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2)
- 2023(8437)
- 2022(7684)
- 2021(7320)
- 2020(6137)
- 2019(14437)
- 2018(14478)
- 2017(28147)
- 2016(15439)
- 2015(17409)
- 2014(17416)
- 2013(17241)
- 2012(15624)
- 2011(13959)
- 2010(13645)
- 2009(12270)
- 2008(11642)
- 2007(9835)
- 2006(8439)
- 2005(7102)
- 学科
- 济(58045)
- 经济(57981)
- 管理(43461)
- 业(41051)
- 企(34794)
- 企业(34794)
- 方法(29485)
- 数学(25531)
- 数学方法(25233)
- 学(14947)
- 农(14892)
- 中国(13940)
- 财(13757)
- 业经(12903)
- 地方(12039)
- 理论(10397)
- 和(10254)
- 农业(10006)
- 贸(9968)
- 贸易(9964)
- 技术(9684)
- 易(9655)
- 环境(9562)
- 务(9189)
- 财务(9130)
- 财务管理(9115)
- 制(8903)
- 企业财务(8635)
- 教育(8600)
- 划(8417)
- 机构
- 大学(215025)
- 学院(212673)
- 管理(89245)
- 济(78738)
- 理学(78523)
- 理学院(77691)
- 经济(76887)
- 管理学(76352)
- 管理学院(75990)
- 研究(69232)
- 中国(49091)
- 科学(46121)
- 京(45381)
- 所(34869)
- 农(34282)
- 财(34113)
- 业大(33804)
- 研究所(32389)
- 中心(30782)
- 江(29450)
- 北京(28442)
- 财经(28356)
- 范(28264)
- 师范(27905)
- 农业(27212)
- 院(25896)
- 经(25841)
- 州(24247)
- 技术(23339)
- 师范大学(22696)
- 基金
- 项目(154975)
- 科学(120781)
- 研究(112562)
- 基金(111529)
- 家(97543)
- 国家(96731)
- 科学基金(82794)
- 社会(68225)
- 社会科(64530)
- 社会科学(64512)
- 省(60825)
- 基金项目(60388)
- 自然(55720)
- 自然科(54388)
- 自然科学(54374)
- 自然科学基金(53370)
- 划(51666)
- 教育(50998)
- 编号(46470)
- 资助(46322)
- 成果(36938)
- 重点(34375)
- 部(33741)
- 发(32589)
- 创(32233)
- 课题(31342)
- 科研(30204)
- 创新(29952)
- 项目编号(28921)
- 大学(28705)
共检索到2921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毛非凡 陈刚 马骞 周启苓 施钢 黄建盛 邝杰华
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常规养殖条件下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观察并分析其骨骼畸形发生部位及相应的畸形类型。结果表明,在同一批次繁育的180个军曹鱼稚鱼(25日龄)骨骼标本中,有72个标本存在畸形情况,畸形率为40.00%。骨骼畸形类型共计22种,畸形率由高到低主要表现为米克尔氏软骨畸形、尾上骨缺失、脉棘分叉、基舌骨异位和尾上骨愈合等;所有骨骼畸形均未表现出显著可见的外部形态变化。但正常个体与骨骼畸形个体的全长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骨骼畸形对军曹鱼生长产生了影响。本研究为研究鱼类骨骼畸形的发生过程和原因、减少畸形率和优化苗种培育养殖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军曹鱼 稚鱼 软骨—硬骨双染色 骨骼畸形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郑珂 岳昊 郑攀龙 马振华
骨骼畸形可导致鱼类运动困难、摄食能力降低、生长缓慢、成活率低,因此,畸形鱼苗的出现将增加生产成本、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在海水鱼类人工育苗阶段,骨骼畸形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系统总结了卵形鲳鲹、黄尾鰤、尖吻鲈等经济海水鱼类颌骨、脊柱、尾骨的早期发育时序及特点,比较了仔、稚鱼骨骼畸形发生的部位、时间及发生规律。之后针对仔、稚鱼阶段影响骨骼发育的主要因素,从遗传、环境、营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以期为寻找降低人工养殖条件下海水鱼类仔、稚鱼的骨骼畸形提供启示。
关键词:
海水仔、稚鱼 骨骼发育 骨骼畸形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慧 庄志猛 柳淑芳 马骞 王秀利
采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早期发育阶段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研究其骨骼畸形发生的时间与部位及相应部位的畸形类型。实验结果表明,1~50日龄半滑舌鳎仔稚鱼的32批次495个骨骼标本中,骨骼畸形类型有14种,主要表现为脊椎骨的融合、增生、局部肥大,髓棘和脉棘的分叉和分离,尾鳍的分叉等。骨骼畸形主要发生于变态后期(25日龄)和变态后(40日龄),2个发育阶段的畸形率分别31.58%和25%。骨骼畸形的部位多见于脊柱的PH、HE和CA区,CE区尚未发现畸形。骨骼畸形会严重影响鱼类的外部形态、减缓生长及降低其市场价值。本研究初步探讨...
关键词:
半滑舌鳎 仔稚鱼 骨骼发育 畸形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毛非凡 陈刚 马骞 周启苓 施钢 黄建盛 邝杰华
为探明军曹鱼仔稚鱼早期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本研究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分别利用阿利新兰、茜素红对软骨、硬骨进行染色,对1~33日龄军曹鱼仔稚鱼全骨骼进行染色,系统观察并描述其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特征。结果显示,军曹鱼脊柱开始发育的标志为7日龄仔鱼中脉弓和神经弓的出现;13日龄仔鱼椎骨、神经弓和脉弓开始骨化;背肋、腹肋分别于17、20日龄开始骨化;29日龄稚鱼脊柱骨化完成。附肢骨骼骨化起始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腹鳍、背鳍、臀鳍。胸鳍匙骨于4日龄出现,肩胛骨孔于12日龄出现,同时上匙骨开始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0日龄开始骨化;第1尾下骨于5日龄出现,15日龄仔鱼尾杆骨、侧尾下骨和尾鳍鳍条开始骨化,18日龄仔鱼尾下骨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于17日龄延伸至匙骨,同时腹鳍开始骨化;臀鳍和背鳍于17日龄由前向后开始骨化。研究表明,军曹鱼在22日龄进入稚鱼期,早期发育阶段的骨骼发育特征与其功能性适应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军曹鱼早期骨骼发育与功能适应、优化养殖条件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军曹鱼 仔稚鱼 脊柱 附肢骨骼 发育特征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曹晓颖 赵金良 陈晓武 周昊天 郝月月 赵岩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鳜(Siniperca chuatsi)仔稚鱼(1~35日龄)头骨、脊柱、附肢骨骼的骨化发育特征。结果显示:(1)头骨前鳃盖骨于14日龄最先骨化, 15日龄上下颌骨骨化,且上下颌骨相对长度呈现连续变化过程。17日龄后,颌齿、关节骨、舌颌骨骨化;19日龄,隅骨、间鳃盖骨、鳃盖骨、鳃条骨、额骨骨化。20日龄后,方骨、下鳃盖骨、辅上颌骨等骨化; 35日龄,头骨骨化基本完成。(2)脊柱于15日龄由前向后骨化, 20日龄背肋与腹肋由基部向末端骨化, 29日龄骨化完成。脉弓与脉棘、髓弓与髓棘均由前向后、由基部向末端骨化,脉棘与髓棘骨化时间晚于相应的椎体。(3)附肢骨骼骨化顺序依次为胸鳍、背鳍、臀鳍、腹鳍、尾鳍。胸鳍匙骨于16日龄骨化,乌喙骨与肩胛骨于25日龄骨化;背鳍、臀鳍分别于18日龄、20日龄骨化,骨化方式相似;腹鳍于23日龄骨化,骨化方式与胸鳍相反;尾杆骨、尾下骨于25日龄骨化,附肢骨骼于35日龄基本骨化完成。结果表明,鳜骨骼骨化发育与其早期运动、摄食与御敌等行为密切相关。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孔祥迪 刘莉 李炎璐 于欢欢 翟介明 庞尊方 徐万土 陈超
分析了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的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出现的畸形现象,发现其发育畸形特征可分为脊椎畸形和鳃颌畸形两大类。为了获得其营养学研究的基础资料,采用营养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正常、脊椎畸形、鳃颌畸形3种类型的鱼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品质。结果显示,(1)脊椎畸形与鳃颌畸形鱼的全长、肌肉率分别为(21.97±1.50)cm、(71.12±1.45)%和(22.43±0.12)cm、(71.28±0.39)%,都与正常鱼的指标值(25.70±0.75)cm、(78.58±0.20)%差异显著;(2)3种类型鱼的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比较接近,差异不显著。脊椎畸形鱼的粗脂肪...
关键词:
赤点石斑鱼 畸形 肌肉营养成分 矿物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东 何鸣笛 曾娇 李联飞 钟俊生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设置10个采样点。于每月大潮期间使用大型仔稚鱼网进行仔稚鱼采集,共拖网120次,采集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仔稚鱼1 972尾。本研究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观察了有明银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9. 7~34. 2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有明银鱼背鳍、臀鳍、胸鳍、腹鳍的支鳍骨,髓弓、脉弓维持为软骨。匙骨、上匙骨、后颞骨、尾下骨、尾杆骨与尾椎髓体为硬骨。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臀鳍支鳍骨和尾下骨,背鳍支鳍骨,脉弓和髓弓,腹鳍支鳍骨和尾上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髓弓数目为73,脉弓数目为22,尾下骨(包括侧尾下骨)数目为7,臀鳍支鳍骨数目为27,背鳍支鳍骨数目为13。本研究结果表明有明银鱼具有其他银鱼类似的骨骼系统骨化程度弱的"幼态持续"现象。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邓平平 施永海 徐嘉波 严银龙 谢永德 刘永士 张宗锋
使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仔稚鱼(151日龄)脊柱、胸鳍、尾鳍、背鳍等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开始于10日龄仔鱼尾部的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16日龄髓弓和脉弓延伸形成髓棘和脉棘,19日龄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23日龄所有椎体形成。各附鳍支鳍骨发育顺序先后依次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胸鳍在2日龄时出现乌喙骨,13日龄形成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19日龄仔鱼肩带和上匙骨开始骨化;尾鳍的尾下骨最早出现在5日龄,12日龄尾鳍形成2枚尾上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渊戈 夏冬 钟俊生 赵盛龙 张宇
使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描述了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7.0~33.9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形态发育特征。骨骼形成的顺序依次为肩带,背鳍支鳍骨、臀鳍支鳍骨,脉弓,髓弓,尾下骨,椎体,腹鳍支鳍骨、尾上骨,背鳍前支鳍骨,肋骨。胸鳍支鳍骨无后匙骨,左右乌喙软骨在腹面联合。侧尾下骨和第1尾下骨基部产生短暂的软骨质连接(20.1 mm SL)。第1、2尾上骨联合形成棒状尾上骨1+2。第1髓弓与脑颅之间区域具1游离髓弓。脊柱以体前中部位置为起点向前后发育。髓弓、脉弓的发育方式与鲱形目其他鱼类不同。脉弓首先以体中部为中心向前后发育;髓弓随后亦以从体中部向前后发育,12.4 mm...
关键词:
刀鲚 脊柱 附肢骨胳 骨骼发育中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海平 谢从新 张磊 张惠娟 熊冬梅
采用改进的透明骨骼法,研究了黑斑原(鱼兆)(Glyptosternum maculatum)的脑颅骨骼。其脑颅骨骼由28块膜骨、软骨化骨以及复性骨组成,眼区系列骨骼退化,缺少围框骨系,仅有额骨、副蝶骨、翼蝶骨,同时部分脑颅骨骼发生特化,如出现了颌须骨、基垫骨,这些骨骼在其他鱼类中未有报道。这些退化和特化现象与黑斑原(鱼兆)的生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黑斑原(鱼兆)的脑颅骨骼具有大多数底栖鱼类脑颅共有的结构:前囱和后囱。黑斑原(鱼兆)脑颅各骨骼与鱼脑接触面或为隆嵴,或为陷窝,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了鱼脑免受外界的冲击和震荡。一些骨骼存在大小不一,位置相对固定的孔眼,为出入大脑的血管及神经的通道。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琪 车金远 鲍宝龙
omd基因编码骨调蛋白,可以调控人类骨骼的矿化。目前关于omd基因对鱼类骨骼矿化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探究omd基因对鱼类骨骼的影响,调查了omd基因在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的表达,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斑马鱼omd基因突变体(omd-/-)。结果表明:omd基因在斑马鱼体内随着发育表达量逐渐增加,在脊柱和肌肉中表达较高;相比野生型斑马鱼,omd-/-品系斑马鱼的骨骼形态和尾部肌肉结构未发现明显变化,脊柱的钙含量下调59.81%;与野生型相比,omd-/-纯合敲除品系斑马鱼平均游泳距离下降33.93%,平均游泳速度下降39.44%,相对静止的时间增加88.26%,游泳能力下降。这些结果表明,omd基因缺失影响斑马鱼脊柱的矿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斑马鱼的活动能力。
关键词:
omd 斑马鱼 骨骼 骨骼矿化 游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尘艳 唐鹏彦 钟俊生 王晓东 黄洁丽
本研究基于2014年6—7月在杭州湾北部水域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进行表层拖网所采集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ncidus)仔稚鱼样本,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探讨了棘头梅童鱼仔稚鱼(体长范围为3.3~12.7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和骨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脊柱骨化之前不分节,而是由前向后逐渐长出的一个个骨环把脊柱分节,硬骨化出现的顺序大体上为由前向后。髓弓在脊柱骨化之前完全形成,相对于一些低等鱼类髓弓等的生成方向是从中间向头尾和从后向前进行,棘头梅童鱼的髓弓由前向后生长,属于相对高等鱼类的生长类型。胸鳍支鳍骨是最先发育的附肢骨骼,为能够自由地游泳摄食和从内源性营养转变为外源性营养提供了保障。后颞骨的形状十分特殊,具有四枚向不同方向突起的棘;背鳍支鳍骨由体中部开始向前后生长,尾鳍支鳍骨的骨化晚于其他附肢骨骼,侧尾下骨与其相邻的两枚尾下骨的基部融合,为其游泳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该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早期形态学分类提供骨骼发育学方面的科学依据,对棘头梅童鱼人工繁殖过程中结合骨骼发育进行技术上的契合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洁丽 胡芬 宋小晶 陈渊戈 钟俊生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研究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仔稚鱼(体长范围为4.7~45.1 mm)脊柱及附肢骨骼系统的形态发育特征。结果显示:4.7 mm个体脊索为无分节的长圆柱形;5.3 mm个体随着髓弓、脉弓和尾下骨的出现,脊柱开始发育;7.1 mm个体髓弓与脉弓延伸形成髓棘与脉棘,脊柱出现分节的硬骨环,并从前往后硬骨化;22.9 mm个体脊柱形成40~43枚椎骨(躯椎15枚,尾椎25~28枚)。矛尾虾虎鱼附肢骨骼系统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第二背鳍与臀鳍、第一背鳍与腹鳍。4.8 mm个体可见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和乌喙骨-肩胛软骨,以及部分骨化的匙骨;16.8 mm个体肩带开始骨化。腹鳍支鳍骨最早在8.9 mm个体出现,在17.0 mm个体开始骨化。6.6 mm个体脊索上方中部与肛门后端分别出现13和11枚软骨质的支鳍骨;第二背鳍先于第一背鳍出现,背鳍支鳍骨与臀鳍支鳍骨分别在13.0 mm和12.1 mm个体中开始由前向后骨化,第二背鳍与臀鳍第1枚鳍条分别在22.7 mm和20.6 mm个体中锐化成背棘与臀棘。5.8 mm个体最早出现2枚尾下骨,随着脊索末端向上弯曲,10.9 mm个体尾鳍基本成型,共有2枚尾上骨、1枚尾杆骨、1枚尾椎髓体、1枚侧尾下骨和3枚尾下骨,且第2枚与第3枚尾下骨已愈合完全,24.3 mm个体尾鳍骨化基本完成。矛尾虾虎鱼仔稚鱼骨骼发育研究结果对其分类鉴定和早期发育功能趋向有重要作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盛龙 练青平 钟俊生 楼宝
采用硬骨-软骨双染色技术,详细地研究了鮸鱼仔鱼各发育阶段摄食功能骨骼的形态发育和骨化特征。在孵化后至4日龄(体长3.0mm)仔鱼,舌弓、鳃弓、悬骨系以软骨形式,而鳃盖骨系、上下颌则以纤维化骨质逐步出现并相继硬骨化,至34日龄(7.8mm)仔鱼,除方骨、后翼骨和中翼骨外,其它骨骼完全硬骨化。研究结果表明:鮸鱼仔鱼摄食器官的骨骼在短时间内硬骨化,为开始主动摄食提供了必要条件,表明仔鱼阶段已具备了摄食能力。
关键词:
鮸鱼 仔鱼 骨骼 早期发育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郭水荣
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网箱养殖花鱼骨商品鱼的试验结果表明: 在水库利用 5m×5m×2. 5m的网箱, 放养规格为 56~60尾 /500g的花鱼骨冬片鱼种, 放养密度在 500~600尾 /m2, 经分养后养殖密度在 80尾/m2左右, 投喂含粗蛋白 40% ~42%的膨化沉性配合饲料, 经一周年养殖, 花鱼骨平均规格 213. 2g/尾, 平均成活率 86. 8%, 平均单产 16. 2kg/m2, 平均饲料系数 1. 34, 单位平均净收入为 226. 8元 /m2。
关键词:
花鱼骨 网箱养殖 生产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