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06)
2023(4280)
2022(3527)
2021(3223)
2020(2693)
2019(5998)
2018(5693)
2017(11315)
2016(6280)
2015(6683)
2014(6615)
2013(6576)
2012(6156)
2011(5583)
2010(5614)
2009(4891)
2008(4963)
2007(4253)
2006(3703)
2005(3386)
作者
(19001)
(16115)
(15809)
(15321)
(10168)
(7728)
(7208)
(6012)
(5958)
(5686)
(5564)
(5293)
(5225)
(5190)
(5158)
(4983)
(4752)
(4722)
(4680)
(4389)
(4066)
(3980)
(3905)
(3690)
(3633)
(3607)
(3550)
(3308)
(3303)
(3228)
学科
(27373)
经济(27350)
(18947)
管理(17621)
(15301)
企业(15301)
方法(13947)
数学(12601)
数学方法(12486)
(8224)
(6761)
(6705)
中国(6602)
(5897)
(5706)
财务(5701)
财务管理(5690)
业经(5572)
企业财务(5535)
结构(5227)
产业(5079)
(4644)
银行(4632)
地方(4625)
(4616)
金融(4616)
农业(4602)
(4472)
(4423)
技术(4277)
机构
大学(91716)
学院(90643)
(40130)
经济(39444)
管理(33531)
研究(32938)
理学(29732)
理学院(29352)
管理学(28789)
管理学院(28610)
中国(24428)
科学(20944)
(18966)
(18878)
(18505)
(17455)
研究所(15941)
业大(15377)
财经(15257)
农业(15083)
中心(14474)
(14070)
经济学(13517)
(13067)
经济学院(12268)
(11807)
财经大学(11718)
北京(11441)
(10953)
师范(10760)
基金
项目(64886)
科学(51922)
基金(49649)
(45109)
国家(44817)
研究(43299)
科学基金(38149)
社会(29342)
社会科(28077)
社会科学(28070)
基金项目(25934)
自然(25738)
自然科(25210)
自然科学(25202)
自然科学基金(24820)
(24388)
(21052)
资助(20699)
教育(19832)
重点(15157)
(15026)
编号(14998)
(13743)
(13466)
国家社会(13133)
科研(12805)
创新(12763)
教育部(12722)
计划(12595)
(12542)
期刊
(38985)
经济(38985)
研究(25698)
学报(18269)
中国(17054)
(16354)
科学(15879)
(14474)
大学(13485)
学学(13084)
管理(12257)
农业(11187)
(8305)
金融(8305)
财经(8085)
经济研究(7351)
(7049)
技术(6952)
(6384)
教育(6384)
业经(5719)
问题(5436)
(4946)
技术经济(4939)
业大(4863)
统计(4575)
会计(4250)
科技(4214)
(4172)
农业大学(4027)
共检索到1284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于洪平  
当前结构性生产过剩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不仅有大量的日用工业品,而且还有数目可观的生产资料。从现象上看,造成这种结构性生产过剩的原因,是各地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结果,但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是国家计划和产业政策缺乏预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蒋和胜  邱小平  王德忠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而1997年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更是一路走低,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市场上消费低迷,商品销售极为困难。于是,不少人断言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出现了普遍的生产过剩。我们认为,我国目前的生产过剩不仅是相对的、低水平的、局部的,而且不少商品的过剩是暂时的,有的还是虚假的,完全不能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同日而语。我国生产过剩现象背后的实质是结构失衡。本文围绕上述基本观点,对我国生产过剩的性质、实质和经济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展开了研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曹增和  范宪忠  
近期以来,特别是资管新规发布后,结构性存款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一度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在金融机构存款增长相对放缓的态势下,结构性存款逆势增长,其背后隐藏的潜在风险值得深思。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对河北省结构性存款市场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构性存款快速增长国家金融行业标准《存款统计分类及编码》(JR/T0134—2016)明确,结构性存款指金融机构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工具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晓飞  
剩余价值理论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起初的学者认为剩余价值产生在流通领域,后来重农学派把剩余价值的产生环节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这一转移对剩余价值理论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并为其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经济学家都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完善与发展,马克思更是把这一理论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政治领域,使剩余价值形成了一套独立的完整理论体系,并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前人研究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上,从价值、价值量和使用价值入手,以泥瓦工工资到底应该是多少讨论研究了剩余价值及生产过剩,提出了价值溢价概念,并得出结论:即使消灭了工厂主对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剥削,企业...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卜振兴  
近年来,结构性货币政策成为央行重要的政策工具,各项政策工具层出不穷。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直达的优势能够对总量型货币政策形成有益的补充,充分发挥了政策调控的效果。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产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需要跟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实现资源耦合,把握投放力度,最终实现央行调控意图。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军杰  
今年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应继续显现,经济回升范围不断扩大,外需状况改善,经济增长速度上升到正常增长区间。但是,实体经济中新的增长点还没有形成,经济增长动力尚未实现由外部政策拉动向市场内生驱动转换,外部需求回升基础并不稳固。与此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贾晋京  
应该看到,产业的发展过程始终离不开金融支持,化解过剩产能也需要金融市场升级相配合前,中国经济整体进入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型期。相比于先前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速略有下降,这与全球宏观经济大形势有关,也与中国主动实施"调结构"的政策"组合拳"有关。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的有机联动关系中,产业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是关系到三者能否协当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陆贵生  
1983年我国粮食生产由供求紧张出现了松动。据1982年统计,全国粮食商品需求量为1,920亿斤。1983年由于可提供商品量达到2,300亿斤,供求盈余300多亿斤,这和我国广大农村户户有余粮及某些省发生的卖粮难、贮粮难的“过剩”现象是一致的。 粮食过剩现象是一种结构性过剩,根本原因是我国粮食生产由自食性生产转入商品生产新的阶段之后,国家的粮食对策没有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徐长生  
90年代初以来,美国经济情况日趋好转,经历了长达6年多的持续的强劲复苏过程,以致达到了目前的既无通货膨胀又实现了持续强劲经济增长这样一种近30年来从未出现过的理想状态,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乃至财政平衡竟然同时实现或改善了。面对这种新经济现象,近来在美国出现了两种颇为流行却完全相反的新经济思潮。一种是乐观派的、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周期消失论”,它认为美国经济已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蒋和胜  
近年来,市场上商品销售极为困难,工商企业库存严重积压,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零售物价指数连续出现负增长,表明买方市场已经到来,生产过剩挑战中国。对此,物价部门的工作职能、工作重点、工作方式及思想观念,要从短缺经济时代的卖方市场转到生产过剩条件下的买方...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万山  
描述了我国工业品过剩的状态 ;分析了其相对过剩的结构特征和结构成因 ;提出了我国工业结构优化的四点战略性对策 ,即加快国有工业战略性大重组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技术创新体系 ,把农村工业纳入城市工业体系 ,确立以IT产业带动工业结构升级的产业发展战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志刚  吴腾  桂立  
金融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可以通过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提升推动一国的城市化进程。本文运用1997—2013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金融规模扩张对中国城市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金融效率提升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不显著;(2)非农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提升是金融发展推进中国城市化的重要渠道;(3)金融发展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及其政策含义对推进中国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