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17)
2023(7297)
2022(6193)
2021(5748)
2020(4658)
2019(10853)
2018(11067)
2017(19667)
2016(11167)
2015(12841)
2014(13441)
2013(12745)
2012(12359)
2011(11622)
2010(12378)
2009(11355)
2008(11423)
2007(10527)
2006(10025)
2005(9487)
作者
(33821)
(28067)
(28038)
(27167)
(18292)
(13347)
(12852)
(10833)
(10653)
(10614)
(10030)
(9635)
(9578)
(9242)
(9183)
(8624)
(8343)
(8242)
(8183)
(8140)
(7726)
(6984)
(6913)
(6785)
(6491)
(6464)
(6348)
(6303)
(5884)
(5635)
学科
(64372)
经济(64303)
管理(27935)
(21290)
(17803)
企业(17803)
地方(17602)
方法(16694)
中国(15019)
数学(13832)
(13663)
数学方法(13588)
(12998)
业经(12551)
地方经济(12424)
(11996)
理论(11476)
(11183)
教学(10843)
(10419)
(9315)
金融(9313)
(8968)
银行(8950)
(8662)
教育(8539)
(8054)
农业(7994)
经济学(7670)
环境(7610)
机构
学院(168566)
大学(167626)
(73122)
经济(71423)
研究(65111)
管理(52684)
中国(49242)
理学(42833)
理学院(42143)
管理学(41122)
管理学院(40786)
科学(38494)
(36910)
(36559)
(34826)
研究所(30873)
(30194)
中心(27923)
(27054)
财经(27006)
师范(26784)
(25781)
北京(24446)
(24124)
经济学(23743)
(23326)
(22702)
师范大学(21397)
(21389)
经济学院(20809)
基金
项目(93624)
研究(73156)
科学(71365)
基金(63214)
(54633)
国家(54107)
科学基金(44557)
社会(43946)
社会科(41332)
社会科学(41320)
(37832)
教育(36134)
基金项目(32111)
编号(31038)
(30974)
成果(27998)
资助(26598)
自然(26168)
自然科(25453)
自然科学(25442)
自然科学基金(24973)
课题(24162)
重点(22202)
(21727)
(20378)
(20025)
(19655)
大学(18751)
(18512)
发展(17980)
期刊
(100749)
经济(100749)
研究(63890)
中国(43290)
教育(32820)
(29727)
学报(24697)
(23895)
管理(23611)
科学(22728)
大学(18989)
(18406)
金融(18406)
技术(18259)
学学(17198)
经济研究(16285)
农业(15131)
财经(15034)
业经(13610)
(13281)
问题(12439)
职业(9400)
(9332)
技术经济(9282)
世界(8811)
(8619)
论坛(8619)
改革(8420)
(8420)
国际(8382)
共检索到2920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国平  
该文从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背景与趋势出发 ,指出经济地理学的教学改革应包括 :第一 ,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反映学科的新进展。第二 ,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是使学生掌握分析与解决经济地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与方法。第三 ,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使之成为创造型人才。第四 ,经济地理学教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并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情况 ,提出教学改革的八大原则 ,即内外结合 (洋为中用 )原则 ,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 ,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 ,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 ,专、博结合原则 ,难易结合原则 ,传统与现代结合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进而分别探讨了教材改革 ,教案改革以及教法改革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荣生  
一、经济地理学不完备问题研究的意义不完备问题是指存在于一定层次科学系统中,利用本层次的科学知识(包括理论和方法)无法解决和证明的问题。它强调其不完备的“科学层次”和“解决的不可能性”。不完备问题事实上就是一定层次科学系统中的“不可能点”即“限制点”。进行不完备问题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和解决学科中的这些“限制点”,为学科的飞跃发展找到突破口。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朱华友  丁四保  高斌  
文章从理论、方法和实证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学的产生背景,进而对其主要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认为,正如经济地理学所言,新经济地理学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对研究空间的模糊化、强调研究方法的模型化、外部经济的片面化、区位形成的历史偶然性等,但是新经济地理学在很多方面,如对市场结构的强调、对过于经验化描述的摒弃以及报酬递增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等表现出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刘志高  尹贻梅  
近年来,演化分析方法在西方经济地理学界,尤其是欧洲日益受到重视,这可能是因为演化思想为分析产业空间集中的出现和经济的空间差异提供了有益的模型和解释。一些经济学家虽然分析了产业创新和技术变化演化,但却忽视了其空间特性,这正是经济地理学者所关注的领域。经济地理学吸收演化经济学的有关养料后,分析了这些空间特性对企业竞争力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并富有成效地将本地生产系统、根植性和区域学习过程等与演化思想结合起来,用演化思想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及规律,试图在经济地理学中全面引入演化思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胁田武光 ,沈象仁,张豪禧  
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现代国外地理学界对经济地理学性质和方法的看法,但个别提法值得商榷,供大家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兆量  
研究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任务。反映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经典的办法,可以用实物劳动生产率,如每个职工每年或每日、每时生产所得的粮食或钢、汽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提供粮食9~17万斤,肉6千到1万3千斤(不包括禽类)。印度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平均提供粮食1,700斤,肉8斤,对比十分明显。实物劳动生产率的缺点是不同的产品不能相加,无法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综合水平。要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必须借助货币指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石祖葆  
新经济地理学是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它采用收益递增一不完全竞争模型的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重新进行了分析,对传统经济地理学进行改造,将空间因素纳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丰富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乐育  
我国经济地理学在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过程中,曾逐步形成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或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科学这一看法,此观点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地理工作者与生产(力)布局实践相结合,从而发展了生产(力)布局的应用研究;而另一方面,则由于它混淆了学科研究对象(理论问题)与具体工作任务(实际问题),模糊了经济地理学的主攻方向,从而削弱了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胡兆量、陆大壮《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一文指出了这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发余  
过去几年中,经济学中出现了一种“新经济地理学”热潮,主要涵盖经济学的两个方向:国际经济学(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前一个方向主要讨论产业的空间聚集问题,后一个方向主要关注区域经济的长期收敛问题。这种“热潮”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有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与之相关,其中包括克鲁格曼、波特、巴罗和阿瑟,他们的著作都涉及到“地理”问题。这些学者所讨论的“新经济地理学”在内容、方法上都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有很大差别。本文试图介绍西方经济学中这种新趋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关爱萍  
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发展、遭受的质疑及未来发展趋势做一简要的评述。经济活动的地理因素一直是许多经济学家、地理学家、规划学者以及区域科学家所关注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为假设前提,以数学建模为分析工具的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有了不断发展,但由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模型在许多方面显得过于简单,受到了来自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质疑和批评。有鉴于此,新经济地理学今后的研究除了考虑要素流动性、规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等关键因素之外,至少有3个可供未来研究的方向:扩展理论研究范围、加强实证研究、探讨新经济地理学的福利和政策涵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文忠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对当今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带来较大冲击的"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等问题。认为经济区位论、传统经济地理学、新国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论及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的发展是新经济地理学产生的基础;收入递增带来的规模经济、运输费用、生产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历史发展的偶然性、路径依赖等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视角;集聚力和分散力的相互关系是研究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强  
人文—经济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在我国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其过程中也存在三大分异现象。为更好更快地促进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来自全国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带头人围绕"人文—经济地理学未来发展"这一问题,广泛交流了各自对未来人文—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战略性思考,探讨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如何在为国家、地方和部门服务的同时,促进学科发展。通过热烈讨论,会议最终明确以下两大学科发展方向:一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应以地球表层自然圈层和人文圈层相互作用的时空规律为科学命题,以解决地球表层不同空间尺度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来构建自身科学体系;二是,人文—经济地理学要在社会应用体系中有凸显其科学价值,广泛开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为社会发展做出具有显示度的贡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一洲  吴次芳  罗文斌  
研究目的:从经济地理学角度研究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方法:空间密度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根据自然禀赋、集聚经济和政策制度三个维度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分析,自然资源禀赋总体上呈正向效应,但中西部城市与东部相比更偏向于依赖初始禀赋;在当前的产业集聚初步阶段,产业多样性比专业化更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城市交通成本降低、消费多样性和高人力资源素质有利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对于东部城市的影响效应要高于中西部城市;经济开放政策呈明显的正向效应;目前土地市场化政策对土地经济密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因素对城市土地经济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玮玮  
文章将异质劳动力引入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探讨了户籍改革和农地转让权对农村劳动力和城市高、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及城镇化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户籍歧视程度的降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能提高大中城市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大中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农地可转让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尤其是对大中城市周围的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更有利,但会推高大中城市房价,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发现如果城市层级相差过大,也不利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文章最后针对户籍改革和农地产权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诚固,于国政,叶宝明  
1 人才培养方向及课程结构改革的必要性 在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宏观形势下,高等教育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部门也必须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及课程设置是高等教育的中心环节,人才培养方向及课程结构改革是涉及到高等教育整体改革成功与否的全局性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