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64)
2023(9594)
2022(8279)
2021(7798)
2020(6508)
2019(14598)
2018(14397)
2017(26403)
2016(14853)
2015(16683)
2014(17033)
2013(16411)
2012(15601)
2011(14099)
2010(14565)
2009(13250)
2008(13586)
2007(12468)
2006(11155)
2005(10217)
作者
(45119)
(37435)
(37073)
(35365)
(23627)
(18265)
(16863)
(14540)
(14043)
(13751)
(12796)
(12515)
(12256)
(11736)
(11584)
(11352)
(11217)
(11022)
(10816)
(10687)
(9456)
(9260)
(9052)
(8672)
(8515)
(8395)
(8374)
(8287)
(7653)
(7517)
学科
(57442)
经济(57370)
管理(40669)
(33747)
(27526)
企业(27526)
方法(21748)
(17583)
(16629)
地方(16375)
数学(16234)
数学方法(15871)
中国(15044)
(14260)
理论(14249)
业经(14076)
环境(12555)
农业(12193)
(11500)
(10063)
(9768)
贸易(9756)
(9350)
(9276)
银行(9258)
(8826)
(8773)
(8769)
金融(8765)
教育(8531)
机构
学院(213209)
大学(209314)
(74203)
管理(73370)
研究(72897)
经济(72033)
理学(61245)
理学院(60352)
管理学(58836)
管理学院(58451)
中国(57132)
科学(49588)
(46927)
(38285)
(38187)
(37229)
(35680)
中心(34455)
研究所(34344)
(33056)
师范(32707)
业大(31760)
北京(30164)
(29753)
财经(29098)
农业(28840)
(27052)
(26442)
师范大学(26017)
(25878)
基金
项目(135162)
科学(103962)
研究(99001)
基金(93536)
(82689)
国家(81910)
科学基金(68900)
社会(59217)
社会科(55738)
社会科学(55725)
(55518)
基金项目(50156)
(45935)
教育(45234)
自然(45104)
自然科(43815)
自然科学(43798)
自然科学基金(42956)
编号(41573)
资助(38562)
成果(34040)
重点(31174)
(30123)
课题(29904)
(27497)
(26970)
科研(25368)
创新(25111)
大学(24896)
(24826)
期刊
(95828)
经济(95828)
研究(63392)
中国(48319)
学报(36742)
(34219)
科学(33055)
(31630)
教育(29895)
大学(27199)
管理(26419)
学学(25224)
农业(22930)
技术(19016)
(18729)
金融(18729)
业经(16278)
财经(13851)
资源(13482)
图书(13318)
经济研究(13174)
(12447)
问题(12319)
(12124)
(11981)
(10388)
(10283)
科技(9820)
书馆(9727)
图书馆(9727)
共检索到3364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永伟  王宝良  刘成程  方广玲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采用风蚀输沙率模型、沙尘空间传输模型和成本分担模型,对黑河下游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辐射效应进行评估,并以辐射效应结果为支撑,研究制定该区的生态补偿方案。结果表明:(1)该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辐射范围达120.5×104 km2,辐射效益达89.94×108 CNY;(2)2006年研究区应获得的生态补偿总金额为2625.525×104 CNY。受惠最多的内蒙古自治区需支撑的生态服务补偿金额达887.25×104 CNY,占总补偿金额的33.79%;受惠最少的上海市需支付的生态补偿为3.15×104 CNY。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永伟  拓学森  高吉喜  刘成程  高馨婷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风蚀输沙率模型,对1986—2006年期间黑河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植被的防风固沙功能及其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86、1996和2006年研究区植被防风固沙量分别为9 056×104t、4 972×104t和6 296×104t;不同植被覆盖的土地类型中,有林地防风固沙能力最强,其次为灌木林,低覆盖度草地最小;1986—2006年,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功能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植被防风固沙功能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防风固沙能力较高的区域主要零散分布在河流、湖泊沿岸等植被覆盖状况较好的区域;研究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功能价值较大,2006年达到5...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超  余琦殷  王瑞霞  崔国发  
【目的】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益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其辐射效益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其时空流动特征。【方法】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风蚀流失量模型和沙尘空间传输模型,评估了2000-2019 年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的辐射效益变化情况。【结果】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沙尘沉降量由 2001 年的 3.22 × 10~8 t 逐渐减少至 2019 年的 1.99 × 10~7 t,2019 年沙尘沉降量仅为 2001 年的 6.18%;该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率稳步上升,由 2001 年的 55.65% 升至 2019 年的 74.83%,增长了 19.18%。不同辐射范围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如辐射范围等级为 ≤ 6 的区域(沙尘传输距离 < 508.5 km),沙尘沉降量由 2001 年的 2.03 × 10~7 t 逐渐减少至 2019 年的 4.25 × 10~6 t。近 20 年沙尘沉降减少量最大的 3 个行政区为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其沙尘沉降减少量分别为 5.45 × 10~6、4.49 × 10~6、4.06 × 10~6 t。以陕西省为例,2001、2004、2007、2010、2013、2016、2019 年沙尘沉降量分别占该行政区近 20 年沙尘沉降总量的 11.38%、9.83%、5.33%、4.37%、2.96%、1.78%、1.24%;近 20 年沙尘沉降减少量超过 10~6 t 的行政区还包括湖北省、河北省、山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分别为3.62 × 10~6、2.70 × 10~6、2.55 × 10~6、2.31 × 10~6、1.77 × 10~6、1.14 × 10~6 t。受沙尘灾害影响较弱的行政区主要有福建省、浙江省、天津市等 8 个行政区。【结论】该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不同行政区和不同辐射范围等级区域内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防风固沙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玉  谢高地  甄霖  鲁春霞  徐洁  
风蚀是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农牧交错带面临的严峻问题。论文以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为例,利用HYSPLIT模型模拟了当地生态系统提供的防风固沙服务流动路径,通过空间插值获得了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的受益范围及其获得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了受益范围内的土地覆被、受益人口及GDP。研究结果显示:1)2010年阴山北麓草原生态功能区的防风固沙服务大部分发生在春季,其流动路径主要往功能区东部和东南部区域延伸;2)防风固沙受益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6%,主要位于功能区东部和南部地区;3)功能区受益的人口占当年全国总人口的75%,受益GDP占当年全国GDP总量的67%。未来可以根据受益区获得防风固沙效益的相对大小确定受益区不同区域横向生态付费金额,以补偿当地采取防风固沙措施导致的经济损失和投入,实现地区间公平,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唐仕钧  
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协调生态恢复与保护实施者与受益者的利益,是国际通行做法,有利于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民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提高生态保护效果。在阐述国外发达国家生态补偿机制对我国启示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吕明权  王继军  夏自兰  陈志学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对于我国的水土流失治理意义重大,水土保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基于潘家口水库上游东北沟流域199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和气候、土壤、植被、DEM及农户调查等数据,应用通用土壤侵蚀方程模型(RUSLE)计算该流域采取预防水土流失措施后的土壤侵蚀减少量,在此基础上采用环境经济学的方法核算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的提供方和受益方两个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并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模型,实现了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标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流域生态系统的年土壤保持量为6.49×104t.a-1;水土保持服务提供方损失为24.48×104元,所得收益来自减少土地损失和肥力损...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琴  宋经元  邵飞  傅生辰  孙成忠  袁丽钗  谢彩香  
【目的】欧李作为我国特有的生态型树种,在防风固沙、蓄水保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因此研究欧李的全球潜在适生区及其生态特征,对欧李树种的推广种植和防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根据379个欧李分布点和19个生态因子数据,采用BIOCLIM、DOMAIN、MAXENT和GARP 4个生态位模型预测欧李的全球潜在适生区,并分析欧李分布区的生态特征,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Kappa两个统计量进行模型评价。【结果】欧李的全球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30°52°N、102°137°E范围内的亚洲,包括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跃胜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是完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分析了县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随后,根据博弈论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原理,构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博弈模型,利用博弈反应函数求出双方的最优选择,从而找出影响县级政府保护生态环境和中央政府选择实质性监管的主要因素。为保障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实施效果,中央政府在监管中既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强法律的威慑力,又要增强监管的规范性和效率、降低监管成本。此外,中央政府要加大生态保护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从而降低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本。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赟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在阐述生态补偿机制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补偿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相应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世丹  
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关系到国家和区域的生态安全,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利益补偿机制势在必行。建立我国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应当从理顺相应法律关系着手。文章以区域内开展的行为活动对自然生态及区域内外人群造成的影响为逻辑起点,运用系统学分析方法搭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补偿关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法律关系加以判明。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李国平  张文彬  李潇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已成为各国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达成的共识,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设立是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契约设计的视角,依据委托一代理理论构建了中央政府与县级政府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契约模型。首先,对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的行为选择进行界定,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最优契约;其次,在完全信息契约形式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契约,通过分析中央政府和县级政府的最优行为选择,得出了最优的转移支付契约形式;再次,运用成本收益分析,对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契约影响因素的变动进行数值模拟,讨论不同信息结构状况下,不同价值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梁  张光强  霍学喜  
文章采用分析居民生计状况的标准化工具方法——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居民的生计资本和可持续生计能力进行了分析。在对可持续生计模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理论分析了生计资本、生态补偿政策对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并提出假设,采用因子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个基础变量的权重,得到居民的生计资本、面临的生态补偿政策以及可持续生计能力数值,并实证研究生计资本和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居民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最大,生态补偿政策对可持续生计能力具有显著直接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潇  李国平  
持续数年且金额巨大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并没有实现区内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提高。生态补偿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实质是不完全契约的"敲竹杠"行为,要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就必须解决"敲竹杠"问题的不完全契约范式。研究表明:针对不完全契约"敲竹杠"问题的产权理论方法适用于生态补偿制度的"敲竹杠"问题,其最优产权治理结构应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实质执行者拥有生态资源的使用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彪  李庆旭  王爽  谢高地  
防风固沙功能是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效的关键监测指标。以往研究注重局地防风固沙功能的评估,对全区防风固沙功能的时空变化与内部差异揭示不足。基于京津风沙源区多期遥感数据,采用修正风蚀方程与GIS空间统计技术,评估分析了2000-2015年防风固沙功能的整体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京津风沙源区年均防风固沙量为28.98亿t,防风固沙能力为68.24 t/hm~2,且均随年份变化波动增加,年均增速分别为1.10%和0.71%;(2)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能力呈西北高、东南低趋势,有49.06%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高于70 t/hm~2,评估期内有54%的区域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高;(3)浑善达克沙地亚区、典型草原亚区和荒漠草原亚区的防风固沙量累计为全区防风固沙总量的88%,燕山丘陵山地水源保护亚区和晋北山地丘陵亚区的防风固沙能力提升最显著;(4)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和乌兰察布市的防风固沙量合计占全区防风固沙量的77%,朔州市与包头市防风固沙能力较高,北京市与天津市防风固沙能力增速较高。因此,未来应重视分区施策治理与西部和北部防风固沙功能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宁  
重点生态功能区被规划入"限制开发区"极大地限制了功能区内农民原有的自由生活方式和经济开发行为,在法律上剥夺了其对土地等自然资源使用权与发展权。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机制是一种矫正环境不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构建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制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应当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征收生态税和拓宽生态补偿的融资渠道;在微观层面,从健全生态地役权制度、自然资源物权制度和自愿生态保护项目制度三个维度建立起重点生态功能区利益补偿法律保障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