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603)
- 2023(5196)
- 2022(4388)
- 2021(4020)
- 2020(3480)
- 2019(7965)
- 2018(7724)
- 2017(15115)
- 2016(8156)
- 2015(8685)
- 2014(8928)
- 2013(8897)
- 2012(8156)
- 2011(6925)
- 2010(7375)
- 2009(7026)
- 2008(6806)
- 2007(6018)
- 2006(5133)
- 2005(4752)
- 学科
- 济(34213)
- 经济(34182)
- 业(25581)
- 管理(25494)
- 企(22895)
- 企业(22895)
- 方法(18777)
- 数学(16083)
- 数学方法(15890)
- 审计(12141)
- 财(11821)
- 务(8954)
- 财务(8943)
- 财务管理(8874)
- 企业财务(8668)
- 中国(7418)
- 学(6954)
- 业经(6624)
- 制(6181)
- 技术(5986)
- 农(5918)
- 各类(5869)
- 融(5447)
- 金融(5447)
- 地方(4968)
- 理论(4804)
- 银(4771)
- 银行(4763)
- 贸(4672)
- 贸易(4663)
- 机构
- 大学(116746)
- 学院(114971)
- 济(46686)
- 管理(46003)
- 经济(45694)
- 理学(40232)
- 理学院(39818)
- 管理学(39167)
- 管理学院(38951)
- 研究(36774)
- 中国(28305)
- 京(24883)
- 财(24414)
- 科学(22574)
- 财经(19875)
- 所(19034)
- 农(18223)
- 经(18105)
- 中心(17106)
- 研究所(16854)
- 江(16750)
- 业大(16730)
- 财经大学(15030)
- 北京(14784)
- 农业(14414)
- 经济学(13742)
- 商学(13723)
- 商学院(13622)
- 院(13621)
- 州(13448)
- 基金
- 项目(78878)
- 科学(62510)
- 基金(58867)
- 研究(54105)
- 家(52096)
- 国家(51682)
- 科学基金(44550)
- 社会(35225)
- 社会科(33653)
- 社会科学(33638)
- 基金项目(31129)
- 自然(30429)
- 省(30276)
- 自然科(29735)
- 自然科学(29726)
- 自然科学基金(29179)
- 划(25661)
- 教育(25187)
- 资助(24903)
- 编号(20139)
- 部(18056)
- 重点(17841)
- 成果(16232)
- 创(16077)
- 科研(15782)
- 教育部(15503)
- 性(15478)
- 发(15111)
- 创新(15099)
- 人文(14975)
共检索到1686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张继勋 倪古强 张广冬
审计准则要求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但对于关键审计事项有无结论性评价并无明确要求,在实践中,出现了四种形式:没有结论性评价,结论性评价为"合理的"、"可以接受的"和"没有发现重大问题"。我们分析和检验了有无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结论性评价以及不同结论性评价对投资者投资判断的影响。我们发现,有针对关键审计事项结论性评价的情况下,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更高;针对关键审计事项的结论性评价表述为"合理的",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要高于表述为"可以接受的"和"没有发现存在重大问题"两种情况,且在后两者之间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没有差异。我们还发现,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信心,中介了关键审计事项结论性评价与投资者投资判断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关键审计事项 结论性评价 投资判断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冯晓晴
采用2018—2019年A股上市公司发行公司债券的数据,从结论性评价视角探究关键审计事项对公司债券信用评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结论性评价越积极,公司债券信用评级越高。进一步考虑审计能力和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后发现,在被大规模事务所和对客户经济依赖程度较低的事务所审计的公司中,关键审计事项积极结论性评价对公司债券信用评级的正向作用更强。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和处理效应模型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研究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积极结论性评价增强了信用评级分析师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信心,从而促使信用评级分析师对公司债券出具更高的信用评级。从公司债券信用评级视角为我国审计报告新准则改革的政策效果提供了新颖的经验证据,对进一步完善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晨溪 陈宋生 谭韵
机构投资者通过社会网络连接形成的机构投资者团体能否提高企业信息披露透明度、抑制控股股东的私利行为,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以2016—2020年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社会网络算法从机构投资者网络中识别出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研究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对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质量的影响后发现,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显著提高了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质量,具体表现为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形式越多元、披露内容越充分、文本相似度越低、文本可读性越高。作用机制表明,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主要通过信息监督效应实现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质量的提升。横截面分析发现,在无机构投资者调研以及长期机构投资者团体持股的组别中,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质量更高。上述结论意味着,为提升关键审计事项信息质量,审计师应具有审计全局、宏观视角;机构投资者团体应当树立长期价值投资意识,建立核心投资理念;监管机构应加快长期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机制建设。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阚京华 石婧文
为体现我国审计报告准则的国际趋同要求,财政部发布了系列新审计报告准则,在审计报告中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是此次审计报告变革最重要的内容。本文在对2016年A+H股已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进行一般性分析的基础上,采取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注册会计师在关键审计事项判断、沟通与决策过程展开了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注册会计师认为有必要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注册会计师更倾向选择收入确认、减值、并购投资这样常规样板式的事项作为关键审计事项;注册会计师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目的是减轻自身的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在确认关键审计事项时主要考虑关键审计事项性质、自身的审计风险、与治理层/管理层的沟通结果三个因素。
关键词:
审计报告 关键审计事项 决策框架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吴凯亮 冯可棣
2016年12月,财政部批准印发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12项新制定和修订的准则(以下统称新审计报告准则)。其中的核心是要求在上市实体审计业务的审计报告中增设关键审计事项部分,披露注册会计师认为对本期财务报表审计最为重要的事项。沟通关键审计事项,旨在通过提高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增加审计报告的沟通价值,同时为报告
关键词:
审计事项 审计报告 职业判断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喻凯 张媚
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审计师获取外部信息的成本,但也将审计师置于更加严苛的外部约束环境之中,尤其是加大了外部投资者对审计师的约束。本文运用2016-2019年沪深A股披露了关键审计事项的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审计师如何应对投资者关注这一外部约束,实证检验投资者关注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受到的投资者关注越高,审计师对其的审计收费也就越高,且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区分上市公司产权性质后发现,只有在审计非国有企业时,审计师才会将投资者关注纳入审计定价的考虑因素中。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张继勋 杨小娟 赵艺
近年来,关于在审计报告中披露重要性的问题引起了会计职业组织和投资者的关注,然而重要性的披露是否会影响非职业投资者判断和决策尚不清楚。本文基于信息加工理论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分析和检验了重要性的披露对非职业投资者投资判断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不披露重要性,在审计报告中披露重要性时,非职业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更低;在披露重要性的情况下,相比于披露的重要性较高时,当披露的重要性较低时,非职业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更高。此外,还发现了是否披露重要性影响非职业投资者判断的具体路径。本文扩展和丰富了重要性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准则制定机构改进审计报告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何练 刘艺欣 麻彦春
通过建立理论模型,用典型投资者和典型投机者分别代表投资和投机行为,分析在不同收益率条件下的机会成本比较及其可能的交易决策。对2005年至2016年上证综指、深证成指、沪深300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上述市场一直被投机者群体主导,理由是资本利得收益率长期高于股息收益率和银行存贷款利率。较高的资本利得收益率受到市场最大历史波动率的影响和决定。真正以股息回报为投资策略的价值型投资者相对较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晓月 肖翔 贾丽桓
以2014—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审计师保险动机与投资者反应两个维度检验新审计报告准则下,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是否具有保险价值,并检验差异化的披露特征是否代表不同水平的保险价值。研究发现:(1)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公司会被要求支付更高的保险性审计费用,获得投资者更积极的反应,并使用DID及DID-PSM模型,验证其产生了增量保险价值;(2)事项数量、是否利用专家执行审计程序及是否发表结论性评价的特征差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保险价值,但特征差异在两个维度的检验结果发生背离,说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反应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为保险价值。研究结论有助于市场了解准则的推行效果,对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张继勋 刘文欢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检验了投资倾向、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类型对投资者投资判断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公司存在账户层面重大缺陷情况相比,投资者对存在公司层面重大缺陷情况的市盈率估计和投资吸引力评价更低。投资倾向与内控重大缺陷类型共同地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判断,当投资者有较高投资倾向时,投资者对存在公司层面重大缺陷情况的市盈率估计和投资吸引力评价显著低于存在账户层面重大缺陷的情况;但在较低投资倾向时,两类重大缺陷情况下投资者做出的投资判断没有显著差异。同时还进一步发现了管理层可信度、市盈率的中介效应。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双鹏 周建
有效市场假说假定投资者能够解开并购事件信息和结果的关系做出积极或消极的市场反应,然而他们如何解开并购宣告的多重信息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关系仍然是未知的。本文基于启发式决策理论中代表性启发的理论演绎,使用并购绩效的动机—能力—机会模型构建启发式决策框架,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FSQCA研究了投资者解读企业并购宣告的多重信息并做出反应的判断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从动机—能力—机会框架中代表性信号组合形成的整体构型出发,判断当前并购属于好的并购还是糟糕的并购。有三种整体构型引致投资者做出了当前并购属于"好的"判断,四种整体构型引致投资者做出了当前并购是"糟糕的"判断。并且,同一判断结果的信号组合构型可以明显不同,"好的"并购构型反面组合并不就是"糟糕"并购构型。本文补充了投资者解读并购宣告的多重信息并做出市场反应之间存在的一种启发式判断机制,为并购市场反应偏离理性预期偏差的解释提供了被忽略的答案。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胡改蓉 钱程
现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中免责机制尚付阙如,金融机构承担的法律责任可能过于严苛。为平衡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应以是否存在信赖利益作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中免责机制的核心判断要素。如果投资者缺乏信赖利益,金融机构便不应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并以"信赖是否合理""投资决策是否基于信赖"作为判断是否存在信赖利益的主要考量因素。当投资者违反信息提供义务、具有专业性或自愿风险错配等情形出现时,其信赖利益应受到法律检视。为进一步厘清责任边界,当投资者违反信息提供义务时,应以金融机构履行核查义务为免责条件;在投资者具备专业性时,应以实际交易中投资者独立决策为免责前提;在投资者自愿风险错配时,应设置金融机构的警示义务和越级投资的门槛限制作为免责要求。基于证据规则的公平性,对于免责情形的举证责任应由金融机构承担。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张继勋 柳扬 苗靖钰
近年来,随着关于审计中重要性披露的讨论和实践,重要性披露对投资者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基于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检验了保留意见专项说明中重要性披露、重大错报表述形式及其量化金额大小对投资者投资判断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保留意见专项说明中定性披露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披露重要性,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没有明显差异。研究还发现,定量披露重大错报且披露重要性时,与重大错报超过重要性幅度较大相比,在重大错报超过重要性幅度较小的情况下,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更高;定量披露重大错报且不披露重要性时,无论重大错报超过重要性幅度较大还是较小,投资者判断的投资吸引力没有明显差异。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王一楠
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9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2%。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283.6亿元,增长33.9%。投资增长与国力是否适应?会不会再度出现投资规模膨胀?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根据初步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投资增长虽然很快,但与整体经济的增长基本适应,仍属正常范围。但是,也潜在着膨胀因素,应引起高度重视。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薜云奎
审计重大性判断薜云奎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工作成果。所谓审计报告,简要地说,也就是向股东表达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报告。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所审财务报表的哪些方面发表审计意见?换言之,应当怎样对财务报表实施审计?这对注册会计师提高工作成果和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