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954)
2022(2480)
2021(2659)
2020(2259)
2019(5040)
2018(4801)
2017(9018)
2016(5383)
2015(6229)
2014(6494)
2013(6643)
2012(6473)
2011(5466)
2010(5823)
2009(5627)
2008(6172)
2007(5601)
2006(5178)
2005(5067)
2004(4490)
作者
(15314)
(12529)
(12502)
(12399)
(7987)
(5937)
(5758)
(4824)
(4764)
(4762)
(4311)
(4242)
(4239)
(4150)
(4025)
(3742)
(3727)
(3647)
(3611)
(3583)
(3513)
(3090)
(3032)
(3003)
(2874)
(2863)
(2838)
(2828)
(2706)
(2578)
学科
(21792)
管理(20277)
(18510)
经济(18474)
(16708)
(14595)
企业(14595)
财政(12057)
(9672)
(9228)
财务(9215)
财务管理(9169)
企业财务(8712)
(8572)
中国(8197)
(8122)
(6288)
制度(5570)
(5570)
(5452)
方法(5402)
教育(5127)
理论(5083)
(4943)
地方(4887)
体制(4727)
(4724)
银行(4715)
(4327)
(4302)
机构
大学(76841)
学院(74590)
(28699)
经济(27895)
研究(27037)
(26155)
管理(24744)
中国(22869)
理学(19247)
理学院(19009)
管理学(18654)
管理学院(18504)
(17100)
科学(15829)
财经(15421)
(15000)
(14136)
(13627)
研究所(12431)
中心(12265)
北京(11755)
(11222)
(11155)
师范(11147)
财经大学(10800)
(10757)
(10665)
财政(9396)
经济学(9121)
(8918)
基金
项目(36085)
研究(29670)
科学(26907)
基金(23998)
(19694)
国家(19480)
社会(17026)
科学基金(16009)
社会科(15905)
社会科学(15899)
教育(14474)
(14448)
成果(14090)
编号(13372)
基金项目(11711)
(11603)
资助(10672)
课题(9813)
(9000)
自然(8988)
自然科(8729)
自然科学(8727)
项目编号(8628)
自然科学基金(8529)
重点(8328)
(8300)
(8065)
(7879)
(7863)
阶段(7853)
期刊
(41217)
经济(41217)
研究(32519)
(26752)
中国(20316)
教育(12934)
学报(11079)
(10424)
(9996)
金融(9996)
管理(9551)
财经(8749)
大学(8349)
科学(8347)
会计(7714)
(7481)
学学(7232)
(7167)
财政(7167)
财会(6458)
农业(6382)
经济研究(6373)
图书(6312)
(5977)
技术(5694)
问题(5502)
业经(5468)
书馆(4664)
图书馆(4664)
(4429)
共检索到142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安体富  
研究财政学的学科属性与定位问题,对财政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在高等学校的学科分类中,一直将财政学列入经济学科(应用经济学),这曾为大家所接受。但目前在财政学界,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本文从财政的性质(本质)、财政学在西方经典经济学中的地位、如何认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如何看待财政政策与财政制度问题、关于"财政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的争论以及如何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等,多角度论证了财政属于经济范畴,财政学属于经济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崔惠玉  
一、关于政府预算学科属性的纷争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政府预算(或公共预算)①的学科归属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将政府预算归于财政学科之下研究是不当的,提出将政府预算纳入到政治学或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如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公共预算研究借鉴了许多经济学理论,但并不等于说公共预算研究是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是政治学和公共行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雍君  
为系统回应日益迫近的智识挑战,对照真实世界而将体量庞大凌乱的财政知识抽丝剥茧地进行智识性整合至关紧要。本文由此建构的智识财政学框架以集体物品、财政偏好和财政共同体三个核心概念为支柱,通过融合偏好话语与共同体话语而将所有次级概念乃至整个研究体系自然牵出,从而可望获得宏大而不失精微的完整叙事能力,为所有公共财政问题的统一解释和公共财政学朝向一级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利用学科优势积极为民族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一直是我校财政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特点之一。在确定学科建设规划时,我院财政学科根据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的重要指示,按照学科建设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基本思路,为满足我国地方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需要,旗帜鲜明地提出和坚持把欠发达地区、民族地方财政问题的研究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邦驰  
对我国财政基础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较大分歧,甚至是原则性分歧,需要理论工作者从中国国情出发,认真加以探索。为此,本文就“西方公共产品论”能否成为我国财政理论的基础,如何坚持、发展和完善“国家分配论”及如何合理借鉴西方财政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若干见解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傅志华  陈龙  
基于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人类产生了各种需要。从根本上而言,国家治理的目的就是协调"三种需要"以及与之相应的利益矛盾,防范风险,使之符合社会存续和发展的需要。一切国家治理活动皆最终归结于此。通过对公共经济资源的汲取和配置,财政成为协调"三种需要"矛盾的基本机制,并在其矛盾运动中得以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财政形态、制度和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三种需要"的矛盾运动来实现。在协调这一矛盾运动之中,围绕公共经济资源的汲取与配置,在人与物、人与人两个层面上形成了财政本质的"多重性",使财政具有了经济、政治、社会、生态以及文化与伦理道德等多重属性。在人与物、人与人两个层面衍生出来的诸多财政关系,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基本维度和内容,并以利益分配与协调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来。财政本质"多重性"理论,为新时代推动财政理论创新、解决当前重大财政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智  
一建国以来,我国财政学经历了创建、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基本形成了以财政学原理(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总的指导思想,研究财政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为核心的财政学体系框架.近几年对财政学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人们从不同方位研究和完善财政学科体系.财政学的发展研究就是从改革、发展的角度研究财政学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财政学原理与发展的研究,对财政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的功绩是不容否定的.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重定性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董勤发  
国际财政学是财政学与国际经济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这门学科涉及到不同国家的财政制度通过国际经济活动而相互联系在一起所发生的相互影响及其相互协调问题。它的产生和发展是财政学与国际经济学各自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理论体系则体现了财政学与国际经济学的融合,而其研究方法则与国际经济学研究中的国家主义分析方法与世界主义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是一脉相承的。本文就是对国际财政学的这几个基本问题所作的初步研究。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钟晓敏  
关于财政学研究的几个问题钟晓敏一、经济学和财政学从财政学的产生和发展来看,财政学既是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一门学科,又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学理论的正确认识有赖于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正确认识。经济学在研究...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朱青  
近些年来,我国财政学界对“财政学”与“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以及“财政管理学”诸范畴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有争论。由于搞清楚这些范畴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财政学的发展方向至关重要,所以本文也对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财政学”与“公共财政学”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一直都用“财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傅娟  
本文研究财政学主流从德国范式到美国范式的演变史。文章通过对不同语言的“财政”一词进行文献研究,认为财政学产生于德国而非英国;然后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还原经济学如何一步步取代财政学的历史过程。本文的研究表明:第一,财政学并非经济学的分支,二者产生的土壤与哲学根基都不相同;第二,经济学的几次变革反映出其内在逻辑的不一致,无法作为财政学的理论基础;第三,当代主流财政学与现实脱节的原因在于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方向是矛盾的,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的财政实践在向德国学习,而英美的公共经济学却取代德国财政学,成为财政学的主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国清  
许廷星教授1957年出版的专著《关于财政学的对象问题》,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并系统地论述了"国家分配论"的基本内容。其针对前苏联学者关于财政学对象是"货币关系论"的观点,绝非计划经济的产物。其所提出的两种属性分配关系和"国家分配论",涵盖了"以国家为主体"、"满足整个社会的共同需要"等丰富内容,在中国当代财政学发展史和今天的理论探索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骁  
纪念许廷星教授《关于财政学的对象问题》公开出版50周年是为了向许廷星教授致敬,向财政学前辈们致敬,弘扬优秀学术传统,促进财政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不断创新。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的新定位不是依据财政学界的理论共识提出的,而是依据当前国内外动态发展作出新的战略判断后对财政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自然激发了有关财政学科属性的争论。通过深入分析发现,战略调整背景下的实践发展需要、新国家战略实施需要和财政制度创新需要,是激发财政学科属性之争并趋向跨学科的内在原因。所以,我国应以这场争论为契机,明确财政是国家战略实施的核心要素,并在开展财政学科属性讨论的过程中,强化对财政学科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充实财政跨学科研究的内容。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财政的新定位不是依据财政学界的理论共识提出的,而是依据当前国内外动态发展作出新的战略判断后对财政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自然激发了有关财政学科属性的争论。通过深入分析发现,战略调整背景下的实践发展需要、新国家战略实施需要和财政制度创新需要,是激发财政学科属性之争并趋向跨学科的内在原因。所以,我国应以这场争论为契机,明确财政是国家战略实施的核心要素,并在开展财政学科属性讨论的过程中,强化对财政学科人才培养的认识和充实财政跨学科研究的内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