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21)
2023(6545)
2022(5315)
2021(5139)
2020(4400)
2019(10245)
2018(10529)
2017(18946)
2016(10488)
2015(12108)
2014(12378)
2013(11551)
2012(10481)
2011(9648)
2010(10156)
2009(9301)
2008(9028)
2007(8415)
2006(7344)
2005(6651)
作者
(31469)
(25895)
(25872)
(24773)
(16649)
(12389)
(11731)
(10087)
(10034)
(9461)
(8983)
(8927)
(8592)
(8548)
(8146)
(7982)
(7699)
(7659)
(7400)
(7391)
(6765)
(6439)
(6428)
(6179)
(5882)
(5880)
(5740)
(5687)
(5349)
(5243)
学科
(40853)
经济(40806)
管理(29011)
(24836)
(21449)
企业(21449)
方法(19743)
数学(17072)
数学方法(16548)
中国(11763)
(11044)
理论(10927)
(10389)
(9586)
(8873)
业经(8723)
教育(8028)
(7743)
(7105)
银行(7083)
(6852)
金融(6844)
(6824)
地方(6790)
教学(6723)
(6673)
(6342)
贸易(6337)
农业(6314)
(6124)
机构
大学(152148)
学院(151830)
管理(54572)
(54189)
经济(52750)
研究(50322)
理学(46151)
理学院(45626)
管理学(44263)
管理学院(43995)
中国(37908)
(33125)
科学(32610)
(26853)
(26144)
(25342)
(24337)
研究所(23749)
业大(22802)
中心(22452)
(22150)
师范(21899)
北京(20983)
财经(20698)
农业(19859)
(19689)
技术(19394)
(18581)
(18325)
师范大学(17213)
基金
项目(97195)
科学(74879)
研究(71416)
基金(67493)
(59446)
国家(58938)
科学基金(49620)
社会(42361)
社会科(39955)
社会科学(39942)
(39706)
教育(35099)
基金项目(34092)
(33365)
自然(32283)
自然科(31586)
自然科学(31574)
自然科学基金(30978)
编号(30389)
资助(29221)
成果(26148)
课题(22532)
重点(22263)
(20553)
(20116)
(19888)
项目编号(18679)
创新(18561)
科研(18406)
(18301)
期刊
(63950)
经济(63950)
研究(45838)
中国(34079)
学报(27462)
教育(25958)
(23519)
科学(23141)
(21947)
管理(21924)
大学(20844)
学学(19347)
技术(16347)
农业(15606)
(12419)
金融(12419)
财经(11367)
业经(10858)
经济研究(10223)
(9818)
图书(9436)
统计(9320)
(8508)
(8226)
(8179)
问题(8077)
职业(8040)
决策(7487)
技术经济(7373)
科技(7232)
共检索到2335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孟万金  
具身德育具有悠久的思想源泉,最早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儒家经典里提出的"修身"思想,现代西方也出现了具身德育的思想萌芽,尤其是到上个世纪60年代,国外出现了"具身道德"(Embodied Morality)一词,为具身德育体系创立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本文在追溯具身德育思想源泉基础上,根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重点尝试构建了具身德育1-10(Embodied Moral Education 1-10)思想体系,简称EME1-10,进而提出了"七位一体"的具身德育模式。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孟万金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任务,新任务要有新理论来指导。因此,对"具身德育"做进一步深入系统探究,以便与广大同仁一道共同尽快构建和完善"具身德育"理论和实践新体系,为新时代德育创新做出应有贡献。本文将聚焦"具身德育"提出的时代背景、具身德育内涵以及具身德育创新之处三大方面。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江小春  
德育和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具身德育的提出凸显了体育的德育功能。具身德育针对传统德育"离身性"之弊端,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集合起来即立德树人的根本",倡导将道德融入身体、心灵深处。而体育因其天生的具身性、育心性和劳动性,对促进具身德育具有独到的特殊功能,并有一系列相应的策略。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宋岭  
随着具身认知的发展及其在其他学科的渗透,道德具身性和具身德育逐渐成为当下的研究热潮。具身道德超越了理性、认知与直觉、情感的二元对立及这两方面的机械相加,强调道德根植于身体及其在世行动和经验,基于此的具身德育关注道德主体寓居于周遭的具身化存在与发展,为解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抑身扬心和种种割裂问题提供了路向。但具身德育研究尚处于初始建构阶段,存在着深度和系统化不够、缺乏与已有德育理论的对接、忽视文化特殊性等问题或不足。未来研究需要更多地挖掘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具身德育思想,并基于多元的证据、融合的方法和开放的视野,系统化建构更加坚实的具身德育理论与实践。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吴渊  
"具身认知"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不仅使认知科学本身发生了从"离身认知"到"具身认知"的巨大飞跃,而且对教育等相关领域产生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公务员培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学活动也应当遵循并积极地应用这一认知科学的最新成就,以"具身认知"为视角重新审视和反思现行公务员培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对标新时代国家对公务员培训的新要求,科学厘清公务员培训变革与创新的理论逻辑,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解决路径,从而有效地提升公务员培训的质量。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冲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德树人。那么,如何破解立德树人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中国教科院孟万金教授在深入系统总结古今中外德育经验教训,尤其吸收新兴的具身认知观基础上,率先提出了"具身德育"(EmbodiEd moral Education)新理念。"具身德育"是指基于具身认知的德育。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是植根于人的身体(包括大脑在内)及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杨淑英  
互联网时代为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首先,教师要内外兼修以应对交互性、多节点性的网络化的知识传递模式;其次,在网络信息时代,学校要依然坚守住德育阵地的主体性,联合家庭和社区的力量,有攻有守,避免学校德育阵地因为网络冲击而土崩瓦解。再次,学校要在德育价值观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内容和形式上要革故鼎新,坚守主流社会主义价值观,并在传播方式上有所创新。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茂聪  刘含宇  侯洁  
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论述。具身德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同时,形成自身鲜明的发展逻辑:在德育发展中,从身心分离状态走向"群己利群、天人和谐"的一元共生;在社会发展中,呈现出传统性与现代性继承超越的态势,传统德育的"不变"与现代德育的"变"并存;在个体发展中,"正心立德、劳动树人、厚德载福"的精髓体现出刚性与柔性诉求的交织;在实践取向中,迸发出课内、课外的联动合力。这些发展逻辑彰显出我国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经验,日益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道德基础,并象征着德育理论实践的不断优化,揭示出未来具身德育研究的发展趋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宋耀武  崔佳  
具身认知把身体由学习的"边缘"提升到了"中心"地位,将身体从"知识载体"的隐喻转向"身心交互"的现实。根据具身认知的观点,具身学习是基于身体感知的认知建构过程,既包括学习者基于自我身体感知的自我学习建构过程,也包括学习者之间交互学习建构的过程。其中,前者表征了身体与认知的学习价值,并展示了个体体验和反思的中介作用;后者表征了不同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价值,并展示了观察、模拟、对话等身体参与的交互方式的推动作用。两过程均依托具身学习环境而进行,既根植于环境,也会受到环境的反作用。学习设计也据此产生了具身范式转型,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心身统一的具身动作设计、结构化的反思设计和交互性的具身环境设计。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苗小燕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教育事业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7年11月17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城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召开工作推进会,探讨新时代下城区德育改革新方向。中国教科院德育与心理特教研究所孟万金所长指出下城区教育基础好,德育是推进下城教育再上台阶的突破口和纲领。孟所长提出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甚至于灌输给学生,这种基于"离身"认知观的传统德育脱离了身体力行,知行分离。直面这一难题,"具身德育"强调将心理、体力、脑力以及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健敏  
具身德育依托具身认知理论,立足于道德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相伴随的道德体验,是将道德教育具体化、自身化与实践化的德育过程。具身德育的实施路径有三个:基础路径是建构有道德感的校园生活;直接路径是让学生经历刻骨铭心的劳动实践;渗透路径是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通过真实任务的跨学科、长周期学习来实现。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谢彦君  胡迎春  王丹平  
针对工业旅游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具身理论为指导,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实现了以下理论和实践目标:第一,研究发现工业企业的本体功能(如生产与销售)形成了制约工业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因素——具身障碍,具体包括功能性障碍和连带性障碍。第二,具身障碍的移除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其中一些障碍移除困难,而另一些障碍可以通过克服和遮蔽等手段来消除;同时发现,场景组织以及旅游者的移情参与也是具身实现的途径。第三,具身体验的实现需要身体、场景以及二者之间互动的协同作用,这样的过程可以表示为一个三维谱系。第四,运用以上新范畴和相关命题构建出的工业旅游具身体验模型可以指导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即供给方可以通过障碍移除、场景组织唤起游客的移情参与,进而提供高质量的工业旅游体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离身心智语境下的教育是离身的教育。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塑心”,即精神或心智的培育,而身体被认为是学习的障碍。但是“具身心智”的兴起挑战了这一观点。具身心智主张,思维和判断等高级认知过程与有机体的身体和身体之外的环境之间,并不存在一个壁垒森严的界限。认知发生于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动与耦合之中。身体对于心智来说并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容器,而是一个“限制者”、“调节器”和“塑造物”,铸就了心智的特殊品质。具身心智呼唤具身的教育。具身教育视身体为学习的主体,主张把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倡导“身体活跃的课程”。身体活跃的课程不认为身体活动是学习的障碍。相反,它赞同杜威“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主张把各种强度的身体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把需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身体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概念和术语的含义,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钟柏昌  刘晓凡  
已有研究尽管提及了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种因素,但大都忽略了对创新性环境的学理探讨。具身认知理论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认知依据:一方面,认知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多感官交互是认知结构改变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能力是学习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思维成果,脱离身体实践的纯思辨难以触及知识的本质,更遑论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具身学习环境是一种创新性环境。为进一步探究具身学习环境的本质内涵与设计策略,本研究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指导,从“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两个维度出发,将具身学习环境划分为物理环境、技术环境、主体环境与社会环境四个子系统;将具身技术作为透明中介,联通学习者与物理环境、主体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形成具身技术支持下的三元交互模型。基于此,本研究建议教师不仅需要构建虚实结合的物理环境,提供形式多元的学习支架,更需要打造发挥社会建构的认知交互场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良  
当代认知理论的发展实现了范式变革,由信息加工理论、联结主义等完全抵制、摒弃身体参与的传统认知理论,逐步转向为将认知的发生看作是身体、心智以及环境三者构成认知系统的自组织生成与涌现。具身认知理论对课程与教学的意蕴至少体现在三个层面:引发对课程本质观的反思、提供重建教学实践的契机以及呼吁课程与教学整合的价值诉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