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83)
- 2023(8389)
- 2022(7074)
- 2021(6265)
- 2020(5018)
- 2019(11458)
- 2018(11180)
- 2017(20765)
- 2016(11563)
- 2015(12846)
- 2014(13065)
- 2013(13117)
- 2012(13017)
- 2011(11889)
- 2010(12343)
- 2009(11404)
- 2008(11210)
- 2007(10335)
- 2006(9659)
- 2005(9354)
- 学科
- 济(59861)
- 经济(59799)
- 业(32329)
- 管理(29668)
- 地方(22871)
- 农(21626)
- 企(21625)
- 企业(21625)
- 中国(20468)
- 业经(15591)
- 农业(15240)
- 方法(15096)
- 地方经济(13197)
- 数学(12359)
- 数学方法(12220)
- 产业(11217)
- 发(11126)
- 制(10955)
- 银(10258)
- 银行(10248)
- 财(10226)
- 学(10199)
- 融(10164)
- 金融(10160)
- 行(10053)
- 技术(9514)
- 贸(9452)
- 贸易(9436)
- 环境(9135)
- 易(8980)
- 机构
- 学院(168986)
- 大学(166111)
- 济(73257)
- 经济(71652)
- 研究(65250)
- 管理(60523)
- 中国(50024)
- 理学(49835)
- 理学院(49158)
- 管理学(48452)
- 管理学院(48119)
- 科学(37694)
- 京(37502)
- 财(33546)
- 所(33494)
- 农(30259)
- 中心(29851)
- 江(29718)
- 研究所(29628)
- 范(26027)
- 师范(25811)
- 财经(24795)
- 北京(24743)
- 州(24196)
- 院(23313)
- 业大(23054)
- 农业(22877)
- 省(22734)
- 经(22080)
- 经济学(21930)
- 基金
- 项目(103386)
- 科学(81381)
- 研究(80874)
- 基金(71331)
- 家(61222)
- 国家(60642)
- 社会(51594)
- 科学基金(51299)
- 社会科(48925)
- 社会科学(48919)
- 省(42632)
- 基金项目(37135)
- 教育(36233)
- 划(34865)
- 编号(33977)
- 发(30267)
- 自然(29447)
- 成果(28974)
- 自然科(28694)
- 自然科学(28690)
- 资助(28509)
- 自然科学基金(28159)
- 课题(25191)
- 发展(25170)
- 展(24732)
- 重点(23941)
- 部(22077)
- 创(21597)
- 国家社会(21058)
- 性(20616)
共检索到2906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俊杰 李云超
民宿产业发展在推进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近年来,民族地区的民宿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着产品同质、规划滞后、基础薄弱、低水平经营、管理缺位等突出问题,急需在特色、文化、管理、市场、协同等方面予以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民宿产业 高质量发展 民族地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蔡旺
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推进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市场导向、质量安全、流通高效、绿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调构、扩量、提质、增效、控污、安全、畅通"的基本思路,着力培植优质特色蔬菜,培育蔬菜市场经营主体,打造区域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蔬菜产业能有效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乡村振兴、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与外界互联互通。当前民族地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五方面不足:品种较为单一,缺乏规模集聚效应;宏观规划缺失,整体发展协同性差;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无法形成快速联动效应;市场营销意识薄弱,缺少品牌带动效应;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引领、管理服务缺位。民族地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做好产业规划引领,统筹整体协同发展;引进各类高端人才,塑造区域特色品牌;出台各类支持政策,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加强各级政府指导,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蔬菜产业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海英
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分析和评价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并据此提出建议和措施,对提高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加快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国家规划构建了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不平衡问题,这种不平衡既体现在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也体现在民族地区内部省区之间以及民族省区自身的新型城镇化要素之间。民族省区要立足实际,充分认识自身在新型城镇化不同维度上的优势和短板,在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缩小区域差距和要素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莹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民族的千年发展大计出发,在党的十八大上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当前世界发展新潮流、新趋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紧密契合,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参与,这其中,我国民族地区也必然要承担重要的建设使命和发展责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莹
面对日趋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国家、民族的千年发展大计出发,在党的十八大上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生态文明建设,顺应当前世界发展新潮流、新趋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紧密契合,是未来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参与,这其中,我国民族地区也必然要承担重要的建设使命和发展责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丽芳 董蕾
乡村振兴战略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二者协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面临着乡村文化娱乐消费不足、从业人员数量不足、文化产业发展不均衡等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挥文化产业的"民族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明确地区资源优势;抓住高新技术的机遇,为文化产业赋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创新能力,深入开发和打造文化IP。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民族地区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北明 邱雪梅
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探究二者关系对于地区旅游产业快速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7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对2012—2022年旅游产业韧性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以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究二者关系。结果表明:7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低,西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耦合协调状态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下降与回升,且在研究末期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韧性受阻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滞后;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各级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都大于0.35,处于较好关联状态,其互动关系较为明显。论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对旅游产业韧性与旅游高质量发展共进治理格局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北明 邱雪梅
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探究二者关系对于地区旅游产业快速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以西部民族地区7个省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对2012—2022年旅游产业韧性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测度,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以及灰色关联度等方法探究二者关系。结果表明:7省区旅游产业韧性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低,西南高”的空间分异格局;耦合协调状态皆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下降与回升,且在研究末期更多地表现为产业韧性受阻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滞后;旅游产业韧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系统各级指标的灰色关联系数都大于0.35,处于较好关联状态,其互动关系较为明显。论文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对旅游产业韧性与旅游高质量发展共进治理格局构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杨兰 唐兴萍
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对职业培训的高质量发展和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民族地区职业培训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直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的帕累托最优。贵州职业培训围绕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地方实践,即立足数字技术转型,使用多模态教学形成数字理论学习新方案。具体来讲,通过开展下沉式培训,强化数字技术服务乡村建设;顺应产业升级,以分类指导教育方式满足产业升级需求,以就业创业目标满足产业结构优化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专业+产业+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经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力一翔
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创新动能,成为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与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其能够以新要素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以新技术激发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以新产业构成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在把握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通过以要素融合为途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产业为导向、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基调,共同助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培峰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时必须充分关照其独特性,这对于保护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文化安全等意义巨大。同时,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规模较小、文化生态脆弱以及文化安全风险较高等问题,在坚持差异化原则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的进程中,应该科学、充分地挖掘民族文化资源蕴涵的深层价值,在开发利用中注重保护文化生态环境,充分考虑并注重培育其所具有的文化安全的现实功能,使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中闯出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新疆地处祖国西部边疆,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在这一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特色发展理念,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和产品品牌工程,拓展对外文化贸易,延长产业链,坚定地走高质量特色发展之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魏玲丽
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业态,发展乡村民宿产业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抓手。在我国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后,虽然乡村民宿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但游客对乡村民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向往大自然、追求田园生活、寻找乡愁情怀的需要成为当前我国乡村民宿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这就需要在剖析乡村民宿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影响我国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加强乡村民宿的法治化建设、树立生态化意识、弘扬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延伸乡村民宿产业链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乡村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民宿 高质量发展 关键问题 对策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林克松 刘璐璐
新时代,我国已进入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要趋向和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面对民族地区新发展格局,职业教育应遵循内生性发展、融合式发展、结构化发展三大发展价值理念,形成以教育、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五维互嵌”为核心内容的整体性高质量发展逻辑框架,并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存量”“增量”和“变量”的推动力,进而与民族地区各类发展资源建立交互性耦合结构,设计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方案。一是提质存量,完善提升现有软实力和硬实力;二是优化增量,加快构筑职业教育发展新优势;三是把握变量,持续释放职业教育发展内生活力。
关键词:
民族地区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张玲 邓猛 朱志勇
民族地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表征。民族地区特殊教育经历了以普及为主的起步阶段、以制度构建为主的建设阶段再到普及与提升的发展阶段,正朝向新时代内生式发展的探索阶段迈进。高质量发展背景赋予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带来理论立场、基本特征及实践方式上的内涵转变,秉持“伦理关怀与教育公平”的理论视角,追求民族性与现代性相融合;彰显“多元选择,朝向融合”的基本特征,追求多样性与统一性相融合;落实“课程整合与差异教学”的实践方式,追求一般性与特殊性相融合。未来民族地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要从理念、路径上明晰行动理路,以构建“适宜”的民族特殊教育本土化理论为引领,将生态融合与内生发展作为行动的两翼,打造“共生”的民族特殊教育发展新样态,指向“普惠”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许文伟 柏长虹
以南京紫东地区为研究对象,从高质量创新发展为切入点,针对该地区创新资源、科教基础和管理现状等特点,分析了其存在的产业发展、整体合力、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不足和短板。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全市创新名城建设和下一阶段发展要求,在暂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情况下,就紫东地区如何整合资源、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创新之城"建设,提出若干建议,仅供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