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82)
2023(6298)
2022(5270)
2021(4807)
2020(4068)
2019(9130)
2018(8938)
2017(16968)
2016(9621)
2015(10715)
2014(10889)
2013(10740)
2012(10348)
2011(9461)
2010(9750)
2009(9128)
2008(9253)
2007(8509)
2006(7744)
2005(7535)
作者
(31078)
(25719)
(25561)
(24610)
(16720)
(12662)
(11534)
(9955)
(9884)
(9501)
(9009)
(8816)
(8602)
(8498)
(8484)
(8144)
(7740)
(7711)
(7623)
(7583)
(6651)
(6550)
(6381)
(6079)
(6030)
(5876)
(5711)
(5704)
(5514)
(5292)
学科
(38023)
经济(37958)
管理(27047)
(26240)
(21994)
企业(21994)
方法(16641)
数学(13374)
数学方法(13139)
中国(13004)
(12557)
(11036)
(9913)
(9623)
理论(8860)
业经(8566)
(7890)
银行(7863)
(7560)
(7321)
金融(7321)
农业(6784)
(6523)
财务(6504)
财务管理(6485)
地方(6304)
(6298)
企业财务(6271)
教育(6268)
(6102)
机构
大学(146483)
学院(142313)
(56077)
经济(54734)
研究(54447)
管理(49096)
理学(41401)
中国(41305)
理学院(40854)
管理学(39956)
管理学院(39702)
科学(34816)
(32554)
(29393)
(29386)
(29375)
研究所(26598)
中心(24551)
(24163)
农业(23397)
业大(22727)
财经(22476)
北京(20812)
(20439)
(19721)
师范(19395)
(19385)
(18974)
(18926)
经济学(18002)
基金
项目(90876)
科学(70759)
基金(66547)
研究(62048)
(60599)
国家(60075)
科学基金(49801)
社会(39124)
社会科(36875)
社会科学(36863)
(34682)
自然(33749)
基金项目(33731)
自然科(33031)
自然科学(33013)
自然科学基金(32470)
(30566)
教育(29655)
资助(28593)
编号(23584)
重点(21326)
成果(21110)
(20341)
(18809)
(18372)
课题(17910)
科研(17899)
(17866)
计划(17841)
创新(17123)
期刊
(65533)
经济(65533)
研究(46956)
中国(33485)
学报(29674)
(26541)
科学(25001)
(23604)
大学(21681)
管理(20238)
学学(20215)
教育(19892)
农业(17149)
(16160)
金融(16160)
财经(12326)
技术(10996)
(10711)
经济研究(10662)
(9079)
业经(8863)
问题(8613)
(8138)
图书(8052)
业大(7597)
(6922)
理论(6528)
技术经济(6396)
农业大学(6357)
科技(6215)
共检索到2302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石玉顶  
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的并存,其原因是政府、企业、个人利益存在博弈性。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制度上创造条件,促使劳动者流动,使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显性化,实现就业制度的均衡,消除利益摩擦。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广东省委党校李莹:广州市黄埔区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谢永军:我国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大量存在转轨时期,我国城镇失业存在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大量的隐性失业,同时就业市场上又有相当数量的公开失业存在。隐性失业的典型特征是劳动者名义就业了(其劳动关系仍保留在某一企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韦红泉  蔡声霞  
隐性就业现象是我国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已经对我国的失业治理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目前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够。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了隐性失业,并进一步剖析了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及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消除隐性就业消极影响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乔雪  陈济冬  
本文试图运用经典的搜寻努力模型来考察当隐性就业现象存在时,失业保险政策如何影响失业工人的搜寻努力、就业分布和社会产出。研究发现:(1)提高失业保险税有可能扭曲工人的搜寻努力,加重隐性就业现象和降低社会产出;(2)失业保险金和就业规模(或失业保险税)之间具有拉弗曲线(Laffer Curve)的特征,因此,当政策目标为给定的失业保险金水平时,应当采用较低的失业保险税来减少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产出的扭曲;(3)当经济处于很低(很高)的隐性就业规模时,政府进行监督(降低失业保险税)能够消除(减少)隐性就业现象并同时提高社会产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谭卫东  
一、当前我国企业隐性失业的现状要了解和确定我国企业隐性失业的现状,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失业。一般来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能力。单从劳动者角度看,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结合从而取得正常的劳动报酬,就是“就业”;若在一定时期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蒋志刚  
本文对我国企业经济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隐性亏损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认为,隐亏可分为直接和间接隐亏两种形式;隐亏现象的形成既有体制性因素,也有企业内外部的原因;隐亏对宏观经济造成了诸多的消极影响,有可能引起一场经济危机。为此,应采取积极措施,根治隐亏。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玲  
一、引言 在发展中国家,除了公开失业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公开失业,即隐性失业。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所谓隐性失业是相对于公开失业而言的,其涵义是指劳动者虽不处于零工时零收入,但其劳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而且收入也不能达到维持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也有人认为,隐性失业亦可称为不充分就业或就业不足,是指社会名义就业量减有效就业量。 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隐性失业日益严重,引起理论界与实际部门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特别对于我国农村经济而言,大多数农业经济学家和政府有关官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隗斌贤  
政府公开的显性失业率无法准确反映真实的失业程度,本文通过隐性失业的理论分析,探讨隐性失业的统计涵义及其测算方法,为分析我国隐性失业水平和真实的失业程度提供定量依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照云  吴志军  
本文在界定隐形失业内涵,测定隐性失业数量的基础上,分析城乡隐性失业形成的原因;提出解决隐性失业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隐性失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东伟  
隐性失业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文章从隐性失业的经济学界定出发,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技术,给出了隐性失业量的测算、隐性失业的因素分析。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水晶石  
1933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存款保险制度,在其后的80年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相继建立该制度。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存款保险制度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防止系统性风险进一步恶化以及维护公众对金融市场信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也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经营能力的重要前提。金融系统性风险与央行调控系统性风险是由于银行过高的杠杆比率与金融机构想要搭便车的外部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项威,刘向耘  
隐性收入研究《隐性收入研究》课题组近些年来,我国的隐性收人问题表现得很突出,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例如,从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还很低,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并不是那么低,而是已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树  陈刚  
幸福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最主要目标,而且也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使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本文评估了主观幸福感对劳动力就业和隐性再就业概率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发现,幸福感上升不仅显著地提高了劳动力的就业概率,而且也显著地提高了失业劳动力实现隐性再就业的概率。同时,幸福感上升增加了劳动力享有的"关系"等社会资本,以及促进了劳动力的工作搜寻努力,是幸福感影响劳动力就业概率的主要机制。因此,以改善民生和提高居民幸福感为目标的增长方式转型,可能不仅不会加剧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压力,反而可能缓解劳动力市场上"就业难"和"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曾云   李元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导致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是按照行政命令强制分配的劳动力,从而形成大量的隐性失业。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其根本的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配置资源,转移大量存在的隐性失业就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这就是所谓的“优化组合”、“下岗”。然而,隐性失业的转移实质上是失业的显性化,社会失业增加,从而会与政府就业最大化的宏观经济目标冲突,目前,这种冲突的存在正是国有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