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71)
- 2023(14532)
- 2022(12379)
- 2021(11680)
- 2020(9572)
- 2019(21735)
- 2018(21569)
- 2017(41206)
- 2016(22510)
- 2015(25321)
- 2014(25290)
- 2013(24747)
- 2012(22525)
- 2011(20148)
- 2010(20094)
- 2009(18483)
- 2008(17937)
- 2007(15897)
- 2006(13982)
- 2005(12453)
- 学科
- 济(85813)
- 经济(85689)
- 管理(71633)
- 业(66996)
- 企(57638)
- 企业(57638)
- 方法(38238)
- 数学(32260)
- 数学方法(31867)
- 财(24282)
- 农(23866)
- 中国(23020)
- 业经(21745)
- 制(20350)
- 技术(19027)
- 学(18316)
- 地方(16319)
- 农业(15994)
- 理论(15775)
- 务(15311)
- 财务(15236)
- 贸(15207)
- 财务管理(15202)
- 贸易(15200)
- 易(14801)
- 和(14472)
- 企业财务(14408)
- 环境(14200)
- 体(14160)
- 银(13747)
- 机构
- 大学(319864)
- 学院(317991)
- 管理(127514)
- 济(123706)
- 经济(120840)
- 理学(110310)
- 理学院(109098)
- 管理学(107357)
- 管理学院(106749)
- 研究(104761)
- 中国(76428)
- 京(68270)
- 科学(64101)
- 财(58626)
- 所(51823)
- 农(48256)
- 中心(47180)
- 研究所(46947)
- 业大(46893)
- 江(46598)
- 财经(46546)
- 北京(43100)
- 范(42246)
- 经(42219)
- 师范(41860)
- 院(38272)
- 州(37723)
- 农业(37575)
- 经济学(36486)
- 技术(34985)
- 基金
- 项目(218932)
- 科学(172499)
- 研究(163913)
- 基金(157888)
- 家(136698)
- 国家(135518)
- 科学基金(116789)
- 社会(102386)
- 社会科(96941)
- 社会科学(96917)
- 省(85886)
- 基金项目(83837)
- 教育(75573)
- 自然(74826)
- 自然科(73045)
- 自然科学(73033)
- 划(72047)
- 自然科学基金(71702)
- 编号(67779)
- 资助(63749)
- 成果(55641)
- 重点(48869)
- 部(48276)
- 课题(46877)
- 创(46558)
- 发(46384)
- 制(43618)
- 创新(43360)
- 项目编号(42323)
- 教育部(41713)
- 期刊
- 济(137785)
- 经济(137785)
- 研究(95039)
- 中国(63119)
- 学报(49164)
- 管理(48163)
- 科学(45578)
- 财(45325)
- 农(44781)
- 教育(40259)
- 大学(37845)
- 学学(35363)
- 农业(31148)
- 技术(30408)
- 融(25864)
- 金融(25864)
- 财经(22637)
- 业经(22576)
- 经济研究(21031)
- 经(19229)
- 问题(17542)
- 图书(17176)
- 科技(16875)
- 技术经济(16122)
- 理论(15957)
- 业(15413)
- 版(14787)
- 实践(14668)
- 践(14668)
- 现代(14624)
共检索到4661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登峰 黄紫微 冯楠 梁中 沈鹤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往往处于底层架构类基础科学不足和上层技术应用场景狭隘并存的复杂技术情境中,面临着无标杆、无方向、无引领与无主导范式的风险与机遇。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领域国产替代等,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处于技术前沿的新兴企业。基于传统领先战略的A—U创新模型与我国过去跟随战略的“二次创新”模型都无法解释这类新兴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同时现有研究对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新兴企业如何实现领先亦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通过对科大讯飞2000~2021年从跟随到领跑的智能语音技术国产替代过程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新兴企业实现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路径机制中,遵循着一条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范式预判的“技术链垂直化—产业链平台化—创新链生态化”的创新发展演进过程,其中基础技术科学创新与基础科学知识创新构成两个关键创新要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新兴企业实现价值链领先的重要路径。由此提出的“基于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纵横交替”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模型”,不仅推进了企业领先战略与技术创新管理两个领域理论的发展,而且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海兵 阚玉月 许庆瑞
本文基于中车集团的纵向案例研究,从企业微观层次系统探讨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研究发现:(1)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核心技术突破的机制包括国家需求基础上的动力牵引机制、坚持"以我为主"的合作创新机制、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及长期主义的知识治理机制;(2)国家需求基础上的动力牵引机制提供创新动力,国家需求为复杂产品提供市场,政府政策提供政策保障,两者共同为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资源投入提供可能性;(3)坚持"以我为主"的合作创新机制提供创新资源,坚持自主品牌的战略定力和构建关系型交易的合作模式使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在保证自主品牌的基础上获得外部创新资源,积累自身研发能力;(4)坚持集中统一领导的人才培养机制提供创新型人才,包括坚持集中统一、价值创造为本的人才激励机制;(5)长期主义的知识治理机制提供后发复杂产品制造企业的知识基础,确立为人民服务的隐形宗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昶 何琪 耿红军 周依芳
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不仅是缓解技术断供风险和保障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重要手段,更是突破“卡脖子”瓶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基本逻辑、驱动因素与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所处赶超周期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基本逻辑沿着“效益逻辑-价值逻辑-安全逻辑”方向依次转换;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行为通常受到技术就绪度、技术能力、市场机会等技术、组织与环境因素的共同驱动作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在进入期的主要实现路径包括技术代工积累型与技术引进吸收型,追赶期的主要路径是技术跨国并购型与制度市场驱动型,跨越期则以自主创新驱动型为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天柱 马青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动态能力演化视角出发,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构建四阶段机理模型,指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企业动态能力演化与生态化创新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由前序、转换、跃迁和扩散4个能力演化阶段构成。其中,前序阶段的重点是感知能力和捕捉能力,转换阶段的重点是感知能力、捕捉能力和重构能力,跃迁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内重构能力,扩散阶段的重点是跨组织层面生态化重构能力。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通过接力创新完成“应用—研发”逆向突破、采用不同技术路线构建“技术—产品”体系、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培育平台化创新生态系统4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玉臣 谭礼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按照“属加种差”原则重新界定关键核心技术概念,明确指出关键核心技术由特定主体设计并构建、在其所依托的产业技术体系中发挥关键作用且居于核心地位、旨在以稀缺独占性获取产业价值配置主导权的特殊属性;从技术本源视角重新梳理关键核心技术的4个特征,特别强调以其为“根技术”的体系结构复杂性和研究开发活动的原创性;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衍生于信息时代的全球产业专业化分工背景,指出数据平台或“数据驱动”型技术是制约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共性因素,提出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为组织形式的“两阶段”突破策略。同时,区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4个层次,论证各自的制约因素和合理路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瑞 戴伟
我国高科技企业受国外限制的事件频发,充分暴露出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卡脖子”制约成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特征,很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利用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举国体制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然而,传统科技举国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风险,新时代下应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框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统筹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和物质激励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张薇玮
中国既有相关研究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解构尚不够清晰。为形成关键核心技术的系统观,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与文献回顾法,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0—2023年的205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相关论文,从关键核心技术的内涵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因素、组织模式和路径等方面系统梳理国内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现状。结果发现:相关文献在2017年至2023年迅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美国对中国高科技领域实施全面封锁所导致的,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的热点聚焦于新型举国体制、关键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技术识别等方面;对关键核心技术主要从知识论、技术体系、产业链和国家战略等4种视角进行研究,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解释,主要从关键核心技术本身及其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类型划分,分为驱动和制约两大类影响因素,并主要形成政府驱动、领军企业驱动和多主体协同的创新组织模式,以及基于知识重组理论、基于技术创新发展阶段和基于特定产业/企业及技术范式的路径研究。最后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可从研究问题、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拓展,需要更精准地界定和识别关键核心技术,拓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程度的测度方法,开展更多跨学科的实证研究,以揭示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同社会、经济及政策的互动关系。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胡海波 毛纯兵 陈劲 卢海涛
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会经历从攻关启动到市场应用的创新过程,其中的过程机制需要系统解构。而现有创新理论难以解释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复杂性特征。本文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创新过程理论定义为替代式创新,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以14个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实例为研究样本,探究关键核心技术替代式创新从攻关启动到市场应用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1)关键核心技术替代式创新过程分为冷启动、破冰和纵深三个阶段;(2)冷启动阶段,面对内外环境压力的替代情境,企业通过主体适配机制和要素适配机制,实现从上而下替代就绪;破冰阶段,企业的替代情境变为研发经验失效,企业通过解锁机制,实现从无到有技术替代,推动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纵深阶段,面对创新链松散的替代情境,企业通过正向耦合机制和逆向耦合机制,推动技术转化与应用,最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从有到优产品与市场二维替代;(3)替代式创新存在三种类型,分别为跳跃型替代式创新、连贯型替代式创新和循环型替代式创新。研究结论对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价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筱恬 关月 于淼
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如何对创新网络多主体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选取中核工程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竞合关系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究国有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对创新网络竞合关系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对协同创新网络主体存在行政要素驱动、技术要素驱动和利益要素驱动3类竞合关系;(2)针对不同类型竞合关系,分别采取行政协调、柔性治理与规范合作3种细分机制,促进创新网络主体良性合作,同时对价值创造与分配中存在的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国有企业情境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为国有企业管理协同创新网络主体提供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登峰 黄紫微 李博 王文海 陈丛波
国有企业勇当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的相关研究,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推链长职能的培育机制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国有企业如何主动培育链长职能已成为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推链长职能培育的路径与机制也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价值。本文基于资源赋能理论和生态构建机制理论,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并引入“影子案例”设计,深入研究中国建材集团在玻璃新材料产业链中培育链长职能的阶段特征与内在机理,探索链长职能的共同性适用边界与差异性效应显现。研究发现在充分竞争产业链中,国有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面临:“创新组织如何设置”“共同信念如何构建”与“创新联合如何管理”3个问题。这也是“链长”职能培育的3个关键问题,具体培育机制是通过组织生态内部整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产业生态内部公地资源赋能补链,治理生态内部可持续融合强链。培育路径是动态实现“技术链长—产品链长—产业链长”的身份演化。由此提出的“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现代产业链长职能培育机制模型”,不仅推进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链长职能培育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还为我国充分竞争型国有企业主责主业建设提供实践启示。
[期刊] 求索
[作者]
刘建丽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际经贸格局和世界竞争秩序加速重构,科技壁垒使世界的凹凸程度逐渐升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面临新的挑战;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也孕育着重大机遇。集成电路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底座,是科技角力的“主战场”。当前,我国在高制程芯片制造、基础软件、关键设备和材料等环节仍然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风险。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是一个联动性强、相辅相成的生态体系,集成电路制造则是巨复杂流程型技术。基于中国突破“卡脖子”问题的现实需求,政府可强化创新体系组织者和创新生态塑造者功能,根据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特质,选择现实可行的技术突破路径。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赵长轶 许康 杨草园 谢洪明 郭蔓蔓 余正宜
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类重大创新活动,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其组织边界的演化,克服国际技术封锁和开放式创新“悖论”的双重冲击,优化重大创新活动的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内容,也是亟待突破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东方电气集团G50重型燃气轮机研制的实践,本文从过程机制和机理逻辑两个维度构建了理论模型,打开了企业通过管理边界演化实现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全过程逻辑黑箱,从边界渗透维度为大国重器领域的企业厘清了通过管理边界演化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机理逻辑。本文从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视角发展了组织边界理论,从组织边界的微观层面推进了大国重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前沿研究;也为大国重器领域的企业管理组织边界演化、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对中国式创新管理理论亦有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影 江晓林 孙辉
本文选择芯片行业巨头英伟达藉由“市场先制行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进行突破性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单案例探索。研究发现:英伟达从进入行业到深耕行业再到引领行业,依靠先于市场变化的突破性创新,依次形成了企业自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通用创新平台和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为演进节点,在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开发用户和关键核心市场3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性创新,进而从后发企业发展成在位企业再演变成为领军企业。提出“市场先制行动”的多维构念,刻画出后发企业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行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过程模型,揭示出“核心用户”和“关键市场”才是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形成“卡脖子”优势的原因。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市场先制行动 突破性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瑞琪 原长弘
探索制造业领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因素,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8家企业为典型案例,以来自企业官方网站、企业新闻、学术文献等二手资料作为数据来源,识别出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7个关键成功要素。其中,技术立企战略是前提;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技术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雄厚技术积累是基础要素;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于一体的研发平台建设是平台支持;市场竞争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提供经费和配套政策支持。由此提出企业应加强创新的内功修炼、重视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政府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等建议,以促进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谢洪明 郭蔓蔓 赵长轶
大国重器的研发面临外部技术封锁与内部资源约束等困境,企业特别需要构建并发展创新网络来驾驭分散的资源与能力,推动网络成员共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本文通过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公司研制G50重型燃气轮机的纵向案例研究,探索焦点企业编排创新网络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重大创新的效应。结果表明,驱动焦点企业编排创新网络的动力因素主要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焦点企业在构建网络的不同阶段采取“蓄能式—协作式—共生式”的编排过程,促进创新网络呈现“聚势型创新网络—目标型创新网络—生态型创新网络”的动态演进,推动焦点企业自身提高“知识流动能力—创新杠杆能力—网络稳定能力”的编排能力,加速了核心技术的攻关与升级。本文提出研制大国重器的焦点企业编排创新网络的过程模型,为创新网络和网络编排的文献提供新的见解,在实践上为企业突破“卡脖子”困局、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供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