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6)
- 2023(1948)
- 2022(1651)
- 2021(1514)
- 2020(1398)
- 2019(2986)
- 2018(2828)
- 2017(5544)
- 2016(2984)
- 2015(3270)
- 2014(3277)
- 2013(3194)
- 2012(3004)
- 2011(2689)
- 2010(2830)
- 2009(2660)
- 2008(2805)
- 2007(2435)
- 2006(2094)
- 2005(1993)
- 学科
- 业(10702)
- 险(10650)
- 保险(10559)
- 济(10151)
- 经济(10133)
- 管理(7741)
- 企(7187)
- 企业(7187)
- 中国(5858)
- 方法(5618)
- 银(5208)
- 银行(5208)
- 数学(5163)
- 数学方法(5118)
- 行(4886)
- 各种(4288)
- 类型(4244)
- 种类(4243)
- 各种类型(4242)
- 融(4212)
- 金融(4212)
- 制(4167)
- 财(4152)
- 保险业(3742)
- 务(3231)
- 财务(3230)
- 财务管理(3219)
- 企业财务(3029)
- 业务(2700)
- 制度(2620)
- 机构
- 大学(39872)
- 学院(38833)
- 济(16660)
- 经济(16281)
- 管理(16162)
- 中国(14069)
- 理学(12975)
- 理学院(12841)
- 管理学(12646)
- 管理学院(12555)
- 财(11589)
- 研究(11139)
- 财经(8669)
- 京(8013)
- 经(7936)
- 融(7157)
- 金融(7060)
- 财经大学(6718)
- 中心(6073)
- 江(6048)
- 银(5789)
- 公司(5783)
- 银行(5431)
- 科学(5404)
- 所(5391)
- 北京(5388)
- 经济学(5339)
- 州(5140)
- 行(5092)
- 险(4969)
共检索到66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郑联盛
2014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联合发布公告,原则批0准了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在沪港通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证券交易所允许两地投资者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股票。沪港通成为继QFII,RQFII,QDII,海外中央银行、港澳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银行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参加银行投资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之后的又一重要的跨境证券投资试点,也成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重大新探索。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郭阳生 沈烈 郭枚香
本文以2011~201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PSM-DID模型,检验沪港通机制对上市公司信息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实施后标的公司分析师跟踪人数增加,预测精确度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沪港通机制借助公司信息环境渠道产生价值提升效应。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分析师预测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范式,同时也为探索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经济后果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钟坚毅 陈富永
本文以2007—2019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沪港通政策实施对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以分析师预测偏差和预测分歧来刻画盈余预测准确度,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提高了分析师预测准确度,同时分析师关注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产权性质差异和业绩波动差异发现,沪港通政策对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正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业绩波动程度高时更显著。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月琪 李丛文
本文克服传统线性相关分析工具的不足,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现实,运用GARCH-时变Copula-CoVaR技术,测度了沪港通实施前后沪市与港市的联动效应以及风险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沪市和港市之间的联动效应以及风险溢出效应均具有时变性;沪港通机制增强了沪市与港市之间的联动性,并使股市关联结构变得更加稳定;与此同时,沪港通机制也提高了沪市、港市的自身风险状态以及相互之间的风险溢出水平,港市对沪市的风险溢出明显高于沪市对港市的风险溢出,风险溢出具有非对称性;沪股通与港股通在交易量以及投资额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晶
沪港通的开通有利于提升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但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也带来诸多法律风险,特别是存在管辖权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对证券交易所的民事责任承担产生实质影响。对于证券交易所在跨境证券交易中可能面临的民事法律风险,首先可以通过协议管辖、仲裁协议或主张管辖权豁免来避免外国法院行使管辖权;其次可以利用职能行为绝对豁免原则,减轻或免除证券交易所的民事法律责任。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以应对跨境证券诉讼的挑战。
关键词:
沪港通 证券交易所 涉外民事责任 管辖权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郑国姣 杨来科
沪港通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创新实践,将促进两岸跨境资金流动,推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进而助推人民币国际化。沪港通通过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提高了人民币的交易清偿职能。通过倒逼利率汇率的市场化改革稳定人民币的储备货币职能。沪港通在渐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应注意防范汇率波动、资本单向流动与宏观经济波动等各种风险。本文分析了沪港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构建风险应对机制,进而维护金融稳定,稳步金融创新。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陈旭东 高雅 刘嫦
一、引言审计定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对于新兴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资本市场的信息中介,会计师事务所不仅为公司财务报告提供鉴证服务,而且也是把控资金安全的"守门人"。在证券市场上,事务所通过合理的审计收费可弥补其合理开支,并对其承担的风险进行补偿,同时审计收费也是投资者投资决策参考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2010年出台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军
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1%,其中,第一季度逐渐上升,第二季度逐渐回落。整体来看,除部分食品价格波动较大以外,物价运行基本平稳,不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也没有实质性地跌入通缩。但是,下半年我们仍面临着滑向通缩而非通胀的巨大压力,未来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仍是积极对抗通缩而非反通胀。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方意 邵稚权 黄昌利
在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需建立完善的跨境风险防控体系。本文以沪港通为研究对象,运用事件分析法量化得出外资大幅流出A股时期的风险跨境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沪股通资金大幅流出事件发生会加剧港股的跨境风险传染作用,并使沪市行业风险上升。其中,沪股通配置型资金持股比例较低的行业对跨境风险溢出更加敏感;工业和材料等第二产业受跨境风险传染的影响程度强于信息、电信和金融等第三产业。第二,港股向沪市的对应行业扩散风险以后,风险会进一步在沪市行业间传导。由于沪市信息与电信行业之间存在较强的互补共振关系,沪市内部的风险放大作用使得信息与电信行业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因此,在资本市场逐步开放过程中,若发生外资大幅流出事件,为防控风险,应密切关注配置型资金持股比例较低行业的风险变动,同时还应考虑A股行业之间的互补共振关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阳生 沈烈 汪平平
基于现代资本市场理论,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沪港通对标的证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于控制组公司,沪港通开通以后,处理组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显著降低。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沪港通机制主要是通过改善上市公司信息环境、提高股票流动性水平等路径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该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股价崩盘风险形成机理的分析范式,而且为股票市场开放对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研究提供了微观证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潘宁宁 韩科飞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加速阶段,对外开放对资本市场稳定的影响引发了投资者及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从尾部系统风险的角度出发,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于市场稳定性的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在短期内并未发挥降低尾部系统风险的积极作用,反倒加剧了左尾系统风险;(2)沪港通交易制度对左尾系统风险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信息效率低、公司治理机制较差、流动性较低的公司;(3)沪港通制度实施后,标的股票对外开放程度(交易规模)的提高会降低左尾系统风险。本文研究丰富了尾部系统风险、资本市场开放的相关文献,为投资者风险识别、监管部门维护市场稳定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郭吉涛 王子晋 孙晓康
为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我国推行了“沪港通”“深港通”等一系列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本文借助沪深港通准自然实验平台,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1—2019年的数据,建立多期DID模型,探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沪深港通制度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承担,且数字金融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路径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制度通过增强分析师关注,使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深港通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在产品市场竞争度更高和市场化进程更快的公司中更显著。本文为沪深港通制度对微观主体投资行为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并为数字金融和资本市场开放政策发挥协同效应提供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严佳佳 郭玮 黄文彬
本文以"沪港通"包含的所有成分股为研究对象,利用2014年2月21日至2015年1月30日之间的日度数据,运用事件研究法对"沪港通"所产生的公告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事件窗口中总样本和单个样本的异常收益率检验结果表明,港市对"沪港通"事件的公告效应强于沪市。两市的波动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港市的波动性明显大于沪市,在两市之间存在联动性的前提下港市比沪市对信息更为敏感。
关键词:
“沪港通” 公告效应 事件研究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于博 吴菡虹
以沪港通、深港通双重政策冲击为背景,利用沪港、深港成交量数据及百度指数跟踪沪港、深港交易联动性和投资者注意力分配水平,借助双重差分法,研究了互联互通政策市场情绪效应以及注意力分配对这一情绪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互联互通政策提高了沪港之间以及深港之间的情绪联动水平;投资者对互联互通政策的注意力分配水平越高,沪港之间以及深港之间情绪联动水平也越高,说明注意力分配对政策效果具有调节作用;对比政策预期阶段和政策实施阶段的情绪联动水平变化,发现投资者注意力分配水平在政策预期阶段更强,导致政策预期对情绪联动水平的影响比政策本身更突出,而注意力衰减效应则导致深港通情绪联动水平弱于沪港通。
关键词:
沪港通 深港通 注意力分配 投资者情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