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95)
2023(4184)
2022(3623)
2021(3444)
2020(2882)
2019(6462)
2018(6043)
2017(11104)
2016(6788)
2015(7714)
2014(8137)
2013(7633)
2012(7287)
2011(6488)
2010(6627)
2009(5374)
2008(5321)
2007(5001)
2006(4220)
2005(4030)
作者
(19935)
(16521)
(16166)
(15833)
(10339)
(7988)
(7503)
(6354)
(6263)
(6249)
(5729)
(5598)
(5496)
(5402)
(5304)
(5250)
(5162)
(4999)
(4931)
(4662)
(4423)
(4210)
(4106)
(3928)
(3846)
(3779)
(3738)
(3717)
(3547)
(3429)
学科
(20387)
经济(20360)
管理(16939)
(15932)
(13135)
企业(13135)
方法(9073)
数学(7765)
数学方法(7601)
(6865)
理论(6821)
中国(6619)
教学(6402)
(5883)
(5535)
(5509)
技术(5339)
教育(4995)
(4565)
财务(4559)
财务管理(4549)
业经(4435)
(4394)
企业财务(4392)
银行(4377)
学法(4352)
教学法(4352)
(4172)
(4051)
金融(4051)
机构
学院(95092)
大学(86983)
研究(32358)
(31677)
经济(30759)
管理(29005)
理学(24185)
理学院(23835)
管理学(23244)
管理学院(23081)
中国(22360)
科学(20980)
(19035)
技术(18614)
(18246)
(17799)
职业(17306)
(17108)
研究所(16096)
(16041)
农业(14485)
业大(14320)
中心(14280)
(13504)
技术学院(13498)
师范(13322)
财经(13126)
(13060)
职业技术(12648)
(11958)
基金
项目(60244)
科学(46381)
研究(45509)
基金(40332)
(36501)
国家(36164)
科学基金(29776)
(26141)
教育(25263)
社会(25207)
社会科(23787)
社会科学(23778)
(22319)
基金项目(20940)
编号(20296)
自然(19938)
自然科(19516)
自然科学(19504)
自然科学基金(19162)
资助(17104)
成果(16454)
课题(16267)
重点(14890)
(13987)
(13964)
(13389)
(12904)
(12768)
创新(11767)
规划(11716)
期刊
(36023)
经济(36023)
研究(27524)
中国(24097)
教育(23767)
学报(17578)
(16391)
科学(14256)
(14245)
大学(12585)
技术(12496)
学学(11828)
职业(11391)
管理(11023)
农业(10829)
(8946)
金融(8946)
技术教育(7455)
职业技术(7455)
职业技术教育(7455)
财经(7002)
(6376)
论坛(6376)
(6122)
(6085)
经济研究(5648)
业经(4958)
(4783)
问题(4696)
业大(4484)
共检索到145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苏立坡  李孝录  曹凯锋  商建辉  
隐性课程是学校在教育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影响因素的总和。隐性课程存在于大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高等教育入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与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认同等方式来影响大学生。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元发  
卢梭作为西方传统隐微术写作的传承者,在现代性的转折点上承担着双重教育使命:既要教诲哲人从事科学和文艺,从而过上更高的哲学生活,又要让心性不足的大众放弃科学与文艺,从而过上道德生活。如此,既避免了哲学的大众化、降格化,又避免了大众的欲望化、原子化,最终避免了哲学与大众德性的双重败坏。由此,卢梭采用“书写”的教育方式,就必须超出文本书写的局限才能达到苏格拉底式对话的多层次教育效果。即在同一个文本中,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从而进行不同的教育,最终不同的人领受各自的恰当教益。这种教育哲学思想不同于日常的“继时性因材施教”,可称之为“共时性因材施教”。此概念有助于澄清卢梭教育哲学的真正意图。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郭京红  
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根据隐性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其对学生人文素质的迁移,从而能够使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精神得到升华。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叶琳琳  
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从本质上说是对学生的一种价值影响,以其独特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基于此并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和特点,高职院校应以实践育德、生活育德、岗位育德和自我育德为基本取向,从物资-空间、组织-制度、职业-情境和文化-心理四个层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同时建立针对课程内容、教育方法、实施过程、学生评价的监控管理体系,保障隐性思想政治课程有效实施。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袁曦  
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概念,具有潜在性、非预期性、影响深刻性和广泛性等特征。高职实训基地加强隐性课程因素开发可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价值观、职业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高职实训基地隐性课程因素的开发,要注意加强高职实训基地环境、规章制度、精神文化和实践课程的建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顾旭明  
诚信作为意识形态的社会伦理,受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反过来又必将作用经济社会的发展。诚信是立身之本,是道德的基础,也是人际交往的首要准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要的任务是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毕业生近9成在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的企业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工作,他们是这些企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河水  
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是校企合作的"双情境"课程,具有"附学习"的育人功能。为此,应强调隐性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产业文化传导功能和学生社会化引领功能,通过打造更多优质校企融合的隐性课程平台,以间接或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良好品德的养成。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陈春艳  
无边界职业生涯是一种新的职业生涯变化趋势。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来临,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对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挑战,要着力增强个体的就业能力,重新定位高职的培养目标;培养个体掌握多种技能,赋予高职专业群以新的职能;提高个体生涯管理的能力,实现高职职业指导的创新;以个体生涯发展为导向,推动高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希  
结合自己培养博士生的经验,阐述了因材施教培养研究生的体会。认为研究生导师要尊重学生的志趣,鼓励学生自由探索,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智奥峰  
因材施教的准则,自古至今行之有效。“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而且“教亦多术矣”。皆言因材施教的道理。当前成人干部教育,尤其应当恪守因材施教的客观准则,方能收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问题,首先是思想方法问题。没有教书育人的思想,没有对教学规律的探讨,没有对教学对象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和中肯的分析,就难以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终不能获得最满意的教学效果。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伟曲  谭维智  
教学是一门如何利用教学时机的艺术。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教学时机有一定的外显特征,它总会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学生的某些表现反馈给教师。教师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去了解这个尚未被认识的儿童,并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懂得如何识别和创设教学时机。抓住了教学时机因机施教,则事半功倍;失去了教学时机费心耗力,则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一名教师要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智慧地运用教学时机实施“因机施教”是他的必然选择。是否具备“因机施教”的能力,是区分专家型教师和其他教师的根本标志之一。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薛丹  
开发心理隐性课程资源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高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深刻认识隐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资源,反思隐性课程资源的心理功能,从文化层面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力,可以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利  
隐性课程所具有的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渗透性等特点,使其在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高职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提出了从抓住教育契机、注重学科渗透、发挥高职生心理社团的作用、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挖掘心育隐性课程等四个方面开发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石玉顶  
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的并存,其原因是政府、企业、个人利益存在博弈性。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制度上创造条件,促使劳动者流动,使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显性化,实现就业制度的均衡,消除利益摩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常亚慧  吴彦彤  
隐性课程不仅承载着学校场域中复杂的社会关系,也蕴含着学校生活的组织机制。社会关系往往以行动的方式呈现,而运作机制则潜藏在组织结构中,明晰隐性课程在课程实施中的运作机理是发挥隐性课程功能的必要前提。藉由结构化理论的视角,力求在建构超越二元对立之课程实践观的基础上,揭示隐性课程运作过程中在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结构化特性。空间分化技术生产着教室区域间的"隔离",并依托权力实现着学生班级身份差异的再认;时间管理技术定格着学生的行动,并使处于结构性关系中的学生群体文化认同与之"共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