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53)
- 2023(3319)
- 2022(2964)
- 2021(3015)
- 2020(2366)
- 2019(5041)
- 2018(4992)
- 2017(9125)
- 2016(5164)
- 2015(5994)
- 2014(6130)
- 2013(5832)
- 2012(5782)
- 2011(5309)
- 2010(5496)
- 2009(5264)
- 2008(5632)
- 2007(5381)
- 2006(4960)
- 2005(4367)
- 学科
- 济(20002)
- 经济(19860)
- 管理(15408)
- 业(13975)
- 企(13729)
- 企业(13729)
- 方法(9080)
- 理论(7461)
- 中国(6665)
- 业经(6143)
- 学(6101)
- 农(6059)
- 和(5896)
- 财(5768)
- 数学(5100)
- 教育(4976)
- 数学方法(4931)
- 制(4713)
- 社会(4160)
- 经济理论(3950)
- 企业经济(3838)
- 策(3640)
- 务(3560)
- 财务(3547)
- 财务管理(3536)
- 农业(3470)
- 企业财务(3342)
- 体(3280)
- 教学(3063)
- 工作(3045)
- 机构
- 大学(80060)
- 学院(77405)
- 管理(27428)
- 济(27160)
- 经济(26376)
- 研究(26222)
- 理学(23487)
- 理学院(23069)
- 管理学(22372)
- 管理学院(22222)
- 中国(20161)
- 京(17500)
- 科学(16377)
- 财(14779)
- 所(13895)
- 范(13093)
- 师范(12994)
- 江(12693)
- 中心(12188)
- 研究所(12077)
- 农(11669)
- 财经(11358)
- 北京(11196)
- 师范大学(10516)
- 经(10196)
- 州(10031)
- 业大(9988)
- 农业(8956)
- 教育(8799)
- 院(8693)
- 基金
- 项目(44626)
- 科学(35150)
- 研究(33493)
- 基金(32325)
- 家(27521)
- 国家(27173)
- 科学基金(23245)
- 社会(22808)
- 社会科(20098)
- 社会科学(20087)
- 基金项目(16824)
- 教育(16611)
- 省(16549)
- 自然(14457)
- 编号(14255)
- 划(14236)
- 自然科(14178)
- 自然科学(14176)
- 自然科学基金(13941)
- 成果(13560)
- 资助(13305)
- 部(10458)
- 重点(9834)
- 课题(9661)
- 教育部(9266)
- 大学(9084)
- 项目编号(9054)
- 性(8978)
- 人文(8725)
- 创(8495)
共检索到128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庆安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寇彧
评价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要立足于这个特定群体对亲社会行为的认同,不仅重视亲社会行为的利他性和高代价性特征,而且还要把握其社交性和低代价性特征,以青少年群体社会互动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亲社会行为类型为依据建立其客观评价体系,有利于教育实际中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干预。
关键词:
评价 青少年群体 亲社会行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卢乃桂 王芳
在华人社会,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为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教育的实施,其实是培植那些反映道德标准的价值观。然而,信息时代的出现及充斥在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已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并向传统的道德教育发出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建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寻求实践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以迎接网络世界的出现。崇高空洞的道德标准应让位给简洁易懂的观念,比如“尊重”。我们应该积极的去探索“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和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避免。有启发性和适切的道德教育应建基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和真正兴趣之上。华人社会的德育工作者,包括学校教师,家长,非正式教育的组织者,都应共同努力去了解虚...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宋尚桂 刘莹
抑郁青少年人际心理疗法(IPT-A)是建立在人际心理疗法基础之上用以治疗青少年抑郁的心理疗法。经过10多年的发展,IPT-A在适用标准、治疗过程、治疗问题及治疗策略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IPT-A的疗效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成为治疗青少年抑郁的一种主要方法。
关键词:
人际心理疗法 抑郁 青少年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杨威胜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应当成为而且也可以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基地。进而联系到三亚图书馆几年来为当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
图书馆 社会文化基地 青少年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石晓雪 王洪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也在进行着调整和改革。其中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但在此过程中,青少年面临着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无法适应、自身压力过大等困境,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此,探索如何实现青少年以积极健康心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丹 初玉霞
为探索犯罪青少年心理状态特点及社会支持对其的影响作用,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自编青少年心理状态自评量表对71名犯罪青少年进行调查,并与81名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犯罪青少年消极心理状态明显,犯罪青少年对社会支持的领悟程度显著低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犯罪青少年心理状态呈显著负相关;家庭内支持对犯罪青少年的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其他支持对犯罪青少年的未来期望和自我评价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
犯罪青少年 社会支持 心理状态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林丽萍
本文提出图书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可采用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建立青少年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开辟网站心理健康专栏、开展体验读书活动、组织扶贫济困、手拉手结对活动等方式,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
关键词:
图书馆 青少年 心理健康 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伊生 张瑞芳
采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调查了1 768名蒙古族中小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及发展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蒙古族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生理适应和社会适应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人际适应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不同学校类型的蒙古族青少年心理适应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除生理适应外的所有因素,重点学校青少年适应水平均高于一般学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蒙古族青少年在适应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家庭来源的蒙古族青少年心理适应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城市>乡镇>农牧区的递进层次;蒙古族青少年心理适应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和高一发展较好,初三出现低谷,随年级的增高...
关键词:
蒙古族 青少年 心理适应 发展特征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佩杰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家庭和谐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价值引领作为道德教育中自觉度比较高的道德建设形式,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文章从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价值引领是青少年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价值引领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价值引领 青少年社会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靖 毛学峰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的面板数据,本文使用固定效应回归,考察了13~20岁青少年社会信任态度的代际传递效应。研究发现:信任态度的代际传递效应显著存在,且整体上母亲的影响略大于父亲;不同群体的代际传递效应不同,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同性别父母的影响,小学及以下的青少年的代际传递效应更强;父母信任的社会态度与较不信任的态度相比更可能发生代际传递,但父母信任态度不一致可能削弱这种效应;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程度可能影响到母亲信任的代际传递效应,12岁以前离开出生环境的经历可能大大增强信任的代际传递效应。
关键词:
信任 代际传递 固定效应回归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陈利
依据发展心理学观点,儿童与成人的关系要经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亲近成人的依附时期;第二,摆脱成人束缚的反抗时期;第三,获得独立地位结束反抗的自立时期。青少年学生处于第二个发展期,即通常说的“心理断乳期”,他们与成人之间往往发生较多的心理冲突与人际障碍,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因此广大教师与家长迫切需要有关减少与青少年学生心理冲突的理论咨询。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是由认知、情感及行为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在这三种因素中,情感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它制约着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亲疏程度,是人际关系亲密性、深刻性及持久性的主要调节器,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人际吸引为主要标志,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衍鹤 宋郁 刘翔平
自主性的建立是青少年心理成熟的标志。目前主流研究是从空间分离-个体化角度,简单地把自主性理解为认知、情感和行为选择上与父母的分离和独立,过于强调"分",忽视了"和"。对于亲子关系在自主性中的作用重视不够。青少年自主性是一把双刃剑,单纯强调分离的自主也会妨碍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鉴于此,我们的研究结合并立足于自我决定理论和安全依恋理论,从积极关系和自我认同角度分析与批判精神分析的分离-个体化模式,从意志动机和积极关系影响的视角来定义自我意志型自主,将自主理解为辩证的、父母影响的概念内涵,解析自我意志型自主的心理健康内涵和积极功能,并诠释在集体和个体主义下的跨文化适应性,最后阐发自主理解的转变对未来研究和青少年教育的启发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