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
- 2023(48)
- 2022(38)
- 2021(49)
- 2020(36)
- 2019(76)
- 2018(67)
- 2017(136)
- 2016(67)
- 2015(83)
- 2014(73)
- 2013(70)
- 2012(64)
- 2011(60)
- 2010(67)
- 2009(60)
- 2008(64)
- 2007(43)
- 2006(41)
- 2005(49)
- 学科
- 济(251)
- 经济(251)
- 管理(134)
- 学(124)
- 业(114)
- 农(95)
- 方法(95)
- 籍(89)
- 中国(85)
- 数学(76)
- 数学方法(74)
- 企(68)
- 企业(68)
- 农业(68)
- 业经(52)
- 户(50)
- 户籍(50)
- 户籍管理(50)
- 地方(47)
- 理论(47)
- 林(45)
- 森(44)
- 森林(44)
- 和(42)
- 土地(42)
- 生态(38)
- 环境(37)
- 问题(37)
- 古籍(36)
- 善本(36)
- 机构
- 大学(1030)
- 学院(971)
- 研究(414)
- 管理(334)
- 济(333)
- 经济(325)
- 科学(289)
- 中国(288)
- 理学(270)
- 京(264)
- 理学院(263)
- 管理学(259)
- 管理学院(257)
- 农(241)
- 所(216)
- 研究所(203)
- 业大(193)
- 北京(181)
- 中心(179)
- 农业(175)
- 院(169)
- 范(155)
- 师范(154)
- 江(151)
- 师范大学(137)
- 科学院(129)
- 财(129)
- 资源(129)
- 研究院(128)
- 室(124)
共检索到1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先媛
典籍崇拜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表现有三:一是将典籍内容神化;二是崇拜典籍本身;三是认为典籍聚散由神灵主持。典籍崇拜文化丛由神灵观念、祭祀仪式、禁忌等文化元素所组成。本文阐述了典籍崇拜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指出先王崇拜观念、尊祖敬宗思想、崇古的社会心理及典籍的聚散无常是典籍崇拜产生的社会文化原因,并分析了典籍崇拜现象的合理因素和荒谬成份。
关键词:
典籍崇拜,文化现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邵英
人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用"语言"这一特有的工具作用于人力难以征服的客体对象之上,并使其顺应主体的意志,显示出语言所具有的超越自然的巨大的物质力量。因而在原始文化中就存在着人类对语言的崇拜。语言崇拜缘起神的属性、神的代码。因为远古初民无法解释人与自然的不同,无法解释自然的许多现象,分不清思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差异,经常把主观的心理活动当作客观事物的发展缘由,所以他们的思维带有泛化、混沌的特征,这时的语言符号也迥异于后来的理性化、逻辑化的语言,故而此时的语言成为人与神沟通的中介物。原始人类对语言的崇拜有其文化心
关键词:
语言崇拜 神灵 心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岗
先秦时期,玉的审美价值不仅得到了较为系统地发掘,而且已经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生活中扮演着特殊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出现了政治化、宗教化以及道德化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玉崇拜,不仅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烙印,而且融入了中国文化体系之中,深刻影响了后世玉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先秦史 玉 玉文化 崇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章乐
现代教育的"分数崇拜"表现为过度关注教育质量的可计算性,过度关注教育结果的可预测性,过度关注教育过程的控制性。"分数崇拜"最直接的危害就是生产了大量的"教育废品",此外它还催生了社会中的"利益崇拜",并使得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呈现非人化的特征。现代制度的"合理化"进程所引发的过度追求量化以及现代人"身份焦虑"的凸显,是导致病态教育竞争及"分数崇拜"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
“分数崇拜” 现代教育 社会学视角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刘成玉 吴超
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将带来资源、要素的低效利用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产能过剩,资产泡沫加剧和公共产品、公共事业弱化等一系列问题。要治理"速度崇拜",体制和机制改革是关键。对策建议为:推进政治民主化;推进经济市场化;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完善统计制度。
关键词:
GDP 速度崇拜 速度竞赛 速度绑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瑞雄 李飞
基于共时研究方法,从崇拜对象的角度,将树木崇拜分为3大类,即树神崇拜、林神崇拜与神树崇拜。在树神崇拜中,作为崇拜对象的树木被拟人化,树神是拥有灵魂的树木。在林神崇拜中,树木作为林神寄居的场所而存在,林神是树神的进一步抽象化。在神树崇拜中,树木作为神异或神圣的工具而存在。在倡导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的今天,树木和森林既不应被视为人格性的神而加以崇拜,也不应被视为工具性的物而加以滥用,而应当被视为生态共同体中的生命存在而加以尊重。
关键词:
树木崇拜 树神 林神 神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英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内容涉及国家民族、历史地理、习俗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不同的国家或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客观存在,这些差异与中国典籍的英译效果关系密切,必须受到翻译者重视。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处事原则和习俗禁忌等方面阐述中西文化差异,以龙、颜色和敬老等常见的中国典籍内容为例,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在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的种种表现,旨在强调中国典籍英译过程中文化差异视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苏华 孙萃英
在文化强国战略引领下,我国既要注重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引进,又要在高校教育中传播"中华文化走出去"观念,让世界领略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此背景下,以传统文化推介作为突破口,将戏剧的译介作为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传播的主要手段,是一项非常有文化交流意义、值得持续推进的工程。然而,在跨语言文化交流中,文化信息的传递需要通过翻译的手段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梅艳 林海 雷福民
古树名木崇拜习俗普遍存在于浙江山区各地。本文探究其历史渊源,叙述了西天目山“大树王”等古树神树的传说,并将崇拜古树名木的主要形式归纳为五种:寄拜、治病、除邪、祛灾及祭祀。随后,探讨了这一习俗在教育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生态,规范人与自然关系行为以及提升整个社会成员保护生态自觉性三个方面的生态意义。
关键词:
古树名木 崇拜 自然 生态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志凌
汉语典籍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不断被继承和弘扬,其中重要的存在形式就是对外传播。当我们关注对外传播中的汉语典籍时发现,典籍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实际是不同的,主要可以分为前文化形态和后文化形态。这两种文化形态直接影响了典籍文化价值的产生、文化特征的形成以及典籍的社会服务功能。
关键词:
汉语典籍 对外传播 文化形态 价值 功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俞晓群 施麟麒 王建华
传统文化典籍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是在智媒时代需要活态化传承的重要对象。“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社会和大众中广泛普及传统文化,是文化典籍当代活化的目标。智媒时代传统文化典籍的活化是复杂的系统,可以概括为分类遴选、话语转换和智能传播三大环节。它们构成完整的逻辑链条,相互赋能,紧密衔接。本文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分别讨论这三大环节的相关问题,厘清各子系统要素的关系和子系统之间的衔接逻辑,明确典籍活化的路径,以期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与辉煌。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陈建华
尊敬的杨志今部长,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的邀请,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进行交流。我发言的题目是:传承历史文献典籍推动城市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广州是广东省省会、我国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姚晶晶
在社会发展中史学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史学传播既能推动史学研究发展,也能让史学的传承、借鉴及教化功能得到更好发挥,研究中国史学传播途径对于了解中国史学文化意蕴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史学的重要性有了愈加深刻的认识,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文化娱乐需求的增加、史学教育与通俗史学的发展都推动了史学传播的发展与史学传播途径的扩大。
关键词:
史学文化 史学传播 史学典籍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建华 俞晓群
传统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实现文化典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文化典籍永葆生命活力的可靠保证。典籍的"两创"可从文化价值观、话语载体、交流方式、呈现手段等方面展开。本文讨论后三者的实践转化,包括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和外国语言、直接引用和创意叙述方式转换、呈现手段创新等内容。典籍的"两创"文化创意创新活动,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并可为文化产业提供新的资源。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谭楚子
建筑乃建筑栖居者心灵的投射——传统中国家庭或家族建筑形制中,宗庙祖祠与私家藏书楼遥相而立、互为辉映之荦荦大观营建格局,微妙地映射着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两极并具有蕴藉深远的意味:祖先崇拜堪称华夏民族最具真实性的宗教思想从而构成传统中国社会宗法秩序的伦理基础——祖先崇拜完全填补了国人因超验宗教缺失而产生的信仰真空——中国历代私家藏书楼始终笼罩在祖先崇拜亘古温馨的血缘亲情之中,充满着对先贤圣哲的景仰和尊崇,也充溢着对祖先所遗典籍文献的敬惜与珍爱……这既是华夏民族固有心态演进发展的逻辑必然,同时更是中国历代私家藏书楼曾历经过的历史轨迹——岁月荏苒,光阴漫漶,数千年间中国历代私家藏书楼已将祖先崇拜情愫,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