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08)
- 2023(13387)
- 2022(11726)
- 2021(11295)
- 2020(9323)
- 2019(21567)
- 2018(21472)
- 2017(41284)
- 2016(22511)
- 2015(25230)
- 2014(25288)
- 2013(24576)
- 2012(22767)
- 2011(20282)
- 2010(20237)
- 2009(18514)
- 2008(18186)
- 2007(15900)
- 2006(13835)
- 2005(11903)
- 学科
- 济(86342)
- 经济(86237)
- 管理(63319)
- 业(58592)
- 企(50003)
- 企业(50003)
- 方法(40306)
- 数学(33019)
- 数学方法(32507)
- 农(22880)
- 中国(21686)
- 财(20931)
- 学(20741)
- 业经(20351)
- 理论(18653)
- 地方(18191)
- 农业(15499)
- 贸(15407)
- 贸易(15399)
- 易(14901)
- 制(14846)
- 和(14846)
- 务(13483)
- 财务(13416)
- 技术(13400)
- 财务管理(13390)
- 环境(13335)
- 教育(12822)
- 企业财务(12578)
- 划(12256)
- 机构
- 大学(317008)
- 学院(314725)
- 管理(125182)
- 济(116491)
- 经济(113654)
- 理学(108789)
- 理学院(107514)
- 管理学(105516)
- 管理学院(104951)
- 研究(101274)
- 中国(74629)
- 京(68371)
- 科学(65187)
- 财(53802)
- 所(49846)
- 农(47019)
- 中心(46507)
- 业大(46322)
- 研究所(45671)
- 范(45296)
- 江(45072)
- 师范(44907)
- 财经(43728)
- 北京(43123)
- 经(39644)
- 州(37670)
- 院(37227)
- 农业(36869)
- 师范大学(36571)
- 经济学(34185)
- 基金
- 项目(216502)
- 科学(169621)
- 研究(160399)
- 基金(155370)
- 家(134566)
- 国家(133406)
- 科学基金(114956)
- 社会(98783)
- 社会科(93344)
- 社会科学(93321)
- 省(84735)
- 基金项目(83374)
- 自然(75096)
- 教育(74053)
- 自然科(73307)
- 自然科学(73292)
- 自然科学基金(71951)
- 划(71128)
- 编号(66979)
- 资助(63784)
- 成果(54386)
- 重点(47799)
- 部(47053)
- 发(45690)
- 课题(45533)
- 创(44651)
- 创新(41450)
- 项目编号(41297)
- 科研(41135)
- 大学(40707)
- 期刊
- 济(129429)
- 经济(129429)
- 研究(90591)
- 中国(56705)
- 学报(49525)
- 科学(45908)
- 管理(44473)
- 农(42580)
- 财(40420)
- 教育(40313)
- 大学(37549)
- 学学(34813)
- 农业(30125)
- 技术(27272)
- 融(22332)
- 金融(22332)
- 业经(21822)
- 财经(20400)
- 经济研究(19617)
- 图书(19564)
- 经(17443)
- 问题(17003)
- 理论(15437)
- 业(15142)
- 科技(15128)
- 版(14724)
- 资源(14627)
- 技术经济(14436)
- 实践(14325)
- 践(14325)
共检索到450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吴俊 唐代剑
随着旅游研究的日益深入,引入跨学科的新兴理论并合理应用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中趋势性的热点问题。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对于身体及情境的嵌入性依赖与互动关系,具有自然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双重理论背景,为旅游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文章基于对具身认知理论渊源及其内涵的认识,分析了具身认知理论对跨学科科学研究的意义,为应用具身认知理论开展旅游研究提出了思路。从科学研究应用意义来看,具身认知理论具有从跨学科视角解释旅游者行为、体验及其形成的理论优势,可以帮助旅游研究者打破自然科学
关键词:
具身认知理论 跨学科研究 旅游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吴俊 唐代剑
随着旅游研究的日益深入,引入跨学科的新兴理论并合理应用已经成为旅游研究中趋势性的热点问题。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核心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对于身体及情境的嵌入性依赖与互动关系,具有自然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的双重理论背景,为旅游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文章基于对具身认知理论渊源及其内涵的认识,分析了具身认知理论对跨学科科学研究的意义,为应用具身认知理论开展旅游研究提出了思路。从科学研究应用意义来看,具身认知理论具有从跨学科视角解释旅游者行为、体验及其形成的理论优势,可以帮助旅游研究者打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壁垒,从而有效地构建科学的跨学科旅游研究范式。
关键词:
具身认知理论 跨学科研究 旅游研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俊 唐代剑
旅游者体验及认知规律为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石,引入适合的理论对旅游者体验与其他旅游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为推动旅游学科发展的重要命题。具身理论突破了传统身心二元的理论框架局限,强调人类心智、身体及情境的不可分割性,为揭示旅游者体验的形成机制与规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日益为国际旅游学界所关注。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具身理论的哲学渊源及其理论内涵;然后对具身理论在当前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述评;文章探讨了开展旅游体验具身研究的意义,提出应用具身理论开展旅游体验研究的框架性思路,以旅
关键词:
具身理论 体验 旅游体验 旅游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向雨川 杨晓霞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选取对游客幸福感产生影响的身体要素指标,建立游客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以重庆市黑山谷景区、梦幻奥陶纪景区和安居古城景区为案例地,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法对身体要素与游客幸福感的内在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身体要素对游客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结构、身体经验、身体行动、身体环境4个维度。(2)身体要素对游客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影响主要体现在身体行动、身体环境、身体经验3个维度,游客对旅游地的了解程度、看到新奇美景、听到美妙声音、身体感到舒适、身体感到刺激、环境干净整洁和人们和睦友善7个指标对游客幸福感的影响较大;身体结构(含性别、年龄和身体健康状况)和旅游活动中的身体参与(含旅游时间长短和旅游体验类型)对游客幸福感的影响十分微弱。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于海波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独立价值在于对研究对象进行中立、客观的描述,发现相关关系,并提出趋势预测和管理建议。有助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实现的知识积累、分析结构、逻辑构建和技术方法等都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内容。本文章以旅游研究为例,讨论目前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交叉研究在科研地位与社会影响力相对弱势状况下,科研创新突破的实现策略。建议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重视时代性背景下基础概念的共识性构建,推进统计指标分类分级细化,拓展数据搜集与分析方法,鼓励新兴现象调查描述类科研成果,鼓励科研表达与知识传播方式等方面的科研公共关系突破,从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学界对旅游者具身体验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已具备推动旅游体验研究范式转型的能力。首先,文章总结本真性、凝视、表演等范式演进的动因和过程,提出具身理念在理解和解释旅游体验现象时的优势。继而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阐释具身范式的内涵,总结该范式的基本原则与理论框架。研究认为,具身范式秉持"身体-主体"本体论,旅游具身体验是旅游者经由自我身体与旅游世界发生交互从而获得存在意义的过程。对旅游具身体验的呈现,需要综合符号学和非表征理论,依据"超表征"的认识论来理解。与之相应,提出获取现场数据、加深现象描述、揭示行动过程和涉入研究情境的方法论原则。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乔为
具身认知是认知科学的发展方向,近来成为诠释高效学习机理的新视角。作为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的"从做中学",在具身认知视角下被赋予新的意义。分析提出"从做中学"的历史背景,梳理实用主义理论脉络,在杜威教育哲学的经验概念中可以发现具身意识;对技能性知识研究而构建的体知合一认识论,强调身体与心灵的融合,是解释为什么要"从做中学"的理论基础;根据具身学习特点,通过技术的具身来建构具身学习环境,利用具身技术的使能作用创造学习者身体在场体验,是实施"从做中学"的最佳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宋耀武 崔佳
具身认知把身体由学习的"边缘"提升到了"中心"地位,将身体从"知识载体"的隐喻转向"身心交互"的现实。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具身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认知建构过程,既包括学习者基于自我身体感知的自我学习建构过程,也包括学习者之间交互学习建构的过程。其中,前者表征了身体与认知的学习价值,并展示了个体体验和反思的中介作用;后者表征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价值,并展示了观察、模拟、对话等身体参与的交互方式的推动作用。两过程均依托具身学习环境而进行,既根植于环境,也会受到环境的反作用。学习设计也据此产生了具身范式转型,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心身统一的具身动作设计、结构化的反思设计和交互性的具身环境设计。
关键词:
具身认知 具身学习 反思 体验 认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凌
本文回顾了现代旅游中"本真性"概念及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发展阶段,分析了"本真性"概念在西方旅游研究中所涉及的"本真性、旅游动机与旅游体验"、"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以及"本真性、怀旧与遗产旅游"等主要问题。文章指出,"本真性"作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对现代旅游"好恶交织"的心理反映,揭示了现代旅游现象中的社会现实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本真性 旅游社会学 旅游研究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晓义 许威 李春晓
作为旅游研究的重要基石,学界对非惯常理论的思辨虽源源不断,但其中仍存在理论发展滞后于实践、非惯常环境与行为研究对话割裂等问题。由此,文章借鉴具身认知与双系统理论,创新提出“惯常”“中间”和“非惯常”3种认知状态,以个体心理认知差异作为定义和划分旅游环境类型的线索,明确指出环境类型具有具身性、经验性、可变性和个体差异性的内生属性;利用非惯常认知状态联结旅游环境与旅游者行为,论证主张非惯常环境与非惯常行为的伴生关系,梳理归纳决策冲动化、自我失控化、情绪主导化、盲从化和心理账户显化的非惯常行为典型特征。文章对虚拟旅游、元宇宙旅游、城市漫步等新兴旅游业态作出回应,剖析解答了非惯常理论相关研究中“主观或客观”和“异地与否”的复杂问题,并将非惯常理论的应用范围从实地拓展到虚拟层面。文章期望从人本视角革新非惯常理论以强化旅游研究的特殊性,同时助推旅游知识的外溢。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彦君 胡迎春 王丹平
针对工业旅游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具身理论为指导,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以下理论和实践目标:第一,研究发现工业企业的本体功能(如生产与销售)形成了制约工业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具身障碍,具体包括功能性障碍和连带性障碍。第二,具身障碍的移除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一些障碍移除困难,而另一些障碍可以通过克服和遮蔽等手段来消除;同时发现,场景组织以及旅游者的移情参与也是具身实现的途径。第三,具身体验的实现需要身体、场景以及二者之间互动的协同作用,这样的过程可以表示为一个三维谱系。第四,运用以上新范畴和相关命题构建出的工业旅游具身体验模型可以指导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即供给方可以通过障碍移除、场景组织唤起游客的移情参与,进而提供高质量的工业旅游体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申悦 王德
行为地理学围绕空间与行为间的关系这一学科核心,不断完善理论基础、深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议题,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社会化,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方法以及相应的成果也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论文首先对行为地理学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方面的跨学科基础进行梳理,进而从城市规划与设计、移动性规划与管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治理3个方面阐述行为地理学与不同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试图探讨行为主义思想对于地理学和相邻学科产生的影响,厘清围绕行为地理学开展应用研究的学科交叉脉络,进一步推进行为地理学的跨学科发展,探索未来的研究与应用方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我们通常会注意到这一情况: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个体一般意识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但当外界情境、条件突然改变,使人产生超出正常范围的身体反应,继而可能引发身体机能的失调,这时人会充分感觉到自我身体的存在。对于这一现象,莱德提出了病显(dys-appearance)概念,用以指称身体复显为人们体验的主题焦点和感觉焦点,但却是以病态的或偏离的形式~([1])。旅游活动伴随着从日常世界到旅游世界的转变,蕴含着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肖拥军 段梦怡 郑楚钰
旅游体验对于改善旅游者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改善作用的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亟需深入研究。基于具身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探讨旅游者身体、目的地情境、旅游情感交际多重交互对旅游者心理、生理恢复的协同影响,可以有效揭示旅游者身心健康恢复的复杂生成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的身心健康恢复在感官体验、身体参与、资源质量、服务质量、同伴交往、自然联结的交互影响下生成,其生成路径可归纳为4种驱动类型:人地交互驱动型、情景交际驱动型、多维联动共驱型、深度浸入驱动型;感官体验和资源质量是身心健康恢复的核心,服务质量对心理恢复较为重要,身体参与对生理恢复更为关键;身心双重健康恢复可通过条件组合同时实现;同伴交往在身心健康恢复中更多发挥辅助作用。研究揭示了旅游情境下游客的身心互动规律对心理、生理恢复的协同影响机制,对于优化旅游目的地恢复性环境建设、提升旅游对国民身心健康的恢复和改善效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良
当代认知理论的发展实现了范式变革,由信息加工理论、联结主义等完全抵制、摒弃身体参与的传统认知理论,逐步转向为将认知的发生看作是身体、心智以及环境三者构成认知系统的自组织生成与涌现。具身认知理论对课程与教学的意蕴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引发对课程本质观的反思、提供重建教学实践的契机以及呼吁课程与教学整合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
具身认知理论 认识论 二元论 课程与教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