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1)
2023(1694)
2022(1357)
2021(1279)
2020(1149)
2019(2398)
2018(2386)
2017(4045)
2016(2453)
2015(2666)
2014(2451)
2013(2452)
2012(2314)
2011(2082)
2010(2054)
2009(1824)
2008(1868)
2007(1715)
2006(1478)
2005(1233)
作者
(9146)
(7894)
(7753)
(7455)
(4814)
(3906)
(3376)
(3110)
(2995)
(2846)
(2757)
(2724)
(2662)
(2650)
(2606)
(2390)
(2379)
(2307)
(2300)
(2281)
(2159)
(2021)
(1990)
(1776)
(1754)
(1730)
(1726)
(1638)
(1632)
(1619)
学科
(5765)
经济(5760)
(4982)
(3321)
(3102)
森林(3102)
(3083)
管理(3004)
(2477)
税收(2293)
(2261)
(2244)
企业(2244)
(2169)
方法(2119)
生态(2067)
数学(1873)
数学方法(1818)
地方(1563)
生态学(1555)
中国(1536)
农业(1508)
(1375)
土壤(1374)
(1347)
环境(1277)
业经(1187)
(1140)
土地(1132)
(1038)
机构
大学(33132)
学院(32586)
研究(16173)
科学(13682)
中国(11520)
(11455)
业大(10037)
(9809)
研究所(9392)
管理(9336)
(8958)
经济(8692)
(8661)
农业(8657)
林业(7886)
理学(7849)
理学院(7686)
(7362)
管理学(7289)
管理学院(7245)
(7101)
(7056)
中心(7036)
实验(6901)
实验室(6563)
重点(6208)
(5976)
研究院(5900)
北京(5881)
(5799)
基金
项目(27250)
科学(19912)
(19807)
国家(19702)
基金(19100)
科学基金(14880)
研究(14872)
自然(11999)
自然科(11631)
自然科学(11626)
自然科学基金(11411)
(11000)
基金项目(10414)
(9773)
资助(7810)
科技(7701)
社会(7614)
计划(7309)
重点(7167)
社会科(7140)
社会科学(7136)
教育(6235)
科研(6137)
专项(6052)
(5845)
编号(5024)
(4899)
(4816)
(4633)
创新(4616)
期刊
学报(12584)
科学(10451)
(10038)
经济(10038)
(9373)
大学(8849)
学学(8728)
林业(8417)
研究(7904)
农业(5903)
中国(5674)
业大(4044)
(3619)
科技(3137)
资源(3062)
(2809)
自然(2653)
科技大(2568)
科技大学(2568)
业经(2548)
(2449)
管理(2346)
(2328)
农业大学(2234)
(2227)
教育(2153)
农林(2041)
(2041)
(1954)
自然科(1914)
共检索到487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李雪芬  韩有志  张莉  卢雅娟  
通过对山西省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中6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林隙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关帝山天然次生针叶林林冠空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5.78~234.48 m2,平均为60.07 m2;扩展林隙的大小变化范围为18.49~349.68m2,平均为114.92 m2。大多数林隙是由1~4株形成木创造的。径级为20~40 cm,高度在20~30 m的主林层树木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林隙形成时间以5~20 a这段时间为主。不同森林类型的林隙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云杉Piceaspp.林以小林隙为主,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则分布着不同面积的林隙。林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砍伐、折干、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乔沙沙  周永娜  刘晋仙  景炬辉  贾彤  李毳  杨欣  柴宝峰  
【目的】分析环境与空间因素在寒温性针叶林土壤细菌群落构建中的作用,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关帝山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林(Lp)、青杄林(Pw)以及油松林(Pt)4个土壤细菌群落(LpMC1、LpMC2、PwMC和PtMC)的结构,同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探讨细菌群落结构与森林类型和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1)在该区域的森林土壤细菌群落中,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浮霉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振良  于贵瑞  牛栋  赵士洞  延晓冬  郭忠玲  
长白山暗针叶林实际林隙面积大多小于 80m2 ,扩展林隙面积主要集中在 5 0m2 ~ 2 0 0m2 之间(75 %左右 ) ;随着海拔高度增加 ,平均林隙面积变小 ,每公顷林隙数量有增加的趋势。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的类型主要是掘根风倒、干基折断和掘根风倒形成的 ,分别占 3 4 %和 3 0 .6%。风干扰是长白山暗针叶林维持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暗针叶林每个林隙内林隙形成木的数量以 2株~ 3株居多 ,共占林隙总数的 61 % ;并且每个林隙内林隙形成木的数量随海拔高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林隙形成木主要由云杉、冷杉等树种组成 ,其中云杉所占比例为 62 % ;长白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木分布最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苏孝纯  李平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义贵   徐干君   白明   张冲  
【目的】针叶林与阔叶林构成了森林类型主体,研究二者的林分结构特征和碳汇功能差异对于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和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巫山针叶林与阔叶林森林为研究对象,共142块乔木林样地(针叶林70块,阔叶林72块),调查分析样地内乔灌草的群落结构特征,计算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碳储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立地环境、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对碳汇功能的响应关系。【结果】1)针叶林内共有乔木30种,隶属于28科30属,灌木16科20属20种,草本15科21属21种。阔叶林内共有乔木36种,隶属于30科36属,灌木16科21属21种,草本17科19属19种。乔木层中,针叶林和阔叶林的Patr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群落结构对森林碳汇功能的总影响系数为2.466,平均影响系数为0.352,在群落结构特征的7个观测变量中,对森林固碳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是胸径(0.832);物种多样性对碳汇功能的总影响系数为0.859,平均影响系数为0.215,对固碳功能影响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因子是优势度指数(0.32);立地环境对碳汇功能的总影响系数为2.253,平均影响系数为0.563,对森林固碳功能影响最大的立地因子是海拔(0.753)。对碳汇功能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立地环境;3)在巫山,针叶林林分收获固定的碳是阔叶林的2.50倍,即针叶林的碳汇功能是阔叶林的2.50倍。【结论】本研究以巫山大量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南方针叶林、阔叶林的乔灌草植物组成特征、物种多样性与碳汇功能差异进行详细分析,并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立地环境、群落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的量化因子对碳汇功能的影响系数进行分析,相关结果可为南方针叶林、阔叶林的碳汇功能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建议开展不同树种组成的针叶林、阔叶林林木生长长期监测,加强森林质量提升,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鲜骏仁  胡庭兴  王开运  张远彬  朱雪梅  徐精文  
为探讨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边界木树冠对林窗干扰的响应,对王朗自然保护区的这一植被类型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类型森林中边界木的数量、树高、胸径和偏冠率的分布。结果表明:一些林窗的个别边界木个体较小,但大多数边界木个体与群落乔木层中主要树木的个体大小相一致,一个林窗中边界木的平均高度可以用来表示林窗的高度;约1/5的边界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界木的偏冠率在0 5~0 7之间(占61 72%),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窗的边界木最少为5株,最多为17株,平均每个林窗拥有9 51株边界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春华  关文彬  吴建安  程根伟  罗辑  
林冠截留能力是反映森林与水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研究充分考虑林冠结构特征与降雨特性 ,采用机械布样与林分叶面积指数相结合方法 ,观测了贡嘎山不同演替阶段的暗针叶林群落林内降雨 .结果表明 ,林内降雨量与林外降雨量线性相关 ,其回归系数可用来估计林冠蓄水蒸发系数 ,而截距可以用来估计林冠蓄水容量 ;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幂函数关系 .在原有预测季节或生长季林冠截留模型基础上 ,引入单场降雨平均强度 ,用叶面积指数修正林冠透水系数 ,建立新的林冠截留概念模型 ,能够较好地预测长江上游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单场降雨的林冠截留特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健植  余新晓  张志强  
开展优先流研究是土壤水运动机理研究由均质走向非均质领域的标志,可以有效解释早期水文学研究所困扰的不符合达西定律及对流--弥散方程等重大问题,但它在常规手段下难以获取。该文利用自制实验仪器,在研究区域开展室内土柱实验,系统分析研究区域土壤水分运移特征及优先流运移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4个演替阶段的土壤水分运动的壤中流过程主要表现为优先流,而土壤中的基质部分,则表现为不动区域。一旦优先流路径形成,土壤将不再阻拦水入渗,导致随后的降雨入渗穿过前面已经湿润并存在的优先流路径。优先流路径是研究区域水分在土壤中运移的主要途径,只要降雨雨强不停止,水将始终沿着优先流路径向下运移。运用综合染色示踪及影像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耿玉清  单宏臣  谭笑  孙向阳  王登芝  
作者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人工针叶林林冠空隙和林冠下的土壤及植被状况 .结果表明 :①林隙中乔木物种丰富度指数与林下一致 ,但灌木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比林下高 .②林隙土壤的枯枝落叶层比林下薄 ,其组分主要是草本和根系盘结物且呈半分解状态 ;林隙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除A层的颜色、根系含量有别外 ,与林下土壤无明显区别 .③油松林林隙土壤中A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林冠下土壤高 10 7% ,34 5 % ,2 5 8%和 35 7% .④油松侧柏混交林中林隙土壤A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比林冠下土壤高4 7% ,12 5 % ,9 4 %和 31 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   郭洋   万舒珂   张梦弢  
【目的】探究关帝山云杉次生林林分的空间结构对林内光照的影响,为了解森林内部光环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以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4 hm~2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将样地划分为100块20 m×20 m的小样方,在2021年7—8月间,测量样方内活立木(DBH≥1 cm)的相对坐标和胸径,利用半球摄影法获取半球面林冠影像,分析得到林内光环境参数,研究样地空间结构特征和光分布特征,并对林分空间结构与林内光环境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验证。【结果】(1)林冠开度(CO)和林下光照主要表现为边缘小于内部,叶面积指数(LAI)表现为边缘大于内部。林上总光照(A_(tot))值整体较大,各区域间差异较大,仅有13.7%的光照可以从森林上部进入到林下。(2)林木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团状分布,大小分化程度为亚优势-中庸、中庸和中庸-劣态3种状态,树种混交度为零弱度混交、中弱度混交和中强度混交3类。(3)树种的水平分布格局和CO呈显著正相关(P <0.05),空间隔离程度和LAI呈显著正相关(P <0.05),和林下直射光(T_(dir))、林下总光照(T_(tot))呈显著负相关(P <0.05)。【结论】林内光照和林分空间结构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关系,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主要影响CO,树种间的混交程度主要影响LAI、T_(dir)和T_(tot)。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笑  孙向阳  阎海平  王铁柱  任云卯  董俊岚  
该文研究了北京西山地区针叶林林窗的形成方式及其特征 .结果表明 :在西山人工针叶林中 ,林窗形成最主要的方式为人为砍伐 ,占 76 7% ;其次是由病虫害和干旱形成的 .林窗以 10~ 2 0m2 所占的面积比例最大 ,为2 7 93 % ,而以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赵世魁  刘贤谦  
2005年6—10月对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林和人工林土壤动物进行分层取样、分离,共获动物33388头,隶属3门7纲21目57类。弹尾目、蜱螨目为优势类群,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为常见类群。通过10块样地调查对比得出:天然林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多于人工林,多样性高于相应的人工林;随海拔的升高,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和个体数量具有降低的趋势;随海拔的升高,凋落物层中动物个体数量所占的比率越来越高,其他各层中的比率却在降低,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8月份的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最高,多样性也最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秀清  韩有志  
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选择3个生态功能区设置典型样地,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森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碳氮比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随着生态系统由人工林→次生演替早期杨桦阔叶林→次生演替中后期云杉、杨、桦混交林顺向演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平均值先增加后减小,碳氮比平均值呈逐渐减小趋势。3指标变异系数在11.74%64.71%之间,存在中等强度的变异性;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程相对次生林增大,基台值相对减小,表明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异质性程度较低,空间分布较次生林更趋于均匀化。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及碳氮比的结构方差比在0 64.8%之间,变异具有较弱或中等强度的空间自相关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其强  马和平  钱登峰  叶彦辉  韩艳英  边巴多吉  
【目的】探讨藏东南原始林生长季土壤呼吸特征,以了解藏东南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驱动因子。【方法】在色季拉山东坡林芝云杉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中各设置典型样地3块,用LI-8100土壤碳通量仪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并取土样测定其理化特性,以此分析2种原始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1)林芝云杉林和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均呈近似"n"型,日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3.25±0.74)和(2.95±0.62)μmoL/(m2·s);不同月份下2种原始林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7月>8月>6月,同月份下为林芝云杉林大于急尖长苞冷杉林;林芝云杉林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的响应...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瑜良  刘世荣  孙鹏森  张国斌  张瑞蒲  
应用Li-cor 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研究生长季节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叶面积指数(LAI)的时间动态,比较4种岷江冷杉林分LAI的差异性,分析LAI与海拔和坡向之间的关系,探讨林分尺度和小流域尺度上LAI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小流域LAI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明显,为单峰曲线,峰值(5.82±1.32)出现在8月中旬;4种岷江冷杉林LAI平均值为5.44±0.83,不同林分之间LAI差异极显著(p草类-箭竹-岷江冷杉林>草类-杜鹃-岷江冷杉林>藓类-杜鹃-岷江冷杉林;随着海拔升高,LAI先增加,后减小,转折点出现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