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91)
2023(13365)
2022(10945)
2021(9731)
2020(8256)
2019(18325)
2018(17903)
2017(34662)
2016(18342)
2015(20180)
2014(19935)
2013(20137)
2012(18857)
2011(16993)
2010(17559)
2009(16551)
2008(16563)
2007(14936)
2006(13588)
2005(12600)
作者
(55894)
(47198)
(47013)
(44372)
(30332)
(22169)
(21026)
(17952)
(17752)
(16897)
(16475)
(15646)
(15465)
(15344)
(14749)
(14318)
(13820)
(13522)
(13516)
(13508)
(11860)
(11618)
(11372)
(10916)
(10572)
(10569)
(10442)
(10053)
(9595)
(9337)
学科
(104853)
经济(104750)
(79701)
(71801)
企业(71801)
管理(67752)
方法(37467)
业经(30381)
数学(28889)
数学方法(28647)
(26772)
(25863)
地方(23520)
中国(21180)
农业(20090)
(18838)
财务(18825)
财务管理(18807)
(18139)
(17960)
技术(17797)
企业财务(17795)
(16125)
(15096)
(15032)
(14676)
贸易(14664)
理论(14642)
(14197)
(14114)
机构
学院(282673)
大学(278771)
(128856)
经济(126465)
管理(109485)
研究(98076)
理学(93569)
理学院(92488)
管理学(91201)
管理学院(90646)
中国(75965)
科学(59439)
(58307)
(57250)
(50700)
(50070)
研究所(45708)
财经(45696)
(44088)
中心(43192)
(41360)
业大(40540)
经济学(40059)
农业(39174)
北京(36325)
经济学院(35842)
(35046)
(34623)
(33821)
财经大学(33506)
基金
项目(183256)
科学(146217)
基金(136379)
研究(130738)
(119881)
国家(118883)
科学基金(102755)
社会(87995)
社会科(83570)
社会科学(83548)
基金项目(72154)
(70984)
自然(66033)
自然科(64532)
自然科学(64511)
自然科学基金(63423)
(58732)
教育(56155)
资助(54622)
编号(49483)
重点(41212)
(40736)
(40658)
(39842)
成果(39431)
(39168)
国家社会(37708)
创新(37347)
科研(34476)
教育部(33948)
期刊
(154196)
经济(154196)
研究(85051)
中国(51675)
(46661)
(46602)
管理(46062)
学报(42735)
科学(41725)
大学(32357)
农业(31910)
学学(31106)
(26046)
金融(26046)
经济研究(24834)
技术(24451)
财经(24348)
业经(24325)
(21218)
问题(19778)
(19442)
技术经济(18001)
教育(16702)
世界(15355)
(15302)
现代(14991)
商业(13757)
统计(13702)
国际(13586)
经济管理(12927)
共检索到432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晓科  杨嘉歆  
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本文通过2003年-2011年关天经济区主要城市的相关经济指标的实证分析,借助区位熵探究其空间内部集聚的特征,利用基尼系数的纵向比较分析整个区域集聚演化的规律,同时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进行了横向比较。通过一系列实证分析,认为关天经济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伴随制造业的逐步集聚将继续强化,发达区域目前所呈现出的空间分散临界点,关天经济区还未到来,形成了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核心城市分层分级小区域集聚的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红霞  李国平  
基于全国尺度、八大区尺度和省域尺度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洛伦茨曲线的分析,认为2003—2013年间,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呈现"均衡—非均衡"的发展趋势。具体地,在全国和区域尺度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四类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度显著提升,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区域集聚性很强。在省域尺度上,"多中心—极化"的特征表现为,北京、江苏、广东成为生产性服务业最集中的地区,重庆、四川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提升,而其他先前集聚度较高的地区多数有所下降。进一步地,研究提出并验证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第二产业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并从产业选择、区位选择和时序安排角度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锋  张永庆  
相关产业的集聚性和集群性分析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范围和内容,产业空间集聚的分析研究对于深化空间经济学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是一个动态化的持续过程,有着必然的规律和作用机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对产业空间布局重构及区域产业结构重组的直接作用,以及在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及场地空间格局的变更、交通网络规划布局的优化及交通枢纽(设施)空间走向的变动、居住空间的转变及区域人员的流动等方面的间接作用,从而对城市区域空间及地理区位产生重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基本规律及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吉亚辉  甘丽娟  
本文选取2003~201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运用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各地区应注重加强与相邻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经济互助,以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尤其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多个产业间的共同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刘丽萍  
应用生产函数以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2009—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各经济指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省域上呈现出较强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商务业与交通运输业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而信息业有较弱的负向溢出效应。政府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各项影响,加大知识创新以提升该行业效率,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溢出的转化能力,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应用领域以及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阳军  齐颖秀  梁栋  
文章利用DEA-SBM方法测度城市绿色经济效率(GEE),并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GEE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城市GEE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市GEE产生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多样化集聚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本市GEE的增长。另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GEE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层级异质性。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绿色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选择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芸帆  
数字经济是推动消费模式优化的新动力,亦是驱动居民消费升级的新引擎。本文选择2015-2021年全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剖析数字经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居民消费升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居民消费升级之间具有正向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数字经济推动居民消费升级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效应。故此,相关部门应完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有效衔接数字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率,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斌  杨冉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基于2004—2017年全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资源环境效益三个维度构建城市经济绩效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有助于提升城市经济绩效,并存在显著的正向外部溢出效应,其空间溢出边界分别为350公里和300公里,表现出省域内溢出的特征。异质性分析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适合多样化集聚模式,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中小城市适合专业化集聚模式。面板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对外开放水平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对外开放水平对专业化集聚和城市经济绩效关系的约束作用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成立,而对多样化集聚和城市经济绩效关系的约束作用显著存在于中小城市。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应同城市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相匹配,而不能盲目追求生产性服务业的堆砌式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金春雨  陈霞  王伟强  
我国区域服务业集聚水平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服务业集中度水平在八大区中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而长江中游、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在八大区中居于中游水平;东北、西北地区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水平相对较低,位于八大区下游水平,各区域服务业专业程度较低,而且波动性较大。服务业发展在相邻地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服务业集聚和专业化水平对服务业产出的直接影响效应均为正,但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负。劳动投入对服务业产出增加的直接效应为正,但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相邻区域资本投入对服务业产出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其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志斌  公维民  张怀林  王凯佳  赵航  
依据兰州市2016年工商企业登记数据,运用基于距离的产业集聚研究方法,分析了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均衡,自东向西依次为中心高密度地带、过渡地带、扇形低密度地带,呈现出"圈层+扇形"的空间结构特征;从不同行业来看,金融保险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趋势更为明显,而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集聚趋势较弱,并且除金融保险业呈现出多中心的集聚特征外,其余行业都是单中心集聚;就不同规模而言,较大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大但集聚程度较弱,而较小规模企业的集聚范围较小但集聚程度较强,成为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主导力量;城市功能分区、地价租金水平、交通便捷程度、办公空间分布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重要因素。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梅琳  从静  
本文基于2009-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线性面板数据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对经济水平与产业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经济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而省域间产业升级进程表现出先扩散后集聚的现象;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水平与产业升级均表现出显著的线性促进作用,其对经济水平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经济水平与产业升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特征,邻近省份经济水平的提升与产业升级过程存在协同发展关系;同时,邻近地区社会环境的改善对经济水平与产业升级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水平与产业升级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特征。文章指出,要强化发达地区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过程中的战略地位,同时鼓励欠发达地区发展具有资源禀赋的服务行业,以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经济溢出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凤娟  
本文基于2004—2014年中国230个地级市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两个角度,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起到抑制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两个途径减少废水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大。相对于水污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空气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很强的正环境外部性,能够减少邻近城市的环境污染。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余泳泽  刘凤娟  
本文基于2004—2014年中国230个地级市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面板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两个角度,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起到抑制作用,生产性服务业能够通过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两个途径减少废水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大。相对于水污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空气污染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具有很强的正环境外部性,能够减少邻近城市的环境污染。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灵  方创琳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吉亚辉  杨应德  
采用空间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利用Open Goeda分析工具,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产值高、发展最快的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即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形成高值集聚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产值呈低值分布,形成低值集聚区。中部地区各省份产值较高且与高值区毗邻,分布较为集中。进一步按行业分析,发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远远高于其他行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较高;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较小;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最小,这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