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14)
2023(6674)
2022(5154)
2021(4733)
2020(3469)
2019(7611)
2018(7149)
2017(13000)
2016(6948)
2015(7739)
2014(7521)
2013(7235)
2012(6464)
2011(5715)
2010(5654)
2009(4977)
2008(4654)
2007(4323)
2006(3770)
2005(3324)
作者
(21064)
(17792)
(17721)
(16725)
(10947)
(8476)
(7947)
(6831)
(6594)
(6189)
(6011)
(6001)
(5580)
(5451)
(5401)
(5398)
(5360)
(5289)
(5157)
(5046)
(4345)
(4325)
(4270)
(3946)
(3923)
(3919)
(3862)
(3803)
(3544)
(3537)
学科
(28309)
经济(28300)
(22717)
管理(21222)
(18126)
企业(18126)
技术(12158)
方法(12066)
数学(10369)
数学方法(10267)
(10260)
业经(8077)
中国(8053)
农业(7506)
技术管理(6656)
(5579)
环境(5118)
地方(5061)
(5052)
贸易(5051)
理论(4997)
(4936)
产业(4904)
(4471)
(4433)
(4426)
(4425)
教育(4411)
(3883)
信息(3687)
机构
学院(102773)
大学(100768)
(40783)
经济(39970)
管理(39199)
研究(35344)
理学(34159)
理学院(33783)
管理学(33244)
管理学院(33043)
中国(24133)
科学(22565)
(20855)
(19973)
业大(17921)
(17591)
研究所(16323)
中心(16019)
农业(15785)
(15745)
(15523)
(14384)
技术(14349)
师范(14194)
财经(12842)
(12797)
北京(12641)
(12089)
经济学(12022)
(11787)
基金
项目(74693)
科学(59189)
研究(55703)
基金(52981)
(47098)
国家(46663)
科学基金(39590)
社会(36003)
社会科(34206)
社会科学(34194)
(30871)
基金项目(27977)
教育(25996)
(25667)
自然(24045)
自然科(23494)
自然科学(23490)
自然科学基金(23078)
编号(22652)
资助(19519)
成果(17585)
(17413)
(17355)
重点(17346)
创新(16209)
课题(16090)
(15987)
国家社会(15500)
(14131)
项目编号(13790)
期刊
(44018)
经济(44018)
研究(27135)
中国(22684)
(18844)
学报(18351)
科学(17043)
教育(15101)
管理(14395)
大学(13988)
农业(13413)
学学(13221)
技术(12866)
(10978)
业经(7827)
科技(7464)
技术经济(7017)
经济研究(6918)
(6787)
财经(5998)
(5871)
金融(5871)
(5859)
(5737)
论坛(5737)
职业(5665)
业大(5519)
问题(5488)
(5358)
图书(5133)
共检索到1472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昶  何琪  耿红军  周依芳  
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不仅是缓解技术断供风险和保障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重要手段,更是突破“卡脖子”瓶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基本逻辑、驱动因素与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进行深入分析,旨在为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表明,随着国家所处赶超周期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基本逻辑沿着“效益逻辑-价值逻辑-安全逻辑”方向依次转换;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行为通常受到技术就绪度、技术能力、市场机会等技术、组织与环境因素的共同驱动作用;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在进入期的主要实现路径包括技术代工积累型与技术引进吸收型,追赶期的主要路径是技术跨国并购型与制度市场驱动型,跨越期则以自主创新驱动型为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胡登峰  黄紫微  冯楠  梁中  沈鹤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兴产业往往处于底层架构类基础科学不足和上层技术应用场景狭隘并存的复杂技术情境中,面临着无标杆、无方向、无引领与无主导范式的风险与机遇。通过自主创新、技术领域国产替代等,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处于技术前沿的新兴企业。基于传统领先战略的A—U创新模型与我国过去跟随战略的“二次创新”模型都无法解释这类新兴企业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国产替代;同时现有研究对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新兴企业如何实现领先亦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通过对科大讯飞2000~2021年从跟随到领跑的智能语音技术国产替代过程展开纵向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新兴企业实现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路径机制中,遵循着一条基于关键核心技术范式预判的“技术链垂直化—产业链平台化—创新链生态化”的创新发展演进过程,其中基础技术科学创新与基础科学知识创新构成两个关键创新要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国产替代是发展中国家新兴企业实现价值链领先的重要路径。由此提出的“基于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纵横交替”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模型”,不仅推进了企业领先战略与技术创新管理两个领域理论的发展,而且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兴元   许智颖   王舒扬  
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国之重器占据重要战略位置,但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驱动要素机制与可实现路径尚未明晰。为揭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的驱动因素及组态路径模式,在厘清关键核心技术的概念特征基础上,基于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利用定性比较分析与必要条件分析法对我国28个省份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必要条件及可实现路径展开研究。结果发现:(1)数字化技术、R&D投入强度、市场化环境和政府支持度是决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关键因素;(2)存在3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有效路径,分别是高数字技术下市场导向型、高组织集聚下产业导向型和高研发资助下政府导向型,且均以技术层为基础、组织及环境层为支持;(3)产业协同能弥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要素匮乏的不足,同时政府资助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因此,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以丰富新一代信息技术资本存量与增加科技研发资本流量为两大着力点,在积极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政府资金支持的同时引导社会资源投入,为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胡海波   毛纯兵   陈劲   卢海涛  
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会经历从攻关启动到市场应用的创新过程,其中的过程机制需要系统解构。而现有创新理论难以解释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复杂性特征。本文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的创新过程理论定义为替代式创新,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以14个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实例为研究样本,探究关键核心技术替代式创新从攻关启动到市场应用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1)关键核心技术替代式创新过程分为冷启动、破冰和纵深三个阶段;(2)冷启动阶段,面对内外环境压力的替代情境,企业通过主体适配机制和要素适配机制,实现从上而下替代就绪;破冰阶段,企业的替代情境变为研发经验失效,企业通过解锁机制,实现从无到有技术替代,推动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纵深阶段,面对创新链松散的替代情境,企业通过正向耦合机制和逆向耦合机制,推动技术转化与应用,最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从有到优产品与市场二维替代;(3)替代式创新存在三种类型,分别为跳跃型替代式创新、连贯型替代式创新和循环型替代式创新。研究结论对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价值。
[期刊] 改革  [作者] 阳镇  贺俊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理论逻辑和关键议题亟须深度解构。科技自立自强的逻辑包括:主动构建新一轮技术革命技术窗口的历史逻辑,强化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和创新链安全性、畅通性的现实逻辑,助推我国产业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价值逻辑,以及支撑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逻辑。深度理解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立足技术创新观、竞争安全观、韧性观、核心能力观等,其核心表征是技术的自给率与技术引领性,其核心内涵包括技术自给与技术安全性、竞争韧性、创新能力属性、价值创造范围与影响力等,其标志特征包括创新驱动、技术要素引领、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的影响力与把控力高等。系统支撑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形成基于国家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基于完备本土产业链的产业创新体系以及基于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等,并实现多层次创新生态系统相互耦合。迈向科技自立自强涉及四大关键议题,包括政府与市场关系及功能定位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运用问题、创新主体与创新模式选择下的企业创新模式问题、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支撑融通问题、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投入格局问题。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立足创新驱动的引领式创新战略、立足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大中小企业多维融通与共生共益型的创新生态系统、立足数字技术的生产与深度赋能生态、立足引领性创新政策的政策保障等,构建“战略引领—主体选择—技术赋能—制度保障”的多维综合推进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关勇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战略决策。基于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处于关键窗口期的现实考虑,急需厘清系统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及其决策逻辑。立足“如何转”的教育数字化生态系统构建问题,识别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四个层面的关键驱动因素:政府层面的政策驱动、市场层面的效率驱动、技术层面的数据驱动以及专业层面的模式驱动。进一步基于教育生态系统动态演变考虑,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优化调整政府逻辑、市场逻辑、技术逻辑以及专业逻辑的差异化作用机制,尤其需要强调如何实现不同逻辑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协同嵌入。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扎根智能社会新生态,构建多元化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不同学校数字化社区联动机制建设,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地域化联盟;建立并完善数据驱动的评价创新体系,优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运转模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浩  吕杰  韩晓燕  
借鉴"组态视角"的研究思想,基于自由发展理论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的整合性分析框架,运用中国知网等平台收集公开发表的186个案例材料,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差异的条件组态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核心因素是内部因素中的精英带动,不具备精英带动条件的村集体经济很难有较好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体现为市场导向型、产业发展型、资源开发型和生产服务型四种发展模式。在特定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因素间可以通过等效替代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因素替代,农村集体经济能实现从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的模式转换。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浩  吕杰  韩晓燕  
借鉴"组态视角"的研究思想,基于自由发展理论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的整合性分析框架,运用中国知网等平台收集公开发表的186个案例材料,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导致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差异的条件组态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最核心因素是内部因素中的精英带动,不具备精英带动条件的村集体经济很难有较好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体现为市场导向型、产业发展型、资源开发型和生产服务型四种发展模式。在特定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因素间可以通过等效替代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因素替代,农村集体经济能实现从被动发展到主动发展的模式转换。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培  
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命题。大数据智能化驱动职业教育治理的学理逻辑表现在改变治理思维和决策模式、强化行为分析和事件预测、改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变革服务效能和治理绩效等四个方面,并具有驱动源、驱动强度、驱动阈值、驱动机制等4个关键要素。进一步优化大数据智能化驱动职业教育治理路径,应更新治理理念以引导大数据智能化驱动的有效嵌入,健全制度建设以保障大数据智能化驱动的有效支撑,优化机制设计以实现大数据智能化驱动的有效推进,创新治理模式以构建大数据智能化驱动的有效机制,重构评估模式以确立大数据智能化驱动的有效价值。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代志新  魏天骐  马睿文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实现共同富裕,关键点在“富裕”与“共同”两方面。一方面“富裕”要求我国经济必须保持可持续地增长,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共同”要求我国不断完善发展收入分配,减少收入分配不公,这又界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性质。要在认识和把握好生产力、收入分配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推进共同富裕。具体来说,要在经济结构变迁中发挥我国基本制度优势,在财力可持续的前提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平衡协调发展中提升社会生产力质量,在收入差距缩小中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娜   李荣杰   赵康杰  
文章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了能源结构双重替代进程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进一步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限检验方法对需求、创新、资本和政府引导四种驱动因素驱动能源结构双重替代进程的作用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能源结构双重替代进程总体上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能源结构双重替代水平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经济区之间以及区域内部各省份之间发展不平衡;需求、创新、资本、政府引导四种驱动因素对能源结构替代过程存在显著影响,但影响的方向和大小存在区域差异。同时,四种驱动因素对能源结构双重替代的驱动作用均存在门限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金勋  许强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用案例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指出在经济活动分析中,指数分析法和因素连锁替代分析法的逻辑关系,认为这两种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方法,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在进行因素替代分析,只不过指数分析法是一种公式表述形式,而因素连锁替代分析是文字表述形式而已。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战勇  
我国经济在连续保持了近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正逐步进入到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新常态,区域经济只有转变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区域经济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借助统计分析,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假设和检验,并给出了区域经济创新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战勇  
我国经济在连续保持了近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正逐步进入到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新常态,区域经济只有转变发展模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才能获得长期、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对区域经济创新的关键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借助统计分析,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假设和检验,并给出了区域经济创新可供选择的发展路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丽文  李少帅  孙洋  
作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中坚力量,探究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对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能量转换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路径形成机理,识别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路径并对其进行解析。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过程存在能量转换,技术创新能量、催化孕育能量、商业转化能量和业态塑造能量共同构成能量转换的核心环节,决定技术产业化路径具体过程;(2)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八大技术领域,不同属性核心技术构成相应技术集群,形成以识别、交互和执行为主题的技术产业化路径;(3)技术集群属性是影响技术产业化路径的关键因素。从能量视角对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有效识别和合理归纳,为我国科学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进程提供相应思路启示与政策响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