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59)
2023(8322)
2022(6923)
2021(6474)
2020(4903)
2019(10748)
2018(10464)
2017(19966)
2016(10291)
2015(11042)
2014(10365)
2013(9851)
2012(8693)
2011(8050)
2010(8029)
2009(7747)
2008(7064)
2007(6164)
2006(5386)
2005(4134)
作者
(25954)
(22060)
(21803)
(20746)
(13494)
(10521)
(9818)
(8524)
(8336)
(7685)
(7310)
(7289)
(6790)
(6572)
(6547)
(6545)
(6528)
(6312)
(6250)
(6059)
(5254)
(5224)
(5119)
(5093)
(5031)
(4792)
(4769)
(4678)
(4365)
(4347)
学科
(40130)
经济(40081)
(31918)
管理(29091)
(24853)
(22960)
企业(22960)
农业(16602)
方法(14745)
业经(13574)
数学(12454)
数学方法(12354)
(11997)
中国(11812)
(9942)
地方(9368)
(7468)
(7363)
贸易(7360)
农业经济(7224)
(7138)
(6864)
(6811)
(6639)
收入(6558)
发展(6513)
(6504)
(6464)
财务(6455)
财务管理(6442)
机构
学院(140390)
大学(134742)
(55885)
经济(54676)
管理(54369)
理学(47824)
理学院(47294)
管理学(46470)
管理学院(46215)
研究(43193)
中国(32858)
(26230)
(25771)
科学(25018)
(24923)
财经(21084)
中心(20906)
(20095)
业大(19874)
(19569)
(19556)
师范(19460)
(19194)
农业(18062)
研究所(17677)
经济学(17343)
(16452)
经济学院(15689)
(15624)
财经大学(15531)
基金
项目(97978)
科学(79050)
研究(75938)
基金(71922)
(61448)
国家(60829)
科学基金(53397)
社会(51486)
社会科(48400)
社会科学(48390)
(39277)
基金项目(38375)
教育(34757)
自然(31991)
(31938)
编号(31933)
自然科(31303)
自然科学(31298)
自然科学基金(30724)
资助(26741)
成果(25359)
(21863)
重点(21840)
(21524)
课题(21480)
国家社会(21363)
(21029)
(20469)
人文(19556)
(19556)
期刊
(67996)
经济(67996)
研究(38033)
(29715)
中国(26480)
科学(19674)
(19587)
农业(19232)
学报(19074)
管理(17966)
业经(16199)
大学(15598)
学学(14999)
教育(14645)
(13238)
金融(13238)
经济研究(10180)
财经(9849)
技术(9742)
问题(8641)
(8550)
农业经济(8483)
(8138)
农村(8121)
(8121)
商业(7358)
社会(6853)
(6790)
现代(6341)
科技(6028)
共检索到1978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晓军  
在乡村治理过程中,乡与村的关系直接受到乡镇嵌入强度和村组反嵌强度的相互影响和作用。通过对乡村互嵌强度关系的演化,本文分析了乡村治理格局的类型,提出了以强化乡镇的导向作用、夯实村组的责任主体地位以及提升农民参与的效果等建议和对策来构建"乡镇导向、村组负责、农民参与"的乡村协同治理格局,这为进一步探究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治理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连刚  陈天庆  文枚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农民合作社通过发挥自身经济功能可推动乡村发展,并不断向社会领域拓展和延伸,已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载体。通过分析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基于嵌入性视角提出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三重路径,即资本嵌入、政治嵌入和文化嵌入,提出合作社参与乡村治理的路径,即规范合作社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完善激励机制。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袁宇阳  
推进乡村数字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率的重要路径。从嵌入性视角出发,在数字治理技术供给乡村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合理的认知、行政、文化以及关系的嵌入。然而,由于数字鸿沟下农民数字认知不足、“数字锦标赛”下的“数字政绩”激励、“外生性”数字治理的地方排斥、“数字脱域”下“基层-农民”关系脱嵌等原因,当前我国乡村数字治理存在一定的认知嵌入不足、行政嵌入过度、文化嵌入缺位以及关系嵌入弱化等多重困境。应该有序推进数字治理、普及乡村数字教育,改善乡村数字治理考核体系,促进乡村本土治理文化内容融入数字治理,多途径增进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基层-农民”关系,以此塑造良好的嵌入性环境,真正实现有效乡村数字治理。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姚荣  
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从"文字不下乡"到"文字下乡"再到"文字上移"三个阶段。依据韦伯"理想类型"的概念工具以及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本文提出我国乡村教育总体上经历了从"嵌入"到"悬浮"的历史变迁。根据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乡村教育"嵌入"分为清末民初前的"内生型嵌入"与清末民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行政型嵌入"两种类型。与此相应,乡村教育的"悬浮"则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教育变迁的总体趋势。根据不同地区乡村教育"悬浮"的不同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乡村教育的"悬浮"趋势可以分为政府外力驱动下引起的"外驱型悬浮"与乡土社会从"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变迁而引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寒非  
通过调查黔东南地区归平侗寨房族组织结构及其特点发现,房族组织是当地重要的乡村自组织,法治巧妙地"嵌入"族规和纠纷解决之中。乡村自组织资源非常丰富,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和法治推进的本土资源。法治嵌入乡村自组织主要有制度嵌入、规则嵌入以及行动嵌入三种方式。制度嵌入主要通过"行政权主导乡村自组织制度设计"机制实现;规则嵌入主要通过"正式规则的非正式转化"机制实现;行动嵌入主要通过"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机制实现。基于乡村自组织的"嵌入式法治"是当前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模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目标的关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孙倩  马英  
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背景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平台,越来越多数字化程序的运用,给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乡村治理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核心组成,其效能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治理的综合实力。因此,研究数字化技术如何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辨析数字化乡村治理的概念,分析现阶段数字技术在推进乡村治理中所面临的困境,提出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乡村治理效率的对策,完善现阶段数字乡村治理体系,为实现智慧化乡村治理目标奠定基础。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孙悦  
现阶段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基层组织涣散、产业结构不完善、经济发展缓慢、公共事务受关注度不高等现象。农民合作社可以呈现出多项乡村治理优势,能够满足乡村治理实践工作开展,以农民为主体能够发挥资源共享作用,使得农民个体力量得到有效集中,从而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推广。本文梳理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治理中的具体嵌入背景,结合相应原因,提出具有可实施性的改进建议,农民合作社嵌入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谢炜  赵烁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不仅履行了对村域禀赋要素和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统筹,更成为村治模式的改良因子,使得治理生态系统的重构与新主体的深度嵌入成为可能。农民合作社嵌入乡域治理蕴含了关系嵌入、功能嵌入和结构嵌入三重路径:关系嵌入以信任为首要前提,以协作为过程表征,以竞争为辅助信号;功能嵌入以组织的价值属性能够满足治理需求为基础,可区分“本源功能嵌入”与“溢出功能嵌入”;结构嵌入具有高阶属性,侧重强调主体在社会网络中所处的“中心性”位置。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是影响农民合作社嵌入基层治理的双重显性要素,基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强弱程度及其不同组合,既可识别农民合作社“组织脱嵌”的风险,也可区分农民合作社关系嵌入、功能嵌入或结构嵌入的差异性样态。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赵彦志  周守亮  
科研组织是知识生产与创新的核心部门,在知识价值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治理效果将直接影响知识经济发展的进程。治理模式与机制及其创新绩效成为科研组织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运用网络治理理论,构建以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和文化嵌入三种方式为基础的科研组织治理模式。各利益主体在组织中通过信任机制与协同机制相互作用,实现知识共享、风险共担、协同创新,进而提升创新绩效、实现组织目标。研究结论说明,科研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联系过于紧密,应重视引入外部研究人员,加强互补性信息与资源的获取。与信任机制相比,协同机制对绩效的影响更显著,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协同机制已成为实现科研组织知识创新与协同效应的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永君  李丹阳  阳清  
柔性嵌入是驻村干部通过沟通、对话、协商参与乡村治理的管理实践。柔性嵌入式治理并非单纯的行政制度吸纳与整合,而是包括文化嵌入、认知嵌入、关系嵌入在内的多维柔性嵌入的互动与治理的过程。从辽宁省X县的治理实践来看,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仍受根深蒂固的刚性治理思维、运转不畅的民主协商机制、薄弱的乡村社会资本、匮乏的村庄公共精神等现实因素掣肘。需要从转变刚性治理观念、运用情感治理技术、完善基层协商机制、挖掘乡村内生资源、培育村庄公共精神等层面进一步激活柔性嵌入机制,持续提升驻村干部参与乡村治理效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嵘均  喻包庆  
在当下中国,随着以“技治主义”为核心的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乡村社会治理逐步显现数字治理与乡村礼俗社会运行二者之间衔接不畅的问题。这一现实反映出,以技术理性为核心、以现代性为导向的数字治理与以价值理性为核心、以传统习俗为准绳的乡村礼俗社会二者之间存在着潜在张力。这一潜在的张力,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为由于二者在自身所要求的制度规范、过程适应以及价值耦合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抵牾、摩擦乃至排斥,但这并不表明数字治理和乡村礼俗社会之间是不可调谐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又是可以相互融合并达成相互依存的同一体。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过程中,既要适切地评估数字治理嵌入乡村礼俗社会后技术理性作用、正式制度运行、过程衔接顺畅以及价值理性耦合等方面的治理效能,又要重视和运用好乡村礼俗社会固有的非正式制度、礼俗秩序以及乡土人情等文化传承禀赋的治理价值,并在价值取向、治理边界以及运行秩序等方面进行调谐,逐步构建二者相融相合、相互依存的乡村治理体系。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张闯  张涛  庄贵军  
传统渠道权力研究缺少对渠道关系网络背景的关注。从社会网络关系嵌入的视角切入渠道权力的研究,将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关系强度变量纳入渠道权力研究框架,考察渠道关系强度不同维度对渠道成员应用渠道权力以及权力应用对渠道冲突和渠道合作的影响。以制造商及其与分销商关系为研究对象,获得278个制造商样本的调查数据,应用SPSS 15.0软件和多元层次回归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渠道关系中的亲密程度和互惠程度对渠道成员应用强制性权力和非强制性权力分别具有负向和正向显著影响;情感强度对制造商应用强制性权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其应用非强制性权力没有显著影响;渠道关系嵌入的行为和情感要素对渠道权力应用有不...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晓棠  董广茂  
关系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悖论。本文从创新实质即知识重构入手破解悖论,提出网络嵌入强度影响企业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最终外在反映为企业创新绩效差异。弱联结有利于元素知识的搜索,增加了企业知识重构的潜力;而强联结则更有利于知识元素的获取、吸收以及架构知识的形成,增加了企业知识重构的能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佘国梁   马流辉  
乡村公共生活是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状况与组织程度是衡量乡村治理水平的关键指标。本文以上海郊区乡村治理经验为典型案例,基于系统与生活分析视角,分析大都市郊区乡村良好公共生活治理的实现路径,不同主体在公共生活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其中体现的国家与农民联结关系。研究发现,国家介入下的公共空间生产、社会组织协同下的公共服务递送以及村民的行动参与,构成了乡村公共生活治理的三重实现路径,共同形塑了当下的乡村公共生活样态。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系统从行政吸纳社会,转向嵌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借此弥合系统与生活之间张力的治理逻辑。在这一过程中,民众在获得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而国家则实现其权力在农村基层的重塑,最终将国家与个人进行有效联结。这启发我们在化解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的现实困境时,要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构建公共生活治理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并充分发挥农民的行动主体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