庚 陈昌福
对江西省南昌县某水产养殖场出现的以"体表局部出血、溃疡,肠系膜充血、出血,腹腔内有大量积水"为主要症状的团头鲂细菌性败血症进行了研究。从病死及濒死团头鲂的病灶中分离到大量菌株,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回归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结果将这些菌株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2种致病菌均能导致团头鲂死亡,并出现与自然条件下相似的疾病症状;4个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先锋霉素V、氧哌嗪青霉素、氟哌酸等9种药物敏感;TTF-15菌株对先锋噻肟,TTF-004、T...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闫茂仓 单乐州 马爱敏 谢起浪 陈少波 邵鑫斌
从患烂尾白浊症的条石鲷肾脏和肝脏等病变组织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TP0701,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为条石鲷的病原菌。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测定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相关细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菌株TP0701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的亲缘关系最近,具有98.1%的同源性。结合该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可鉴定菌株TP0701为恶臭假单胞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