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12)
- 2023(16258)
- 2022(13065)
- 2021(11935)
- 2020(9502)
- 2019(21467)
- 2018(21037)
- 2017(39648)
- 2016(21729)
- 2015(24000)
- 2014(23976)
- 2013(23386)
- 2012(21674)
- 2011(19804)
- 2010(19942)
- 2009(18486)
- 2008(18016)
- 2007(16104)
- 2006(14608)
- 2005(13300)
- 学科
- 济(101156)
- 经济(101057)
- 业(62419)
- 管理(53272)
- 农(51586)
- 企(38643)
- 企业(38643)
- 方法(34853)
- 农业(34253)
- 数学(30987)
- 数学方法(30569)
- 中国(30328)
- 地方(27241)
- 业经(26229)
- 学(21096)
- 财(18717)
- 发(18232)
- 制(17500)
- 贸(17388)
- 贸易(17372)
- 易(16823)
- 银(15738)
- 银行(15692)
- 融(15373)
- 金融(15372)
- 行(15212)
- 环境(14989)
- 技术(14534)
- 发展(14286)
- 展(14260)
- 机构
- 学院(312688)
- 大学(306521)
- 济(129777)
- 经济(127200)
- 管理(115413)
- 研究(114618)
- 理学(99434)
- 理学院(98253)
- 管理学(96136)
- 管理学院(95597)
- 中国(87757)
- 农(78664)
- 科学(73154)
- 京(65882)
- 农业(60709)
- 所(59561)
- 业大(57266)
- 财(54576)
- 研究所(54312)
- 中心(52841)
- 江(48771)
- 财经(42799)
- 范(42226)
- 师范(41694)
- 北京(41148)
- 院(40719)
- 省(39289)
- 经(38985)
- 经济学(38759)
- 州(38591)
- 基金
- 项目(213479)
- 科学(167323)
- 基金(153770)
- 研究(151527)
- 家(137327)
- 国家(136085)
- 科学基金(114784)
- 社会(98192)
- 社会科(92669)
- 社会科学(92644)
- 省(86055)
- 基金项目(81330)
- 自然(74074)
- 自然科(72309)
- 自然科学(72286)
- 划(71770)
- 自然科学基金(70937)
- 教育(67126)
- 资助(61288)
- 编号(60769)
- 发(52012)
- 重点(48378)
- 成果(47530)
- 部(45686)
- 创(44294)
- 课题(42674)
- 农(41436)
- 创新(41402)
- 国家社会(41076)
- 发展(40893)
- 期刊
- 济(152799)
- 经济(152799)
- 研究(89075)
- 农(80876)
- 中国(70777)
- 学报(57209)
- 农业(54487)
- 科学(52662)
- 大学(43128)
- 学学(41395)
- 管理(39699)
- 财(37886)
- 融(33309)
- 金融(33309)
- 业经(31667)
- 教育(31207)
- 业(26616)
- 技术(25525)
- 经济研究(23180)
- 问题(21650)
- 财经(20229)
- 版(18486)
- 经(17407)
- 业大(17014)
- 资源(16763)
- 农村(16244)
- 村(16244)
- 科技(16172)
- 世界(16156)
- 农业经济(15955)
共检索到4774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方方 梁昊光 刘彦随
深入探讨农区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机理,是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文章结合山东省禹城市与桓台县7个城郊型回迁社区、新型农村社区、传统型村庄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资料,应用可行能力分析方法,从生态、社会及经济等3个维度构建了农户行为响应评价体系,分析了典型平原农区农户对土地非农化的行为响应特征,揭示了土地非农化对乡村发展的微观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土地非农化是城乡土地要素流动与空间重构的过程,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包括由城镇征地、村庄扩展与农村社区化产生的直接影响与城镇辐射的间接影响,提升或降低了农户行为主体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福利;(2)不同类型村庄对土地非农化直接影响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方 刘彦随 李裕瑞 梁昊光
科学揭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选取了平原农区典型县域山东省禹城市和桓台县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县域土地非农化与乡村系统演化特征,剖析了县域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县域经济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土地非农化的规模与比重呈现增长态势,乡村系统整体处于正向演化态势,禹城市和桓台县E指数分别由0.295和0.197增至0.798与0.700。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土地非农化比重的增加会带来乡村一些要素的剧烈变化,其中,乡村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对土地非农化过程的敏感性较强。构建乡村人口转移与农地规模经营的保障机制,规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增强县域辐射能力,是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调控重点。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唱唱 邓楚雄 李忠武 孙惠芳 陈韶清 赵浩
[目的]城郊型乡村可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区域,选取典型的城郊县域湘潭县为例,基于拓展的“人-地-业”框架开展土地非农化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可助推其空间优化从而实现人地关系的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标准差椭圆、全局莫兰指数及冷热点分析乡村土地非农化的空间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1)湘潭县乡村土地非农化总体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特征且在此方向上的向心力逐渐趋强;(2)乡村土地非农化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呈“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减小”的趋势,但空间关联程度在样本期间有所下降;热点区始终向西北部集聚,不平衡的“川”型分布格局在不断地强化,土地非农化不平衡现象突出且不断加剧;(3)对乡村土地非农化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距最近建制镇距离、坡度、人均农村建设用地面积超标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次数、村内企业个数、规模经营耕地面积比例和是否有合法村庄规划,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论]基于“人-地-业”视角探讨不同区域乡村土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可为科学制定乡村空间优化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玉恒 黄惠倩 王晟业
乡村韧性是乡村系统应对外界扰动冲击,维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文章基于河北省景县16个乡镇、451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评价传统农区县的乡村经济韧性。研究结果显示:(1)景县乡村经济韧性平均值为0.061,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北部和西南部偏低、中部相对较高的格局特征,县城所在地及其邻近的周边地区、主要交通干线过境的乡镇乡村经济韧性较高,偏远地区的乡村经济韧性水平较低。(2)人均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乡村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与乡村人力资本为乡村经济韧性的主要短板因素。(3)文章对比分析河北省阳原县显示持续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产业的投入有利于提升乡村经济韧性。文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旨在推进传统农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务伟 张福明 杨学成
本文基于山东省1674位农村劳动力调查资料,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程度的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劳动者个人因素中,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程度影响力最大的前三位因素是:是否有技术特长,是否接受过职业培训,以及年龄大小;而在劳动者家庭因素中,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力最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陈明
在典型农区,经历了"人口外流-地权离散-乡村失序"及"资本下乡-地权争夺-乡村重构"两个阶段之后,目前已经进入到专业农户崛起与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专业农户饱经市场化的洗礼,崇尚公共性的社会,率先成长为乡村在地富裕阶层,他们是典型农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全面实现典型农区乡村振兴,一方面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体制改革,突出增强土地经营权的产权强度,探索组建跨社区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有效提升专业农户生产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根据城乡格局演化趋势布局乡村治理体系,达到市(镇)标准的村庄组织可以转置为城镇政府,分散居住在开放式乡村的专业农户归属附近城镇管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智 张小林 李红波
从"要素—结构—功能"的视角构建多要素非农化指数和乡村多功能发展指数,分析2000—2015年江苏省县域非农化与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非农化和乡村发展指数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非农化指数高值区为环太湖地区,乡村发展指数高值区为苏南沿江地区,而低值区均为苏北北部地区。2000—2015年全省县域非农化指数和乡村发展指数均普遍提高,但其年均变化率呈明显的南北区域差异,其中,苏北非农化进程最快,而乡村发展水平提高最快的为苏中地区。通过耦合分析发现,县域非农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耦合关
关键词:
非农化 乡村发展 耦合 江苏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程明洋 刘彦随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乡村土地非农化问题是当前乡村所面临的"乡村病"之一。对传统平原农区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黄淮海平原县域数据,选取乡村非农化土地相关变量,采用逐步线性多元回归的方法解析了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黄淮海平原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占据非农化土地的比重最大;(2)黄淮海平原不同非农化土地空间格局总体上呈现出典型的带状或组团状格局,如沿太行山东麓带、环渤海经济圈、黄河经济协作带、沿京九和陇海铁路线轴带等;(3)黄淮海平原乡村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县域人均GDP、人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乡村人均一产增加值、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6个变量,自然因素则不显著;(4)黄淮海平原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发展有待提升,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集约化发展初见成效,非农化土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与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呈现出驱动逻辑的一致性,政府财政导向的发展道路仍是主导。提出了破解乡村土地非农化问题的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裕瑞 李峰 范朋灿 曹智 王志炜 龙花楼 刘彦随
[目的]空心村整治是一项涉及规划设计、社区建设、土地复垦等诸多内容的系统工程。充分利用空心村内各类表土和建筑垃圾进行精准复垦实现土体有机重构和耕地快速熟化,是空心村整治的关键技术之一。以典型空心村内不同类型土体为例,分别测定其容重和含水量,建立土壤压实程度分级标准,明确不同利用类型土体的压实等级,进而探讨不同压实等级土体的改良措施及资源化利用途径。[方法]采用环刀法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基于文献研阅和数据分析提出土壤压实指数及压实程度分级标准。[结果](1)普通农田、院落农地与林地表土压实程度相对较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二玲 邓晴晴 何伟纯
在全球乡村面临衰退的背景下,探讨乡村振兴的实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农区发展理论出现争论的基础上,从产业兴旺和集群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中部传统平原农区乡村振兴的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表明:农区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化解当前国际上农区发展理论中关于内力驱动与外力驱动、多样化与专业化的争论,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三个维度,即专业化程度、空间集聚性和组织厚度,可以将乡村振兴模式划分为五种模式,在空间上体现了不同乡村发展高地的实体马赛克,在时间上又恰好耦合了一个产业集群的动态发展规律。因此要在中部传统平原农区实施乡村振兴的"集群"战略,可以从促进农区的产业集聚开始,通过培育专业村和产业集群、走精明专业化发展道路,来促进集群区域成为本地的"乡村创新极",带动全域实现乡村振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郭新伟 王明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亟需提炼不同乡村地域类型的发展路径。论文构建了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刻画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化特征;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析了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发现:①江汉平原各县域乡村地域功能指数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指数分别增长78.26%、34.25%、9.68%;生产功能增长主导和生活功能增长主导是乡村地域综合功能提升的主要类型。②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格局,生态功能主导型县域主要分布于北部边缘地区,生活功能主导型县域集中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生产功能主导型县域分布相对零散;生态功能和生活功能主导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变化。③外源驱动对江汉平原乡村地域功能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向作用,内生响应主要表现为正向作用;乡村生产功能受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的影响程度最高,乡村地域综合功能被影响程度次于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乡村地域综合功能和生产、生活功能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探寻农产品主产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有助于识别差异化的乡村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洪银兴
农村的非农化及其与农业发展的协调洪银兴发展中国家步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伴随着工业化(扩大地说是非农化)和城市化两大结构转换过程。中国早在"一五"计划时期就发动了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其成果便是在城市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工业产值的相对份额超过农业产值的相对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刁怀宏
本文通过对传统农区5省6县村级层面的典型调查发现,传统农区当前土地流转需求正在逐步形成,但流转活跃程度的地区差异较大,流转对象具有局限性且形式单一,流转补偿价格大多不合理,但局部地区已经出现市场流转价值,从整体上看流转行为皆缺乏规范性。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可归结为"蔬菜豆腐保平安"的传统观念、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等内部因素、农户承包地面积狭小带来的高流转交易成本、政府引导和集体经济公共服务缺乏。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传统农区 土地流转 特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姜和忠 徐卫星
研究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公平原则探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的收益分配问题。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农地非农化配置中,不同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土地收益分配上存在不公平现象。研究结论:在农地非农化配置中拟通过村级"留地"制度、提高建设用地指标最低交易价和税收等方式,实现土地收益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振 杨芳
降低林地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及林地生态功能发挥均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GIS技术提取典型县域非农用地与林业用地的面积及斑块资料,在乡村尺度上研究非农景观对林地破碎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林地的破碎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有林地最大,其他林地次之,灌木林地最小;村域非农景观广泛镶嵌于林地景观中,其面积和斑块数量存在较大差异;非农景观对有林地的破碎化存在显著正相影响,对灌木林地和其他林地的破碎化影响为负且不显著。文章认为,深化实施新农村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能够有效减少非农景观面积并优化其空间布局,是降低乡村林地破碎化的重要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