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89)
2023(15907)
2022(13926)
2021(13018)
2020(10973)
2019(24912)
2018(24790)
2017(47270)
2016(25916)
2015(29177)
2014(29261)
2013(28900)
2012(26731)
2011(24319)
2010(24627)
2009(22374)
2008(21667)
2007(19178)
2006(17009)
2005(15343)
作者
(77930)
(64477)
(64286)
(60832)
(41261)
(31197)
(29099)
(25397)
(24753)
(23212)
(22038)
(21937)
(20858)
(20677)
(20058)
(19969)
(19306)
(19162)
(18552)
(18532)
(16287)
(16137)
(15824)
(14866)
(14553)
(14510)
(14390)
(14282)
(13238)
(12848)
学科
(108079)
经济(107970)
管理(70616)
(67924)
(55709)
企业(55709)
方法(47518)
数学(41125)
数学方法(40407)
中国(30826)
(28352)
地方(26179)
业经(24562)
(24349)
(22684)
(19234)
农业(19190)
理论(19156)
(18978)
贸易(18961)
(18336)
(17129)
技术(17092)
(16500)
环境(16442)
银行(16437)
(16068)
金融(16065)
(15788)
(14794)
机构
大学(368766)
学院(367961)
管理(142546)
(141960)
经济(138583)
研究(129191)
理学(122733)
理学院(121283)
管理学(118643)
管理学院(117998)
中国(95012)
科学(83183)
(81071)
(66798)
(65186)
(63321)
研究所(60971)
中心(57884)
业大(57834)
(55653)
北京(52003)
农业(51095)
(50430)
财经(50116)
师范(49839)
(47258)
(45478)
(45477)
技术(42110)
经济学(41472)
基金
项目(251035)
科学(195998)
研究(180256)
基金(179437)
(158419)
国家(157090)
科学基金(133622)
社会(110362)
社会科(104432)
社会科学(104402)
(100091)
基金项目(94189)
自然(89300)
自然科(87256)
自然科学(87233)
自然科学基金(85636)
(84620)
教育(83988)
资助(75991)
编号(73767)
成果(59905)
重点(57003)
(56705)
(54086)
课题(52465)
(52145)
创新(48560)
科研(48097)
计划(46744)
大学(45917)
期刊
(161041)
经济(161041)
研究(108962)
中国(78870)
学报(62563)
(59247)
科学(56788)
管理(54193)
教育(48204)
大学(46576)
(45546)
学学(43617)
农业(41445)
技术(34382)
(31705)
金融(31705)
业经(27158)
经济研究(25718)
财经(23562)
(21966)
图书(21735)
(20103)
问题(20048)
科技(18713)
技术经济(18278)
理论(17234)
(17136)
统计(16942)
业大(16411)
商业(16332)
共检索到5518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学研究  [作者] 陈福集  张金华  
研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有助于舆情监管部门快速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及时控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更好地履行舆情监管职能。为了更准确地描述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在经典SIR模型基础上加入一个新的仓室,即受导控类(Q),构建基于SIQR网络舆情传播模型,通过求解模型的平衡点并证明其稳定性,得出网络舆情传播阈值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提高受导控率和主动免疫率可以快速降低传播阈值,仿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瑞玲  薛亚奎  
研究了一类具有饱和发生率的网络蠕虫病毒的VEIQS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疫苗接种策略和隔离控制策略.通过计算得到了病毒能否被控制的阈值R_(0),论证了平衡点的存在性与稳定性.当R_(0)1时,利用Li-Muldowney几何准则得到了地方病平衡点P*是全局渐近稳定的,病毒仍然存在.最后,对理论结果做了数值仿真并通过灵敏度分析探究了各参数与阈值R_(0)之间的关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宾  王兰成  
大数据时代发布信息渠道更加多元,社会热点舆情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发生异化,产生网络衍生舆情的链式反应不可避免。文章依据网络衍生舆情传播的不同特性,将网络衍生舆情分为单向直线式、复合裂变式、焦点汇聚式、多向放射式和综合叠加式5种类型,进而对不同的网络衍生舆情模型提出相应的概率计算方法,并对网络衍生舆情的分析流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通过不同视角的分析方法研究和实证研究,能够以定量计算更加科学地支持网络舆情信息的预测研判和智能决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静  黄阳江豪  朱恒民  宋瑞晓  
文章在传染病动力学SIR模型的基础上,将感染人群划分为从用户好友之间接触获取舆情信息和从阅读微信公众号获取两大类人群,模拟出基于公众号和朋友圈的双层微信拓扑结构,并利用微信网络的信息互动模式对感染率进行改进,最后对此模型进行了简单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双层微信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的变化符合实际生活中微信网络舆情的传播变化。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于凯  荣莉莉  郭文强  刘泉  颜克胜  
当前,舆情传播模型及其演化研究大多是从在线社会网络(线上网络)或物理接触网络(线下网络)单一角度考虑。然而,现实中的舆情传播同时发生在线上网络和线下网络中,单一网络结构不能完整地反映更符合实际的舆情传播动力学模型。为此,本文构建了线上线下的双层耦合网络模型,并结合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提出了层间对称和非对称的促进-抑制舆情传播机制。数值和实例分析的结果较好地验证了理论解析:(1)对称传播机制中,同配和异配层间连接模式促进了线上线下网络中的舆情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有趣的是,耦合小世界网络中始终产生最有效的传播;(2)非对称传播机制中,同配连接模式对线上线下网络中舆情传播的抑制作用大于异配连接。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潘新  邓贵仕  佟斌  
本文考虑个体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个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舆情传播模型。模型假设网络中每个个体的初始状态只有两种情况,并且在单位时间步内只选择一个邻居进行交流,并以概率λ接受该邻居的意见。解析结果显示存在概率λc使得网络中持某种观点人数比例的期望值是一个常数,而其它状态下系统中所有个体的意见都会达成一致。本模型有助于衡量某给定社会网络中舆论传播的快慢程度。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戴建华  周斯琦  
[目的/意义]探究个体决策的有限理性对于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从网民心理的微观层面来构建网络舆情传播模型。[方法/过程]以病毒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引入考虑个体心理参照点的前景理论,构建网络舆情传播模型,并求解模型的基本再生数,进行数值仿真对基本再生数的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分析。[结果/结论]网络舆情传播扩散规模,与微博用户接触到的接触消极微博内容的比例β、相关舆情事件评论或转发中传达负面情绪的评论内容占比p、被感染网民的自愈率q等有密切关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金华   李奕贤  
[目的/意义] 社会突发事件映射到互联网空间中形成的突发网络舆情在不良因素的干扰下于网民间扩散容易形成强烈的负面情绪导向,很可能对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极大破坏。因此,正确认识突发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把握各种舆情管控措施对传播的影响,对合理、有效地管理舆情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针对突发网络舆情的传播特性对标准SEIQR模型进行改进,提出实施舆情管控措施下以媒体恶意炒作和网民间恶性正反馈为主要传播驱动的SEACBR模型,并利用仿真实验对不同规模的突发网络舆情在各种管控措施下的传播过程进行模拟,以探究不同措施的管控效果并验证模型的泛化性。[结果/结论] 管控突发网络舆情应以良性引导为主,其他措施为辅,这样在及时施策、积极治理的情况下突发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就可被有效抑制。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曾群  程晓  周小渝  刘春年  
【目的/意义】在网络舆情传播的过程中,网民、媒体、政府等主体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方法/过程】本文将舆情信息质量看作二阶反映式变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受众的舆情传播行为影响因素双路径模型,利用PLS结构方程建模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作为中枢路径的舆情信息质量及作为边缘路径的媒体干预和政府引导如何影响受众的态度,以及受众的态度如何进一步影响受众的舆情传播行为,并结合舆情传播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分析了社交网络上网络舆情的传播机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媒体干预加速网络舆情的扩散,政府
[期刊] 情报资料工作  [作者] 黄微  
主持人导语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大数据网络发展的社会背景提出了深化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迫切要求。新媒体和社交媒体兴起后,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的信息来源平台和情绪释放媒介,这些平台媒介的信息来源非常广,并且传播速度特别快。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当这些平台媒介的信息产生具有影响社会大系统稳定的破坏力的时候,就可能演变成舆情危机乃至公共危机。由此,如何确定网络舆情的传播倾向性,有效引导与管理网络行为,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林芹  郭东强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的爆发性和扩散性强,社会影响力大,应引起各界的关注。基于网络用户心理特征这一新颖的视角来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的问题,对防控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方法/过程】优化SIS模型,建立以用户心理特征为主的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的数学模型,在对该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防控网络舆情传播的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结论】仿真结果表明,降低用户的沉浸体验水平,增大用户的情感距离,加强用户的信息风险感知程度,能够有效地防控社交网络舆情的传播活动。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王家坤  王新华  
随着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交网络中企业舆情的形成与传播为现代企业管理带来了深远影响。当前关于企业舆情传播的研究主要以在线社交网络为传播媒介展开,鲜有研究考虑舆情在传统线下网络与在线社交网络的同时传播。此外,通过识别社交网络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权威节点以实现信息传播规模最大化是当前信息传播控制策略的主要思路,而基于价值共创理论针对最小化负面舆情传播范围的控制策略相对较少。基于此,探索双层社交网络上的企业舆情传播规律和控制策略。考虑到线上、线下活动的相互依赖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和传播动力学等方法,构建双层社交网络上的舆情传播模型;对传播模型进行仿真实验,并将仿真结果与单层社交网络进行对比;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提出以减缓未知者向已知者转化为目的和以加速传播者向免疫者转化为目的的两类企业舆情传播的控制策略,并利用仿真实验验证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双层社交网络中,舆情的传播同时具备线上网络和线下网络中的传播特征;②双层社交网络层间的耦合连接模式对舆情的传播过程具有显著影响,同配连接最利于舆情的传播,而异配连接最不利于舆情的扩散;③企业的第1类和第2类舆情控制策略对舆情传播的抑制效果具有阶段性,即两类控制策略在舆情传播初期边际效用最大,资源投入越多,舆情传播的抑制效果越明显;而在传播后期,控制策略的边际效用趋近于0,无法实现预期效果。现代企业在网络舆情管理过程中,除利用正面舆情树立企业形象外,也应时刻关注负面舆情对企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为有效地规避负面舆情传播对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可通过在社交网络中投入资源,如实施广告宣传、经济赔偿等价值共创策略来抑制舆情的传播,但需要注意控制策略及实施控制时间点的选择。研究结论为企业正确应对网络舆情、保持竞争优势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赵剑华  万克文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用户已习惯在社交网络平台发表意见,进而形成所谓的网络舆情。准确建立舆情的传播模型,对于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具有重要的帮助。【方法/过程】本文基于传统的SIR传染病模型,综合考虑用户的心理特征行为因素,搭建新型的社交网络舆情传播动力学模型,并选用粒子群算法,以2016年内热点的微博舆情事件为例,求解模型参数的最优值,并进行实验数据验证。【结果/结论】结果表明:用户的追根溯源心理、持续关注心理以及漠不关心心理等心理特征对舆情的传播特性有重要影响,同时本文给出的模型由于考虑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周昕  黄微  滕广青  李瑞  
[目的/意义]为网络舆情监控与管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过程]以多媒体技术、舆情分析理论、信息传播理论为支撑,就网络舆情传播方式受多媒体技术的影响情况加以揭示,深入剖析传统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结果/结论]探讨大数据化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客体、媒体、本体、空间5个要素,重构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模式。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军  王学金  李鹏  庄云蓓  
[目的/意义]在数据驱动下开展群体行为计算,设计舆情传播建模方法,为网络舆情管理创新提供支持。[方法/过程]结合群体行为理论和收敛交叉映射算法,提出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建模方法。首先从群体结构、群体规范和群体过程视角提取舆情系统特征,之后根据最邻近方法和时间序列收敛判断法识别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构建舆情传播模型。该方法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强化机制计算化,通过系统特征的因果关系强弱和差异分析,揭示网络舆情事件的演化机理。[结果/结论]基于新浪微博平台中“双黄连事件”“白银越野赛事件”“十堰爆炸事件”和“青海地震事件”等4组舆情数据的实证结果发现,各事件中的群体交互持续能力和聚集度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典型的群体事件。此外,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系统特征的因果关系强弱程度不同,因果关系越弱舆情演化不确定性越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