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92)
- 2023(19631)
- 2022(16406)
- 2021(15217)
- 2020(12521)
- 2019(28444)
- 2018(28125)
- 2017(53420)
- 2016(29530)
- 2015(32997)
- 2014(32957)
- 2013(32485)
- 2012(29715)
- 2011(26794)
- 2010(26797)
- 2009(24650)
- 2008(23691)
- 2007(20867)
- 2006(18540)
- 2005(16054)
- 学科
- 济(123420)
- 经济(123299)
- 业(79664)
- 管理(76059)
- 企(56786)
- 企业(56786)
- 农(53251)
- 方法(51925)
- 数学(45820)
- 数学方法(45204)
- 农业(35217)
- 中国(32386)
- 业经(30362)
- 地方(30038)
- 学(28154)
- 财(26386)
- 制(20866)
- 贸(20138)
- 贸易(20127)
- 易(19481)
- 环境(18756)
- 发(18010)
- 理论(17988)
- 技术(17842)
- 和(16993)
- 银(16344)
- 银行(16269)
- 融(15909)
- 金融(15905)
- 行(15500)
- 机构
- 学院(417788)
- 大学(415117)
- 济(161679)
- 管理(160267)
- 经济(158091)
- 研究(144084)
- 理学(140011)
- 理学院(138309)
- 管理学(135346)
- 管理学院(134630)
- 中国(105985)
- 科学(95586)
- 农(93337)
- 京(88405)
- 业大(74147)
- 所(74130)
- 农业(72471)
- 财(68773)
- 研究所(68299)
- 中心(66277)
- 江(62820)
- 范(57101)
- 师范(56476)
- 财经(55445)
- 北京(54525)
- 院(51855)
- 经(50604)
- 州(50166)
- 省(48745)
- 经济学(47425)
- 基金
- 项目(296360)
- 科学(231324)
- 基金(213119)
- 研究(209981)
- 家(189263)
- 国家(187639)
- 科学基金(159225)
- 社会(132010)
- 社会科(124698)
- 社会科学(124661)
- 省(118933)
- 基金项目(113824)
- 自然(105365)
- 自然科(102905)
- 自然科学(102873)
- 自然科学基金(100947)
- 划(99138)
- 教育(95330)
- 资助(86451)
- 编号(85600)
- 成果(67679)
- 重点(66980)
- 发(64579)
- 部(63359)
- 创(60901)
- 课题(59197)
- 创新(56877)
- 科研(56726)
- 计划(55580)
- 国家社会(54307)
- 期刊
- 济(179258)
- 经济(179258)
- 研究(114752)
- 农(91918)
- 中国(83212)
- 学报(77504)
- 科学(68488)
- 农业(62299)
- 大学(57720)
- 学学(54815)
- 管理(53198)
- 财(48917)
- 教育(44174)
- 业经(35053)
- 融(34695)
- 金融(34695)
- 技术(34487)
- 业(30299)
- 经济研究(26558)
- 财经(25359)
- 问题(25323)
- 版(23757)
- 业大(22365)
- 科技(22272)
- 经(21639)
- 资源(21574)
- 图书(21189)
- 技术经济(19542)
- 统计(18721)
- 农业大学(18554)
共检索到6048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唱唱 邓楚雄 李忠武 孙惠芳 陈韶清 赵浩
[目的]城郊型乡村可作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首要区域,选取典型的城郊县域湘潭县为例,基于拓展的“人-地-业”框架开展土地非农化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可助推其空间优化从而实现人地关系的高质量发展。[方法]采用标准差椭圆、全局莫兰指数及冷热点分析乡村土地非农化的空间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1)湘潭县乡村土地非农化总体呈“东北-西南”空间分布特征且在此方向上的向心力逐渐趋强;(2)乡村土地非农化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呈“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减小”的趋势,但空间关联程度在样本期间有所下降;热点区始终向西北部集聚,不平衡的“川”型分布格局在不断地强化,土地非农化不平衡现象突出且不断加剧;(3)对乡村土地非农化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密度、距最近建制镇距离、坡度、人均农村建设用地面积超标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村民代表大会召开次数、村内企业个数、规模经营耕地面积比例和是否有合法村庄规划,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结论]基于“人-地-业”视角探讨不同区域乡村土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可为科学制定乡村空间优化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方 刘彦随 李裕瑞 梁昊光
科学揭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作用机理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本文选取了平原农区典型县域山东省禹城市和桓台县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县域土地非农化与乡村系统演化特征,剖析了县域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县域经济由低级向高级阶段演进,土地非农化的规模与比重呈现增长态势,乡村系统整体处于正向演化态势,禹城市和桓台县E指数分别由0.295和0.197增至0.798与0.700。土地非农化对乡村系统的影响是一个由弱变强的过程,土地非农化比重的增加会带来乡村一些要素的剧烈变化,其中,乡村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对土地非农化过程的敏感性较强。构建乡村人口转移与农地规模经营的保障机制,规范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增强县域辐射能力,是平原农区土地非农化与乡村转型发展的调控重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邓楚雄 谢炳庚 潘艳平 李迎春
在宏观分析劳动力转移及耕地流转影响因素与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湖南省典型农业县域新化县为研究区域,抽样调查520户转出劳动力耕地处置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家庭成员耕种为参照组,建立起各耕地处置方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Logistic回归计量模型,定量分析影响转出劳动力耕地处置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年龄、文化程度、非农就业技能、非农就业地点、非农就业收入、非农就业稳定性、非农就业社会保障等是目前新化县转出劳动力耕地处置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2基于因农往返成本、非农就业稳定性和非农就业社会保障状况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文化程度较高的外出劳动力会理性选择转包、出租、入股这三种市场化水平较高的方式来处置家庭承包的耕地;3年龄越大、非农就业地点越近、非农就业收入较低的转出劳动力,越倾向于选择代耕这种进退自由的方式来处置家庭承包的耕地;4年轻、非农就业技能越强、非农就业社会保障愈完善的转出劳动力,越倾向于选择转让这种更为彻底的方式来处置家庭承包的耕地;5政府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耕地流转的合理引导,形成有效的耕地转出、转入需求和通畅的流转渠道,可极大程度提高耕地流转效率。
关键词:
转出劳动力 耕地处置 影响因素 新化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明贤 郑洲舟 陈铯
县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战场,发展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研究湖南省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异性与相关性,揭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及演化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湖南省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存在"固化"特征;(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按主要板块呈现集聚特征;(3)不同区域内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4)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湖南省内不同区域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程度在传统金融发展水平与数字普惠之间起调节作用,会抑制传统金融发展对县域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据此,文章提出推动县域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毅青 吴根义 佘磊 刘永丰
以2011年为例,采用土壤表观养分平衡理论(soil-surface balance),分析湖南湘潭县区域农田系统的种养结构对湘潭县农田系统土壤氮素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08年,湘潭县区域农田系统耕地面积增加了7 180 hm2,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了26 530 hm2,复种指数下降了58.06%;农作物产量增长了11.57%,生猪存栏量增长了111.94%。2011年,湘潭县区域农田系统氮素供给能力为540.94 kg/hm2,氮素消纳能力为236.40 kg/hm2,土壤氮素承载力为304.54 kg/hm2,表现为"盈余"状态。较高的氮素盈余主要源自于过量化肥氮的施入。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袁桂香 袁宇新 葛大兵 王成 吕志贤
以湖南省永顺县为例,建立生物资源消费账户、能源消费账户、污染物消纳账户,运用生态足迹法分析永顺近年来生态足迹、生态安全状况.结果显示:永顺县人均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指数分别由2003年的0.285、1.684增加到2007年的0.379、1.867,生态经济多样性指数和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分别由2003年的1.097、0.963增加到2007年的1.130、1.094.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安全 湖南永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丽美 徐峰 孙亮 孟昂
空间营建是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研究湖南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社区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湖南乡村转型以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主,且处于初级阶段,近郊乡村社区不存在如苏南模式中的空间转型现象。以空间形态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居民点增加与农用地规模化、内聚性秩序分散、建筑空间形态的多样化。(2)土地流转制度是空间形态变化的基础力量,乡绅企业家是重要推动力量,村民角色转变是内在动力,而农业转型升级是核心动力。(3)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主要空间问题是产业空间规划与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弱化、建筑空间品质差。最后以燎原村为例提出“延续”“整合”与“提质”的可持续空间营建策略以回应当代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发展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乡村社区 转型 空间形态 营建策略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乌东峰 张世兵 滕湘君
现代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由有机农业、能源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都市农业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组成,并用灰色理论得到现代多功能农业发展评价模型,并用模型对案例试图进行定量评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黄利华 邹芳 赵丹丹 唐艳丽
以湖南省85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县域尺度乡村地域多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rcGIS自然间断点法和全局空间自相关研究非农生产、农业生产、生态保障和居住生活等四个功效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功能间交互作用,识别乡村地域优势功能类型,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表明:(1)从省域视角出发,乡村地区的功能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差别以及空间集聚特征;(2)从乡村地域功能间的相关关系和功能间的交互作用,识别出各功能之间的交互作用类型(冲突、兼容、协调);(3)根据乡村区域功能与实际功能作用的相关性,将湖南省85个县(市、区)划分为9种不同类型的乡村地域功能,并据此提出不同类型地域空间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推动乡村转型和城乡融合提供参考;(4)乡村区域功能类型与乡村空间聚落布局形态相互影响,因此不同乡村地域功能应与村落布局和形态相协调,以此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和促进地域功能的最大化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窦同宇 汤庆园 宾津佑 夏安桃 周国华
基于村域尺度,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湖南省凤凰县贫困化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归纳乡村贫困的形成机理。结果发现:凤凰县乡村贫困由西北向东南梯度递减,高贫困发生率村域集聚于凤凰县西北部,与少数民族分布呈现空间一致性。到县城中心距离、到主要公路距离、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平均坡度和平均高程是影响贫困空间分异的显著因素,且各因素效应不同,存在明显的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传统种养收入效益低、务工来源受阻和转移性收入带动自身发展效果差是凤凰县贫困空间形成的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文斌 蒋理 雷洁琼 谢海丽
[目的]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实施路径选择及目标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采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东西多、南北少”的格局;(2)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以湘东北为集聚核心,向西北、西和南3个方向逐层递减的阶梯状格局。高值集聚(H-H)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低值集聚(L-L)主要集中在怀化、湘西、张家界。(3)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和交通区位是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家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地区以及铁路和主要公路的节点处。[结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空间集聚现象较为显著,其分布主要受到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和交通区位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提质升级,注重扬长避短,缩小地区差异,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国家森林乡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国华 邓新忠 贺艳华
研究目的:以湖南省湘潭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为基础和平台,探讨城市地价预测方法。研究方法:GM(1,1)模型、贝叶斯方法及先行指标法。研究结果:(1)GM(1,1)模型对湘潭市区地价水平的历史趋势拟合程度高,预测结果符合湘潭市社会经济及土地市场变化规律;(2)转折点预测的结论是湘潭市城市地价水平将继续上行,短期内不会改变方向。研究结论:通过编制城市地价指数,采用GM(1,1)灰色模型、贝叶斯方法及先行指标等对市场地价水平及其波动转折点进行预测分析,是一条较科学的技术途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云华
我国城郊农村土地征用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思想最初来自于马克思的"六项扣除"理论及社会再生产理论,该理论提出社会保障是人本身再生产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探析湖南省宁乡市A乡B村及C社区的参保情况及其创新制度与做法,分析被征土地与失地农民的关系及土地功能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提出失地农民应与城市市民具有平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应由地方政府主导负责;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应成为失地的土地财产后续财产增值收益的增益补充等。实现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险制度的完善性、创新性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皆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展 廖小平 李春华 杨灿 阳莎莎 李伊涵
利用湖南省2008—2018年县域行政单元农业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与面板Tobit回归模型,结合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在研究期内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整体处于中等效率水平;空间变化呈现自西向东递减、自南向北递增趋势,且南北差异大于东西差异。(2)从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来看,除2009—2010、2015—2017年外,湖南省县域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相关特征和波动性空间集聚现象;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处于空间正相关的县域的数量在研究期内逐年下降,区域农业生态效率的集聚性呈现递减趋势。农业生态效率高高(HH)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空间上有明显的向邻接地区扩散的趋势;低低(LL)集聚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3)不同尺度的农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中,农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口数量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影响,GDP和城镇化率对农业生态影响在不同尺度具有不确定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玉恒 黄惠倩 王晟业
乡村韧性是乡村系统应对外界扰动冲击,维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文章基于河北省景县16个乡镇、451个行政村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综合评价传统农区县的乡村经济韧性。研究结果显示:(1)景县乡村经济韧性平均值为0.061,整体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北部和西南部偏低、中部相对较高的格局特征,县城所在地及其邻近的周边地区、主要交通干线过境的乡镇乡村经济韧性较高,偏远地区的乡村经济韧性水平较低。(2)人均村集体经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乡村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与乡村人力资本为乡村经济韧性的主要短板因素。(3)文章对比分析河北省阳原县显示持续对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产业的投入有利于提升乡村经济韧性。文章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旨在推进传统农区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