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53)
2023(4113)
2022(3442)
2021(3443)
2020(2946)
2019(6742)
2018(6854)
2017(13861)
2016(7616)
2015(8924)
2014(9251)
2013(9519)
2012(9364)
2011(8289)
2010(8723)
2009(8640)
2008(9042)
2007(8192)
2006(7630)
2005(7245)
作者
(22490)
(18351)
(18278)
(17908)
(11631)
(8568)
(8447)
(7064)
(6928)
(6817)
(6147)
(6034)
(5988)
(5869)
(5837)
(5577)
(5388)
(5350)
(5260)
(5244)
(4964)
(4453)
(4418)
(4281)
(4224)
(4144)
(4135)
(4112)
(3758)
(3574)
学科
(33500)
经济(33453)
管理(27362)
(23830)
(23808)
(19960)
企业(19960)
方法(14795)
中国(13893)
财政(12524)
数学(12293)
数学方法(12191)
(11835)
(10086)
(10053)
财务(10048)
财务管理(10003)
企业财务(9506)
(9484)
(8547)
银行(8544)
(8078)
(7806)
(7253)
制度(7252)
业经(7066)
(6921)
理论(6842)
(6757)
体制(6740)
机构
大学(121100)
学院(118925)
(53191)
经济(52026)
管理(43213)
研究(39308)
(38589)
理学(35736)
理学院(35391)
管理学(34989)
管理学院(34768)
中国(33748)
(26369)
财经(25653)
(22903)
科学(20695)
(20384)
(18921)
财经大学(18578)
北京(17852)
经济学(17432)
研究所(17217)
中心(16882)
经济学院(15728)
(15088)
师范(15017)
(14739)
(14012)
(13537)
(12662)
基金
项目(60572)
研究(48662)
科学(46701)
基金(43215)
(35652)
国家(35323)
社会(30862)
科学基金(29603)
社会科(29146)
社会科学(29138)
教育(22875)
(22247)
基金项目(22069)
编号(21055)
成果(19625)
(18630)
资助(18460)
自然(16372)
自然科(15903)
自然科学(15896)
自然科学基金(15593)
(14841)
课题(14545)
(14036)
重点(13487)
项目编号(13289)
教育部(13129)
(12568)
国家社会(12534)
人文(12522)
期刊
(66555)
经济(66555)
研究(47596)
(34239)
中国(25146)
管理(17090)
(15469)
金融(15469)
学报(14151)
财经(14103)
教育(13950)
科学(12782)
(12464)
(12080)
经济研究(11547)
大学(11483)
学学(10480)
业经(9709)
问题(9695)
技术(9124)
会计(8636)
(8595)
(7923)
财政(7923)
农业(7737)
理论(7416)
(7293)
财会(6809)
实践(6534)
(6534)
共检索到2028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姜维壮  
一、首先是确立我国财政学理论基础的政治和法律依据这是由财政的实质和财政工作的政治属性决定的。前者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后者是一项最大的政治工作。而财政学作为研究和论述财政运行规律和工作要领的科学著作,其理论基础的确立,应以国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毅  
研究财政理论,必须明确财政学的地位;研究财政理论,必须首先研究国内外的政治经济问题;研究财政理论,必须明确国家职能与财政职能的关系;研究财政理论,必须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理论与西方财政理论的区别。基于上述观点,作者认为:在目前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研究好财政学理论,就必须准确把握财政学在整个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理论基础,站在社会再生产角度,以社会总产品为分配对象,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标准,充分考虑国民经济的总体而不能局限于某个局部。这是我们研究财政学基础理论的前提。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毅  
一、研究财政理论必须明确 财政学的地位 尽管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分配论为主流的财政学理论体系,但在具体实践和研究中,一些财政学理论家和实际工作者往往简单地把财政学看作为一门部门经济学、管理学或应用科学。其原因,一是在思想方法上,忽视了财政学的本质问题,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正含义,没有搞清楚财政与国家的关系,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贾康  
一、对财政本质问题的分析研究:"社会集中分配论""社会集中分配论"是中国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并力图在理论研讨和财政改革发展的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的财政学基础理论认识。最早是我在1998年发表的《从"国家分配论"到"社会集中分配论"》一文中,集中阐释了这一理论框架。文中总结梳理了"国家分配论"以及其余各种较有影响力的理论流派如"共同需要论""社会再生产前提论""剩余价值分配论"的主要观点,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寇铁军  钟永圣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阿尔弗莱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发端的经济学理性主义运动已经开始了它的第三阶段,经济学家们运用博弈论方法重新解释经济学。在这一阶段,几乎所有经济问题都被理解为理性的人们之间交互作用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邦驰  
财政理论问题是财政学的基础 ,财政理论的理论基础则是建立财政理论体系基础的基础。国内外财政理论变迁的历史表明 ,财政学建设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沿着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经济学两条发展线索展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中国财政学基础理论之根基 ,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目前 ,财政学事实上已成为跨越经济学 ,兼及政治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几个领域的一门边缘学科。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郭代模   李栋  
财政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与不断升华,是财政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决定着财政理论研究的深度和高度,以及势必影响财政实践的科学性、财政政策的正确性、财政功能作用发挥的可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实践蓬勃发展,其中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也亟需提炼总结,为此,笔者对财政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以期促使财政基础理论不断得以健康发展。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马珺  
2013年以来,西方主流财政理论批判成为中国财政学术圈里的热门话题,在中国语境下,它被称为"财政学基础理论创新"。文章首先论述了这一话题的国际背景及其历史,随后分析了中国财政学者寻求理论创新的原因、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内外财政学术批评的异同进行比较,文章认为,要成为西方主流财政理论合格的批评者,中国财政学者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最后,文章就中国实现财政理论创新应满足的前置条件做了说明。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齐守印  
本文着眼于科学构建中国特色财政学理论体系,主要围绕财政学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逻辑起点这三个基础理论问题,在学理分析和观点述评基础上阐发了独立见解。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许晖  林源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财政定位的全新论断,开启了财政理论建设的新阶段。围绕这一重要阐述,学界展开了对财政概念、财政职能、财政学科属性、财政活动主体等财政基础理论的探讨,提出应以中国财政改革实践经验为路径深化对财政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体系。本文以"基础和支柱说"为基础,重点梳理了国家治理财政学、新市场财政学、公共风险财政论发展脉络,阐明了关于财政学科研究范畴及学科属性的重要观点,介绍了当前学界关于财政社会学和财政政治学的研究情况,并进行简要客观地评价。认为财政基础理论的探索还应继续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提升国际视野与理论深度,建立完备的理论框架,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卿家康  
一门学科的建构,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理论背景之下,也必然要以相应的理论作为纲领和依据;一门学科的发展,则有赖于学科理论起点的确定和理论根基的寻找。由于理论基础在各学科及其理论中具有基石意义,并对各学科整体起到统摄、指导和定向的作用,因而,它总是受到理论家的关注。当图书馆学家终于明确地意识到图书馆学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的时候,便开始了艰难的理论基础探寻之路。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许廷星  
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从产品经济模式向有计划商品经济模式转换的分析,提出社会主义财政的特征.并指出,从我国财政经济的实践出发,研究国家在当代对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运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分配关系,把它抽象为财政基础理论,这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学.作者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财政的出现与国家的存在无关"论、"财政不一定要以国家为主体"论、"财政多元"论和"财政没有生产建设职能"论等进行了剖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晓路  
本文通过总结西方主流财政理论的主要逻辑,指出其中存在的"国家缺失"现象及其原因,并因此判断其不适合作为构建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的理论基础。为克服该问题,本文引入了蒂利模型,通过该模型对欧洲现代国家及财政形态演变的说明,展示出了以"国家"而非"市场"作为研究财政问题的理论基础的可能性,并从演绎法与归纳法、国家与暴力、国家能力三个方面对西方主流财政理论与蒂利模型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说明。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晓路  
本文通过总结西方主流财政理论的主要逻辑,指出其中存在的"国家缺失"现象及其原因,并因此判断其不适合作为构建我国现代财政制度的理论基础。为克服该问题,本文引入了蒂利模型,通过该模型对欧洲现代国家及财政形态演变的说明,展示出了以"国家"而非"市场"作为研究财政问题的理论基础的可能性,并从演绎法与归纳法、国家与暴力、国家能力三个方面对西方主流财政理论与蒂利模型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说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