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47)
2023(14617)
2022(12735)
2021(11609)
2020(9796)
2019(22344)
2018(21972)
2017(42243)
2016(23196)
2015(25879)
2014(25516)
2013(25162)
2012(22993)
2011(20689)
2010(20494)
2009(18326)
2008(17536)
2007(14976)
2006(12949)
2005(10954)
作者
(69383)
(57714)
(57352)
(54193)
(36548)
(27845)
(25864)
(22754)
(21956)
(20318)
(19702)
(19373)
(18256)
(18088)
(17740)
(17681)
(17669)
(17159)
(16402)
(16353)
(14692)
(14028)
(13869)
(13119)
(12983)
(12681)
(12670)
(12563)
(11602)
(11548)
学科
(91159)
经济(91058)
管理(65794)
(61889)
(51329)
企业(51329)
方法(46258)
数学(40955)
数学方法(40370)
(23665)
(22528)
中国(22337)
(21022)
业经(19446)
环境(17848)
地方(16821)
(16537)
贸易(16530)
(16065)
农业(16024)
理论(15011)
(14924)
技术(14656)
(13932)
(13523)
(13312)
财务(13244)
财务管理(13222)
企业财务(12522)
(11887)
机构
大学(328687)
学院(326296)
管理(130506)
(125616)
经济(123047)
理学(115203)
理学院(113891)
管理学(111442)
管理学院(110893)
研究(109732)
中国(77319)
科学(73454)
(69441)
(61667)
业大(56836)
(56063)
(53221)
研究所(52168)
农业(49038)
中心(48946)
(44998)
财经(44214)
北京(43096)
(42303)
师范(41745)
(40382)
(39733)
经济学(37046)
(36521)
技术(35024)
基金
项目(238378)
科学(186075)
基金(173203)
研究(165319)
(155252)
国家(153759)
科学基金(130425)
社会(103330)
社会科(97967)
社会科学(97938)
(94032)
基金项目(92489)
自然(88878)
自然科(86832)
自然科学(86807)
自然科学基金(85207)
(80001)
教育(76044)
资助(71707)
编号(65619)
重点(53707)
(51282)
成果(51098)
(50115)
(49711)
科研(46708)
创新(46378)
计划(46332)
课题(45104)
大学(43426)
期刊
(126350)
经济(126350)
研究(87867)
学报(62390)
中国(55902)
(54633)
科学(53950)
大学(45747)
管理(45319)
学学(43517)
农业(38212)
(37822)
教育(33485)
技术(26813)
(21464)
金融(21464)
业经(21145)
经济研究(20910)
财经(20353)
(20054)
科技(18212)
业大(17400)
(17317)
(16907)
图书(16714)
问题(16520)
技术经济(15718)
统计(15128)
资源(14970)
理论(14729)
共检索到449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泳璇  王宪恩  史记  段海燕  
碳排放的不同演化阶段,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目前处于碳排放强度高峰—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分析探讨典型国家这一阶段的碳排放影响,可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基于扩展STIRPAT模型,以碳排放强度高峰—人均碳排放高峰阶段为研究阶段,以丹麦和爱尔兰为研究对象,对该阶段的碳排放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一阶段中丹麦与爱尔兰碳排放因素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比发现,当城市化发展达到较高的稳定水平,增碳效应逐渐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影响越发显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为最主要的增碳因素,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的减缓效果显著。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徐国泉  蔡珠  封士伟  
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阶段LMDI模型对江苏省2003~2018年人均碳排放量进行研究,并对江苏省10个地级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碳减排效果显著,碳排放正处于向拐点迈进的平稳期,能源效率的减排空间不断缩小,结构性因素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继续增强,碳排放在空间上呈现多极化现象。因此,推进结构要素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是江苏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鲁万波  仇婷婷  杜磊  
本文运用基于LMDI的"两层完全分解法"对中国1994—2008年的碳排放量进行分解,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探究了六大产业部门对碳排放的贡献,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总产值四大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据能源强度和总产值的变化特点,可将1994—2008年划分为五个经济增长阶段。(2)从各产业对各阶段CO2排放量的影响来看,除"高效率+低产值"阶段(1995—1998)外,工业部门对CO2排放量的助长贡献为最大;综合来看,交通邮政部门对CO2排放量的助长贡献次之,其他产业部门对CO2排放量的助长贡献较小。(3)从各分解因素对各阶段CO2排放量的影响来看,总产值和产业结构为第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朱帮助  王克凡  王平  
准确识别与评估碳排放驱动因素对我国确定正确的减排方向、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很重要。本文基于拓展Kaya恒等式,建立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的2层7部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模型,依据碳排放年增长率的阶段性变化特点划分为五个阶段,考察1991-2012年我国7个部门14种驱动因素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2年我国碳排放增加55.46亿吨。其中,正向驱动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人均GDP、交通工具数量、经济结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人口总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城镇总人口、运输线路单位长度能耗;负向驱动因素按影响大小依次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平均运输线路长度、城镇居民生活能源强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赛  付杰文  武俊丽  
城市碳排放作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的实现对完成中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代表中国主要经济区的典型城市(深圳、成都、南京、武汉、西安、沈阳)为例,结合2005—2019年数据,采用SPIRPAT模型将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均收入水平、能源强度、城市人口、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对中国典型城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除公共交通因素外,其他因素均与城市碳排放显著相关,其中正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城市人口是影响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各典型城市则与整体效应有所区别,人均收入水平与能源强度在大部分城市中是影响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城市人口的影响力度和范围有所下降。为推进碳减排,中国典型城市应加强人文建设、提高能源效率、协调生态绩效、减少公共交通能源浪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赛  付杰文  武俊丽  
城市碳排放作为中国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减排的实现对完成中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代表中国主要经济区的典型城市(深圳、成都、南京、武汉、西安、沈阳)为例,结合2005—2019年数据,采用SPIRPAT模型将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为人均收入水平、能源强度、城市人口、产业结构、公共交通,对中国典型城市碳排放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除公共交通因素外,其他因素均与城市碳排放显著相关,其中正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城市人口是影响碳排放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各典型城市则与整体效应有所区别,人均收入水平与能源强度在大部分城市中是影响碳排放的最重要因素,城市人口的影响力度和范围有所下降。为推进碳减排,中国典型城市应加强人文建设、提高能源效率、协调生态绩效、减少公共交通能源浪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伯强  刘希颖  
作为目前国际上碳排放总量和增量都是最大的国家,中国碳减排的国际压力日益增大,而所处的城市化经济发展阶段的能源需求特征又使得碳减排相对困难,因此,制定现阶段的碳减排政策是中国政府最为紧迫的任务。本文针对中国当前阶段性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特征,对Kaya恒等式做出适当修正,引入城市化因素,研究了现阶段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本文选用协整的方法研究了CO2排放量与主要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动态地解释和预测了在各解释变量服从既定概率分布的前提下中国CO2排放量的增长情形。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量,实现低碳转型应当在保证GDP增长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城市化速度和将城市化进程作为低碳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任海军  刘高理  
基于1997~2011年我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按照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划分为三个组别,采用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不同城市化阶段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阶段的演进,城市化对碳排放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小,家庭小型化日趋成为引起碳排放增加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化不同阶段,人均财富对碳排放均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化中期阶段;在城市化不同阶段,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都是存在的,但距到达碳排放拐点分别需要12年、31年和23年。最后,根据不同城市化阶段碳排放的特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碳减排对策。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文斌   朱欢  
文章基于三阶段DEA模型,测算了2016—2020年中国绿色低碳上市企业的创新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从企业自身特征出发进一步考察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同质环境下,绿色低碳企业创新效率处于较低水平,主要受规模效率制约,纯技术效率存在规模异质性,中小型企业纯技术效率高于大型企业;企业规模、员工质量、政府补助强度对企业创新效率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企业规模、政府补助强度主要通过规模效率对创新效率产生影响,而研发人员结构与企业创新效率负相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国泉  栾昊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三阶段SBM-DEA模型,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对2005—2015年江苏省12个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整体排放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苏州、无锡、盐城的排放效率相对有效,处于排放效率前沿,其他城市的排放效率均有待提高。江苏省区域间碳排放效率呈现"苏中>苏南>苏北"的格局,与传统经济格局存在差异。因此,为提高碳排放效率应着力改善外部环境因素,如政府干预程度、科技支撑强度、所有权结构等因素,并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扬  陈劭锋  
文章基于IPAT方程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碳排放随经济增长的变化,依次遵循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三个倒U型曲线高峰规律;采用典型发达国家碳排放历史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深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宪恩  段志远  王培博  宋俊年  王硕  段海燕  
全球碳减排背景下不同发展水平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不断采取技术变革和结构调整等碳减排策略,以便达到追求经济发展与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良好契合。本文以1990—2014年间世界上34个不同收入水平的典型国家为例,在VAR模型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分析来探究以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表征的技术变革和以可再生能源占比、工业化率表征的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驱动效应,以便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碳减排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高收入国家技术变革和结构调整皆有促进碳减排作用,其中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度受结构调整主导,平均贡献度为22.71%;而中高等收入国家和中低等收入国家的技术变革对碳排放的正负影响效果不一,工业化率绝大部分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可再生能源占比除了OPEC国家皆具有明显减排效果,其中碳排放变动的贡献度受技术变革主导,平均贡献度分别为21.41%和25.60%。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徐国泉  栾昊  
对江苏省能源消耗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了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的关系,并对江苏省碳排放进行了二阶段因素分解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拐点,经济发展是带动江苏省人均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效率对抑制江苏人均碳排放增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贡献份额都呈现"倒U型"曲线。江苏能否顺利越过该拐点,则取决于包括加大转型升级力度等一揽子政策的实施。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相天东  
我国实现减排承诺必须依赖于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笔者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2000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所考察的30个省区市综合技术效率偏低,西部的综合技术效率最高,东部的纯技术效率最高。东部的技术效率要高于中西部,而西部又高于中部。我国东、中、西部技术进步依次递减。同时,东部全要素生产率也高于中西部。未来我国可以采取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水平等措施来提高我国碳排放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相天东  
我国实现减排承诺必须依赖于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笔者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2000年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所考察的30个省区市综合技术效率偏低,西部的综合技术效率最高,东部的纯技术效率最高。东部的技术效率要高于中西部,而西部又高于中部。我国东、中、西部技术进步依次递减。同时,东部全要素生产率也高于中西部。未来我国可以采取增加科研投入、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