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13)
- 2023(11004)
- 2022(9806)
- 2021(9280)
- 2020(7864)
- 2019(18010)
- 2018(18258)
- 2017(34334)
- 2016(19161)
- 2015(21789)
- 2014(21902)
- 2013(21619)
- 2012(20145)
- 2011(17857)
- 2010(17896)
- 2009(16261)
- 2008(15828)
- 2007(13910)
- 2006(12223)
- 2005(10864)
- 学科
- 济(72413)
- 经济(72328)
- 管理(56855)
- 业(54238)
- 企(45918)
- 企业(45918)
- 方法(34991)
- 数学(29960)
- 数学方法(29509)
- 农(19605)
- 中国(18461)
- 学(18446)
- 财(17694)
- 技术(17235)
- 业经(16369)
- 地方(14699)
- 理论(13986)
- 农业(13318)
- 制(13114)
- 贸(12326)
- 贸易(12317)
- 和(12199)
- 易(11937)
- 务(11465)
- 环境(11399)
- 财务(11392)
- 财务管理(11370)
- 教育(11147)
- 银(10785)
- 银行(10740)
- 机构
- 大学(271741)
- 学院(270202)
- 管理(107645)
- 济(98648)
- 经济(96161)
- 理学(92981)
- 理学院(91921)
- 管理学(90169)
- 研究(90106)
- 管理学院(89693)
- 中国(65413)
- 科学(60320)
- 京(59160)
- 农(49633)
- 所(46859)
- 业大(44954)
- 财(44923)
- 研究所(42884)
- 中心(41616)
- 江(41244)
- 农业(39522)
- 北京(37199)
- 范(36066)
- 财经(35820)
- 师范(35646)
- 州(33550)
- 技术(33014)
- 经(32390)
- 院(32206)
- 省(29618)
- 基金
- 项目(187415)
- 科学(145711)
- 研究(134763)
- 基金(134002)
- 家(117900)
- 国家(116903)
- 科学基金(99603)
- 社会(80607)
- 社会科(76288)
- 社会科学(76268)
- 省(75589)
- 基金项目(71776)
- 自然(67455)
- 自然科(65881)
- 自然科学(65867)
- 自然科学基金(64649)
- 划(63357)
- 教育(62384)
- 编号(55593)
- 资助(55190)
- 成果(45167)
- 重点(41910)
- 部(40215)
- 创(39597)
- 发(39432)
- 课题(38592)
- 创新(36934)
- 科研(36181)
- 计划(35582)
- 大学(34495)
- 期刊
- 济(109138)
- 经济(109138)
- 研究(77977)
- 中国(53523)
- 学报(48599)
- 农(45622)
- 科学(42619)
- 管理(39600)
- 大学(35167)
- 教育(34232)
- 财(33795)
- 学学(32864)
- 农业(32004)
- 技术(27199)
- 融(20878)
- 金融(20878)
- 图书(18239)
- 业经(17683)
- 财经(16641)
- 业(16312)
- 经济研究(16076)
- 科技(15128)
- 技术经济(14881)
- 理论(14189)
- 经(14031)
- 问题(13927)
- 版(13389)
- 业大(13335)
- 实践(13335)
- 践(13335)
共检索到3961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付亚萍 刘文真 胡国成 斯华敏 孙宗修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转基因水稻终将进入商品化生产,为此需要在理论、技术和材料上做好充分的准备。笔者认为:确认常规育种的主体地位,制定充分发挥转基因技术的特点、整合载体构建、花药培养、分子标记新技术的技术路线对提高育种效率至关重要;在实验室层面,需要根据育种目标精心选择目的基因,构建高效、安全的表达载体,优化转基因体系,努力提高籼稻转化频率,减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探索叶绿体转化技术;在田间试验阶段,需要确定合适的参试株系数,建议每个载体以100~200个株系为宜;区试阶段是对参试品种(系)进行转基因监控的最有效时机;提出水稻生物反应器研究和利用转基因技术修复污染环境的一些原则;不同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洁 张东旭 商蕾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上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建立高效再生体系和稳定地遗传转化体系方面,随着遗传转化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的大豆植株并取得突破性进展。笔者就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系统(器官发生受体系统、体细胞胚胎发生受体系统、原生质体受体系统)以及转化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大豆转基因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豆 遗传转化 农杆菌 基因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元林 向平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植物基因转移方法,综述了转基因技术在培育抗病、抗虫、抗逆和优质作物新品种方面的应用概况。并对转基因植物的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植物,作物育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成都)
[作者]
张庆功 董霖
针对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概念多、方法多且抽象的特点,笔者提出了引入虚拟样机技术以辅助授课的观点。虚拟样机技术作为机械创新设计教学的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具有创建虚拟实验、设计与优化机构的功能。文章结合实例阐述了虚拟样机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过程,提出了将ADAMS软件学习列入机械类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校级创新设计大赛常态化的建议。
关键词:
虚拟样机 ADAMS 机械创新设计 教学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友才 周清明
从水稻转化的受体系统、转化方法以及外源基因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等方面,综述了水稻转基因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
水稻 基因 遗传转化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欣 付亚萍 周君莉 郭秀平 刘文真 吴洁芳 吴传银 万建民
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遗传转化的模式植物,其遗传转化一直受到广泛重视。自世界首例转基因水稻于1988年获得成功以来,水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迅猛发展,尤其是1994年首次通过农杆菌介导实现对粳稻的高频转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水稻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目前,应用于水稻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一些实验室也采用花粉管通道法、电击法、PEG转化法等。其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以其低成本、易操作、转化效率高、单位点插入比例高、后代表达稳定等特点已经成为水稻转化的主流方法,约占水稻转基因报道总数的80%以上。虽然国内外刊物时有转基因方法改进的报道,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水稻...
关键词:
水稻 规模化 转化体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方远 陆贤军 任光俊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植物转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已取得可喜成就, 显示出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本文综述基因转移技术及其在水稻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关键词:
植物 基因转移技术 水稻 遗传改良 应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华静 田志宏 王玉斌
以转基因水稻技术应用的社会规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RIAM模型对转基因技术应用的社会规制进行绩效评估,构建我国转基因技术应用研究社会规制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生态环境规制、安全规制、营养规制、健康规制、社会经济问题规制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我国转基因水稻社会规制绩效的综合得分为18.7,结果表明我国转基因水稻的社会规制绩效水平仍然比较低,转基因技术应用存在严重的规制缺失问题,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完善我国生物技术应用社会规制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转基因水稻 社会规制 绩效评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叶敬忠 李华
转基因议题在中国已经引起了广泛论战。针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研究以及转基因技术本身,人们并无疑问。但是,当转基因技术应用于人类食品并进行商业化推广后,它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或科学研究问题,而变成了政治经济问题以及哲学与伦理问题。本文首先对转基因食品的主要争论进行梳理,发现很多争论最终回答的是如何应对转基因食品的问题,而未对作为本源问题的转基因技术的社会性本质进行追问。本文进而对转基因技术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和哲学伦理反思方面的综述,并就如何应对转基因技术提出了人文思考,认为人类必须在认真审视生活与生命诉求的基础上,以一种谨慎态度对待转基因技术,以确保技术应用不会对环境与人类安全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琪 李宁 李尚义
据《合肥晚报》报道:2004年12月1日国家农业部的一个会议静悄悄地结束。会议传出了这样一个信息: 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人以后吃的将是转基因大米,福兮? 祸兮? 一、生物工程催生出转基因作物19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孟德尔和摩尔根创立了基因理论。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物理、化学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在遗传物质的研究上又取得重大进展,证实了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醉(DNA)、蛋白质和少量的核糖核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杨丽波 朱迅 章万静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高校培养模式的变革,协作学习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并成为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2006版)之一。本研究试图从我国课程建设中协作学习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出发,探究协作学习课程的构建要素和构建方法,分析和思考协作学习的发展方向。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青松 杨春燕 赵双进 闫龙 史晓蕾 刘丽娟 赵聪聪 冯燕 赵鑫 张孟臣
针对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遗传基础狭窄的问题,利用mS1轮回群体拓宽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遗传基础。利用遗传基础丰富的mS1基础群体,与现有的抗草甘膦转EPSPS基因大豆新品系冀K32、冀K331、冀K69、冀K964建立抗草甘膦C0群体,C0群体改良后形成C1群体。分析基础、C0、C1 3个群体的品质、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C1群体蛋白变化为35.66%~48.02%;脂肪变化为16.34%~22.92%;株高变化为46.00~158.00 Cm;分枝数变化为0~8个;百粒质量变化为10.30~25.30 g;单株重变化为1.60~59.60 g。C1群体中不育株所占比例为19.2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汤述翥 张宏根 朱正斌 刘巧泉 梁国华 严长杰 刘超 李鹏 顾铭洪
部分BT型粳稻不育系存在自交结实现象,不育性的稳定性较差,影响杂交种的纯度;WA型粳稻不育系虽然不育性稳定,但开花习性差,育性最难恢复,应用难度较大;HL粳稻不育系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率与BT型粳稻不育系无显著差异,育性稳定性明显好于BT型粳稻不育系,可恢复性明显好于WA型粳稻不育系,较好地协调了育性稳定性、开花习性和可恢复性几方面的矛盾。因此,提出了在粳稻杂种优势利用中用红莲(HL)型不育系部分替代BT型不育系,以解决目前生产上杂交粳稻BT型不育系不育性不够稳定及细胞质单一的问题。通过测交鉴定,已筛选和育成一批HL型粳稻恢复系。不同细胞质杂交粳稻组合的鉴定结果表明,将红莲型不育细胞质应用于粳稻...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潇 罗园园 赵艳
NaCl筛选法是培养无标记耐盐转基因水稻的有效方法。以中华11、秀水11、春江06这3个粳稻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为材料,以SKC1为目标基因,研究NaCl筛选条件下,热激与液体共培养对农杆菌介导耐盐基因转化水稻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热激处理和液体共培养都能提高耐盐基因对水稻的转化率,其中,热激处理最高转化提高率达到46.2%,液体共培养后最高转化提高率达到60.7%。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