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02)
2023(5997)
2022(4992)
2021(4629)
2020(3897)
2019(9001)
2018(8846)
2017(15978)
2016(8768)
2015(9596)
2014(9835)
2013(9430)
2012(8720)
2011(8078)
2010(8471)
2009(8050)
2008(8076)
2007(7435)
2006(6815)
2005(6237)
作者
(26901)
(22395)
(22221)
(21262)
(14385)
(10741)
(9926)
(8636)
(8521)
(8197)
(7724)
(7700)
(7619)
(7269)
(7135)
(6853)
(6650)
(6566)
(6529)
(6493)
(5879)
(5571)
(5530)
(5275)
(5056)
(5047)
(4983)
(4915)
(4752)
(4585)
学科
(33104)
经济(33051)
管理(21745)
(17252)
(14929)
企业(14929)
方法(11854)
(11380)
理论(10469)
中国(9575)
(9007)
(8225)
业经(8148)
(7744)
数学(7668)
数学方法(7497)
(7032)
地方(6450)
(6350)
银行(6327)
教育(6187)
(6141)
金融(6134)
(6119)
农业(6037)
(5665)
(4746)
贸易(4744)
(4743)
环境(4641)
机构
大学(127163)
学院(126856)
研究(47491)
(43827)
管理(42773)
经济(42569)
中国(35913)
理学(35632)
理学院(35104)
管理学(34145)
管理学院(33893)
科学(31096)
(28837)
(24877)
(23737)
(23444)
研究所(22569)
(21444)
(21419)
师范(21167)
中心(20634)
业大(18864)
北京(18747)
农业(18204)
财经(17783)
(17706)
(17129)
师范大学(16945)
(15945)
(15570)
基金
项目(80526)
科学(61767)
研究(58500)
基金(56115)
(50385)
国家(49960)
科学基金(41068)
社会(35585)
社会科(33468)
社会科学(33461)
(32368)
基金项目(29095)
教育(27351)
(27085)
自然(26081)
自然科(25410)
自然科学(25398)
自然科学基金(24927)
资助(23990)
编号(23611)
成果(20769)
重点(18535)
课题(18081)
(17592)
(16707)
(15679)
科研(15272)
计划(14789)
大学(14611)
(14609)
期刊
(56627)
经济(56627)
研究(38609)
中国(29884)
学报(24852)
(21802)
科学(21575)
教育(20054)
(18711)
大学(18586)
学学(17233)
管理(16591)
农业(14394)
(10894)
金融(10894)
技术(10223)
业经(9416)
财经(9042)
经济研究(8483)
(8054)
(7894)
(7673)
(7314)
问题(7064)
图书(6952)
(6657)
旅游(6657)
(6657)
业大(6518)
科技(6086)
共检索到203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我们通常会注意到这一情况: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个体一般意识不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但当外界情境、条件突然改变,使人产生超出正常范围的身体反应,继而可能引发身体机能的失调,这时人会充分感觉到自我身体的存在。对于这一现象,莱德提出了病显(dys-appearance)概念,用以指称身体复显为人们体验的主题焦点和感觉焦点,但却是以病态的或偏离的形式~([1])。旅游活动伴随着从日常世界到旅游世界的转变,蕴含着惯常环境和非惯常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胡静  
当下,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文明旅游却成为一个全民考题。经过国内外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不断曝光和反复讨论,人们对国人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自是"心有戚戚焉",予以不同的关注视角和研究解读。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2014年年底对文明旅游开展了专题研究,以"不文明旅游"为关键词,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鲁芳  李如友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国人如此直接地接触"他者"文化,同时向世界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个性,中外文化在碰撞中寻求共存的普适伦理。然而,有悖于"文明古国"形象的"中国式旅游"让世界错愕,接踵而来的有关国人素质的负面报道激发了全社会的自省与反思。一、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的类型及影响国人不文明旅游行为可谓层出不穷,随地吐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林德荣  刘卫梅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逐渐成为大众的一种休闲娱乐主流。但随之而来的旅游不文明行为逐渐成为新闻焦点而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如珠峰大本营惊现"到此一游";南京游客竟踹树制造樱花雨拍照;安徽花戏楼人像被摸黑……这些旅游不文明行为在媒体聚光灯下显得格外刺眼。那么,何谓旅游不文明行为呢?经过旅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娟  
文章基于多元Logit模型,在对旅游不文明行为及应对政策分类的基础上,选取2006~2013年间我国旅游不文明行为国内外60个典型案例作为样本,通过对其情景特征及应对政策匹配路径的分析,提出政策选择应根据其影响范围、违悖程度来进行匹配,并构建应对政策概率预测模型,为应对旅游不文明行为最优政策选择提供支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彦君  胡迎春  王丹平  
针对工业旅游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具身理论为指导,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以下理论和实践目标:第一,研究发现工业企业的本体功能(如生产与销售)形成了制约工业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具身障碍,具体包括功能性障碍和连带性障碍。第二,具身障碍的移除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一些障碍移除困难,而另一些障碍可以通过克服和遮蔽等手段来消除;同时发现,场景组织以及旅游者的移情参与也是具身实现的途径。第三,具身体验的实现需要身体、场景以及二者之间互动的协同作用,这样的过程可以表示为一个三维谱系。第四,运用以上新范畴和相关命题构建出的工业旅游具身体验模型可以指导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即供给方可以通过障碍移除、场景组织唤起游客的移情参与,进而提供高质量的工业旅游体验。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必虎  
旅游系统: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吴必虎对是否存在旅游科学、什么是旅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学科在整个高等教育学科门类中应该处于何种地位,90年代以来引起较多注意。1997年国家教委颁布新的学科目录(征求意见稿)时,试图取消“旅游管理”本科专业...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杨懿  田里  常飞  
本文对旅游者文明消费素养、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及其矫治进行了内涵阐释,构建了旅游者文明消费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昆明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旅游者文明消费素养进行了定量评价和不文明行为矫治顺序的确定,研究表明:旅游者文明消费素养整体处于良好状态,女性素养整体优于男性;在旅游频次和学历层次方面,呈现出"中间"略高于"两头"的状态;在矫治顺序上,不尊重风俗信仰和设施设备使用不当两种行为应优先矫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胡传东  
心理机制之所以表现出现在的形式,是因为它曾在进化历史长河中,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反复出现的有关生存与繁衍的适应性问题。运用进化心理学研究旅游现象及其行为就成为旅游研究的起点。旅游世界与原始世界存在共同特征,旅游心理事实上发挥着远古适应器的功能,旅游活动则实现了人类心灵的回归。文章在构建旅游"适应器—环境"响应模型的前提下,通过分析认为,旅游异地性与暂时性的特点类似于远古的生产生活,旅游追求愉悦的本质是心理适应器进化的结果,旅游体验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认同感和炫耀,良性自虐是旅游的显著特征之一。以进化心理学为视角的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占小军  
基于道德认知视角分别探讨主管和顾客不文明行为对员工服务破坏行为的作用机制。利用对216名员工及其主管的两阶段配对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主管和顾客不文明行为均显著正向影响员工服务破坏行为;道德推脱在主管和顾客不文明行为与员工服务破坏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道德认同不仅正向调节着顾客不文明行为与道德推脱之间的关系,还正向调节顾客不文明行为—道德推脱—服务破坏行为这一中介机制。本研究的结论为服务性企业对不文明行为的干预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占小军  
基于道德认知视角分别探讨主管和顾客不文明行为对员工服务破坏行为的作用机制。利用对216名员工及其主管的两阶段配对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主管和顾客不文明行为均显著正向影响员工服务破坏行为;道德推脱在主管和顾客不文明行为与员工服务破坏行为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道德认同不仅正向调节着顾客不文明行为与道德推脱之间的关系,还正向调节顾客不文明行为—道德推脱—服务破坏行为这一中介机制。本研究的结论为服务性企业对不文明行为的干预管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周午鹏  
在二十一世纪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产生了一段不可见的距离。对于技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伊德来说,它具体表现为技术与身体之间的对抗。为了弥合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鸿沟,伊德结合现象学与虚拟现实等物质技术,提出"技术具身"这一处于第三维度的概念。但从现象学自身的视角去看,这一提法却值得商榷:一方面,伊德对技术与身体的物质阐释与现象学家对它们的分析存在着根本差异;另一方面,"技术具身"概念自身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理论与现实问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反思在当代语境下技术中的身体、作为技术的身体和技术本身之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樊友猛  谢彦君  
学界对旅游者具身体验的研究积累了一定成果,已具备推动旅游体验研究范式转型的能力。首先,文章总结本真性、凝视、表演等范式演进的动因和过程,提出具身理念在理解和解释旅游体验现象时的优势。继而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阐释具身范式的内涵,总结该范式的基本原则与理论框架。研究认为,具身范式秉持"身体-主体"本体论,旅游具身体验是旅游者经由自我身体与旅游世界发生交互从而获得存在意义的过程。对旅游具身体验的呈现,需要综合符号学和非表征理论,依据"超表征"的认识论来理解。与之相应,提出获取现场数据、加深现象描述、揭示行动过程和涉入研究情境的方法论原则。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俊  唐代剑  
旅游者体验及认知规律为旅游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石,引入适合的理论对旅游者体验与其他旅游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展开系统性的科学研究为推动旅游学科发展的重要命题。具身理论突破了传统身心二元的理论框架局限,强调人类心智、身体及情境的不可分割性,为揭示旅游者体验的形成机制与规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日益为国际旅游学界所关注。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具身理论的哲学渊源及其理论内涵;然后对具身理论在当前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与述评;文章探讨了开展旅游体验具身研究的意义,提出应用具身理论开展旅游体验研究的框架性思路,以旅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徐英  谢彦君  卫银栋  
在旅游体验研究领域,有关旅游场的研究,已日益呈现出从早期的概念性思辨走向知识细化方向上的科学实证研究。本文也是对这一研究转向的一个回应。通过对依托于蒙古族文化的内蒙古大草原旅游情境的实证分析,本文努力拓展旅游场已有理论研究的范畴空间和理论命题,并尝试构造内蒙古草原旅游场的体验模型。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在已有旅游场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草原氛围场和草原行为场两个表征草原旅游场内部结构的子范畴。本文认为,只有当草原氛围场和草原行为场之间相互作用的"体验力"达成一种"异质同构"的关系时,旅游者在草原旅游场中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高峰体验。其次,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场的特质作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研究,通过对草原旅游体验者的旅游博客及在场体验的访谈文本做扎根理论分析,归纳出草原旅游场下氛围场与行为场的构成特质。此外,本文还对旅游经营者的草原旅游场的心理预期展开调查,以内蒙古12家旅行社所推出的草原旅游产品作为分析单位,剔除雷同线路,最终甄选出18条内容丰富、介绍详尽的精品草原旅游产品线路。通过对其进行高频词统计和语义网络分析,最终归纳出作为旅游生产经营的供给者一方是如何通过媒介手段向旅游者宣传并建构其对草原旅游场的预期体验意象的。研究发现,草原旅游者的在场旅游体验与旅游供给方设计并建构出的预期体验意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明显的匹配度。从而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即内蒙古草原旅游的高满意度取决于草原旅游者的在场体验与其预期体验意象的高吻合度。最后,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草原旅游场的概念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