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17)
- 2023(14211)
- 2022(12118)
- 2021(11503)
- 2020(9236)
- 2019(21422)
- 2018(20933)
- 2017(39856)
- 2016(21676)
- 2015(24445)
- 2014(24304)
- 2013(23731)
- 2012(21507)
- 2011(19193)
- 2010(19479)
- 2009(17806)
- 2008(16340)
- 2007(14227)
- 2006(12409)
- 2005(10723)
- 学科
- 济(79444)
- 经济(79360)
- 管理(59423)
- 业(57710)
- 企(48702)
- 企业(48702)
- 方法(36408)
- 数学(31455)
- 数学方法(31054)
- 中国(28029)
- 融(26754)
- 金融(26752)
- 银(24968)
- 银行(24922)
- 行(24057)
- 农(22327)
- 财(21602)
- 业经(19577)
- 地方(19120)
- 制(17457)
- 学(17014)
- 理论(17011)
- 农业(15353)
- 务(14670)
- 财务(14605)
- 财务管理(14583)
- 贸(14302)
- 贸易(14288)
- 企业财务(13928)
- 易(13870)
- 机构
- 学院(294006)
- 大学(293492)
- 管理(115688)
- 济(110544)
- 经济(107828)
- 理学(100297)
- 理学院(99192)
- 管理学(97357)
- 管理学院(96864)
- 研究(95862)
- 中国(75994)
- 京(62098)
- 科学(59822)
- 财(51878)
- 所(47367)
- 农(45661)
- 中心(44998)
- 业大(43585)
- 研究所(43263)
- 江(42212)
- 财经(41957)
- 范(40054)
- 师范(39685)
- 北京(39416)
- 经(38164)
- 农业(35561)
- 州(35530)
- 院(35442)
- 技术(32828)
- 经济学(32724)
- 基金
- 项目(205339)
- 科学(160367)
- 研究(153716)
- 基金(145823)
- 家(126295)
- 国家(125137)
- 科学基金(107401)
- 社会(94132)
- 社会科(89093)
- 社会科学(89068)
- 省(81999)
- 基金项目(77791)
- 教育(71933)
- 自然(69133)
- 划(68562)
- 自然科(67489)
- 自然科学(67475)
- 自然科学基金(66222)
- 编号(64474)
- 资助(59670)
- 成果(52325)
- 重点(46146)
- 课题(45116)
- 部(44518)
- 发(43997)
- 创(43406)
- 创新(40255)
- 项目编号(40029)
- 科研(38799)
- 大学(38716)
- 期刊
- 济(119891)
- 经济(119891)
- 研究(86529)
- 中国(58966)
- 学报(46418)
- 农(42028)
- 科学(41973)
- 管理(41421)
- 教育(41178)
- 财(38163)
- 融(36621)
- 金融(36621)
- 大学(35516)
- 学学(33248)
- 农业(28986)
- 技术(26952)
- 业经(19985)
- 财经(19741)
- 经济研究(18608)
- 经(16719)
- 图书(15447)
- 理论(15128)
- 问题(14833)
- 科技(14309)
- 业(14288)
- 实践(14093)
- 践(14093)
- 版(13473)
- 技术经济(13243)
- 现代(13046)
共检索到431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婷婷 李冲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为解决现阶段我国产教脱节、校企合作动力不足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探究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关系机制与实践路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价值一致性对协同育人效果和知识整合能力影响不显著。战略互补性通过知识交互与知识融合对协同育人效果影响显著,是产教融合主体关系匹配的主要动机来源。协同育人路径以知识交互为基础,知识融合为“纽带”,知识整合能力在其中发挥“桥梁”中介作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贝尔唐·哈盖 赫伯特·耶格 赵巍胜 孙金声 沈毅 刘汉龙 薄拯
<正>法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式与经验世界变化如此之快,我们正面对新的转型变革,需要新的科学方式认识世界。思考如何培养未来工程师是我们的责任,我将主要交流探讨如何进行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怎样才算一个卓越的工程师?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雇主和用人单位的角度进行考量。在我看来,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兼具短期和长期的受聘价值。这非常重要,但这个问题要放在21世纪的背景下考虑。一是如今我们正面临着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局势动荡、气候变暖、资源耗竭,以及要在21世纪中叶实现的碳中和目标,我们需要新时代的工程师来应对这些挑战,他们要有系统性的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二是卓越工程师是为谁而培养?是为企业,为非营利性组织,还是为公共利益?上述主体间可能会存在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则是我们需要把握的。三是我们要为一些如今还不存在的职位培养人才,要教学生使用还未问世的技术,要使他们能解决还未出现的问题。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本刊讯
本刊讯3月24日,教育部举行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座谈会,深入研究部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教育工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造就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宣布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正式启动并讲话。怀进鹏强调,要把卓越工程师培养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联合培养 教育部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严建华 包刚 王家平 韦巍 薄拯 卜佳俊
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影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路径和育人内涵,推动我国重塑工程师培养体系,增强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能力。以浙江大学为例,阐述了发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优势,构建一流产教融合生态,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依托工程师学院培养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的实践与探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薛浩 薛志谦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应用型、复合型的未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内在需求,但是实践中存在顶层设计不够、思想认识不足、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脱节、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脱节等诸多问题,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从各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卓越工程师植入创新基因和创业精神,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 卓越工程师 创新创业教育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扬 马骏 赵巍胜
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是多学科融合、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结合的创新人才。阐述了产教融合自主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价值意蕴,剖析了产教融合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目标定位,结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70年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提出了聚焦国家战略急需,以产教融合为牵引,通过强化高校企业“两协同”,深化体制机制、培养要素和评价标准“三变革”,构建“双主体管理、双主导运行、双衔接建设”“融合培养方案、融合导师队伍、融合智慧教育平台”和“革新评价导向、更新评价内容、创新评价体系”的产教融合自主培养卓越工程师路径,健全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四共”“四通”机制,全面提升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
关键词:
产教融合 卓越工程师 研究生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扬 刘景超 赵沁平
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深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基于组织学视角,从共同目标、协作意愿和信息交流三个核心要素剖析其构建机理、构建原则和实现路径。为实现产教融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共同目标,需要政府部门做好政策指导、高校和企业深化双向融合、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提供社会支持,并通过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区域布局、多领域整合的资源共享平台巩固强化成员间协作意愿,同时建立健全多维度的治理机制、决策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成员间信息交流,保障培养联合体的长效稳定运行和功能实现,推动构建我国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新范式。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林健
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校方案应分为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两部分。本文在分析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所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具体研究专业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培养标准的制定与实现以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期为高校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慧研
工程文化教育强调以人与工程的关系、人对工程的态度等为出发点,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培养的工程师在道德伦理、知识能力、素质境界等各方面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黑龙江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立足自身人才培养历史传统优势和学科专业特点,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工程需要,着眼培养既具有一流工程实践能力,又具有优良综合素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陈子辉
面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突出建筑类专业特点,从工程实训中心的建设理念、建设目标、运行机制、布局设计、制度建设5个方面对中心的建设进行了研究,采取了"中心+平台、学校+企业"的建设模式,突出建筑、水、暖、电等学科专业融合,打破学科界限,资源共享,建设交叉实训项目。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专业融合 学科界限 资源共享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胡德鑫 逄丹丹 顾佩华
现代产业学院是深化产教融合和夯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新型组织。基于我国首批50家现代产业学院的范例,解析当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兴起动因与建设目标、建构逻辑与融合策略、未来行动路径。研究显示,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国家重点领域;赋能产教深度融合,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工程教育组织形式,深化新工科建设;变革人才培养模式,造就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共同形塑现代产业学院的兴起动因与建设目标。进一步,当前现代产业学院的建构逻辑与融合策略集中在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的混合式组织架构;注重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创建浸润真实工程环境的项目式教学范式。最后,指出未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路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陈子辉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校企合作成为"卓越计划"成功的关键。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的校企合作模式易受到企业、专业、教育体制限制等因素影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包括: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现不足;培养方案有待完善;实习岗位多向高年级倾斜;"N+1"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等等。针对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建设周期长的实际,应从各角度全面推动校企合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史铭之
高素质现场工程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能级提升亟需的人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人才培养类型。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包括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意识、专业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国际合作交流能力等六个方面。校企联合是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基本途径,基于此,构建形成技术本科卓越现场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应用导向的理论学习,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真实环境的实践应用,促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技术伦理的文化熏陶,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基于优势潜能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卓越人才的素质提升。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李培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而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于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中国已经有一些大学开始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那么,对于高校来说,工程师培养怎样才能算得上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任珂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催生了以"协同创新"为指导思想的"2011计划"的颁布实施。这一计划紧密地契合了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要求,为其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指明了方向。在"协同创新"思想指导下,高校要积极争取、联合政校企等多方面的支持,构建政府、中介机构、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等多维支持结构,形成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协同模型和策略。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协同创新 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