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25)
2023(16084)
2022(13781)
2021(13020)
2020(11038)
2019(25256)
2018(24858)
2017(46960)
2016(25632)
2015(28883)
2014(27888)
2013(27627)
2012(25697)
2011(23278)
2010(23120)
2009(21002)
2008(20408)
2007(17723)
2006(15473)
2005(13704)
作者
(73981)
(61520)
(61301)
(58292)
(39501)
(29585)
(27702)
(24167)
(23476)
(21821)
(21153)
(21065)
(19799)
(19658)
(19230)
(19155)
(18388)
(18198)
(17682)
(17680)
(15343)
(15233)
(14868)
(14089)
(13853)
(13789)
(13641)
(13539)
(12423)
(12396)
学科
(98247)
经济(98141)
管理(71555)
(68175)
(56817)
企业(56817)
方法(44010)
数学(38057)
数学方法(37619)
中国(30169)
(25563)
(23723)
(23400)
业经(21931)
技术(20489)
(19836)
贸易(19823)
地方(19340)
(19291)
(18905)
农业(17071)
(16890)
银行(16832)
(16171)
理论(16150)
(15970)
环境(15578)
(15487)
金融(15484)
(14015)
机构
大学(357934)
学院(353276)
(142953)
经济(139962)
管理(137397)
研究(128483)
理学(118868)
理学院(117458)
管理学(115392)
管理学院(114776)
中国(96368)
科学(81403)
(78385)
(65680)
(62957)
(60694)
研究所(60438)
中心(56944)
业大(54405)
(50957)
财经(50598)
北京(50128)
农业(47971)
(47501)
(47261)
师范(46967)
(46306)
经济学(43272)
(41082)
经济学院(38983)
基金
项目(247892)
科学(195040)
基金(180706)
研究(177997)
(160586)
国家(159309)
科学基金(135200)
社会(111785)
社会科(105900)
社会科学(105872)
基金项目(96059)
(95175)
自然(89386)
自然科(87366)
自然科学(87340)
自然科学基金(85833)
(81911)
教育(80841)
资助(73872)
编号(70182)
成果(57240)
重点(56463)
(54881)
(54777)
(53315)
创新(50695)
课题(49636)
科研(47765)
国家社会(46444)
教育部(46313)
期刊
(153060)
经济(153060)
研究(106947)
中国(71619)
学报(60931)
科学(56291)
(54072)
管理(51821)
(45404)
大学(45154)
学学(42309)
教育(41187)
农业(38076)
(30032)
金融(30032)
技术(29412)
经济研究(25485)
财经(24411)
业经(23272)
(21669)
(20982)
问题(19628)
图书(19463)
科技(19265)
技术经济(17126)
(16603)
理论(16222)
(16143)
资源(15958)
世界(15876)
共检索到523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蔚  
创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创新活动的行业和空间特性与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文章对中国最具有创新性的28个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创新数据进行分析,揭示目前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态势和地区专业化特征。目前,中国创新活动已经形成沿海、沿江或沿铁路地理集中的态势,并且呈现不同形式的核心边缘现象;创新活动呈现明显的地区专业化特征,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山东、浙江以及广东等极具创新能力的省市呈现不同的创新行业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蔚  梁进社  
利用Panel Data模型对1998—2002年间中国各省(西藏除外)14个最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相关企业的集聚、学校研发的成果与能力以及研发中介机构等区域创新技术基础要素的地理集中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基础作用。不同区域创新技术基础要素对创新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区域创新技术基础要素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这种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创新的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怡萍   陈晓键  
文章以专利申请数据表征创新活动,将其分为知识型、生产型创新活动两类,通过核密度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标准差椭圆、DBSCAN聚类等方法从总体和分类别两大层面分析和探究西安市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出其创新活动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分异、差异化集聚、选择性依赖三大特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选取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异特征,最终得出创新主体驱动创新活动、环境配置吸引创新活动、知识借用激励创新活动的结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泽  黎智枫  肖扬  
上海2040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而现有的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宏观尺度下创新活动的特征要素,传统方法无法描述城市内部的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特征。因此,本研究基于2013年上海市专利申请数据,运用专利落点绘图技术方法(Patent Mapping Technique),试图深入探究上海城市创新活动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格局。研究发现,上海中心城内部的主要创新聚落与"一主四副"的空间结构存在契合;主要创新聚落的主体构成有三种代表性模式,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作为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的空间协同性仍有待加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彭硕毅  张营营  何爱平  
在考虑信息资源投入,并将外部环境及随机误差项纳入模型的条件下,文章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我国2008—2020年的真实绿色创新效率,并研判其空间特征。研究发现:我国真实绿色创新效率以2012年为折点先降后升,呈“东—中—西”梯次分布,中部潜力最大;空间差异上,总体区域差距较大,但差距正在缩小,西部组内差距最大,“东部—西部”区域间差距最显著;空间收敛上,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条件收敛速度呈“中—东—西”排序,相同因素对不同区域收敛速度的调节效应不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薛宇峰  
文章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和基尼系数作为收入分配的测度指标,并以此研究中国农村各个省市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文章还通过提出基尼系数改变率,对全国农村各省市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变化倾向作了比较。另外,文章还对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其分析结论对解决“三农问题”,帮助中央政府制定有关对策是十分必要的和有价值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诚  蒙大斌  
本文在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以及产业组织特征,并利用1999-2009年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是行业全要素生产率进步的源泉;(2)国有经济比重、市场结构、隐性知识含量等行业特征因素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增长;(3)诸多行业特征因素对于生产率的影响性质说明了中国工业不是单纯的"重技术引进,轻消化吸收"的表面问题,而是"重技术引进,轻制度建设"的本质问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方大春   王琳琳  
强化区域联动、推进协同创新是提升创新能力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与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我国区域创新的空间关联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个体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邻近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呈“同质集聚”特征,多数地区处于低值集聚区且长期稳定;网络视角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呈复杂网络形态,且网络联系愈发紧密,网络结构趋于稳定;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北京、广东等居于网络核心,拥有较高的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及中介中心度;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均能显著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点度中心度边际效应强于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表现为负向作用。据此,在推进区域协同创新进程中,应树立创新空间联动意识,强化核心地区创新辐射,精准制定创新发展政策,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巍  王婷  周世军  
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了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网络演变特征,并借助QAP方法识别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数字创意产业技术创新空间关联表现为多流向、多线程的典型网络结构形态,但整体网络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2)各省份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数值整体表现为上升趋势,北京等8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发动机”的作用,江苏等7个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上海等14个省份在网络中扮演着“中心行动者”角色。(3)各板块间的空间联系紧密程度由较为疏松趋于较为紧密,协同、联动效应有较大的提升,但同样存在着非均衡、逆向溢出的问题。(4)地理位置相邻、信息化水平差异、基础设施水平差异、市场开放程度差异、政府创新支持力度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力资本状况差异对空间关联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媛媛  林鸿  
本文通过选取多家国有和商业银行的相关数据,从可量化的新业务的增长情况、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盈利状况的变化等方面来讨论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绩效,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目前银行业金融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建伟  石江江  王艳华  赵建吉  
本文以县(市、区)作为空间分析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作为创新产出指标,对1986-2014年长江经济带853个县域创新产出的时空特征进行ESDA分析。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的绝对差异在2001年前增长缓慢,其后增长迅猛,2012年后开始降低;相对差异呈现"增加—缩小—缓慢增加—缩小"的态势,其年度空间关联性呈增长趋势;(2)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县域分布呈现出分散、集中、相对集中扩散的态势,创新产出较高的县(市、区)为长三角地区地级市区、经济发达县(市、区)以及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市区;(3)显著空间关联类型总体格局稳定,局部变化明显,县(市、区)显著空间的关联类型以正相关类型为主,显著低低集聚关联类型占主导地位,低低集聚地区主要在西部地区,且有向中部扩展的态势;(4)长江经济带创新产出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科技创新资源禀赋、教育水平与研发投入、技术溢出与扩散、政策与制度因素的作用较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运用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构了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借助QAP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上升趋势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空间关联网络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东部省份大多属于净溢出板块,中西部省份为相对受益板块。(3)地理距离、城镇化水平差异、人力资本差异、财政分权差异、相近的R&D投入强度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影响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应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区域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强区域政策协调性,实现绿色创新效率协同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运用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构了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借助QAP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上升趋势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空间关联网络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东部省份大多属于净溢出板块,中西部省份为相对受益板块。(3)地理距离、城镇化水平差异、人力资本差异、财政分权差异、相近的R&D投入强度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影响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应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区域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强区域政策协调性,实现绿色创新效率协同提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逸靖  千庆兰  
通过对广州市样本众创空间内、外环境的实地观察、创客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获取一手资料,运用熵值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众创空间满意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广州市众创空间具有增长迅速、多个等级、多种模式、定位相异、水平参差的整体特征;(2)创客对广州众创空间内部、外部环境营造满意度最高的分别是基本生活设施的齐全度和整体环境。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众创空间的营造和建设应更加关注创客的行为特征与需求。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文豪  张敬霞  陈中峰  
为了探究知识产权制度影响技术创新的行业差异,本文利用中国2006—2011年27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基于行业技术特征和市场特征的视角,在不同技术复杂度、技术差距、需求规模和市场结构下实证检验了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效应的行业异质性。本文研究发现,随着技术复杂度的提高,促进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由出口贸易转向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引入;技术差距越小,越有利于通过国际技术引入获取技术进步;相对需求规模小的行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利大于弊;随着需求规模的扩大,应该弱化知识产权保护;随着市场结构趋于集中,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通过自主创新促进技术进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获取技术外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