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11)
- 2023(19213)
- 2022(16313)
- 2021(15056)
- 2020(12790)
- 2019(29127)
- 2018(28813)
- 2017(54613)
- 2016(30020)
- 2015(33828)
- 2014(33203)
- 2013(32307)
- 2012(29454)
- 2011(26435)
- 2010(26534)
- 2009(24721)
- 2008(24459)
- 2007(21945)
- 2006(18822)
- 2005(16529)
- 学科
- 济(115396)
- 经济(115242)
- 管理(92700)
- 业(88583)
- 企(74668)
- 企业(74668)
- 方法(55726)
- 数学(49032)
- 数学方法(48261)
- 财(34812)
- 农(32785)
- 中国(30730)
- 业经(26339)
- 制(25805)
- 贸(25599)
- 贸易(25584)
- 易(24987)
- 学(23620)
- 技术(22340)
- 务(21711)
- 财务(21638)
- 财务管理(21583)
- 地方(20901)
- 农业(20621)
- 企业财务(20430)
- 理论(19565)
- 银(19312)
- 银行(19251)
- 行(18251)
- 融(17805)
- 机构
- 学院(421576)
- 大学(420650)
- 济(169563)
- 经济(166052)
- 管理(164081)
- 理学(142416)
- 理学院(140883)
- 管理学(138104)
- 管理学院(137335)
- 研究(137287)
- 中国(103861)
- 京(87381)
- 科学(86310)
- 财(79827)
- 农(75637)
- 所(69333)
- 业大(66969)
- 中心(64609)
- 江(63695)
- 财经(63255)
- 研究所(63065)
- 农业(59952)
- 经(57409)
- 北京(54007)
- 范(51924)
- 经济学(51883)
- 师范(51206)
- 院(50006)
- 州(49882)
- 经济学院(46979)
- 基金
- 项目(288887)
- 科学(227316)
- 基金(210109)
- 研究(204646)
- 家(185555)
- 国家(184036)
- 科学基金(157964)
- 社会(129675)
- 社会科(123069)
- 社会科学(123034)
- 省(115025)
- 基金项目(110962)
- 自然(105110)
- 自然科(102794)
- 自然科学(102764)
- 自然科学基金(100962)
- 划(96792)
- 教育(96117)
- 资助(86229)
- 编号(81557)
- 重点(65570)
- 成果(65190)
- 创(63665)
- 部(63268)
- 发(61058)
- 创新(59058)
- 课题(56875)
- 科研(56323)
- 计划(54482)
- 教育部(54104)
- 期刊
- 济(178968)
- 经济(178968)
- 研究(115765)
- 中国(83725)
- 学报(71082)
- 农(67614)
- 财(64528)
- 科学(63273)
- 管理(61575)
- 大学(53635)
- 学学(50861)
- 农业(45520)
- 教育(45001)
- 技术(38767)
- 融(36537)
- 金融(36537)
- 财经(31152)
- 业经(29869)
- 经济研究(29266)
- 经(26689)
- 业(25738)
- 问题(23568)
- 统计(21489)
- 版(21482)
- 技术经济(21256)
- 科技(20931)
- 策(20392)
- 贸(20245)
- 商业(18941)
- 理论(18766)
共检索到6134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薛军 陈晓林 王自锋 陈培如
中间品在全球化生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关键中间品贸易不畅会制约最终品厂商的生产与研发活动,进而影响全球分工格局。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关键中间品部门的两国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引入关键中间品不可替代性假定,量化模拟了北方国家限制关键中间品出口对其自身创新水平、南方国家技术模仿以及两国福利的影响,并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中间品关税的调节作用。模拟结果发现:关键中间品出口质量限制不利于北方国家的技术创新及其生产的跨国转移,反而会增加南方国家的技术模仿强度。跨国投资的减少无法充分发挥两国的比较优势,这会扩大两国的收入差距,同时对两国福利水平均有不利影响。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中间品关税变化均不会改变关键中间品出口质量限制对模仿、创新的影响方向,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会强化关键中间品出口质量限制的创新效应、弱化模仿效应,增加中间品关税则对两种效应均有负向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关键中间品在内生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董银果 黄俊闻
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增加附加值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选取2005—2012年日本HS9位编码农产品进口数据,在采用嵌套Logit模型度量各国出口到日本市场农产品质量水平的基础上,使用前沿距离模型(ABGHP)检验日本卫生与植物检疫(SPS)措施对各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日本SPS措施的标准提高后,促进了各出口国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尤其是技术落后的农产品较技术前沿的农产品实现较大的质量升级;非OECD国家技术落后企业在"熊彼特租金"的激励下加速创新,而OECD国家的技术前沿企业因自身标准较高致使创新下降。故在面对SPS等技术性贸易措施时,发展中国家出口企业应大胆创新,通过对发达国家的技术模仿与再创新,在技术溢出效应与后发优势的作用下,缩小产品质量差距。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丰龙 徐康宁
本文基于Khandelwal(2010)提出的嵌套logit模型,采用1995-2012年中国与154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数据,测算了中国27个制造业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及其质量阶梯。结果显示,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质量指数总体相对较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指数略高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阶梯整体平均较长,其中技术密集型行业最长,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略短。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度均负面影响于出口产品的质量阶梯,进而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而资本密度与出口产品质量阶梯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此外,研发密度与出口...
关键词:
出口 产品质量 质量阶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颜卉 于梦晓 姜道奎 尹学锋
金融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监管问题,金融创新产品质量的监管成为金融创新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关于金融创新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仍缺少系统性的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也并不明晰。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咨询法,从宏观、微观角度分析了影响金融创新产品质量的10个因素,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建立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布尔计算,对模型进一步分析,找出影响金融创新产品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并通过余额宝的实例说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邓国营 宋跃刚 吴耀国
文章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进出口贸易微观匹配数据,在地区制度环境存在显著差异的背景下研究中间品进口、制度环境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中间品进口通过"竞争效应"、"知识溢出效应"、"中间品质量效应"以及"中间品多元化效应"机制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但提升效果会因企业所有制、贸易方式、中间品进口来源国、技术复杂度不同而具有显著的异质性;(2)制度环境改善一方面可以直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强化了中间品进口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中间品进口与制度环境在影响出口产品质量方面存在互补性;(3)文章进一步从动态视角考察了进口持续期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得出二者呈现"U"型关系,短期进口无法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持续进口以及适时进入可以显著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本研究为中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改善区域制度环境提供了理论与现实支撑。
关键词:
出口产品质量 中间品进口 制度环境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郭小东 吴宗书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创意产品出口的影响,并以此建立计量模型,利用美国2006-2010年的创意产品出口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进口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增强有利于创意产品出口,而且在考虑模仿威胁的情况下,这种正效应依然显著。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意产品贸易中的正效应大于在货物贸易中的正效应。创意产品对知识产权保护更敏感。
关键词:
创意产品 贸易 知识产权保护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尚冰冰 杨纪红
产品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体现,新发展格局下进口高质量中间品是提升我国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研究我国中间品进口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中间品进口规模以及进口中间品与本国自产中间品的技术差距同出口产品质量之间都呈倒U型特征。分样本检验结果显示:来源于发达国家的中间品,其技术差距与出口产品质量负相关;来源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品,其技术差距与出口产品质量正相关。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处理了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据此,提出要持续优化进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中间产品进口 出口产品质量 技术差距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董银果 黄俊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与食品安全、动植物健康和环境安全密切相关的卫生与植物检疫(SPS)措施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中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中国农产品最主要的出口市场——日本为例,基于2005~2012年日本海关进口HS9位编码农产品贸易细分数据,采用嵌套Logit模型对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进行测度。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区间中国出口农产品质量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正N型"变动;与其他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横向比较发现,中国蔬菜、水果、咖啡茶叶及香料和杂食干果四大类农产品质量与印度基本持平,但与荷兰、法国等国家农产品质量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罗丽英 齐月
文章从技术创新路径的视角研究了技术创新效率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理论层面,探讨了技术研发效率、技术转化效率和综合技术创新效率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机制。经验层面,利用2000~2013年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的贸易数据,以修正的H-S模型测算了我国制造业26个子行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然后进行了总体和分类别的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综合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技术研发效率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在高技术行业体现的最为显著;技术转化效率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最大的影响效应存在于中技术行业。基于此,文章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品质量 技术创新效率 H-S模型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明 赵映雪
促进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然而,关于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和潜在机制依然存在争议。本文利用中央政府“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2006—2013年的企业层面数据,探索了环境规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有效约束了受规制企业的污染排放行为并促进了其出口产品质量的升级,环境规制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做出贡献的结论在考虑政策设计的非随机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同时期的其他环境事件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显示,环境规制对一般贸易和非国有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效应更明显,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力度可以强化环境规制与出口产品质量的正向关系;机制检验显示,由环境规制引发的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本文为政府制定科学的环境政策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提供了经验支撑。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耿晔强 常德鸿
将企业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释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随后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整体上看,企业创新显著地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在进行异质性分析之后,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对加工贸易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大,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增强创新因素对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影响更多地是通过集约效应的传导。研究为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调整外贸结构提供了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莉 黄汉民
本文基于企业创新视角,分析契约执行制度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影响机制和效应,运用我国29个省份1998—2013年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完善的契约执行制度不仅直接促进出口产品质量提升,还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先进技术选择效应”“创新权益保障效应”三条路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理论层面的影响机制较好地通过固定效应计量检验,分产业类别和企业所有制类别的实证结果也支持以上结论。在使用《2008中国营商环境报告》中强制执行合同指标数据进行截面分析和系统GMM法估计后,结果依然显著。因此,未来我国需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契约执行制度质量、激励企业创新投资和保障创新企业利益等方面做更多工作,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高静 李珊珊 向国成
贸易自由化下关税降低竞争加剧时,中间品进口的增加会有利于出口质量的提升。质量阶梯高的企业会因为竞争加剧,一方面激发自主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匹配、吸收与模仿中间品进口技术从而提高出口质量。但是质量阶梯低的企业会因为研发沉没成本以及创新的沮丧效应而无法有效吸收进口中间品技术。本文对企业出口质量阶梯理论进行检验,发现离技术前沿最近的企业才会在关税下降时提高出口质量,大部分企业的出口质量会因此而降低。中间品进口能通过中间品进口规模扩大、质量增加、技术外溢效应等渠道提高企业的出口质量。其中,中间品规模的扩大对出口质量提升的效应显著性最差,质量阶梯最低组企业中间品规模越大出口质量反而下降;中间品进口质量对出口质量提升效应最稳定,而中间品进口技术外溢效应对不同类型企业出口质量提升效果差异性最大。同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效率越高的企业出口规模越小,出口质量越高。
关键词:
关税 质量阶梯 中间品进口 出口质量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宁烨 张亚男 刘琦
本文以环境规制作为解释变量,基于2003~2010年中国19个行业出口产品质量和环境规制数据,采用固定效用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呈"U"型,即环境规制增强前期成本效应大于创新效应,经营成本提高导致产品质量下降;环境规制增强后期创新效应大于成本效应,研发创新促使产品质量提高。不同行业对环境规制的敏感度不一样,将样本数据中涉及的19个部门,分为重污染行业和轻污染行业进行分类回归,回归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对轻度污染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呈倒"U"型,即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环境规制对重度污染行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呈"U"型,即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据此,提出有效利用环境规制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发展绿色贸易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舒
笔者指出沿价值链产业升级路径主张存在的逻辑缺陷与不足,提出沿产品质量阶梯进行产业升级的观点。对历史上较长时期跨度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纺织产业升级实践的考察支持了本文的观点,笔者发现这些国家或地区纺织产业升级过程中通常采用的产品升级、设备更新、地理转移和组织管理改进这四条路径中,沿质量阶梯进行的产品升级是核心路径,其他路径由于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和短期效应而处于从属地位。基于此,笔者提出中国政府在制定促进产业升级政策时,应以促进产品升级为核心导向,重视产业内升级并应首先提供有利于产业组织调整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
产业升级路径 产品质量阶梯 产品升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