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53)
- 2023(11468)
- 2022(10309)
- 2021(9824)
- 2020(8326)
- 2019(18967)
- 2018(19065)
- 2017(36296)
- 2016(20128)
- 2015(22680)
- 2014(22553)
- 2013(21717)
- 2012(19548)
- 2011(17437)
- 2010(17315)
- 2009(15873)
- 2008(15146)
- 2007(13069)
- 2006(11148)
- 2005(9506)
- 学科
- 济(71158)
- 经济(71080)
- 管理(58688)
- 业(53967)
- 企(46809)
- 企业(46809)
- 方法(34223)
- 数学(29194)
- 数学方法(28776)
- 财(20381)
- 农(18907)
- 中国(18480)
- 业经(16815)
- 学(16062)
- 地方(14343)
- 务(14284)
- 财务(14217)
- 理论(14211)
- 财务管理(14191)
- 贸(13482)
- 贸易(13470)
- 企业财务(13408)
- 制(13195)
- 易(13072)
- 教育(12885)
- 和(12548)
- 农业(12502)
- 环境(11633)
- 技术(11506)
- 划(11025)
- 机构
- 学院(269935)
- 大学(268876)
- 管理(108429)
- 济(98193)
- 经济(95775)
- 理学(94628)
- 理学院(93550)
- 管理学(91710)
- 管理学院(91249)
- 研究(85043)
- 中国(62480)
- 京(57253)
- 科学(55119)
- 财(45388)
- 所(42200)
- 农(41477)
- 业大(41172)
- 中心(39101)
- 研究所(38605)
- 江(38602)
- 范(37130)
- 师范(36802)
- 财经(36658)
- 北京(35954)
- 经(33282)
- 农业(32619)
- 州(32219)
- 院(31256)
- 技术(30354)
- 师范大学(29385)
- 基金
- 项目(189375)
- 科学(148187)
- 研究(140890)
- 基金(134920)
- 家(116674)
- 国家(115642)
- 科学基金(99796)
- 社会(85419)
- 社会科(80723)
- 社会科学(80705)
- 省(75843)
- 基金项目(72551)
- 教育(66220)
- 自然(65941)
- 自然科(64382)
- 自然科学(64367)
- 划(63403)
- 自然科学基金(63171)
- 编号(59847)
- 资助(55437)
- 成果(48332)
- 重点(42216)
- 课题(40970)
- 部(40955)
- 创(39600)
- 发(39429)
- 项目编号(37230)
- 创新(36604)
- 科研(36357)
- 大学(36347)
- 期刊
- 济(106217)
- 经济(106217)
- 研究(76912)
- 中国(50720)
- 学报(42482)
- 管理(39018)
- 科学(38752)
- 教育(38542)
- 农(37174)
- 财(35056)
- 大学(32058)
- 学学(29895)
- 农业(26722)
- 技术(24313)
- 融(20228)
- 金融(20228)
- 业经(18942)
- 经济研究(16823)
- 财经(16813)
- 图书(15693)
- 经(14215)
- 业(13726)
- 理论(13652)
- 科技(13391)
- 问题(13321)
- 实践(12830)
- 践(12830)
- 版(12583)
- 技术经济(12094)
- 现代(12026)
共检索到3836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丽君 喻可
具身认知理论摒弃身心二元论,强调身体、认知与环境三者相生相依、密不可分。当前中职学生校园暴力事件频发,运用具身认知理论分析发现,中职学生校园暴力防控存在认知视角狭窄、对象界定模糊、防控途径缺乏整合等问题。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具身性、生成性、情境性、动力性等观点对校园暴力主体式成因进行分析后,提出校园暴力防控新路径:开展身心协同教育,剥离校园暴力依存主体;完善认知系统,理性层面杜绝校园暴力;营造和谐环境,根除校园暴力滋生土壤;关注发展变化,避免校园暴力固化蔓延。
关键词:
具身认知理论 校园暴力 防控 中职学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郝美萍 陈巍 李黎
校园霸凌是一种发生在同辈之间、以校园为背景实施、针对固定对象的长期稳定的攻击性行为。来自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据表明,长期观看带有暴力色彩的影视作品,会让青少年在社会互动中产生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在离身认知视角下,传统的观察学习理论将模仿视为一种抽象的认知符号,并以此解释观察学习发生的心理机制,忽视了身体特征和感觉经验对于模仿的影响。伴随具身认知思潮与神经教育学的兴起,具身模拟理论认为,观察者执行目标导向的暴力行为或观察他人执行类似的暴力行为都会激活其大脑内的镜像神经元系统。针对青少年霸凌的再教育问题,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来预测并评估具有暴力易感性的潜在霸凌个体,并利用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可塑性来对霸凌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同时也需要努力创建绿色影视环境,从源头上减少青少年具身模拟暴力的机会。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方益权 张浩 易招娣
中国已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校园外来暴力形势严峻。没有公权力的积极介入并以完善法律的方式构建校园外来暴力的国家干预体系、社区防治体系、学校防治体系,同时促进校园外来暴力的家庭防范,难以有效防治校园外来暴力,保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最终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当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家庭、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协作配合,多层面、全方位、主动性的学校安全防治法律制度和机制模式。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吴桂翎 辛涛
校园暴力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引起各国政府和专家的广泛关注。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校园暴力的含义、分类、成因以及干预研究的一些主要成果和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校园暴力 成因 干预 前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田方圆 何奕蒙 曾竣 余灏千 李梦凡 魏红梅
走近校园暴力恶逆变问题,找到其重要的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现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一步加强对恶逆变问题的防范工作的借鉴性,从而增强对此类校园暴力情况处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期预防校园悲剧的发生。制定《关于校园暴力恶逆变问题的调查问卷》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四个阶段的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双途径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等统计分析工具对调查问卷进行系统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校园暴力的频发使学校及周边逐渐成为学生的梦魇,以校园暴力恶逆变尤为典型且严重,学生对校园暴力恶逆变问题态度不明确以及转化犯罪可能性高。从而得出结论: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都是校园暴力恶逆变问题隐形的"助推器",因此要想对此恶逆变问题进行干预,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到预防措施。
关键词:
校园暴力恶逆变 影响因素 预防对策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孙瑞英 王旭
文章用"身心一体"的"具身认知"理论来研究阅读对情绪的调节作用。阐释了阅读与情绪调节在"具身认知"视阈下相契合的理念;分别从情绪产生的具身性,情绪感受的具身性,情绪、身体和环境的动态统一三个方面,提出阅读调节情绪的具身性原理;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分别构建阅读时身体、情绪和环境的交互模型及在镜像神经元被激活状态下,阅读、身体和情绪的动态统一模型;依据"身心一体"的阅读认知机制,提出阅读调节情绪的具身性方法和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的新思路。
关键词:
具身认知 阅读 情绪调节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陶建国
为了杜绝校园暴力现象,韩国制定了《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教育行政机构根据立法的规定制订校园暴力对策推进计划,指导各学校有针对性地落实相关措施。学校根据各自情况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努力杜绝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韩国的立法和实践经验表明,当今社会、学校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方针,应努力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提升学生的人权、团结、共同体、相互理解和信任等意识。此外,韩国的经验还表明,借助社会力量解决校园暴力比学校孤军奋战更为有效。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世岳
2002年德国埃尔富特校园枪击案发生后,防范校园暴力犯罪化成为德国校园暴力治理的核心目标。经过多方努力,德国校园中显性的肢体暴力行为呈现出数量减少、程度降低的趋势,但是更加隐蔽的语言暴力、网络暴力以及教师参与的校园暴力行为逐年增加,并受到德国社会的关注。在德国,校园暴力被视为青少年社会交往过程中能力不足的体现,因而校园暴力治理的核心是提升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德国的学校、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参与了校园暴力治理,教师在治理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德国 校园暴力 社会能力 精神暴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韩蕊 石艳
为提升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循证实践的研究思路引入其2019年所发布的《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报告之中,形成了一种基于循证实践的、三角循环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模型。该模型以大样本的调查证据、区域性的研究性证据以及典型的实践性证据这三类证据为基础,以提升校园欺凌防治的有效性为根本目标,涵盖证据获取、证据分析和证据应用三个环节。基于三角循环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模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结出全球校园欺凌防治的"最佳证据"——校园欺凌防治的9个有效要素,为全球校园欺凌的防治提供有效证据。
关键词:
循证实践 校园欺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宋耀武 崔佳
具身认知把身体由学习的"边缘"提升到了"中心"地位,将身体从"知识载体"的隐喻转向"身心交互"的现实。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具身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认知建构过程,既包括学习者基于自我身体感知的自我学习建构过程,也包括学习者之间交互学习建构的过程。其中,前者表征了身体与认知的学习价值,并展示了个体体验和反思的中介作用;后者表征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价值,并展示了观察、模拟、对话等身体参与的交互方式的推动作用。两过程均依托具身学习环境而进行,既根植于环境,也会受到环境的反作用。学习设计也据此产生了具身范式转型,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心身统一的具身动作设计、结构化的反思设计和交互性的具身环境设计。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具身学习 反思 体验 认知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雷浩 刘衍玲
随着暴力研究的兴起,暴力态度逐渐成为暴力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往研究者主要就暴力态度的概念、结构、测量方式、影响后果和影响因素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是,由于暴力态度的研究刚刚兴起,关于暴力态度的研究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比如,暴力态度概念和暴力态度结构的进一步探究,暴力态度测量方法的完善,暴力态度实证研究的深化以及开展暴力态度的本土化研究等。
关键词:
青少年 暴力态度 概念 结构 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巍 张大伟 谢晋宇
对工作场所暴力的探究及预防是一项新的研究领域,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早,近年来也获得了广泛的成果。文章从对工作场所暴力研究的提出、范围界定、多角度分类以及发生工作场所暴力事件的原因等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总结各专业机构及企业组织提出的多种预防措施并综合探讨。
关键词:
工作场所暴力 预防措施 施害者 受害者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凌磊
为防范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韩国于2018年推出了《校园暴力事件处理指导手册》,详细规定了校园暴力的事前预防、应对方式和处理程序,同时将预防校园暴力以及校园暴力发生的事中、事后监管等环节纳入学校日常培训之中。教育部门通过知识普及、培训辅导等方式唤醒社会各界防范校园暴力的意识。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协同推动校园暴力治理策略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法律规章的框架下,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应对校园暴力网络体系,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校园暴力事件。
关键词:
校园暴力 校园安全 学校治理 韩国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曾云翔 张建荣
暴力影视作品的主题看似以暴力对付邪恶,是伸张正义,伸张公理的,然而其本质上有文化的粗暴性、野蛮性,极易模仿。暴力影视作品的美学特性和文化特性与青少年的攻击暴力犯罪有很大的契合性。文章基于这种契合性,从暴力影视的特性以及青少年自身视角探析了预防青少年冲动性暴力犯罪的措施。
关键词:
暴力影视 冲动性 模仿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力 沈晓敏
近年来,北美乃至整个西方司法界对于社会暴力的治理范式经历了从基于报应性正义的惩戒向基于修复性正义的关系修复的转变。这一转变同时也为西方治理校园暴力、解决学生冲突提供了新思路,促进了报复、惩罚的“零容忍”政策转向修复、治疗的修复性教育实践。修复性教育实践通过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对话,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弥补伤害,修复关系,并提升学生的冲突解决能力,进而促进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营造更为健康的学校氛围。在实际操作方面,修复性教育实践是一个从非正式到正式的连续体,类型多样,主要模式有修复会议、缔造和平圈、家庭小组会议和同伴调解等。修复性正义理论及其在教育中应用的国际经验,有助于我们对教育部新出台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形成新的理解和认识。对于青少年违法违纪违德行为,我们更需要从学生身心健康及社会长远和谐的角度,探寻更有效的富有长远育人价值的替代性治理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