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46)
- 2023(14457)
- 2022(12248)
- 2021(11450)
- 2020(9580)
- 2019(21430)
- 2018(20915)
- 2017(40879)
- 2016(22011)
- 2015(24031)
- 2014(23506)
- 2013(22999)
- 2012(20885)
- 2011(18617)
- 2010(18261)
- 2009(16729)
- 2008(16162)
- 2007(13835)
- 2006(11974)
- 2005(9896)
- 学科
- 济(94976)
- 经济(94870)
- 业(69171)
- 管理(61258)
- 农(48025)
- 企(47701)
- 企业(47701)
- 方法(46164)
- 数学(42188)
- 数学方法(41770)
- 农业(31601)
- 财(23799)
- 业经(23489)
- 中国(21722)
- 贸(17756)
- 贸易(17750)
- 地方(17666)
- 制(17309)
- 易(17288)
- 学(16202)
- 务(14900)
- 财务(14868)
- 财务管理(14832)
- 技术(14297)
- 企业财务(14170)
- 环境(13748)
- 体(12804)
- 银(12624)
- 银行(12579)
- 融(12537)
- 机构
- 学院(305905)
- 大学(301647)
- 济(128777)
- 经济(126616)
- 管理(123297)
- 理学(109417)
- 理学院(108336)
- 管理学(106506)
- 管理学院(105975)
- 研究(96709)
- 中国(74028)
- 农(70508)
- 科学(60240)
- 京(59741)
- 财(55646)
- 农业(54652)
- 业大(53902)
- 所(47276)
- 中心(46747)
- 财经(46015)
- 研究所(43435)
- 江(43076)
- 经(42484)
- 经济学(39633)
- 范(36457)
- 经济学院(36240)
- 师范(35986)
- 北京(35588)
- 经济管理(35156)
- 农业大学(34900)
- 基金
- 项目(221059)
- 科学(175678)
- 基金(164613)
- 研究(156336)
- 家(145166)
- 国家(143919)
- 科学基金(124529)
- 社会(103564)
- 社会科(98043)
- 社会科学(98018)
- 基金项目(88127)
- 省(86186)
- 自然(81995)
- 自然科(80167)
- 自然科学(80146)
- 自然科学基金(78770)
- 划(72318)
- 教育(71035)
- 资助(65759)
- 编号(60856)
- 部(49733)
- 重点(49593)
- 发(47229)
- 创(46746)
- 成果(45953)
- 国家社会(43833)
- 创新(43744)
- 科研(43137)
- 教育部(42628)
- 人文(41729)
共检索到4212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甲 徐静文 张红霄
流转租金的市场化是农地要素市场发育的重要表征,当前我国农地市场中租金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不完善。以转出方面临的流转事后交易费用为理论分析起点,基于2020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收集的1648个农地流转样本,采用OLS、2SLS和CMP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关系治理对流转租金的影响以及县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第三方介入对关系治理格局的改变和租金决定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流转双方的关系越紧密,信任和声誉机制约束发挥作用的强关系治理能够减少事后交易费用,双方就这部分交易费用进行博弈使得流转租金低于市场价格;县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第三方介入流转,替代了关系治理在减少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改变了熟人社会的关系治理格局,流转租金接近于市场价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甲 徐静文 张红霄
流转租金的市场化是农地要素市场发育的重要表征,当前我国农地市场中租金的价格形成机制并不完善。以转出方面临的流转事后交易费用为理论分析起点,基于2020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收集的1648个农地流转样本,采用OLS、2SLS和CMP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关系治理对流转租金的影响以及县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第三方介入对关系治理格局的改变和租金决定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流转双方的关系越紧密,信任和声誉机制约束发挥作用的强关系治理能够减少事后交易费用,双方就这部分交易费用进行博弈使得流转租金低于市场价格;县和乡镇政府、村委会等第三方介入流转,替代了关系治理在减少交易费用方面的作用,改变了熟人社会的关系治理格局,流转租金接近于市场价格。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荣源 林文声
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实证分析农产品价格政策对村庄农地流转租金及农户农业经营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政策显著提高了农地流转租金,正向影响农户农业经营规模。但农产品价格政策抬高农地流转租金会间接减少农户农业经营规模,农地流转租金上涨侵蚀政策规模扩大效应的比例为18%。对于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较多的村庄,农产品价格政策更能通过抬高农地流转租金来间接减少农户农业经营规模,农地流转租金上涨侵蚀政策规模扩大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4%和3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荣源 林文声
采用2011—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实证分析农产品价格政策对村庄农地流转租金及农户农业经营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产品价格政策显著提高了农地流转租金,正向影响农户农业经营规模。但农产品价格政策抬高农地流转租金会间接减少农户农业经营规模,农地流转租金上涨侵蚀政策规模扩大效应的比例为18%。对于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较多的村庄,农产品价格政策更能通过抬高农地流转租金来间接减少农户农业经营规模,农地流转租金上涨侵蚀政策规模扩大效应的比例分别为14%和32%。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伟 邢娇阳
农地流转租金关联着流转双方的切身利益,决定着流转双方的意愿、流转规模和流转期限。由此,笔者在对四川、安徽和河北一些地方调研的基础上,对各地流转中的租金计算方式进行考察,在吸收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农地所具有的功能,借鉴《农地估价规程》,把农地流转租金修正为结合本地市场粮食主要作物的租金锁定法。
关键词:
农地流转 租金实践 模型修正 租金锁定法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伟群 韩亮
长租公寓管理人所主导的"租金贷"本质是一种信用贷产品,具有资金池、期限错配、放大资金杠杆等金融属性。"租金贷"本身孕育着合同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等,一旦管理人资金链断裂,房屋所有权人和实际承租人维权极为困难,为此,需要突破思维障碍,多头并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部分第三方金融机构(尤其是一些非银行类消费金融机构)为实际承租人提供信用贷款支持,却未能主动披露放贷实情和进行风险提示的规范操作,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实际承租人的利益,需承担相应的损失填补责任。此外,对"租金贷"合同条款进行强制备案也不可或缺,同时建立公益诉讼和代表人诉讼制度。唯有尽快建章立制,杜绝市场投机,才能让长租公寓回归"长住"本质,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文勇 孟庆国 张悦
本文基于黑龙江和四川的调查数据,通过由地权稳定性、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构成的制度分析框架,分别对租入农地农户和租出农地农户农地流转中的租约形式决策(即以书面或口头形式签订租约)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对于租入农地的农户来说,交易成本对其是否签订书面租约有显著正向影响,机会成本和地权稳定性影响不显著;对于租出农地的农户来说,交易成本对其是否签订书面租约有显著正向影响;机会成本对是否签订书面租约有显著正向影响,地权稳定性影响不显著。在黑龙江和四川两地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农地流转中租约形式的决定因素并解释现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珂 刘卫柏 魏逊 钟士宇
土地流转租金的市场化是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育的重要特征,当前农村土地市场中流转租金的形成机制并不健全。土地流转租金居高不下甚至快速上涨对土地流转的规模和速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给出了阐释,但鲜有从农业经营外包影响农村土地流转视角的阐释。使用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基于湖南、吉林和重庆3省(市)2014—2020年实地跟踪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农业经营外包对农村土地流转租金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经营外包明显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租金的上升,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经营外包显著提升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经营能力,增大了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需求,打破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供求平衡关系,出现流转市场中农村土地供不应求的情形。但是,没有直接证据表明农业经营外包会对小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此外,农业经营外包在丘陵地区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租金快速上升的作用不明显。文章提出转变小农户的传统观念,引导小农户参与农业经营外包,全面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吴学兵 尚旭东 何蒲明
政府补贴被认为是推动农地流转的有效途径,但其对农地流转租金的影响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中1781户农地转出户数据,分析了政府补贴对农地流转租金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农地有偿流转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而农户分化在其中发挥了显著的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随着农户人情交往和家庭收入的增加,以及选择在城市生活,农户倾向选择无偿流转,这主要归咎于土地产权安全的考虑。据此提出: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业保险和担保向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培育农地流转中介市场,构建农地流转定价机制;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退出和农业生产托管。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完善政府补贴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纪月清 顾天竹 陈奕山 徐志刚 钟甫宁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直是理论与政策研究的热点。在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同时,扩大地块规模也是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面。小规模细碎化经营一些广为人知的影响是它既表现出妨碍规模经济效率的一面也表现出有利于范围经济的一面。很少被提及的另一个影响是在紧挨着的小地块上如果不同步生产相同作物将会有强烈的外部性,因此个体决策自由度和配置效率受限,即无法迅速地将地块配置到高价农产品的生产中。基于租金可以简单而全面反映地块价值的假设,不同地块规模的经济价值差异应当表现为每亩地租的差别,本研究利用8省调查数据评估当前条件下地块规模扩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已有研究从农地产权安全感知的角度发现,农地调整经历会弱化确权农户的租金要价上涨效应。但笔者认为,由于农地无调整农户的特殊性,导致产权安全感知无法逻辑一致地解释农地确权的租金要价决定,并基于地权调整将诱发确权农户更加珍惜土地的逻辑主线解释确权农户的租金要价上涨效应。本文构建“农地确权—调整经历—租金要价”的分析框架,探讨不同类型的农地调整经历对确权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机理。本文使用全国9省调查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结果表明:农地确权与农地调整经历均会诱发农户租金要价上涨,且租金要价分别上涨39.2%和16.9%;农地调整经历会影响确权后农户的农地转出要价,无农地调整经历和农地小调整经历均会诱发确权农户对土地的珍惜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租金上涨效应;而经历过激烈地权争夺的确权农户将更加珍惜土地并显著强化其流转租金上涨意愿。农地调整经历的强烈程度对确权农户租金要价的影响呈现线性上升的趋势。笔者强调,农地确权的租金要价决定具有情境依赖性,地权调整经历将诱导农民更加珍惜所获得的农地产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一、问题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中国农业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6])。农业生产成本增幅远超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急剧挤压农业生产获益空间。其中,土地流转租金上涨已经成为中国农业高成本的重要原因~([7])。杜挺和朱道林~([8])发现,中国土地流转租金在2009—2017年上涨了33.3%。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数据显示,2005—2015年,中国农地流转率以年均20.53%的速度提升,但明显低于同期地租年均24.60%的上涨速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江淑斌 苏群
本文基于江苏省684份农户调查样本,考察了农地租金分布,分析了农地流转障碍。研究表明,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分别从相反方向影响农地租金,农地细碎化和禁止农地买卖使农地未能在不同用途之间充分流动,导致农地租金分布趋于分离,农地流转呈现"租金分层"现象。这表明农地资源并未实现有效配置,农地细碎化和农地制度限制了市场作用的发挥,建立地籍管理制度和改革农地制度是促进农地流转的关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徐章星 张兵 尹鸿飞 王善高
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推进工商资本下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工商资本下乡行为异质性的视角,从租赁农地和提供机耕服务两个方面梳理工商资本下乡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可能路径,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工商资本下乡对农户农地流转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44.46%和25.01%的调查农户所在村有工商资本下乡租赁过农地和提供过机耕服务;21.17%和72.06%的调查农户所在村有工商资本不止一次下乡租赁过农地和提供过多元化惠农服务。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显著降低了农户的农地转入概率,对农户的农地转出决策影响不显著;工商资本下乡提供机耕服务显著提高了农户的农地转入概率,降低了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户主年龄、性别、家庭实际耕地面积和村居劳动力年龄结构等因素也能够促进农地流转。随着工商资本下乡租赁农地强度的增加,将降低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概率;若工商资本下乡提供多元化惠农服务,将显著提高农户的农地转入概率,降低农户的农地转出概率。因此,需加强对农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警惕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大量"圈地"导致的土地"非粮化"和"非农化"现象,加快建立工商资本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姜美善 李景荣 米运生
在耕地细碎化和信息不对称性的条件下,银行处置农地抵押品时面临的高昂单边交易费用,并严重制约了中国农地抵押贷款的发展。本文理论探讨了第三方组织参与降低农地处置交易费用和提高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的内在机理和实践模式;基于中国九省的农户调研数据,利用半参数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内生型组织和外生型组织都能够通过信息优势降低处置农地的交易费用,提高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与外生型组织因政策驱动下的间接作用相比,内生型组织在利益驱动下,降低总交易费用的幅度更大。本文建议,应鼓励内生型组织和外生型组织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到农地抵押贷款的不同环节,实现正规和非正规金融组织的互联;加快建立农地评估体系及产权流转市场,以提高农地可交易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