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89)
- 2023(10433)
- 2022(8818)
- 2021(8415)
- 2020(7238)
- 2019(16642)
- 2018(16242)
- 2017(30932)
- 2016(16452)
- 2015(18327)
- 2014(17943)
- 2013(17270)
- 2012(15855)
- 2011(14006)
- 2010(13626)
- 2009(12294)
- 2008(11560)
- 2007(9963)
- 2006(8389)
- 2005(7299)
- 学科
- 济(64928)
- 经济(64843)
- 管理(45639)
- 业(41754)
- 企(36670)
- 企业(36670)
- 方法(31473)
- 数学(26158)
- 数学方法(25744)
- 财(17350)
- 学(17301)
- 中国(16482)
- 农(15731)
- 业经(14318)
- 理论(13527)
- 制(12683)
- 和(11039)
- 务(10757)
- 财务(10706)
- 财务管理(10682)
- 地方(10424)
- 体(10235)
- 贸(10233)
- 贸易(10226)
- 农业(10117)
- 企业财务(10094)
- 易(9926)
- 银(9771)
- 银行(9739)
- 技术(9628)
- 机构
- 大学(220861)
- 学院(217516)
- 济(87045)
- 经济(85308)
- 管理(84926)
- 理学(73255)
- 理学院(72487)
- 研究(72464)
- 管理学(71023)
- 管理学院(70602)
- 中国(54411)
- 京(46066)
- 科学(44367)
- 财(41691)
- 农(36863)
- 所(35378)
- 中心(34189)
- 业大(33493)
- 江(33288)
- 财经(33088)
- 研究所(32195)
- 经(30278)
- 范(28869)
- 农业(28843)
- 师范(28497)
- 北京(28229)
- 经济学(27284)
- 院(27233)
- 州(25291)
- 财经大学(24860)
- 基金
- 项目(153697)
- 科学(121280)
- 基金(112378)
- 研究(111808)
- 家(98887)
- 国家(98084)
- 科学基金(84437)
- 社会(71331)
- 社会科(67357)
- 社会科学(67344)
- 省(59928)
- 基金项目(58975)
- 自然(54995)
- 自然科(53799)
- 自然科学(53780)
- 教育(52903)
- 自然科学基金(52804)
- 划(50725)
- 资助(45674)
- 编号(44303)
- 成果(35918)
- 重点(34811)
- 部(34349)
- 创(32386)
- 发(32119)
- 课题(30854)
- 创新(30229)
- 科研(30158)
- 国家社会(30060)
- 教育部(29698)
共检索到323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朱小蔓 杨桂青
巴赫金批判19-20世纪表现强势的唯理性主义哲学,把道德哲学作为第一哲学,把统一而唯一的存在即事件作为道德哲学的研究对象,把实际行为作为道德哲学的目标,主张个体通过负责任的行为参与生活,从具体的事件中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应分",重视在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积极交往与对话,在多样化的、多体裁的、活的话语交流中丰富主体的精神世界,形成并彰显道德个性。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薛晓阳
未来具有一种伦理性和教育性,包含着存在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这是教人善待未来、追求美好的力量和源泉。在这里,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时间成为道德的基础。希望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教育。教育就是"学习希望"或"学会希望"。可能性既是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道德教育的归宿;此在是一种局限,教育就在于突破此在的限制,实现人的开放性和可能性。未成熟是此在的一种状态或局限,但未成熟意味着对未来的依赖性,道德教育正是在这种依赖性之上建立起自己的权威和可能;布洛赫的希望实现了存在主义所期待的从悲凉到诗意的转换,给予道德教育一种人性的启示——教育不仅应当有希望而且也能够有希望;超越善恶是道德哲学的重要命题,也是道德教育...
关键词:
希望哲学 未来意识 道德教育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育学部浅沼茂(Asanuma shigeru)教授应邀于2007年5月底来上海参加由本所主办的"首届教学改革国际研讨会",带来了近年来由他主持的"旨在提高综合学习的课程质量的教师元认知研究"的成果。本访谈主要围绕其研究成果的一个论题——巴赫金语言哲学的意义——展开。理解巴赫金语言哲学及其对话论命题的精髓,是发展"临床教育学"研究所需要的。教育临床研究三基轴——"现场性"、"实践性"之轴;"病理性"、"问题性"之轴;"发现性"、"批判性"之轴——的分析,集中体现了"临床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性格及其特色。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世放
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是为哲学的伦理学进行科学和实证的奠基,进行伦理学人格主义的构建;康德的道德哲学是为真正的道德制定普遍的、必然的、无条件的衡量标准,是为道德中的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寻找答案。舍勒认为康德拒绝任何一门善业伦理学,犯了"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错误,只要承认康德道德命令的合理性,我们就无法走向一门关于伦常价值的规范学说。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对康德的"先天"、"形式"、"动机"存在严重曲解,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的根基问题上,舍勒质料的价值伦理学所依据的"现象学直观"与康德的"纯粹直观"并无二致,舍
关键词:
先天 形式 质料 人格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甘剑梅
任何教育都有自己的起点 ,从知识和道德出发 ,这是教育的传统起点观 ,它们在生命之外寻找教育的基础 ,使人的发展丧失生命的根基。教育应遵从生命优先的原则 ,从生命的原初活力出发 ,理解教育的逻辑基础。教育起于生命 ,但又不止于生命 ;始于生命的陶冶 ,但又不放弃知识和道德的追求 ,这是生命力量论对教育起点的哲学解释
关键词:
生命活力 教育起点 教育追求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小伟 李建会
在欧美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格沃斯学派的基本哲学立场与传统道德哲学思潮不同。格沃斯道德哲学的规范性既不是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善,比如幸福,也不在善的生活或者超验的自由性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我们施为能力(agency)的规范性(normativity)结构之中。他采用了辩证逻辑的方式,通过施为者内在慎思,阐明了一个内容和形式都兼具必要性的道德最高原则。一言以蔽之,格沃斯的道德哲学认同道德有唯一普遍有效最高原则,但此原则既非纯粹形式的,亦非纯粹经验的,而是兼顾两者的。该原则的实践必要性完全建立在施为主体对施为能力的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朱洪洋
海因里希·罗姆巴赫是德国著名的现象学家,其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将世界理解为结构生成的结构存在论、强调对密闭结构进行生成源流把握的哲学密释学和建立在对生成境遇独特性尊重上的境象哲学。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源于其哲学思想,将教育视为人之生成的共创性事件,是一个结构生成的过程。他反对经验教育学建立在逻辑经验可检验性基础上的教育研究方法,强调运用密释学的方法对现有教育模式中"目标""发展""作用"等思想进行批判,强调通过对教育生成源流的把握来理解教育。对个体境遇独特性尊重而非过度的诠释,是更为人性化的教育学建构的可能路径。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道德哲学是一个尚待深入探讨的领域。本文从道德哲学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使命、作用及作用范围等几方面,阐述了道德哲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陶锋
人工智能语言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机器语言和程序语言、自然语言理解和模仿、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拥有语言。人工智能拥有规定性的符号语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然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拥有语言。因为从生物学上看,人工智能难以拥有意向性和自由意志;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看,人工智能也无法像人一样领会和回应本真的语言,而且缺乏历史性和社会性,所以无法真正地拥有真理和语言。在自然语言处理上,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对人类语言中隐喻结构的模仿和学习,去模仿人类的类比—联想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和模拟人类智能。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语言 意向性 真理 隐喻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周丽敏 王文霞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并将继续以其巨大的潜力使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域文学走进本民族并广泛传播。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聪 于伟
哲学概念是建构高中哲学教科书的关键。通过对不同版本高中哲学教科书中"实践"概念的位置变化、话语分析与解读过程的比较研究发现,高中哲学教科书的概念表达呈现关注高中生的可接受性、哲学概念的类生活性、注重哲学概念表达的逻辑性以及资源采用的开放性等基本趋向。高中哲学教科书阐释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宏 肖会舜
在观念史中,构成对价值共识达成的最大障碍无疑来自于基于表象个殊的价值相对主义以及自视代表了"真理性知识"的普世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缺陷就在于把"相对"绝对化、把"多元"一元化、把"特殊"普遍化,这导致要么放弃寻求价值共识的努力,要么把"地方性知识"包装成"全球性知识"予以推广,造成"文明的冲突"。只有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共同利益"才是可理解的,"共同价值"才是可普遍化的。
关键词:
相对主义 共同价值 世界历史性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蒲德祥
揭示"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这一深层思想之根据,从道德哲学视野对此进行深入反思,这是道德哲学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从人性出发探讨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是哈奇森道德哲学的核心议题。哈奇森通过赋予人的情感之维特别是仁慈的情感对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这一议题提供了深切的价值关怀,并认为道德感是幸福判断的基本准则,为理解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哈奇森还将国家的幸福生成建立在仁慈情感基础上为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的生成提示了现实的道路。对哈奇森情感主义幸福观进行深入探讨,一方面将深化对促进人类幸福的普遍秩序的思考,另一方面将为推动哈奇森道德哲学与当代现实生活的内在结合提供一个重要的生长点。
关键词:
人性 情感主义 幸福 道德感 秩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谋昌
传统林业范式以林业商品性生产的高产出为特征.而生态伦理学则认为:森林是多价值的,不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且要从生态学、美学和道德等角度进行评价,本文分析了生态伦理学与林业的关系.生态伦理学不仅为认识森林和林业提供新观点,而且为我们思考森林和林业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因而它可以作为林业工作者的工作哲学,并从而对林业范式从传统的经济利用到“多价值森林管理”的新范式转变提供有价值的思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丁振中
我国高校德育困境主要表现为德育概念不断泛化,人学空场造成的德育主体客体化,德育课程化与理想化造成的与生活脱节,对话缺失造成的德育的浅层化与单向化等。道德哲学研究道德现象和规律,并以探索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寻求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高校德育需要在道德哲学关照下,整合与超越传统,注重人的主体性,重视生活,倡导沟通,从而走出困境。
关键词:
道德 德育 道德哲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