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27)
- 2023(3092)
- 2022(2692)
- 2021(2485)
- 2020(2226)
- 2019(5037)
- 2018(5056)
- 2017(9190)
- 2016(5342)
- 2015(5999)
- 2014(5803)
- 2013(5907)
- 2012(5761)
- 2011(5195)
- 2010(5232)
- 2009(4609)
- 2008(4727)
- 2007(4330)
- 2006(3802)
- 2005(3577)
- 学科
- 济(16850)
- 经济(16809)
- 管理(14172)
- 业(13001)
- 企(11295)
- 企业(11295)
- 学(9204)
- 方法(7285)
- 财(5766)
- 数学(5330)
- 数学方法(5209)
- 农(4802)
- 中国(4553)
- 理论(4318)
- 制(4014)
- 务(3922)
- 财务(3910)
- 业经(3908)
- 财务管理(3904)
- 税(3822)
- 企业财务(3783)
- 税收(3530)
- 收(3488)
- 和(3391)
- 银(3310)
- 银行(3297)
- 农业(3255)
- 森(3129)
- 森林(3129)
- 行(3126)
- 机构
- 大学(79569)
- 学院(76273)
- 研究(30417)
- 管理(28096)
- 济(27012)
- 经济(26379)
- 理学(24252)
- 理学院(23871)
- 中国(23531)
- 管理学(23186)
- 管理学院(23060)
- 科学(21896)
- 京(18648)
- 农(18010)
- 所(17060)
- 研究所(15683)
- 业大(15033)
- 财(13916)
- 中心(13721)
- 农业(13662)
- 江(12542)
- 北京(12293)
- 院(11709)
- 范(11204)
- 师范(11021)
- 省(10915)
- 财经(10654)
- 室(10337)
- 经(9681)
- 实验(9366)
- 基金
- 项目(52846)
- 科学(41924)
- 基金(40201)
- 家(37820)
- 国家(37567)
- 研究(33404)
- 科学基金(31238)
- 自然(23748)
- 自然科(23191)
- 自然科学(23189)
- 自然科学基金(22800)
- 基金项目(21900)
- 社会(19613)
- 省(19376)
- 社会科(18461)
- 社会科学(18456)
- 划(17891)
- 资助(15970)
- 教育(15252)
- 编号(12704)
- 重点(12643)
- 计划(11612)
- 科研(11290)
- 部(11165)
- 成果(10447)
- 发(10340)
- 科技(10317)
- 创(10250)
- 创新(9617)
- 专项(9442)
共检索到120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舒立福 王明玉 田晓瑞 张小罗 戴兴安
森林的燃烧过程极为复杂 ,火行为是森林可燃物燃烧的一系列现象的总和。国内外林火研究人员多年来致力于火行为特征的研究描述 ,在火场范围 (周长或面积 )、火焰特征、火强度、火头的蔓延速度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其中火强度、火焰高度和火蔓延速度是林火行为的 3大指标。火行为直接受火环境的影响。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长坤 杜武豪 徐童 石朗
电力电缆在长距离输电过程中常出现高差变化的情况,导致电缆出现折弯。为探究多根紧密并排敷设电缆中部(折弯段)被引燃条件下,电缆折弯角度及其数量对下折弯电缆火蔓延行为的影响,该文以三铝芯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为试验对象,开展电缆燃烧试验,测量并分析火焰温度、电缆火蔓延时间、平均火蔓延速率等关键燃烧特征参数。结果表明:电缆根数越多,火焰峰值温度与平均火蔓延速率越大;电缆平均火蔓延速率随折弯角度增加而增大, 5根90°下折弯电缆平均火蔓延速率约为5.4 cm/min,约为水平电缆火蔓延速率的1.9倍。这主要是由于电缆折弯角度越大,电缆“火焰附壁”效应与高温熔滴的流淌作用更加显著,增强了电缆未燃区域所受的热对流和热辐射作用,进而导致电缆平均火蔓延速率增加。
关键词:
电缆火灾 下折弯电缆 折弯角度 火蔓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牛树奎 崔国发 雷鸣 李新彬 赵树田
该文根据北京市怀柔县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森林分布状况 ,对森林和林区植被的易燃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选取了植物 (树种 )组成、郁闭度、林分年龄、森林类型、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等 7个林分因子作为燃烧性分量 .通过对各小班的燃烧性综合指标的计算、排序 ,划分了 5个森林燃烧性等级 .并在此基础上 ,对喇叭沟门乡进行了防火区划分 ,为制定自然保护区规划和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森林燃烧性 防火区 自然保护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鲁绍伟 余新晓 刘凤芹 张振明 赵广亮 姚永刚
该文根据北京八达岭的自然条件和森林分布状况,对林区植被的易燃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选取了八达岭林场121个小班作为研究对象,以其样地内的植物(树种)组成、郁闭度、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灌草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森林类型和平均枝下高等因子作为燃烧性分量,对各小班的燃烧性综合指标进行计算、排序,划分了5个燃烧等级,统计不同等级所包含小班的面积和所占百分比,并利用GIS绘制了八达岭林区燃烧等级分布图.结合目前所进行的森林健康经营,提出采用原生森林植被近自然恢复、游憩设施建设、现有林地肥力恢复降低火险等级综合措施、监测体系建设措施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对该地区森林防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文彬 乔启宇 牛树奎 李慧清
通过两次地表火模拟实验,测量了地表火的主要燃烧参数,包括火蔓延速度、火焰高度、火墙厚度以及地表火火头前方的风速和温度,并计算得出对应的火线火强度.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在火头前方空气中某点温度主要取决火强度和该点与火头的距离;离火头较近时辐射起决定性作用,在离火头距离小于25m以后,随着火头的接近,火头前方的风速有增大的趋势;对于900kW·m-1左右的中能量地表火,火头卷吸作用的范围大于6.5m.定性地说,蔓延速度快,火墙厚度就增大.
关键词:
地表火,火强度,温度,风速,油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班擎宇 杨辉 张恒
【目的】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易发生草原火灾,导致林草资源损失巨大。通过研究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沟塘草甸草本植物羊草的火行为参数,可为保护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以及为阿尔山地区防火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蒙边境阿尔山地区沟塘草甸草本植物羊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采集样品,利用燃烧床和热电偶等仪器在实验室中模拟无风条件下的燃烧试验,对羊草的蔓延速率、火焰高度、火焰温度、热辐射和阴燃热辐射等火行为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实验室无风条件下,阿尔山地区沟塘草甸可燃物羊草的蔓延速率均值为0.83 m/min,蔓延速率介于0.70~0.97 m/min;火焰高度均值为28 cm,火焰高度的范围为12~45 cm;平均火焰温度为472.90℃,火焰温度在360~590℃;热辐射均值为0.94 kW/m2,热辐射在0.15~2.66 kW/m~2;阴燃热辐射均值为0.16 kW/m~2,阴燃热辐射在0.04~0.28 kW/m~2;热电偶所测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呈现下降趋势,在距离火焰0.8 m处所测温度从点燃开始到结束,温度在59.75~98.50℃,低于100℃;火焰高度和阴燃热辐射与含水率呈极显著相关(P
关键词:
中蒙边境 沟塘草甸 无风条件 火行为模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宗学政 田晓瑞 田恒 陈方
[目的]利用燃烧概率模型模拟计划火烧前后两种情景下的森林燃烧概率,在景观尺度上定量评估计划火烧在林火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SPOT6卫星数据提取大兴安岭部分区域在2016年火险期前进行计划火烧处理的可燃物状况,基于研究区附近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利用R软件计算2016年火险期每日的火险指数,通过BURN-P3模型分别模拟计划火烧前后的森林燃烧性,评估计划火烧对森林燃烧概率和火行为的影响。[结果]2016年火险期前该区域进行计划火烧的面积为44 931 hm~2,占区域总面积的20.8%。计划火烧后,研究区平均燃烧概率从0.016 4降到0.012 4,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草地和落叶阔叶林平均燃烧概率分别降低4.2%、3.5%、5.9%、2.3%和0.6%。计划火烧前研究区的平均火烧强度和平均蔓延速度分别为548.9 kW·m~(-2)和2.2 m·min~(-1),通过计划火烧处理,火烧强度和蔓延速度分别降低17.9%和24.3%。落叶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是发生树冠火的主要类型,火强度高、火蔓延速度快。计划火烧处理后研究区的树冠火比例降低了11.7%。[结论]火险期前的计划火烧减少了区域内草类可燃物的空间分布,降低了草类可燃物载量,也有效降低了区域内的森林燃烧性,平均火强度、蔓延速度和树冠火发生比例均显著降低。计划火烧区附近2 500 m范围内的燃烧概率明显降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喜越 李旗 高博 彭超智 张鑫瑶 单延龙 王明霞 尹赛男
【目的】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地下火发生的主要区域之一。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以浅层地下火为主。浅层地下火蔓延速度较快,而且可燃物较薄,很容易复燃引起地表火甚至是树冠火。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5种地类条件(有坡山地、农用地、无坡山地、水湿地、塔头湿地)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浅层地下火的燃烧特征和发生概率进行研究。【方法】在不破坏可燃物原有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点烧试验,研究浅层地下火的燃烧特征。根据凋落物和地下火可燃物的载量和含水率,使用方差分析、熵权法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地类浅层地下火的发生概率并排序。【结果】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浅层地下火燃烧过程温度先缓慢升高,当可燃物中大部分水分蒸发掉之后温度上升加快,达到一定温度后趋于稳定,然后温度降低直至熄灭。5种地类条件下凋落物层和地下火可燃物的载量和含水率都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东 王博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森林燃烧时产生大量排放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开展森林燃烧主要排放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科学制定林火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森林燃烧主要排放物方面的研究文献,针对4种森林燃烧主要排放物(含碳气体、含氮气体、PM_(2.5)和气溶胶等)的研究内容、排放影响因素、排放量估算参数(火灾面积、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碳率、燃烧效率、排放比和排放因子等)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介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开展森林火灾排放物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燃烧 排放物 碳排放 排放因子 遥感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毛熙彦 朱华玺 鲍兆祥 胡羽晴 龙吟霜
秸秆焚烧问题是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发生转型的产物。城乡关联视角有助于理解秸秆焚烧问题的成因,为精细化治理奠定基础。文章基于SatSee-Fire数据集,以耕地为掩膜提取2014—2021年全国秸秆焚烧火点,综合焚烧概率、作物产量、谷草比、排放因子、综合利用率等参数估算秸秆焚烧的碳排放量,应用STIRPAT模型检验城乡关联对于秸秆焚烧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焚烧及其碳排放集中于粮食主产区,呈现北高南低的格局,形成以东北为核心,向外圈层衰减的核心—边缘结构;(2)人口非农化加速了秸秆从资源变为剩余,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提高了秸秆处理的机会成本,加剧了秸秆焚烧的负外部性,导致碳排放增加;(3)城乡关联对秸秆焚烧碳排放的影响存在南北差异。未来应积极探索通过城乡关联强化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实现分时分区、“禁”“用”结合的精细化治理。
关键词:
秸秆禁烧 碳排放 城乡融合 可持续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任洪娥 徐海涛
介绍3种细胞轮廓提取方法,提出利用链码技术提取细胞的边界轮廓信息。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计算速度快和精确度高等优点。论述计算细胞周长、个数、面积、圆形度和重心等特征参数的多种方法,这些细胞特征参数可为木材材种识别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
细胞 参数 链码 轮廓 提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连强 牛树奎 陈锋 陶长森 陈羚 张鹏
【目的】森林燃烧性是森林被引燃的难易程度和着火后的火行为特征,分析可燃物火行为及燃烧性为妙峰山林场地表可燃物管理、火险区划及森林防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林场内12种主要森林类型调查数据和二类清查资料,选择地表潜在火行为、火环境、可燃物理化性质及床层结构4大类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计算104个小班地表可燃物燃烧性并对地表可燃物燃烧性指数CI进行了排序。【结果】(1)无风条件下104个小班中,各优势树种小班地表潜在火行为有以下规律:针叶林普遍较大且地表火强度达到2 000 kW/m以上、蔓延速度3 m/min以上、火焰高度1.5 m以上,灌木林次之地表火强度700~2 000 kW/m、蔓延速度1.5~3 m/min、火焰高度1~1.5 m,阔叶林较小地表火强度700 kW/m以下、蔓延速度1.5 m/min以下、火焰高度1 m以下。(2)主成分分析表明,地表可燃物燃烧性与火行为指数正相关,与海拔因素负相关,与含水率负相关,与有效负荷量和床层高度正相关。(3)聚类分析表明,小班地表可燃物燃烧性指数CI分为5个等级:高燃烧性(Ⅰ)、较高燃烧性(Ⅱ)、可燃烧性(Ⅲ)、较低燃烧性(Ⅳ)、低燃烧性(Ⅴ)。各燃烧性等级的小班优势树种分别为:油松、落叶松、侧柏等针叶林,位于林场东南、西北部;油松、落叶松、侧柏与栓皮栎、五角枫等针阔混交林,主要位于林场西北部;栓皮栎、黄波罗、五角枫等阔叶纯林,集中于林场东南、西北部;山桃、荆条等灌木林及少数栓皮栎林、黄波罗等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林场东北部;荆条、山杏、鼠李、绣线菊等灌木,主要位于林场西南和中部。【结论】以油松、落叶松等针叶林为主的小班地表潜在火行为普遍较大,极易形成高强度地表火,易发生树冠火;燃烧性受到火环境、火行为和可燃物的影响,特别是可燃物有效负荷量、床层高度、海拔和含水率因子;高燃烧性和较高燃烧性小班多数位于林场北部、西北部,要注重对不同燃烧等级小班分类管理、科学巡护。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尹赛男 单延龙 宋光辉 韩喜越 高博
森林地下火是发生在腐殖质层和泥炭层的一种森林火灾,对森林危害极大。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森林地下火频发区域,因此,本文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林型—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使用Origin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绘图,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不同腐殖质粒径下森林地下火垂直燃烧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当腐殖质粒径为<20目、<40目时森林地下火燃烧时间较短、燃烧充分、燃烧温度高、蔓延速度快;当腐殖质粒径为<60目、<80目时森林地下火的燃烧时间长、燃烧较不充分、燃烧温度和蔓延速度降低;当腐殖质粒径为<100目时由于腐殖质中氧气浓度过小,最终可能会导致地下火熄灭;不同腐殖质粒径的森林地下火燃烧深度与最高温度(除粒径<100目外)和蔓延速度皆呈现正向线性相关关系,即森林地下火燃烧深度越大,温度越高、蔓延速度越快。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苗庆林 田晓瑞
【目的】利用燃烧概率模型BURN-P3描述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大兴安岭地区的林火动态变化,提高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认知,为开展林火管理适应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RCP2.6、RCP4.5、RCP6.0和RCP8.5气候情景的气候模式数据,利用历史地面观测气象数据对气候模式数据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别进行了校正。根据火险天气指数系统(FWI)分别计算研究区各格点的森林火险天气指数,结合研究区可燃物类型、火发生和地形等数据,利用BURN-P3软件逐日模拟1971—2050年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的火发生与蔓延状况,分析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森林燃烧概率和火行为变化。【结果】1991—2010年研究区模拟平均燃烧...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燃烧概率 林火行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胡庆华 李兵
生物质燃烧是重要的气候强迫因子,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污染源。黑龙江作为农林业大省,森林、草地、农业资源丰富,研究和分析黑龙江生物质燃烧情况,能够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森林草原防火、环境质量改善等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MODIS卫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高程数据,对黑龙江2010-2017年生物质燃烧火点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秸秆焚烧火点、林火、草地野火。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火点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以及小兴安岭中北部;黑河市火点占总火点的30%,齐齐哈尔次之,占16%;秸秆焚烧火点占总火点的68%,林火占32%。年内火点在春、秋两季最为明显,呈双峰分布,春秋季火点数占比分别为51%、45%。2010年以来林地与草地火点数量波动较小;秸秆焚烧火点数量自2014年起显著增加(P<0.05),2016年禁烧政策的开展下火点数量得到控制,秋季火点减少,但春季依旧呈现增加趋势。
关键词:
MODIS 生物质燃烧 火点监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