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10)
2023(7465)
2022(6316)
2021(5608)
2020(4637)
2019(10421)
2018(10273)
2017(19350)
2016(10513)
2015(11682)
2014(11763)
2013(11777)
2012(10779)
2011(9936)
2010(10159)
2009(10023)
2008(9880)
2007(9089)
2006(8190)
2005(7162)
作者
(30916)
(26350)
(26079)
(24852)
(16579)
(12521)
(11802)
(10144)
(10050)
(9469)
(8980)
(8684)
(8653)
(8393)
(8311)
(7854)
(7712)
(7517)
(7493)
(7460)
(6750)
(6502)
(6295)
(6058)
(5945)
(5888)
(5858)
(5759)
(5439)
(5224)
学科
(43462)
经济(43375)
(36560)
管理(35902)
(27641)
企业(27641)
(23926)
方法(16544)
农业(15946)
(15304)
(14529)
数学(14245)
数学方法(14089)
业经(14033)
中国(11768)
(10105)
(8498)
地方(8441)
(8440)
银行(8422)
(8365)
财务(8346)
财务管理(8325)
体制(8250)
(8045)
企业财务(7961)
(7673)
金融(7671)
(7428)
(7218)
机构
学院(156123)
大学(155616)
(63856)
经济(62333)
管理(59154)
研究(52798)
理学(51013)
理学院(50433)
管理学(49527)
管理学院(49241)
中国(41457)
(33295)
(31741)
科学(30785)
(30351)
(26390)
财经(25419)
(24923)
中心(24834)
业大(23844)
研究所(23548)
(22908)
农业(22548)
(19952)
师范(19736)
经济学(19663)
北京(19563)
(19371)
(19126)
(18603)
基金
项目(103533)
科学(82385)
基金(76453)
研究(76326)
(66487)
国家(65854)
科学基金(56564)
社会(50923)
社会科(47982)
社会科学(47973)
(40630)
基金项目(40528)
自然(35341)
教育(34747)
自然科(34512)
自然科学(34500)
自然科学基金(33908)
(33662)
编号(30259)
资助(30113)
成果(25453)
(25311)
(23484)
重点(23368)
(21881)
(21552)
课题(21367)
国家社会(21250)
教育部(20391)
创新(20238)
期刊
(78566)
经济(78566)
研究(46549)
中国(35280)
(33762)
(27048)
学报(25714)
科学(24434)
管理(22016)
农业(21591)
大学(20580)
学学(19738)
(17681)
金融(17681)
业经(15412)
教育(14768)
财经(13182)
技术(11611)
(11245)
经济研究(10810)
问题(10202)
(9499)
农村(8517)
(8517)
(8389)
农业经济(8168)
业大(7343)
社会(7229)
科技(7209)
世界(6963)
共检索到241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安永军  
寡头治村是基层民主失序的极端形态,分析寡头治村的形成机制有助于把握基层民主建设的难点。在宗族分化的社会基础和开放选举的制度框架下,以家族关系为基础的自己人关系在精英的权力竞争中被政治化,成为精英的政治支持集团。寡头治村的形成在于寡头个人的能量超出其他精英,且在村庄内构建了笼罩性的自己人关系网络,从而建立稳固的权力基础。在自己人关系网络居于主导的情况下,公共关系变得私人化,在利益分配和村庄治理中,私人原则均居于主导地位,公共性的制度运作被吸纳,而公共关系的私人化又反过来巩固了寡头的自己人关系网络。在实际的村治格局中,公与私是混合在一起的,而村干部的行为向公的方向还是向私的方向偏移,取决于村干部的自己人关系网络的强弱。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黎  
寡头治村意味着村级民主治理的异化,在村级治理实践中,笼罩性的私人关系网络和垄断性的公共资源分配构成了寡头治村的核心特征。通过建构治村的合法性话语,以及笼络分散的地方精英,寡头实现了专断权力的再生产。乡村治理中的灰色利益、乡村关系中的政治合谋以及村庄社会的低度关联为寡头治村提供了必要空间。寡头治村塑造了私人性的村庄秩序,给村级治理带来了不良后果。将村级治理寄托于寡头的善意是不现实的,党和国家要激活村级组织的公共性,实现村级民主化治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强  
在农村集体经济全面转向以集体土地和物业出租为主要形式的租赁型经济条件下,基层政府针对集体资产经营的行为模式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演进脉络和场景变迁,提出“吸纳性规制”概念,用以分析基层政府主导集体资产经营的政策实践。经验研究发现,基层政府一方面完善集体资产持有、交易、使用等环节的具体规则,持续推动行政监管扩容;另一方面通过基层组织支配和集体资产代管,完成对集体资产经营权的接收。二者构成了吸纳性规制的不同实践层次,展现了行政权力的边界延展与行政系统的职能扩充。在这一过程中,基层政府注重寻求“合法性策略”与“实质性目标”之间的平衡,将规范经济秩序、提高经济绩效作为获致集体资产经营主导权的重要基础。吸纳性规制具有促进集体经济规范运行、提高集体收益的积极功能,但是也可能带给基层政府更多应对复杂市场环境、介入集体产权纠纷的压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余涛  
当下中国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中,除了通常意义上国家层面的正式制度,还存在着大量地方法制理论所关注的"小制度"。这些"小制度"有多种存在形式,包括民主恳谈、阳光村务、"一事一议"制度等。它们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政府的理性设计,而是在不同时间和领域中,互相独立的多重过程互动作用下自生自发的。农村基层"小制度"的存在有其合法性与合理性,培育、推进"小制度"的成长,分析研究这些制度如何在基层发挥作用,有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完善与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雅娜  
在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国家与农民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以赵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例,国家与农民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合作式吸纳"的关系类型。农民的发展意愿与诉求表达以及基于需求契合的政府回应构成了合作式吸纳的生成基础。地方政府与农民通过合作克难与合作创新推动改革与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以合作为依托,通过需求整合、制度吸纳与协同引导等方式,实现农民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合作式吸纳"框架下,国家与农民之间生发出一种基于行动的互惠关系,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与自下而上的农民自治之间的张力得以有效调和,一种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得以呈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雅娜  
在国家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国家与农民关系产生了新的变化。以赵村的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例,国家与农民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合作式吸纳"的关系类型。农民的发展意愿与诉求表达以及基于需求契合的政府回应构成了合作式吸纳的生成基础。地方政府与农民通过合作克难与合作创新推动改革与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以合作为依托,通过需求整合、制度吸纳与协同引导等方式,实现农民与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在"合作式吸纳"框架下,国家与农民之间生发出一种基于行动的互惠关系,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与自下而上的农民自治之间的张力得以有效调和,一种良性互动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得以呈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荣君  
尽管村民自治中"权力获得"的过程试图通过民主选举来进行,但是"权力行使"并没有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这造成了村民自治选举与治理的脱节。从现有的理论基础、内生资本、倒逼动力、先天条件来看,村民自治吸纳协商民主来解决这一脱节问题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君  
社会转型以及基层范畴的变动,使得当前基层治理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对基层治理社会化的一种理论阐释,政府吸纳社会不同于行政吸纳社会,也不同于行政吸纳服务。通过对我国基层治理中政府吸纳社会模式的历史分析,当前"政府吸纳社会"模式在"场域"界限、目标体系、路径选择等方面推进基层治理社会化的实现和发展。政府吸纳社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正式登场,其价值与限度表现为不应只是一种技术治理,更应体现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不应只是当作一种政府管理体制,更应注重"参与式行动"治理;不应只注重基层社会的治理机制创新,还应该大力推进基层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君  
社会转型以及基层范畴的变动,使得当前基层治理被赋予新的内涵。作为对基层治理社会化的一种理论阐释,政府吸纳社会不同于行政吸纳社会,也不同于行政吸纳服务。通过对我国基层治理中政府吸纳社会模式的历史分析,当前"政府吸纳社会"模式在"场域"界限、目标体系、路径选择等方面推进基层治理社会化的实现和发展。政府吸纳社会在基层治理中的正式登场,其价值与限度表现为不应只是一种技术治理,更应体现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不应只是当作一种政府管理体制,更应注重"参与式行动"治理;不应只注重基层社会的治理机制创新,还应该大力推进基层治理的重大理论创新。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陈汉文   韩洪灵   陈帅弟   吴佳颖  
当前,由于普华永道受恒大事件和德勤受华融事件的影响,极有可能引发我国审计市场(尤其是金融业审计市场)格局从“四大”向“二大”转变,这可能会引发国家金融安全、国家经济信息安全的潜在风险以及诱发主权信用评级的变动风险。为此,本文基于国家金融安全的视角,对联合审计制度的紧迫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政策选择研究。本文的研究表明,当前的中国审计市场既急需阻止由“四大”演化为“二大”的寡头格局,又急需扶持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壮大发展,而能同时完成“阻止”与“扶持”使命的现实政策选择便是联合审计(Joint Audit)。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联合审计的制度安排、国际经验、触发条件与架构设计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监管部门与实务界关注、重视开展联合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希冀关注我国审计市场的非正常演化对国家金融安全、国家经济信息安全以及主权信用评级的潜在隐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宋晔琴   甘甜  
以数字技术助推城市基层治理是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理论及实践议题。在技术与组织“互构论”视角下构建“结构嵌入—行为吸纳”分析框架,结合上海市H街道“数字孪生城市”案例,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通过结构嵌入与行为吸纳两种机制助推城市基层治理,且在结构嵌入过程中与客观制度规范、权力结构、条块关系等结构要素“互构”,在行为吸纳过程中与主观思维理念、行为方式、治理能力等行为要素“互构”。同时,在“互构”过程中存在技术迭代与制度保障对称性不足、技术嵌入与部门壁垒张力明显、技术赋能与基层管理者能力矛盾突出等现实困境。未来应促进技术发展与制度变革互惠共生、技术嵌入与条块关系耦合互动、技术赋能与基层管理者能力平衡互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张萍  吴宏  
长期以来,对金融创新在中国金融市场扩散吸收中的时滞效应的认识往往归咎于微观市场主体缺乏吸收能力或竞争所致,而忽略了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所具有的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与金融创新国在金融体系、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金融相关率、产权制度、市场结构等因素上存在的结构性不均衡,发现异质性金融市场间的结构和金融工具比例的差异性对金融创新扩散可能产生的阻碍机制也是引发我国采纳金融创新扩散中出现时滞现象的重要原因。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自强  何静  
民主恳谈会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的创新产物,对于提高农村财政支出的合理性与透明度、保证重大事项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浙江省温岭市的民主恳谈会为例,介绍民主恳谈会的出台背景、主要类型,论述其创新之处以及在实际运行中取得的绩效,从而得出对农村制度创新的几点启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曲延春  陈浩彬  
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对于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实现农村社会有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关键在于实现制度化。当前,我国农村基层协商民主还存在制度供给不足、监督问责机制缺失、农民主体理性不足以及基层干部协商民主意识不强等实践困境。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应完善基层社会的协商参与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基层群众的协商权利,实行有效监督,建立问责机制,培育农民理性精神,增强基层干部协商民主素质,切实推进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