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27)
2023(7396)
2022(6322)
2021(5806)
2020(4810)
2019(10777)
2018(10903)
2017(19890)
2016(11355)
2015(12746)
2014(13024)
2013(12637)
2012(11686)
2011(10592)
2010(11058)
2009(10395)
2008(10599)
2007(9890)
2006(8908)
2005(8512)
作者
(34015)
(28284)
(27891)
(26934)
(17954)
(13759)
(12685)
(10971)
(10778)
(10464)
(9987)
(9625)
(9526)
(9099)
(9093)
(8632)
(8367)
(8196)
(8189)
(8102)
(7284)
(7156)
(6811)
(6561)
(6498)
(6388)
(6291)
(6233)
(5822)
(5654)
学科
管理(40254)
(38375)
经济(38281)
(32585)
(28359)
企业(28359)
(15364)
(14559)
方法(12759)
(12530)
(11669)
环境(11615)
中国(11133)
业经(10797)
(9886)
数学(9860)
(9718)
数学方法(9705)
财务(9690)
财务管理(9654)
企业财务(9107)
(8393)
理论(8319)
(8311)
银行(8297)
体制(8203)
农业(7903)
(7863)
地方(7581)
(7510)
机构
学院(163535)
大学(161390)
(61190)
经济(59536)
管理(57828)
研究(55656)
理学(47706)
理学院(47137)
管理学(46261)
管理学院(45965)
中国(44315)
(35750)
科学(34907)
(34607)
(29191)
(28688)
(28593)
研究所(25674)
中心(25605)
财经(25468)
业大(24941)
北京(23320)
(22677)
(22293)
(21761)
(21538)
农业(21393)
师范(21306)
(20859)
财经大学(18528)
基金
项目(101285)
科学(78214)
研究(76015)
基金(70903)
(62372)
国家(61820)
科学基金(51949)
社会(46333)
社会科(43626)
社会科学(43615)
(40983)
基金项目(37289)
教育(35006)
(33896)
自然(33138)
自然科(32125)
自然科学(32117)
自然科学基金(31546)
编号(31367)
资助(28405)
成果(26421)
(24348)
重点(23445)
课题(23225)
(21750)
(21534)
(20814)
(19976)
创新(19537)
科研(19213)
期刊
(80437)
经济(80437)
研究(51554)
中国(40022)
(30467)
学报(26888)
(26303)
科学(24721)
管理(22763)
教育(21906)
大学(20757)
学学(19415)
(17040)
金融(17040)
农业(16836)
技术(14497)
业经(14102)
财经(13095)
(11176)
经济研究(10471)
问题(10254)
(9349)
林业(9023)
(8911)
财会(8804)
会计(8243)
科技(8239)
资源(8154)
(7614)
图书(7523)
共检索到266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树川  左停  李小云  
对国内外在退耕还生态方面的政策进行了探讨,对退耕还林(草)中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研究和观点进行综述,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我国当前的补偿政策缺乏以农民为主体的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应更全面深入地关注农户的生计,让“农民的知识”发挥创造性作用;在补偿的同时应考虑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方案,并由中央、地方、社会等多方共同协调合作完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凡斌  
回顾和分析生态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进展,剖析退耕还林(草)工程主要经济政策、成本结构和补偿现状,指出当前补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从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期限以及补偿资金筹措等几个方面探索建立我国退耕还林(草)生态补偿机制的可能途径;提出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费世民  彭镇华  杨冬生  周金星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效益补偿现状的分析 ,为进一步完善和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经验 ,促进保护生态环境和林业可持续发展。深入分析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原则、途径以及补偿标准等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建立 ,不仅为森林资源管护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更重要的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 ,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动力和机制问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杨明洪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具有“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经济活动。作者在分析了庇古等人的利益调整观点和科斯等人的改变利益调整的初始条件的观点这两种相对立的解决外部性问题观点以后 ,指出外部性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让政府找到一种内生交易费用与外生交易费用两难冲突的最优折衷方案 ,在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外部性问题时保持产权模糊性是非常有利 ,因而应采取利益调整的办法。为此 ,作者建议加快建立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谭晓梅  
现阶段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存在着重大的且必须在今后实践中着力加以解决的问题。应根据各地的具体实际,着重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稳定生计问题。为此,必须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公共产品补偿,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婷  郑宇梅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了解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发展历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区域集中,研究层次较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较为科学,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对象单一,影响因素不够全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研究内容与尺度不够全面。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可以在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差异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补偿机制;丰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注意影响补偿客体意愿因素的多样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分析中拓宽研究内容与尺度。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石明霞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是青海牧区最为突出的生态问题。青海牧区因为毁林开荒、陡坡耕种,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解决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牧户要增收的问题,需要搞好后续产业的研究开发与完善,需要与农民利益有机结合的后续政策,需要加强退耕还林还草经济补偿问题的深入研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退耕还林还草补偿机制工作"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艳红  康慕谊  
生态补偿措施是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以退耕还林(草)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实施情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首先,建立退耕还林(草)的补偿组织体系;其次,以退耕还林(草)所造成的农民机会成本的损失来确定补偿标准,根据工程的进程和资金的投入情况,可将生态补偿划分为基本补偿、产业结构调整补偿和生态效益外溢补偿三个阶段;第三,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所需的时间来确定补偿年限;最后提出退耕还林(草)的补偿方式及可能的资金渠道来源。生态补偿计量方法的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贾云  杨会侠  王卫  张景根  陶玉柱  姚荣升  张玉鹏  
采用典型区位固定样地方法,连续6年测定辽东山地实施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后初期阶段的生态效益变动过程。结果表明:退耕后3年植被开始进入激烈竞争阶段,多年生草本、半木质化植物、灌木等相对长寿植物开始占据主导。人工辅助(造林)可在6年后形成较稳定的森林植被群落,单位面积生物产量尤其是木质化根系以乔灌木混交模式为最高,虽其固土蓄水功能恢复的速度比自然恢复模式晚1~2年,但其综合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乔木恢复模式。若依对照(持续农作物耕作)的地表径流量为100%,则6年平均值乔木模式为11.9%,乔灌模式14.49%,自然模式10.65%。依相同方法计算,泥沙流失量在乔木模式下为1.95%,乔灌模式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支玲  李怒云  王娟  孔繁斌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但受比较经济利益的影响 ,大部分退耕户重补偿政策的优惠 ,轻管护林子的义务 ;第二 ,退耕后绝大部分农民并无兴趣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他们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 ,一旦停止钱粮补助 ,林地还未到效益期 ,将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 ,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曾小舟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徐彩瑶  王苓  潘丹  李博伟  孔凡斌  
通过分析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阐释了退耕还林可持续性问题与破解思路,综述了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农户生计变化与福祉保障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实现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路径。未来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与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需要,关注退耕农户福祉改善的迫切需求,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退耕农户福祉变化的内在联系,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的退耕还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标准形成机制与对象的空间选择机制,推动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能力有效地转变为现实而长期改善人类福祉的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兴  张炜  赵敏娟  
以异质性农户为切入点,分别对农户的退耕行为与还林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剖析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内在机制障碍,深入研究农户个体差异导致的激励不足和激励错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的调整方向与优化路径:短期内,提高退耕补助额或尝试多样化的补贴政策以激励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中长期则需要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和发展林业碳汇市场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兴  张炜  赵敏娟  
以异质性农户为切入点,分别对农户的退耕行为与还林行为进行重新审视,剖析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内在机制障碍,深入研究农户个体差异导致的激励不足和激励错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政策的调整方向与优化路径:短期内,提高退耕补助额或尝试多样化的补贴政策以激励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中长期则需要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和发展林业碳汇市场来保证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喻永红  
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的难点就是补偿标准的确定。国内外实践及研究进展表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最低应能弥补农户机会成本,对成本的充分补偿还应包括环境服务的提供成本或实施成本,出于公平考虑则应纳入生态服务价值补偿。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的定量测算、纳入利益相关者意愿的补偿标准制定和竞标机制实践、基于退耕还林环境价值评估的生态价值补偿研究,是未来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