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31)
2023(10324)
2022(9094)
2021(8380)
2020(7385)
2019(16792)
2018(16918)
2017(31990)
2016(18138)
2015(20634)
2014(21233)
2013(21062)
2012(19957)
2011(18240)
2010(18632)
2009(17445)
2008(17569)
2007(16661)
2006(14779)
2005(13178)
作者
(56899)
(47705)
(47375)
(45216)
(30056)
(22999)
(21884)
(18503)
(17832)
(17180)
(16178)
(16171)
(15552)
(15087)
(15018)
(14737)
(14621)
(13955)
(13952)
(13824)
(12047)
(11946)
(11560)
(10975)
(10950)
(10707)
(10656)
(10640)
(9812)
(9786)
学科
(75849)
经济(75681)
管理(48255)
(45300)
(37154)
企业(37154)
方法(35553)
数学(28102)
数学方法(27826)
(22361)
中国(20242)
(19576)
(19408)
业经(17309)
理论(16944)
(16115)
地方(15364)
农业(14538)
(13947)
(12729)
贸易(12725)
(12257)
(11820)
银行(11770)
(11705)
(11267)
金融(11258)
(11253)
财务(11217)
(11215)
机构
大学(276732)
学院(274690)
(105305)
经济(102756)
管理(98246)
研究(95543)
理学(83157)
理学院(82029)
管理学(80361)
管理学院(79823)
中国(70718)
科学(62150)
(59881)
(53627)
(51848)
(50923)
研究所(46085)
(44575)
业大(43491)
中心(43439)
农业(42345)
(41165)
师范(40720)
财经(40461)
北京(37714)
(36255)
(34972)
(32846)
师范大学(32641)
经济学(32057)
基金
项目(174214)
科学(135096)
研究(125618)
基金(123885)
(109086)
国家(108094)
科学基金(90427)
社会(78735)
社会科(73477)
社会科学(73447)
(70102)
基金项目(66020)
教育(59298)
(58955)
自然(58267)
自然科(56836)
自然科学(56816)
自然科学基金(55831)
编号(51922)
资助(51059)
成果(44312)
重点(39781)
(38286)
(37927)
课题(36936)
(34981)
科研(33634)
创新(32665)
计划(32561)
教育部(32215)
期刊
(124303)
经济(124303)
研究(81832)
中国(56906)
学报(51257)
(49274)
科学(44151)
(42346)
大学(37470)
学学(35003)
教育(34940)
管理(33492)
农业(32569)
技术(22788)
(22741)
金融(22741)
财经(21515)
业经(20408)
经济研究(18754)
(18572)
问题(17223)
(16794)
(15783)
图书(15466)
技术经济(13385)
(12992)
统计(12848)
理论(12588)
业大(12486)
商业(12271)
共检索到4188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徐菊凤  
东西方国家民众的主体旅游方式和旅游传统有着明显差异,长期以来,西方人喜欢一地停留式的"度假旅游",以中国人为典型代表的东方人则喜欢周游式"观光旅游"。本文认为,东西方之间在旅游文化上的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社会主体旅游方式上,也体现在各自语言文化中有关旅游的日常用语上,还体现在旅游机构的名称,以及旅游统计口径和划分标准上。本文进一步认为,是以下六大因素决定了社会主体旅游方式的形成———文化观念、社会环境、地理条件、经济条件、心理因素、科技水平,并分析了它们如何作用于人们旅游习惯的形成。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包泉万  
旅游行为是作为旅游文化主体的人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观赏性行为,二是参与性行为。观赏性行为包括观光、游览、参观和欣赏等等;参与性行为包括登山、漂流、露营、滑雪、冲浪和探险等。 关于旅游行为的美学思考,其核心问题就是审美主体(旅游者)与审美对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关系问题。东西方旅游文化的根本差异就在于对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的旅游行为。在旅游活动中,对于不同旅游行为的选择,又直接关系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梁雪松  
旅游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是旅游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从旅游社会学宽广视野和"跨文化比较"独特视角,并结合多年旅游一线实践的经验和市场调查资料,对东西方跨文化旅游者这一社会群体的"文化习性"进行思考。分别从心里认知、价值和行为取向、交互模式等影响跨文化旅游交际的层面加以比较研究,解读不同社会背景旅游者的"交互习性"。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梁雪松  马耀峰  李天顺  
本文以2004年7—8月对我国6大旅游热点城市———北京、上海、西安、广州、桂林和昆明入境游客市场调查为基础,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入手,比较分析了“文化边际域”中不同文化体系的群体在旅游消费行为方面的差异和相似模式。跨文化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助于促进旅游目的地本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助于提出更加合理的市场细分和具有针对性的市场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秀娟  黄福才  
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影响我国省级区域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竞争力的8个决定因素,即旅游资源、旅游资本、旅游业劳动力、政府作用、企业能力、旅游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和区位条件。以我国31个省(区)为样本,利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从实证角度定量研究了上述8个决定因素对省级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影响的显著性及其相对重要性。回归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区)国际旅游竞争力来源的98.5%能够由8个决定因素解释;除旅游产业结构外,其他决定因素对各省级区域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均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昆  张梦  姬梅  
参照群体是消费者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参照群体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自助游方式下的参照群体影响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者选择自助游方式前往某目的地时受到的参照群体影响力更大;此外,参照群体影响力维度之间也存在差异:自助游旅游者受到的价值表达性影响和信息性影响大于功利性影响。研究拓展和深化了参照群体理论,对旅游市场营销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马克林  
我十分荣幸受邀为此次会议做开幕演讲。作为格里菲斯大学旅游孔子学院的荣誉院长,我始终坚信旅游业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中澳两国之间的关系。在此,我就不赘述各种数据,相信稍后会议上的发言能给予大家相关的信息。但我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以下三点:1.过去半个世纪,世界旅游业呈指数级增长态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邓爱民  
本文利用中国1993—2010年的样本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收入水平、实际汇率和中国出境旅游人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存在以出境旅游人数作为被解释变量,以收入水平和实际汇率为解释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中国出境旅游规模的扩大,而实际汇率的提高将会减少中国出境旅游人数。文章最后提出了中国出境旅游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开华  陈廉  熊正贤  姜亚鹏  
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生态脆弱、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首先从贵州旅游产业的市场供求现状出发,分析制约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而通过收集1996~2011年的数据,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贵州旅游企业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落后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由此提出的建议:应由政府主导进行科学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加大资本投入和人才建设,加强旅游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产业链等。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青  田红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逐渐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点分支,其与农村生态旅游、体验旅游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而且保留了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然而乡村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散、小、弱等问题。本次研究中将着重对乡村旅游企业及旅游方式转型进行分析,探究了当前乡村旅游企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现代旅游方式转型路径,为现代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郑青  田红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产业逐渐兴起,成为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个重点分支,其与农村生态旅游、体验旅游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而且保留了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然而乡村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普遍存在散、小、弱等问题。本次研究中将着重对乡村旅游企业及旅游方式转型进行分析,探究了当前乡村旅游企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现代旅游方式转型路径,为现代乡村旅游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冯庆  孙根年  
从中国省际旅游城市分布特征出发,重点分析各省份社会经济因素对热点旅游城市形成的影响。以优秀旅游城市为基础,旅游百强城市为对象,分析不同省份品牌旅游城市形成率的差异性,中东部地区品牌形成率较高,而西部边疆地区品牌形成率低。以各省份人口密度、人均GDP、交通区位和优秀城市数为关键指标构建品牌形成率系数方程,定量分析各因素对品牌形成率的影响,人均GDP和人口密度对品牌形成率的影响最大,边际贡献分别为0.37,0.32。优秀旅游城市、旅游百强城市和品牌形成率的省际差异表明,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构成中国旅游的地理枢纽。研究结果为通过外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品牌旅游城市建设提供事实依据,也为在实...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美勤  杨效忠  彭敏  严星雨  
伴随旅游的大众化和日常化发展,不少旅游产品越来越难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升级的审美需求,旅游审美疲劳现象日益显露。旅游审美疲劳主要表现为旅游者对旅游活动兴趣减弱以及出现心理排斥等负向情感表达,对游客体验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明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基础解析旅游审美疲劳的概念内涵。其次,概括出旅游审美疲劳具有情绪主导性、群体差异性、身心综合性、动态变化性、情境感染性、条件累积性等6大表现特征,结合旅游审美疲劳的形成机理提出了旅游审美疲劳的缓解对策。最后,明确未来旅游审美疲劳的研究方向,并提出从生活视角转向生命视角构建旅游审美体验的新思路。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焰  
现行的旅游心理承载力只是一种理论观念,国内外有学者认为旅游心理承载力决定因素是旅游收益分配走向,对旅游心理承载力的计量也只停留于市场调查问卷阶段。已有的理论与方法缺乏对旅游心理承载力的一种规律性的描述,具有主观性与偏差性。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提出旅游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旅游收入水平决定旅游心理承载力的观点;将劳动力要素供给理论应用于旅游心理承载力分析,提出了旅游替代效应与旅游收入效应的新概念,以此为基础,建立旅游心理承载力计量的经济学模型。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勇  
本文依据一般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对适合于大多数消费者旅游行为的基本模式做了一个描述,从旅游消费者选择旅游方式的动机和自主性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了不同旅游方式下消费者效用的获得,阐明了旅游方式中的自主权对消费者效用的影响,以及旅游消费者类型与旅游方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